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微信
伴随着网络媒介形态演变,网络人际传播形式日趋复杂,一方而,网络人际传播媒介的史新换代刺激社会个体使用新型网络媒介进行人际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个体的信窟、传播需求、喜新厌旧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个性化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追求则持续推动网络媒介技术开发。微信就是在用户追求新型网络人际交往驱动下,腾讯主动适应网络人际传播生态环境,以网络技术开发为契机,获得市场认可后获得迅速推广而日臻成熟的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媒介。
1.1 微信的概念
微信是款手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叫以下载并登陆微信手机客户端。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发展,微信用户群以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用户群的迅速增长为微信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微信功能众多,不仅具有聊天、实时对讲、添加好友等基本功能;还叫以利用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备份手机通讯录,这给那些不慎丢失通讯录的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微信的摇摇、扫一扫、漂流瓶等功能在交友、获取信息等方而也为用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随着2011年1月21日微信的正式推出,其以无资费、多功能、实时通讯等多种优势迅速获得用户青睐,截至2013年1月注册用户量己经突破3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1.2 微信传播的特点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中介,传播者利用传播渠道可将选择加工的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相应的反应。传播渠道是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的重要环。微信的产生不断地更新着传播的形式,丰富着传播的内容,提高了传播信息的速度,同时对这些优势的反馈又促进着微信的进步发展。
1.2.1 传播符号多样化
微信传播多样化的传播符号是指微信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通话、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语音短信和视频的时间长度不受限制,可随时录制和传送,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视频通话提升人际传播的亲切感,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最大限度的克隆到网络空间中,为用户带来“拟人际”传播体验。[2]此外,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朋友圈日志等方式将图片、文字、视频等组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向传播对象进行组合式传播。相对于传统网络人际传播而一言,微信人际传播指向性和传播效率较高,此外,网络硬件设备的改善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图片和视频传输质量大为提升,从简单的表情达意,到声画结合,通过创意性策划和文化渲染,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语音视频,微信比传统的 短信和彩信或其他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资费相对低廉,承载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传播内涵更加丰富的信息。微信用户利用先进的网络传播媒介模拟与面对面人际传播相似的“拟现实”或“拟人际”传播。
1.2.2 隐匿于淡化的传播者身份
基于微信平台的网络人际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对群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器之间。目前最新版本的微信最高支持20人群聊,100人和200人的群聊版本正在内测,用户参与没有障碍。由此可见,微信传播参与者的数量不确定,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样不确定,由此可见,微信人际传播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用户之间有可能是熟识的朋友,也有可能是陌生人。这些不确定性导致微信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语境差异,也导致微信人际传播中行为规制和印象管理与现实世界中人际传播有所不同。
1.2.3 适用多种网络终端平台及网络空间聚合
微信支持Android, iPhone, Windows Phone, Symbian,Blackberry等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目前市面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可以安装微信,确保了其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的占有率,微信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互联网聊天应用软件之一,在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知名度较高。微信己经成为继短信之后的又一流行聊天交友工具,它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语音聊天,还有“摇一摇”、“查看周围的人”等应用方式,既省钱又时尚。与此同时,它具备的腾讯微博、QQ邮箱、漂流瓶、语音记事本、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使其整合腾讯旗下的大部分优势网络资源。
1.2.4 网络人机传播空间“社区化”
微信LBS功能支持查看所在位置附近的微信用户,并且可以通过主动“打招呼”的方式将对方加为好友,加为好友之后就可以实现微信的所有功能进行人际传播。所谓LBS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其定位功能搜索其周围100米到1000米的用户,此外可以通过“摇一摇”、扫描对方的二维码、通过QQ好友通讯录或手机通讯录加对方为好友。传播对象的获取十分便捷。
微信用户通过定位服务等方法获取传播对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首先,其传播对象都处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也就是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有一定的重合。其次,从微信传播发起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微信中的发起者与接受者的社会关联度较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都不曾相识,这种建立在偶然性交往基础上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行为受其影响会导致奇特的传播效果。比如,一些人为了获得朋友,一些人甚至通过微信谈恋爱。再次,熟悉的朋友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建立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特殊传播语境。比如可以通过微信发送信息,这样的信息包含视频、文字、语音,丰富多彩。[1]还有些恋人之间会通过微信交流,好的结果是密切了关系,而消极的结果就是占用和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对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最后,个人与公共账号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个人与组织的交流,这主要是个人与对应的组织之间通过微信建立比较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在这个时候,微信充当商业开发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职能,企业可以通过微信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和畅通的交流渠道,以此推销产品和服务,增加用户黏度,实现盈利目标。
1.3 微信传播的形式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最快的人际交往媒介,目前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三亿。移动互联网将微信的人际传播优势最大化。基于微信平台的人际传播完全囊括了所有人际传播的形式。按照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下面将详细论述。
1.3.1 自我形象塑造与自我表达的人内传播
传播学语境下的人内传播是指个体“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影响和互动。所谓“主我”就是传播主体对自身的认知,“客我”是别人对传播主体的认知。别人对传播主体的认知会对传播主体对自身的认知产生影响,而传播主体对自身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展示。而传播主体通过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对网页风格和个人头像的设置,对音乐、日志、心情等元素的排列与组合来塑造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就像是社会个体的外在形象一样,在网络空间中获得他人关注和评价。这种关注和评价不是通过网络媒介直接反馈给个人,而是通过网络空间对信息的存储功能将这些信息在用户登录空间或以网页消息的方式告知用户留言。这种留言就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个体网络形象的评价和反馈。这种反馈将影响到作为传播主体的社会个体对自身形象的自我认知和满意度。“进而影响社会个体未来网络展示行为,唤起社会个体对自身形象重新认知和思考。这种认知与思考就是作为决策者头脑中的“主我”与别人眼中的“客我”进行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对话和交流与传统的人际传播不同,社会个体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问塑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形象,而网络形象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也同样得到了处于网络空问中的其他社会个体的评价,并月通过网络媒介自身独有的特殊传播渠道反馈给传播者。这种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互动行为导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个体产生了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社会化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出现的心理活动,具有相对明确的心理机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个体间的互动是人内传播产生的基本原因,当然个体的思考也不可或缺。社会化的个体必须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衡量,个体倾向结合自身的条件努力地塑造出自己满意的自我和他人满意的“他我”。这种满意度取决于个人对自身形象的定位和判断和他人对其看法的契合度,所以个体不仅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对自身形象有所设计,而且通过网络元素自我表达一种对自身形象的诉求,如果他人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吻合度较高,社会个体会努力朝向得到广泛认可的方向继续努力自我表达,而在相反的情况下,传播者则会对自我表达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努力获得其他个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