炮击金门综述 停止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综述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对金门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炮战。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看出中共中央、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战略决策。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占据着斗争的主动,牵制着美蒋的军事行动。

[关键词] 炮击金门外交决策炮战影响

1.前言

1958年8月23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事件。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仗,而且更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和宣传仗,对于世界,则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新生国家。本文根据国内学者对炮击金门事件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并且进一步查阅了相关史料,对炮击金门事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先简述炮击金门的始末,让读者从大体上把握炮击金门的过程,然后从炮战的原因、与苏联的博弈、炮战的影响3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解读。本文对想了解史实的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炮击金门始末

国内不少史学家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专家对炮击金门事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尝试还原历史的真相。在阅读苏格(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沈卫平(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徐焰(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经总结,炮击金门始末如下。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1958年7月,台湾国民党当局乘美军进入黎巴嫩之机、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令其陆海空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为了打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窜扰和破坏,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央军委于18日作出对金门的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炮击的决定。

8月23日、24日,福建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向占据金门岛和马祖岛的国民党军队和驶往金、马的运输舰进行警告性、连续性的大规模炮击。击毙金门防卫部3名中将副司令和数百名官兵,击伤一艘运输舰和两艘其他舰只,摧毁了大批军用设施,封锁了金门。

9月初,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继续从各地调兵,加强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兵力,并派出军舰、飞机直接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把对台湾海峡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厦门的中国12海里领海范围以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宣布、将领海权扩大到12海里,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于9月8日、11日和13日、对金门的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猛烈炮击。

10月6日和10月13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炮击再停两星期的文告,前文宣布从10月6日起暂停炮击7天,后文宣告再停炮击两星期。

10月25日,又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逢单日打,逢双日不打,但均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此后,停停打打,持续多年。其间,1958年10月20日,11月3日和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部队又对金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炮击。但炮击的目的已从惩罚性作战变为政治性和战略性行动,中国对外宣布了一揽子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这一天起停止自1958年开始实行的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行动。同日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炮战的爆发原因

这场充满艺术性的战争的发动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牛军的《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从军事计划的形成与实施的角度探讨1958炮击金门的决策过程;魏薇的《1958年炮击金门外交决策分析》则用国际政治理论对些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模式包括理性行为模式、国内政治模式、决策个人因素影响模式等。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炮战的原因分析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5大方面。

3.1惩罚国民党蒋介石军队

国民党的不停骚扰让中国不得安宁,成了炮击金门的直接原因。在遭受人民解放军1954-1955年初的军事打击后,台湾始终未肯放弃“反攻大陆”的口号。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怂恿和包庇下,台湾方面不断出动飞机深入祖国大陆内地,在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甚至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与此同时,蒋介石政府还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马两地的兵力已达10万之众。台湾海峡的局势日趋紧张。金门列岛位于福建南部厦门以东,距大陆约5.5海里,分为大金门和小金门两岛,附近还有大担、二担两个小岛被蒋军困守,他们不断对福建沿岸进行骚扰。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一直很曲折,国民党的肆意冒犯,不但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更是给新生的中国造成了安全威胁。鉴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顽固态度和骚扰行为,中共中央做出了炮击金门的举措。

3.2配合国内大跃进

如此大的军事举措必须与国内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跃进活动联系起来,此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1958年中国国内最大的政治莫过 于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意在尽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一方面,大跃进的狂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心态的改变,外交立场趋向强硬。而美国却中断大使级会谈,依然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这让中国备感愤怒。于是,选择炮击金门,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给美国以教训,让其不再轻视中国;另一方面,大跃进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需要充分动员群众投身到这场运动中来。通过炮击金门制造紧张局势,可以调动民族情绪,激发爱国热情,推进大跃进的发展。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言“这个紧张局势,对我们并不是纯害无利,也有有利的一面。什么道理?因为紧张局势除了有害的一面外还可以调动人马,调动落后阶层,调动中间派起来奋斗。所以,1958年炮击金门是跟国内政治有关的。

3.3打击美国.

国际格局的力量分配对国家外交政策的选择具有强制力,所以1958年的炮击金门决策的出台必是考虑了当时的国际格局,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对抗,而资本主义阵营中又是以美国为首,所以美国的举动受着新生中国的关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力介入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台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问题复杂化,也使毛泽东深思熟虑:从战略高度判断台湾海峡的局势,首先是“美蒋协防”保台湾,要准备美国空军、海军卷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5年3月,美国和蒋介石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当局年年发出“反攻大陆”的叫嚣,不断骚扰大陆。

炮击金门综述 停止炮击金门

1958年7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武装干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内政,中东燃起战火。台湾当局伺机摆出反攻大陆的姿态。1958年夏,国际形势骤然紧张。美国在黎巴嫩登陆,扼杀黎巴嫩人民起义;英国出兵约旦,威胁伊拉克民族革命。在远东,美国重申不承认中国,并支持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进行战争挑衅。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以牵动全球战略格局,震慑美蒋顽固势力。

在美国既干预中国内政又侵犯别国的情形下,中国毅然举起抗美大旗。根据大力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毛泽东立即表明了严正的态度,要求美军撤出黎巴嫩。17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确定了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的决策,决定以炮击金门牵制美国。同时,也用军事行动表明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立场。由以上的分析可看出,美国的霸权举措激起了中国的极大不满。

3.4表明独立自主

新生的中国在各方面发展都很不成熟,不得不有所依赖于苏联大哥。而苏联把中国作为苏联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棋子让中国很不满。1956年2月,苏共举行二十大,提出了以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毛泽东对此持不同看法。可以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怀疑和批评,使1958年的炮击金门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1958年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北京。双方于8月3日发表联合公报。虽然双方在公报中对国际形势特别是中东形势表示了一致意见,但对会谈的主要议题即关于建立“长波电台”和苏联海军在和平时期使用中国基地的要求,双方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同时,苏联人对中国最为关心的台湾局势问题却闭口不谈,这使毛泽东意识到在台湾问题上,赫鲁晓夫实际上是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视为一种被庇护人和庇护人的关系。

当然毛泽东绝不接受赫鲁晓夫将中国视为苏联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筹码的安排。正是出于这种原因,这次会谈,中国并没有向苏联通报准备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的军事行动。而赫鲁晓夫的此次访华,也更加坚定了毛泽东要打这一仗的决心。纵观1958年及其以后的国际共运形势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决不仅仅只是出于单纯军事目的的考虑,还有深刻的政治含义。他以特定的军事手段向中国的朋友——习惯以“老子党”自居的苏联共产党显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坚定态度,表明绝不同帝国主义妥协的决心。

4.与苏联的博弈

在炮击金门事件中,最让人对毛泽东决策艺术感到叹服的无异于毛泽东在处理中苏关系的巧妙。炮击金门之前,毛泽东到底有没有知会苏联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沈志华等学者均认为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告诉苏联中国打算炮击金门,只是在炮击之前,邀请了赫鲁晓夫来访华,造成了两个大国已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的假象。

美国是军事强国,而且当时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拥有核武器,并且在此之前公开声称将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而此时中国还没有拥有核武器,如果美国采取行动,中国必定承受很大的打击和损失。毛泽东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苏联正好是最好的帮手。中苏有军事同盟关系,中苏同盟是对美国很大的震慑。

毛泽东并没有打算告诉苏联炮击金门的打算,而是利用联合舰队这一事件制造风波,进而邀请赫鲁晓夫访华协商,给世界造成一种假象。赫鲁晓夫是低调地来的,他的出访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赫鲁晓夫临走前的会谈中,毛泽东建议在机场组织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有仪仗队,并通知各国驻华使节。赫鲁晓夫感到很意外。但毛泽东说,他本来有三个方案,即公开来公开去,秘密来公开去,秘密来秘密去,而且无论哪个方案都要搞一个公报。赫鲁晓夫请求还是不要公开,以免给敌人提供造谣的借口。毛泽东解释说,中国建议他秘密来访是担心敌人利用赫鲁晓夫不在莫斯科的时候搞突然袭击,故仍然坚持公开回国的方式,并说签订公报的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好了。赫鲁晓夫只好表示同意。随后公开发表的公报说:“会谈双方在极其诚恳、亲切的气氛中,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

这与后来的炮击金门事件很容易给外界造成一种假象:中苏就金门一事已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炮击金门的一致意见。

5.炮战的影响

炮击金门对中国乃至国际关系都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周元的《1958年中国共产党炮击金门的决策艺术》就从国内国外两大角度分析了该事件的影响,总的来说,其影响主要可分为以下3方面。

5.1摸清美国战略底牌

解放军暂停炮击金门的9月4日起,金门地区的炮声虽然沉寂了下来,但斗争却扩大到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政治谋略斗争取代了军事行动,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主角。正如毛泽东常说, “炮击金门,意在击美”。炮击金门的深层次战略意图正是要摸清美国的军事战略底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福摩萨决议案》不但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而且是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但是,当时中共中央、毛泽东对美国对中国要采取什么行动,特别是对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底牌如何却还不清楚。因此,采取炮击金门的方式,正是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来摸清美国的底牌。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美国做出了强烈反应。但是9月8日,当解放军炮击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的船只时,护航的美舰竟弃之于不顾,一炮未发,迅速逃离。美国军舰的这种态度,使当时交战前线的国共双方都到十分意外。正如叶飞所说“这时台湾海峡的形势已经非清楚,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拖美帝下水,而我们则力求避免美帝发生直接冲突,美帝也极力避免同我发生直接冲突,就是当时台湾海峡非常微妙的三方形势。”认识到美国是在确保其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守势,台湾海峡问题上是想撤出金、马,只保台湾,这对于中共中央、毛泽东确定下一步国内的大政方针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所以“炮击金门的意义,远远不只在于打了多少炮弹,杀了对方多少人,毁伤了多少舰机,而在于为最高层的决策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5.2树立新形象

通过这次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对于苏联,中国的独立自主不得不让苏联重新审视中苏的关系。中国领海宽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人中国领海和上空。提出国家的领海线,不是一项简单的问题,在向金门大举炮击后发出这一声明,正是利用炮击的声势,以实力显示我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和力量。在发出声明的同时又暂停炮击,则是为了观察国际范围的反应,尤其是看一下美国对于解放军的炮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会采取什么行动。在领海线声明发表后的几天里,西方国家包括由国军事控制、外交态度上服从美国的日本口头上表示反对态度,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什么激烈反应。英国在香港等地的舰船、日本船只在事实上都基本遵守了这一领海线的规定。美国在随后的金门护航结束后,也在行动中注意了这条领海线。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确认,是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一大成就,也反映了国际上对新中国国防力量的尊重。

5.3扩大美蒋矛盾

战争开始后 ,美国的战争讹诈政策失败,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提出的“停火协议”又受到中国的严词拒绝,加上国际舆论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对台湾海峡地区由“战争边缘”政策转为 “脱身”政策,企图压迫蒋介石放弃金门。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毛泽东思考新的对策,要求人民解放军继续封锁金门,使国民党军更加陷人困境,以加深美蒋矛盾,为从长远角度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从1954年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起,美国同蒋介石在大陆沿海岛屿问题上就存在着尖锐矛盾美 国政府的意图是迫使国民党军队撤离金、马,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的停火线,使台湾作为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从而使美国侵占台湾、澎湖成为合法化。这是中国政府断然不能同意的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反对。金门、马祖作为中国福建沿海属地,是台湾与大陆相联结的唯一一条政治纽带。一旦撤出金、马,那么蒋介石用来维系逃台人员“反攻大陆”的口号就将破灭,而美国则可以更加露骨地支持“台湾独立”活动。因此,美国的“脱身”政策使蒋介石在对金门、马祖的防卫问题上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勒斯曾发表讲话,公开说如果能获得可靠的停火。那么在金、马保持庞大的军队“就将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和欠谨慎的”。对美国政府的态,蒋介石公开表示不满,强调“我们将不对任何压力屈服,决心打到最后一个人”,并携夫人亲临金门地下战壕巡视,令部下不惜一切代价“与阵地共存亡”。但是战争的发展对蒋介石十分不利。当金、马的海上补给被人民解放军切断后,如果没有美国海军的护航,金、马的蒋军将不战自溃,那么如果人民解放军发动登陆作战,金、马将唾手可得。而此时,美蒋在金、马问题上的分歧已经白热化,甚至发展到相互对骂的地步。这一矛盾也使蒋介石在金、马的防卫上陷入欲守不能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

6.总结

炮击金门是国共之间武装斗争的延续。从战略角度看,这次特殊“内战”的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炮击金门的直接指挥者叶飞将军曾说:“金门炮战是我们与美国互相摸底的一出戏,一出很紧张很有意思的戏。”

金门炮战并没有如美苏曾顾虑的演变为一场大战,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始终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打。在达到目的后,又适时地将其转变为政治和外交斗争。此次炮战对新生的中国意义深远。

金门炮击已成为历史。时至今日,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金门与厦门都会响起阵阵轰鸣声。但这已不是两岸互相对峙的炮火,而是相互祝福的阵阵礼花。持续20余年的炮战非但没有泯灭海峡两岸炎黄儿女的手足情,反倒加深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情。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王文显 彭志珊等,《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万余:《1958年金门炮战与“一个中国”的原则》

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

沈志华:《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徐焰:金门之战(1949-1959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周元:《1958年中国共产党炮击金门的决策艺术》

魏薇:《1958年炮击金门外交决策分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9042.html

更多阅读

光亭:金门之战

金门之战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成建制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长期已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详细具体的报道。而某些媒体的报道,又多不实之处,所以笔者查阅国共双方的大量资料,试对此战进行比较详细介绍。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见谅。金门之战,在战

常见词牌解释——091谒金门 常见词牌名大全

091谒金门【词牌名解】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空相忆、花自落、出塞等。双调45字,总共八句,句句押韵。【例词示范】谒金门·风乍起 作者:南唐·冯延巳风 乍 起,吹 皱 一 池 春 水。○ ◎ ▲,◎ ● ● ○ ○ ▲。闲 引

萧锋:回顾金门之战上

萧 锋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由第28军进行的攻击大金门岛之战,不幸失利。登陆金门的9000多名战友和船工,或壮烈捐躯,血染海岛;或伤重被俘,身陷囹圄,无一幸还。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三年半中最大的一次损失,是我军战史上十分沉痛的一页。当时我

金门战役检讨 金门战役检讨 视频

一、意义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

声明:《炮击金门综述 停止炮击金门》为网友安静对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