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如东人,大多知道缪姓是栟茶第一大姓。栟茶当地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叫一缪二徐三蔡四于…….。
近日,偶然从网上觅得我在栟茶中学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缪铭的一篇文章,阅后收获甚丰,遂转载,以分享。
缪家祠的变迁
缪铭
栟茶自古各族姓氏都立有宗祠,较有名气且至今尚能见诸文字记载的仍有15家之多。其中缪氏宗祠虽祠宇之雄阔不及徐祠,精致之点缀不及蔡祠,但人口之众多,其他各祠均无法与之比肩。
缪祠始建于明代,正门朝北临街,为多进(一进三间)建筑。祠堂采取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建筑主体为较严肃的殿堂。从外而内,依次有高大的牌墙门、内门、正殿、庑房、享堂、厢房等。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堂间有小花圃,两侧有边路,两进间侧翼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此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祠堂每年正月十三上灯,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其时祠堂内依庭阶搭台置灯,任由游人观灯玩耍,顽皮的孩子在木板台上腾挪跳跃,“咚咚咚”的响声老远都能听到。
缪祠曾设半私塾性质的初等小学堂,学生以本镇缪姓穷苦子弟为主。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如皋,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曾撤至本镇缪祠上课。
但如其他宗祠一样,历经兵燹(xian),特别是日伪及国民党军队占领期间,缪祠内部设施均被拆毁,所有典籍、牌位荡然无存,除牌楼、大门外,内部门窗、厢壁,甚至多进前墙、后墙,连别院附房都被拆光,至解放,祠堂只剩下空空的几进房子。
缪祠为何在栟祠居于首位?皆因缪姓为栟茶第一大姓,族中状元、京官、地方大员不乏其人。栟茶又名南沙,相传唐大历以前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为南沙。缪氏宗祠有对联“脉传东鲁,支甲南沙”。这幅对联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栟茶缪姓族人来自山东,二是缪姓这一支在南沙诸姓中排名第一。我曾在全国好多地方寻根问祖,包括在陕西炎帝黄帝陵都未能为缪氏溯源成功,后至山东泰安孔庙,方寻得缪氏确起源于山东,始祖为秦穆公(故事另叙),“穆”“缪”同音通假。而栟茶又素有“一缪、二徐、三蔡、四于、五周……”之说,故缪氏宗祠位列栟镇之首之言不虚。一般祠堂俱有祠产,缪家祠也不例外,且数额不菲。祠产包括可供出租的房子和田地,祠产收入供举办祭祀活动和祠堂管理人员薪金开支。
古镇不像现在有影剧院,被掏空的缪家祠就成了栟茶演戏曲、歌舞,放映电影和集会的地方。1947年栟茶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修缮缪家祠房屋,在北部设文化站,建舞台。后又将靠南一进改造成舞台,将其北边两进以及两个天井和厢房改造成观众席。说是观众席,其实没有席位,都是观众或与会者自带坐具。因原房较大,舞台在当时显得不小。为增进音响效果,舞台地板下倒扣了十几个大缸。那时来栟的戏剧班子基本是县级的,偶有地市级的,电影只是16毫米窄银幕而已,但观众们兴致很高,每有演出,蜂拥而至,售票入口处常常拥堵不堪。每逢下雨,露天场地的观众大多挤到屋内观看,也有撑着雨伞留在露天的。透过雨帘看戏,倒也别有一番情趣。那时看戏,烟糖瓜子是好交易,场内常常“的的喳喳”一片嗑瓜子的声音。只是观众席与台口没有倾斜度,到了后排,人们就都站在凳子上看,也有大人站着让小孩骑杠马(骑在双肩上)看戏的。
60年代中期,缪家祠才真正改建成剧场,被命名为“栟茶人民剧场”。只是建筑设施还比较简陋,顶上是芦苇铺平瓦,观众席一开始全是一排排凳子,后来才将比较靠前的座位改成椅子。那时来栟演出的艺术团体有的级别比较高,江苏省歌舞团来过,女歌唱家薛飞的一曲《拔根芦柴花》和由作曲家吴岫明将浒零花鼓曲调改编的《人人都爱社》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也来过,著名演员仲星火等给栟茶人留下深刻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场成了派系集会的地方。样板戏兴起后,栟茶“六乡一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你方唱罢我登台,栟茶、新林、于港、河口、靖海、洋口一式演的《红灯记》,浒零独树一帜,演的《沙家浜》,都是业余水平,却也像模像样。
改革开放年代,栟茶在镇南兴建影剧院。原剧场改建为南沙商城,只在商城四楼留有一处文化站,再后来文化站也搬迁到镇北兴建的文化广场去了。
现在,栟茶缪家祠已面目全非,只有其变迁还留在栟茶上了年纪人们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