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 长征精神与大学生

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

摘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文化教化密不可分。因为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陶冶于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之下。所以,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的路向应是:匡正校园精神导向,构建先进的民族价值观念;加强通识教育,增厚民族文化底蕴;活跃社团和节庆文化,营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养成教育氛围;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品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标杆。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传播者和创新者,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生命体征、精神原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1]学生生活在校园,无时无刻不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润育之中,无时无刻不沉浸陶冶于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之下。可以说,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要的隐性和显性课程,它可以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之中,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而大学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中的浸润之力。

一、匡正校园精神导向,构建先进的民族价值观念

民族价值观念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向导和动力。大学应广泛借鉴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新把握儒家文化的真谛,匡正校园精神导向,教育学生以真善美为出发点,构建先进的民族价值观念。

1.外部陶冶

优化的精神环境、文化秩序,“它象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象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东风一吹,草木皆绿,百花各放。”[2]大学要通过充分发挥校报、党报、团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局域网系统的宣传教育作用,尤其是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专题网站,把民族传统文化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简介等制成数字化产品,实现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科学搭建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平台。以旗帜鲜明地向大学生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创造一种新型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道德观、交际观、行为方式和集体舆论氛围,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倡导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其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增强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2.心灵涵育

大学主要应通过凝炼校训、校歌,确定校徽、校标来涵育学生的心灵。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是大学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这就要求大学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同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建设及弘扬其文化内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个性化、特色化上作文章。要将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精神内涵扎扎实实地渗透进、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引导学生发愤学习、奋力拼搏,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从而使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建设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建设要注重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忠于真理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促使学生树立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态度,学会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思维。二是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建设要注重大力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培养学生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意志,使大学生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的考验。三是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建设要注重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以使校园文化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使其所熏染的校园环境成为广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促使大学生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践行者。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校训应是大学精神的深度凝练,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要把弘扬校训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整个育人理念之中,以长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树。国内不少大学在其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像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这都是彰显各自个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凝聚人心的强大作用。

3.榜样激励

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 长征精神与大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激励就是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激励、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之形成优良品德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仿效,可以使先进的受到激励、平庸的受到推动、后进的受到震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目的。榜样激励是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过程提供行为示范,因此,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塑造真实感人、符合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的榜样。近些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了一批新时期的优秀个体,如湖南怀化学院的洪战辉、华中农业大学的徐本禹、中南大学的刘路、湘潭大学的文花枝和杨怀保、武汉大学的黄来女、天津工业大学的徐伟、长江大学的赵传宇、新疆大学的艾尼·居买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大学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这正是通过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其形象生动且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从而对大学生产生人格感化效应。高校在选择榜样目标时,还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榜样是时代的产物,而他的价值也在于时代的需要,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榜样。要把榜样看作是多样的、变化的存在,而不能将榜样固化和角色化在某几个特定的个体身上。高校应注重在本校学生中发现、培育典型,实施“身边的典型引领工程”,对校园中涌现的优秀人物要及时大力宣传,使良好的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弘扬,并使其成为大学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尚。

只有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使大学生在和谐的精神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民族价值观念。

二、加强通识教育,增厚民族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这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本源和主旋律。大学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在通识教育活动设计上要注意烘托民族精神,努力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古代精神文化,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近代精神文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现代精神文化。

1.开设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是大学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继承和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蕴涵的丰富资源,同时将这些道德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融,培育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如可增设《中国哲学》、《大学语文》。二是大学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相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无论文、理、工、农、林、医科都应加大民族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如可开设《中国戏曲欣赏》、《中国古曲鉴赏》、《中国书画艺术》、《中国古典文学》、《中外文化比较》、《民族关系导论》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从而使学生跨越时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话,与国外先进文化对话,增强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

2.举办相关文化讲座

大学要定期举办有关探讨中国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节俗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习俗的文化讲座,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气韵,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仁民爱物,和合宽容”的思想精神、“尊道贵德,求真求善”的思想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利民裕民,民为邦本”的思想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思想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精神。特别是当前,我们应教育学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扶正扬善,遵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合理的吸收,并结合新的实际而发扬光大。要“用‘尚公’、‘公忠’观念强化学生爱国情怀,用‘刚健’、‘自强’准则激发学生进取斗志,用‘宽厚’、‘仁爱’美德滋养学生宽容人格,用‘尚中’、‘贵和’思想培养学生中和意识,用‘贵生’、‘乐生’胸襟唤起学生生命觉醒。”[3]

总之,大学要通过课堂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内化之后产生一种自觉热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行为,以此来消除他们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增强他们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继承和升华。

三、活跃社团和节庆文化,营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养成教育氛围

社团文化和节庆文化是催生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因子。因而大学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社团文化和节庆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活跃社团文化和节庆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养成教育氛围。

1.活跃社团文化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要取得实效,尤其要重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社团活动能活跃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效用。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达到深刻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的效果。高校应根据学校传统、学科和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的特点,积极开展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1)人文系列型活动。可通过文化艺术节、读书读报会、文化沙龙、名人讲坛、诗会、演讲会、演唱会、报告会、朗诵会、书画展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和感染。如开展校园读书读报活动,重点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科学技术史等,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远大志向。(2)科技创新型活动。要大力开展融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为一体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如可以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教师科技报告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小制作成果报告会”、“产学研成果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要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培养求知上进、知难而进的品质,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3)趣味浪漫型活动。大学生大都向往自由浪漫情调,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温暖的友情、甜美的歌声、怡人的景色。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如民族服饰展示、民族英雄故事会、民族器乐演奏会、广场民族声乐舞蹈晚会、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活动间歇可穿插“民族团结有奖知识问答”,吸引大学生踊跃参加,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2.活跃节庆文化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4]“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纪念日,都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纪念日。民族节日和革命纪念日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民族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不但有其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且它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大众表现形式和有机载体;它往往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的特色文化,凝聚着民族所特有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对话的平台。学生在参与各种节日文化活动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所感染和同化,唤起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能有效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内容,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春节期间,大学要营造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在普天同庆、举国欢乐的氛围中,通过与学生共吃团年饭、参加学生春节茶话会等活动,对留校学生进行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的主题教育;清明节期间,要在学生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情怀中,对其进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教育;端午节期间,要指导学生开展深切缅怀伟大爱国者屈原的系列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中秋节期间,要进行中华民族四海同源、全球华人共兴中华的民族大义教育;重阳节期间,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进行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纪念日,都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纪念日,大学要以“懂得感恩、学会奉献、立志创业”为重点,紧紧围绕“铭记历史、奉献青春、回报社会”三个方面,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始终牢记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流血牺牲的艰辛创业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永葆进取精神;二是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主题活动;三是持续开展“让青春在创业中闪光”教育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社会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闯出一番新天地。

每一个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都有不同的主题,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融入进去,推动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要通过组织举行纪念活动,深入挖掘这些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强化民族精和时代精神神养成教育,使学生不忘祖国的昨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品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5]这种生存环境打下的烙印,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头脑中很难抹去它的痕迹。日本核物理学家石田英一郎说过:“民族性一旦形成,它的变化就像核性格一样需要几万年的时间。”[6]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对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物的布局及造型与色彩、教学设施的配备、卫生管理与秩序、花草树木、雕塑、牌匾、壁挂、图书资料、校园网络等进行改造和完善,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有目的活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人化的结果。其构造和设计是人的民族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心理倾向、思维方式、自我意识作用于物质文化的结果。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固化载体,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实际用途,而且传递着文化的信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熏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欧洲古老大学建筑的厚重,显示了昔日文化精英的执着、典雅。中国书院建筑的幽深,展示了封建士人的桀骜、真朴。莘莘学子从一座座记录着传统、熔铸着文化的建筑物中得到某种暗示、受到某种启迪。

因而,今天中国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其民族文化内涵。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增加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恢宏、开阔、向上、进取等应成为重点考虑的美学特征。同时,亦须考虑增添其崇高、肃穆的权威感,应在主体建筑上适当附加建筑物,如民族英雄人物塑像、屋顶局部装饰物、标志性景物等,以凸现其学术领地的特征。更应考虑与生态、经济、民族地域、可持续发展等元素相结合,努力营造出绿色生态型、地域文化型、素质教育型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体系,使之吻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二是要体现其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融入人文精神、彰显人文精神,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校园物质环境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大学的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和求善唯美的价值取向。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应体现出“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如大学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水平及民族成分布置走廊、教室、活动室。各种设施的摆放,墙壁上的标语、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板报、宣传窗等物质方面都要精心安排,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使之科学、协调、美观,凸显人文精神。以利于消除疲劳、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7]学生长期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的物质文化环境中生活、学习,自然要受到“润物无声”的感染和影响。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漂亮的、现代化的校园,而应该是在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找到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充分体现和展示校园物质文化特有的育人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构造和设计应包含育人因素,融入引人入胜的教育符号,体现和反映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取向,使校园物质环境富有灵气,让校园内的每一个建筑物、每一个环境布置、每一个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使校园真正弊绝风清,成为教育的圣地,艺术的殿堂。

五、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标杆

教师精神文化是存在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但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教师应承担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标杆的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召力。比如,蔡元培“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爱和奉献情结,范文澜“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求实精神等等,都是一代名师身上体现出的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行教化就如风过而草偃,风怎么吹,那草就跟着怎么倒。所以在人世间行什么样的教化,对人类来说是很关键的。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秘,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8]显然,教师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根标杆、一面旗帜、一方坐标、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教师精神文化的影响本身就是一堂无形的教育课。教师精神文化具有不可抗拒的渗透性,学生在与教师接触交往中,可以不知不觉地认同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与教师臻于一致的精神品格。

“当受教育者并不感到有一位教育者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能使受教育者并不感到自己是在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进行了最成功的教育。”[9]教师精神文化便能达到这种涵育人的效果。因此,大学只有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业务过硬、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大学教师身上得到发扬和光大,并且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形成教师率先垂范、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笔者认为,大学要形成良好的教师精神文化氛围,关键是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强化个性修养。教师的个性修养主要是指在工作中表现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品质特征。而自我教育是教师强化个性修养的有力手段,正如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8955.html

更多阅读

《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 民族精神代代传演讲稿

《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开平镇后屯小学姬彩霞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并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活动准备:学生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t

各们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因此,在整个思想品德教学

声明:《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 长征精神与大学生》为网友用实力征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