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故事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成语

诗词故事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成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年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东乡)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天资聪颖,从小刻苦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的崇高志向。庆历二年(1042年),他登榜进士第四名,随后进入仕途。嘉佑三年(1058),他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熙宁二年(1069年),他被提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推行新法。他推行的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加上新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终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再任江宁(今南京市)知府。

熙宁八年(1075),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江南,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柳树的枝条上长出嫩绿的小叶片,小草从田野里探出黄绿的尖芽,河里水也变成绿色。园里花枝招展,屋檐春燕呢喃。一天,暖日融融,春风吹拂,杨柳依依。朝廷派人把皇帝的诏书送到江宁府,王安石连忙大步走到门口迎接。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过半百的王安石,两鬓已斑白,经历了因推行新法而被迫辞官的坎坷遭遇,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了。不去,则君命难违;去,则前途莫测。他左右为难,思想激烈斗争,经过再三思虑,最后无奈地选择了赴任,违心地重登仕途。他收拾行旅,即刻启程,乘舟北上。

在春风的吹送下,王安石乘坐的小船扬帆徐徐向江北驶去,江上绿波荡漾,小船颠颠簸簸。太阳偏西了,小船到达了京口对面的瓜洲,在这里停泊小憩时,王安石走出船舱,站立在船头回首远眺,京口和瓜州只隔着一条长江,故乡的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又吹到了长江南岸,大地又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此时,他不禁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革新,他深信变法能够强国富民,怎奈朝廷内部矛盾尖锐,斗争激烈,能否打开新的局面,觉得前途一片迷茫,吉凶难卜,因而又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度定时来相会。他临风伫立,忧心忡忡。不知不觉,时间似水而逝,夕阳早已西沉,一轮明月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江面,波光粼粼。他抬头仰望夜空,远眺皓月,情不自禁地发出慨叹:明月啊,什么时候能够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此情此景,王安石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吟出后,他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中的“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劲儿又上来了,他改成“入”字,又觉得不妥帖,又改为“过”字,觉得还是不贴切,后来又想到了“满”字,也觉得不满意,改了十几个字。整整想了一夜,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生动的字。第二天早上,他又来到船头,看到江岸一片新绿,忽然心中一亮,为何不用这个“绿”字呢?王安石十分欣喜,回到船舱内,提笔在诗笺上记录下这首诗。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文坛的佳话,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王安石反复吟诵着定稿的诗,越觉得“绿”字用得贴切、传神,暂时忘却了烦恼与忧心。小船继续逆水北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7022.html

更多阅读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 白头吟歌词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山峰一曲《凤求凰》引出“琴挑文君”或“琴心相挑”之典;又一曲《白头吟》用凄婉哀怨劝收住别恋移情之心。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成都)人。西汉大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诗句的故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闲职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居住。初春一天晚上,王安石因事又来到瓜州(今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在岸边散步游玩。此时,王安石正在酝酿改革变法事宜,望着浩瀚长江,皓月当空春风扑面,对面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依稀可见,钟

声明:《诗词故事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成语》为网友夜如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