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第一节行政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约束力,目的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维持、调整与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行政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
分权制衡理论也称权力制约论,它是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和均衡的理论。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腐败或滥用,必须对它进行合理分割,并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分权制衡论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系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分权制衡理论对权力的制约最为直接有效。
分权制衡理论是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监督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既为西方国家的权力架构提供依据,又为各种监督方式的拓展奠定基础,从而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行政监督理论基石,并受到后世很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继承与发展。
分权制衡论主导下的以权力制衡权力的权力制约模式虽能有效制约权力,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滥用权力问题。就三权分立 自身而言,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是并列的,但在事实上,司法权是其中最弱的,而行政权则是其中最具有扩张性的,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制衡效果。可见,对权力的制约不能只寄托于分权与制衡。
二、人民主权理论:以权利制约权力
人民主权理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有天然监督权。
虽然人民主权论很好地解释了权力的真正来源:人民的权利,并引申出人民应起到监督政府和制约政府权力的作用,但事实上,由于作为委托人的人民本身出于权力约束的弱势,因此,很难有效制约公共权力。
三、社会契约论:以道德制衡权力
在西方思想史上,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康德和罗尔斯等都从不同层面探讨社会契约论。各种契约理论形成有差别,但从契约价值上讲,它们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共同点:
第一,契约签订的直接动力在契约双方当事人间要达到某种目的。社会契约论中,政府权力的产生是公民与政府间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直接动力和目的都是为维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政府权力行为必须服从这个目的,为公民之公共利益负责。
第二,契约意味着双方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对称,政府掌管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同时必须负起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责任,公民有服从政府公共权力管理的义务,同时公民有被保护公共利益的权利,有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权利。
第二节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体系,指具有法律监督权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系。
一、行政监督的内容
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2、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3、监督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二、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
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它是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建立的检查、督促等自我约束、制衡等自体监督体系。
相对于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独特优势和特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监督内容更具全面性
第二,监督方式更具多样性
第三,监督程序更具时效性
中国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有一般、专门、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四种基本形式。
(一)一般监督
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二)专门监督
专门监督指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立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监察活动。
1、行政监察体制
2、行政监察形式
(1)监察监督执法情况
(2)受理控告和检举
(3)调查处理违纪行为
(4)受理申诉
3、行政监察权限
(三)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的目的是为纠正行政主体作出的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它是行政自我纠错机制。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特种监督
特种监督指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
1、审计监督体制
2、审计监督形式
3、审计监督权限
三、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
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
(一)权力机关监督
权力机关监督指关节立法机关对行政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是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异体监督。
(二)司法机关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指司法机关作为监督主体对机关及其活动实施的强制性监督活动。司法监督是兼具公正性与合法性的监督形式,对保障国家法制秩序的稳定,完善法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三)政党监督
我国的政党监督是以共产党监督为主,各民主党派监督为辅的政党监督形式。
(四)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指由各社会组织和团体及公民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活动实施广泛监督活动。
社会监督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社会团体的监督
2、公民的监督
3、社会舆论的监督
第三节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
行政监督机制,指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一体,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2、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3、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4、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5、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1)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2)明确监督责任
2、建立行政监督的协调机制
(1)加强监督立法,形成行政监督体系网络
(2)加强各监督主体整合,建立专司行政监督协调权威机构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第十四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节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危机
1、管理学视角
2、公共关系学视角
3、社会心理学视角
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二)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三)公共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危机管理的任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处理事故、控制事态、协调关系、重塑形象。
公共危机管理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
(四)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理论
1、形象修复理论
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建立在“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的假设之上,认为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声誉和形象。据此,班尼特把他的危机管理模式分为五个大的战略方法: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修正行动;自责。
形象修复理论着眼于危机应对中的“言说策略”,即关注危机发生时组织说了些什么,强调恰当的信息表达有利于修复组织受损的形象与声誉。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关注“危机情境”的影响。
2、焦点事件论
这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的,其理论基础建立在议程设置功能和对危机事件的公共政策运用上,认为那些“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焦点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方面起重要作用。一个焦点事件有极大的冲击力,能唤起公众的注意力,并且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更容易被人接受。
伯克兰所指的焦点事件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常规性”的焦点事件;另一种是“新型的事件”。
3、情境危机理论,简称SCCT理论,或称“危机情境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库姆斯。他最早提出情境危机传播理论是在1995年,此后,他又于2000年、2002年、2005年对该理论进行改进和做进一步的验证,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情境危机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组织的声誉会受到危机的威胁,通过评估危机情境,并根据该情境选择危机应对策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组织声誉。他提出一个“危机情境模式”,该模式中有五个变量:组织的内在控制程度、危机中组织承担的责任、组织的声誉和形象、危机的严重程度、组织的发展史。
4、社会燃烧理论
这是牛文元在《社会燃烧理论与中国社会安全预警系统》中提出的。他认为公共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展,有高秩序向低秩序退化,从初始状态量变到以后质变,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它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平衡与失衡、稳定与暴乱,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形象类比,将社会组织/系统的稳定状态纳入严格的理论体系和统计体系——“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一)公共危机的分类
1、据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分为:外生型危机、内生型危机和内外双生型危机
2、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和自然性危机
3、据公共危机中主体的态度,可分为:利益一致型和利益冲突型
4、据公共危机状态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可分为:结构良好的和结构不良的。
(二)公共危机的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
(三)公共危机的分期
1、斯蒂文的四阶段论: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期。
2、罗伯特的4R模型:缩减、预备、反应、恢复。
3、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信号侦测阶段、准备和预防阶段、损失控制阶段、恢复阶段、学习阶段。
4、薛澜、钟开斌的四阶段: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我国正面临公共危机频发的威胁
1、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也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
2、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
3、从事故灾难的角度,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繁。
4、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近年来中国内地食源性疾病、严重职业病危害对健康的危害呈上升趋势,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5、从社会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有待完善
1、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公众的危机意识同样有待提高,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与自救与互救能力都需要加强。
第二节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
体制指体系架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模式。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可分统一指挥体制、政府职权划分、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几个方面。
1、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机制
2、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职权划分
3、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制度
4、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制定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与机构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对公共危机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与责任。
1、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与基本职能
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与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需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托危机领导体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与善后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的预警,指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根据本国或本地区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科学的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息,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事件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动。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取向
总体而言,危机预警包括议题管理、风险管理和关系管理三个主要研究取向。
公共危机管理的议题管理指政府通过议题管理来做好公共危机的应对工作,重点在危机前的预防。
风险管理是运用系统的方式,确认、分析、评价、处理、监控风险的过程。公共危机管理的风险管理是把风险的管理与政府政策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资源的管理,即与政府日常的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整合在一起。
关系管理讲求的是组织与公众、尤其是与利益关系人间建构并维持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关系状态相信对危机预防与危机应对有积极影响。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预警与预防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危机发生的预示信号。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从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危机防范的关键之处。
具体而言,建立、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订、健全预案体系
3、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
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遇到某种紧急事件或处于某种紧急态势时,为限制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在有限的时间、信息、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下,打破常规,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一)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
1、权力集中原则
2、结果优先原则
3、短期目标优先原则
4、强制原则
5、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二)公共危机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决策的三要素是:
1、问题确认
2、目标排序
3、方案评估与选择
公共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决策制度这两方面构成。公共危机决策主体是为避免和应对公共危机而履行决策职责、参与决策过程的特定个人和组织结构。公共危机决策制度是指导和规范这些这些主体的危机决策行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三、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政府实施公共危机应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紧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1、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1)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
(2)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
(3)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应急运作机制指以担任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为核心,各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快速反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应急运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如下:
(1)信息报告
(2)先期处理
(3)应急响应
(4)指挥与协调
(5)应急结束
四、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信息交流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应对各方协调行动的基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及时、有效地与各有关部门交流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信息,为全面协调和有效应对奠定基础,防止危机因信息不对称而激化升级。这正是建立、完善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2、妥善处理公共危机的必然要求
3、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二)公共危机新闻发布的原则
1、三T原则
危机信息沟通“三T”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
2、信息梯度分布原则
信息梯度分布就是遵照公众心理需求,依照信息发布的“度”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布信息。发布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数量梯度分布;发言人级别由高到低;信息内容先主后次。
(三)公共危机新闻发布的方式
1、新闻通稿
2、新闻发布会
3、电视、电话、网络连线采访
4、官方网站
5、电话回复
(四)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可分三个阶段:即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与延缓期、危机善后期。
五、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公共危机的善后管理,指公共危机的紧急情况被控制后,作为危机应对者,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致力于危机后的恢复工作,尽快消弭危机带来的损害,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正常状态。
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第十五章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
办公室管理是行政流程的综合性管理,有较强的协调性、中枢性和业务性。后勤管理是行政组织的物质性资源供给与配置管理,有较强的保障性、服务性和社会性。二者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必要构成,而且直接反映行政效能的高低与行政成本的大小,在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中有特殊作用。
第一节办公室工作的性质与任务
一、办公室工作的性质
办公室(主要是指政府办公厅、室)除与其他部门一样有服务、辅助、执行、管理等特征外,还有鲜明的独有性质,就是它的政策性和协调性。
二、办公室工作的基本任务
办公室工作的范围广,任务杂。概括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日常性工作
办公室日常性工作也称程序化工作,主要有九大项:
公文处理
会议工作
信息处理
机关事务管理
印章管理
文书档案工作
信访工作
机要保密工作
公关工作
(二)综合协调工作
1、工作任务的协调
2、管理事务的协调
3、领导关系的协调
(三)辅助决策工作
这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充当领导参谋助手的首要任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辅助领导机关或领导者决策,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信息准备
2、提供方案
3、承担决策事务
4、协助实施和检查
第二节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
现代行政因其自身性质与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实现科学化的办公室管理。这主要包括办公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规范化
办公室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求办公室工作必须按确定的原则、标准和流程进行。办公室管理的规范化首先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公文撰写规范化
2、公文处理规范化
3、会议安排规范化
4、接待工作规范化
5、办事程序规范化
(二)制度化
制度化旨在使办公室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关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规章制度有:
1、岗位责任制
2、公文处理办法
3、会议制度
4、接待制度
二、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1、构成
(1)事务性OA系统
(2)信息管理型OA系统
(3)决策支持性OA系统
2、功能
办公自动化系统有功能齐全的特点,其基本功能有七个方面:文字/文件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声音处理、信息查询、网络通信、决策支持和行政管理等功能。
(二)办公自动化对办公室管理的要求
办公自动化的实施,对机关办公室管理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人员素质
2、管理手段
3、管理媒体
第三节后勤管理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现行政机关的后勤管理,是指机关内部为保证本机关工作顺利进行,对包括物资、财务、环境、生活以及各种服务项目在内的事务工作的管理。后勤管理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为机关各部门以及领导者与公务人员提供工作、生活条件,并保障各项行政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
一、后勤管理的意义
1、后勤工作是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2、后勤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3、后勤工作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需要
4、后勤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于规模、层级不一样,也由于分工不尽相同,各行政机关单位后勤工作的范围和任务有所区别。一般说来,较大的机关单位的后勤工作,大致有五大类:
1、物资管理
物资设备种类很多,为便于管理,通常分为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三大类。物资类的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日常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管理、检查与检修管理、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行政事业经费进行领拔、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
3、生活后勤管理
生活后勤管理,主要有房产管理、饭堂管理和环境管理。
4、服务后勤管理
机关的服务后勤管理,主要指车辆管理、水电管理和医疗保健管理。
5、接待工作管理
即指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对来机关办事的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接待服务,包括对内、外宾的接待服务,机关招待所的接待服务和会议接待服务等内容。
第四节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一、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后勤资源配置市场化
2、经济利益市场化
3、管理方式市场化
(二)符合行政体制的发展
1、机构精简
2、职能转变
3、高效行政
(三)满足后勤发展的需要
机关后期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看,就是为了满足为各项行政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的需要。
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进一步明确机关服务中心的性质和任务
3、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
4、加强机关服务中心的资产与财务管理
5、转换机关服务中心管理机制
6、打破界限、推动联合
三、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一)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1、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条件
只有当整个社会生产体系走向市场化时,后勤服务才能与其他种类的劳动一样,实现社会化。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最根本的条件。
2、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标志
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后勤服务的内涵变化,这主要包括:
(1)市场交换方式取代供给模式
(2)资产所有多元化
(3)经营方式多样化
(4)职工收分配市场化
(二)实现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分离
实施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分离,是我国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分离的意义
(1)有利于行政机构改革
(2)有利于后勤服务单位提高活力
(3)有利于对后勤服务实行行业性规范管理
2、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分离的要求
(1)理顺关系
(2)循序渐进
(3)宗旨不变
(4)合理分流
(三)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
后勤管理科学化与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同等重要地位。后勤管理科学化,实质是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后勤生产力和管理效率。
1、后勤管理科学化的作用
(1)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服务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2)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3)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劳动市场化的有效保障
2、后勤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科学化管理涉及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管理革新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应符合以下要求:
(1)按客观规律办事
(2)总结与借鉴
(3)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