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入住镇江梦溪园路一家宾馆,一打听,附近还有梦溪广场,沈括的的故居梦溪园还在,且距宾馆不远,苏轼与沈括有着一段特殊的源缘,验证着“东坡胸次广”的名言。第二天一早,遂步行前去探寻。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天圣九年(1031),大苏轼五岁,比苏轼晚六年中进士,即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治平元年(1065),苏轼进入史馆,而沈括在前一年调入昭文馆工作。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短暂的同事经历后,苏轼于治平三年(1066)父丧后回乡两年多,等他再返回东京,就与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熙宁变法”。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苏轼却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熙宁四年(1071),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通判一职。其间,沈括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宋神宗告诉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年长的沈括“与轼论旧”,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回到京师,沈括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的“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改革”,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给了最高领袖。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沈括后升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因为受到牵连以及诗案败露等原因,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元丰三年(1080年),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沈括升龙图阁直学士。因为与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鄜延道副总管曲珍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军人2万,民夫无算,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永乐之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因此沈括被贬为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元祐二年(1086)因完成《天下州县图》特许“任便居住”元祐三(1088),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将他以前在梦溪河畔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居住。
元祐四年(1089)7月,自京城赴任杭州,途径有润州,沈括迎见,以鄜延(fūyán)所得石墨为赠,(《苏轼文集》卷七十《书沈存中石墨》p2224)。元祐六年(1089)二月,苏轼在杭州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三月至润州,沈括获悉即从梦溪园出发前去迎迓。据中华书局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引王銍《元祐补录》载,“《沈括集》云:‘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
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去世。沈括死后既没人给他建碑,也没人为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传记也仅仅附在《宋史·沈遘传》之中。
陈毅有诗云:“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苏轼以特有的人格力量“雄视百代”;沈括晚年以笔记体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弥补了人格的缺陷;两人同时赢得历史的尊重。
再读《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探寻至得也。
1985年,镇江在梦溪园路建起沈括广场,上图为广场沈括塑像
1985年在原址附近,修复了沈括故居——梦溪园。现在的梦溪园由两进六间青砖平房和一方小庭园组成,园门上端,有镇江籍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题写的石匾"梦溪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沈括就是在这所院子里,居住了八年(即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去世)完成了特的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沈括死后既没人给他建碑,也没人为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传记也仅仅附在《宋史·沈遘传》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沈括终于赢得了历史的尊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为了纪念沈括,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绍圣元年(1094年),65岁的沈括竟真的追随亡妻而去。临死前,沈括交代长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将他的遗体归葬在故乡浙江杭州钱塘的龙居里。
沈括作为官吏是失败的,为人也是失败的,但作为科学家却是成功的,也正因这种成功,使我们对这位有着瑕疵的古代科学家仍然怀有一【】种崇敬之情。
沈括故居梦溪园位于梦溪园巷21号。如上图
《梦溪秋泛》清代京江画派代表人物周镐绘制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是《京江二十四景》之一。画页高38厘米,长63.3厘米。《京江二十四景》画卷被定为国家二级藏品,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如上图(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