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课堂教学实录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生:是《论语》
师:对,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了有关《论语》的相关知识。有人说,《毛泽东选集》影响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几十年;有人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在我国影响也很大,我说它们确实影响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而《论语》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并且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二十四史》中的《宋史》记载:相传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经典,共同领略大师情怀。首先把你们预习时查到的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相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世界文化名人。
生2: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生3: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例如,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生4: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
生5:孔子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生6:《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生7:《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生8: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生9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老师把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归结一下请看大屏幕(教师展示课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八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八则》。
生:(放声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通假字?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端起来,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分为两组一则再读一遍。
生:(分组读)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下面大家可以结合注释,也可以小组研究疏通文意,把不太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生:(自行疏通,有的在研究)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1:前两则比较好懂,第三则中的“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2:这才是聪明的。
师:好,这一则翻译就是仲由啊,我告诉你获得真知的办法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生3:第五则意思我不太理解。第六则中的“不己知”咋解释?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4:我每天多次反醒自己为人做事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讲究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师:还谁有问题,那老师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
师:1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5: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2“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事,孔子确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无语)
师:好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而时习之”首先学的是礼、乐、射、御,其次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所以它讲的是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朋,同门曰朋,即朋友,这句是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同学交流,讨论,体验分享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甚至是被误解的寂寞中也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综上所述,这三者依次提及是因为那是学习的一个内心的体验过程。
师:3孔子的为学思想对你而言,哪一点更有教育意义?
生4:都挺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
生5: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对我们也很有意义,说明了复习、实践的重要。
师:孔子的为学思想是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重要。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师:4孔子的为学思想让我们受益匪浅,你必须要知道的是律己修身也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倡“一日三省”、“某事而忠”、“交友而信”“患不知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这几点你最推崇那一点?
生6:每天多反省自己。
生7:见贤思齐。
师:其实为学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修身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知识,做人和做学问是统一的。仅仅是学了这几则,我们也会发现《论语》这部书字字珠玑,它是成语最多的一部书。大家听说过成语“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都出自《论语》为了使大家满载而归,我向大家推荐几条出自《论语》里的成语和俗语,请大家读一遍(师展示课件)
1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2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3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4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H^#0s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师: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现在,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共同品读一遍课文好不好?
生:好!
师: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开始。
生:(齐读课文)
师: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学会学习。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是零碎分散的,我们就应该把散见的知识要点归归类。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本文内容的两个方面:为学和修身,为学方法:“学而时习”、“学思结合”;为学态度:“知之为知之”、“好之乐之”。修身:“三省吾身”“患不知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7)背诵课文
结束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对经典的解读也许很浅白,也许赋予了时代色彩,若干年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深层次的理解,老师特别希望同学们能掀起一个诵读经典的高潮,让经典植根于我们的心灵,让经典伴我们成长。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