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濛,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赏析赋的开篇就是以一个感叹句突出了长江的气势恢宏,接着从地理方位上说明长江横贯东西[],纵横南北,也描绘其包容百川的伟大胸襟和历经千古岁月的洗礼仍然波浪滔天。紧接着又写道传说当中的神灵和鬼怪,突出长江在神灵和英雄等等角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本段是为后文续写大雾作铺垫。第二段主要描写大雾笼罩长江的景象。这段文字,从表面上看只是在描写大雾,实际上与整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有关。“阴阳既乱,昧爽不分”,从文意上看是说天气阴阳变化,但是阴阳还指五行变化,在秦汉时代,各个朝代都将自己与五行相关联,如商为土德,周为金德,秦为水德,楚为木德,汉为火德,文中说“阴阳既乱,昧爽不分”,就是暗指历史车轮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与小说的大环境相关联。下面一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当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接下来以雾蒙蒙的弥漫效果让对面不见人影,只有金鼓可闻为下文的草船借鉴埋下伏笔。紧跟着的几句除了继续渲染大雾锁江的气势以外还点明了地点以及处于战争时期的背景。第三段是人着力描写了大雾垂江可能带来的各种危险以及各种人的反应。其实他也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对战争杀戮的摈弃。这与诗人的沙场经历时有关的,另外作者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仁义怀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才会觉得这些战争是“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普通百姓对之只能是无助地夭伤,胸怀大志的人对之则是发表一番感慨,天壤之别也。最后一句“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作者用语十分耐人寻味,古人认为元气是物质本原,大块就是完整统一的整体。所以说“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就是指经历了这些灾难之后,天下还会一统的。应了他的核心思想,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才是历史的必然。[![大雾垂江赋 诗经中最唯美的句子](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121126t01263440e92f90dfa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