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蚂蚱
我讲的是真事,而不是童话。
这样说你也许不相信。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这是谁都知道的歇后语。秋天到来了,草枯叶黄,蚂蚱就没有可吃的东西了,再加上冬天到来,霜凝雪落,蚂蚱可怎么活呢?再说,秋后的鸟儿都在准备过冬,它们食欲大增,秋后的蚂蚱行动迟缓,正好是鸟儿可口的食物。所以我们的印象之中,大约立冬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蚂蚱了。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前年冬天,那一天大概是十一月中旬,我和朋友到山上去拣石头,忽然草丛里蹦出了一只蚂蚱,接着又一只,哪儿来的这玩意儿?天已经这么冷了,再说,满山的枯草,它们吃什么呢?我知道蚂蚱只吃单子叶植物,如果从山草枯黄开始,它们已经四五十天吃不到东西了,可是它们精神气儿不减,还是一飞四五尺,乃至一丈多远,想捉一只都不容易。这些小生命还真顽强。我才知道冬天还能有蚂蚱。不过新鲜归新鲜,当时还真没有太在意,因为山阳枯草中毕竟有很好的保暖条件,有几只蚂蚱侥幸存活下来,也不算什么太奇怪的事情。
第二次再看到它们,我真有些吃惊了。那天已经是小雪之后了,而且几天前也真的下了雪,山顶和阴坡上随处可见残雪。我们爬到一座小山上,忽然有几只蚂蚱飞起来,接着又几只,还是一蹦老高,一飞老远。这些蚂蚱要成精吗?我捉了一只来观察,一滴浓黑的唾液吐在手上。看来它体内的液体还真不少,这说明它的生命力还很强。莫非它们真要过冬吗?
我隐约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如果真是这样,肯定是暖冬造成的。一种原本不能过冬的昆虫因为气候变化而过了冬,这就意味着自然规律被打破,这可是与南极冰川溶化,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是同样性质的问题。可是看这些昆虫的行为,又好像并不是马上就能过冬的样子。因为一般而言,能够过冬的昆虫,都得学会适应冬天。它们总是想办法蛰伏起来,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据我所知,大部分昆虫是化成蛹,钻到土里,也有过冬的,如瓢虫苍蝇等,都得找地方藏起来,以躲避冬天的严寒。而这些蚂蚱,显然是一幅及时行乐的样子,它们并不钻进土中,也不躲在草丛里,中午太阳正好的时候,它们就在大青石上得意洋洋地晒暖和儿。一旦有什么惊动,它们就像夏天一样跳跃和腾飞,丝毫也不知道节约体力。
虽然知道它们这个样子不像过冬的,但还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它们到底能活到什么时候呢?我选了一个固定的观察点,在满城县支锅石村的小山坳里。好在我经常骑车到山里,每十天左右,我就去看看它们。随着天气变冷,我能看到的蚂蚱也越来越少,不过总还是有活的。那年冬天我最后一次看到它们是08年元月3日,当时是下了一场小雪,山上地里的雪并没有盖严,两天后下了一场并不小的雪,进山很不方便,而且天也太冷了,我想这场雪肯定让它们寿终正寝了。不过即使把下雪那天作为它们死去的日子,这些蚂蚱已经活过了冬天的三分之二,这对于大自然,已经是足以让人们警醒的信号了。
我想把所见写成文章,但毕竟没有搞清它们死去的具体时间,心里没底,我很后悔没有观察到底,还是等明年搞清再说吧。谁知去年春天,我竟然又在山上见到了活着的蚂蚱。
那天正是清明节,我和朋友相约去登狼牙山。下山的路上,我隐约感到有一个什么东西从我脚下飞起来,像是蚂蚱,啊,真是!我把它捉住,如获至宝,这下可让我找到了蚂蚱过冬的证据。我把它捉在手里,赶紧让人给拍了照,我告诉他信箱,让他把照片发给我,并到时候给我作证。因为这年头冬天养蚂蚱的很多,做假很容易,刚刚出了个“周老虎”,可别再整出个“贾蚂蚱”来。可拍照的小谷说,他在路上看到了好几只呢。
08年4月4日在狼牙山发现的第一只过冬的蚂蚱,河北农大谷占元摄
果然越往下走,蚂蚱越多,接连碰到好几只,都在向阳避风的地方,它们跳跃腾飞,还有几只竟然交配在一起,在暖暖的春阳里享受起了夫妻恩爱。这哪里是侥幸过冬的样子呢?这说明它们不但过了冬,而且还有生殖能力,接着要产卵了,这完全是很正常的生命过程啊。我忽然想到事情好像并不这样简单。在我的记忆中,蚂蚱是白露到秋分产卵,产卵之后,它们的生命历程就基本走完了。
我们小时候蚂蚱很多,成群的蚂蚱会飞得遮天蔽日是。遇上蝗灾,遍地都是,我们也要参加灭蝗。所以那时候蚂蚱是常吃的美味。但到秋后的蚂蚱就不能吃了。因为产卵以后的蚂蚱体内有蛆。掰开它的颈部,常常会有长了很长的蛆虫,这说明在它们的生命末期,即使一时还活着,但已经活得很不健全,它们不是被鸟吃掉,就是已经被其它昆虫预定为孩子的面包了。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能生物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生命之钟。一个生命个体,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发条上紧以后所蓄的势能用完,这个表也就停摆了。所以如果是因为暖冬而侥幸活过来的蚂蚱,绝无接着交配产卵的可能。莫非这些蚂蚱本来就能过冬吗?
09年清明日摄于满城县支锅石村北小山上
我带着疑虑走下山来。快到村边,恰好遇到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九十风的老人了,还要到山上来寻他的孙子回家吃饭,真够得上个老神仙了。我们攀谈起来,谈话中知道老人从小就在山上放羊,放了一辈子,我忽然想到,这真是再好不过的老师了。我把捉住的蚂蚱让他看,问他小的时候是否见过蚂蚱过冬?谁知老人说,这种蚂蚱就过冬。他说有的蚂蚱过不了冬,有的蚂蚱就过冬,他小的时候比这个还多!
原来如此。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这一句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代的歇后语原来并不准确。答案虽然找到了,但这又给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还有没有其它品种能够过冬?既然过冬,它们为什么并不懂得节约能量?蹦蹦跳跳不节约能量还不要紧,难道它们就不害怕天敌?毕竟蚂蚱过冬的方法与其它昆虫不同。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又继续观察,又现代战争冬天的观察和思考,答案终于让我找到了。
蚂蚱能度过冬天的,其实并不是这一个品种。今年春天,“五一”之前,我又捉到了一种体型更大的蚂蚱。从时令来判断,这就是过冬的虫子。因为由卵蜉化出来的蚂蚱这个时候还不能变成成虫。假定春草发芽时小蚂蚱出土,最早也得芒种前后才能长成。况且,我第一次在山上遇到的,就是这种体型较大的。而且根据我的观察来判断,其实能够过冬的并不是这两种,而是应该更多。
09年4月末在满城县柿子沟南头山上发现的另一种体型较大的过冬蚂蚱
这几年的观察让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准备过剩的昆虫的成虫都蜕变得很晚。比如瓢虫是成虫过冬,它的准备过剩的成虫要到秋后才长成。蚂蚱也是如此。其实原先我也在深秋的时候看到过蚂蚱蝻子,也就是没有蜕皮的蚂蚱的若虫,当时并没有在意,只是以为那是个别的蚂蚱错了时令,现在想来,那就是准备过冬的。如果我假设的前提是正确的,从蚂蚱的颜色和体型来判断,至少还有两三种能够过冬。可见蚂蚱过冬不是偶然,也不是个别品种的问题,而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蚂蚱过冬的方式很特殊。它从秋后蜕皮就不再吃东西,一直到春草发芽。这倒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过冬的虫子大多不吃东西,因为天寒地冻的北方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吃,它们要度过严酷的冬天,就必须具有这样的本能。问题是蚂蚱并不懂得节约能量,它们不但不蛰伏起来,而且在冬天最寒冷的冬至前后,飞行速度和高度和夏天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奥秘在哪[]里呢?原来这些小东西是利用太阳来补充能量。我看到的能过冬的蚂蚱的颜色都是灰褐色,当然,在山草桔黄之后的山上,这是最好的保护色,这种颜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吸收阳光。原来这些蚂蚱在整个冬天,都不蛰伏,只要天气晴朗,太阳一上来,它们就趴在石头的向阳面上晒太阳,那种姿态,就如同过去冬天农村里晒太阳的老人,它们的身体并不是直立,而是完全放松,肚皮横斜着朝向太阳,那样子非常惬意。能够如此享受冬天的昆虫,大概也只有蚂蚱了!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如此放松的姿态,如此张狂的飞行动作,在草落石出的冬天,它们就不怕暴露目标而遭到天敌袭击吗?答案是不怕。因为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天敌在注意它们。
冬天是北方鸟类最少的时候。这时,候鸟已经飞去了南方,留在这里的,只有麻雀山雀喜鹊之类。这些鸟的食谱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春暖花开的时候,虫子多起来,它们也需要哺育小鸟,这个时候它们是以肉食为主。当过了哺育季节,秋天一来的时候,植物的种子成熟了,这时它们就得把食谱换过来。喜鹊喜食高大乔木上的果实,如枣,槐豆等,麻雀山雀则喜欢草本植物的果实,如谷子高粱还有一些野草的种子。天气越冷,它们越向村落聚拢,一则因为暖和,一则因为食物丰富。肉食类的鸟类大多分散活动,因为聚在一起容易造成捕食困难;相反,凡是鸟群落群飞的时候,都必须有丰富的食源作保障。所以别看许多鸟并不离开北方,但一到冬天,蚂蚱实际上已经被造物主悄悄地从鸟类的食谱中删除了。所以一到冬天,遍览群山之上,根本不见鸟的踪迹。“千山鸟飞绝”,不是因为天冷,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食源。
你看,造物主安排的多好啊,他既然让这些小生命承担着我和延续的任务,自然就不会亏待它们。凭着我们的想象,蚂蚱在冬天一定过得很苦,认知,它们却过得既惬意又安全。
如果你不信,可以自己去观察。我观察的地点是河北保定满城县的小山上,地理位置是北纬3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