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半两(下限约在秦统一前),钱文为大篆,或有小篆意,文字风格篆风古拙,书体放逸圆活而富有变化,半两二字在币面上占有很大位置,十分醒目。钱体多不圆,面背多无内外郭,穿不方,厚薄不匀,背粗糙不平或有铜渍,钱形周边不修磨加工,多毛刺,铸口宽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浇口,流槽处形成铸柄多保留。工匠也各自按个人的书写习惯,在钱范上划写钱文,行笔用力轻重不一,致钱文笔画凸凹不平,或明或隐(隐起文)。有的多笔少划,无拘无束,随意自由。细字的细劲有力,粗体的粗放古拙,大气雄伟,字体有圆折、方折之分,其中圆折隐起者较多。圆折,字形圆润。方折,字形方正。规格繁杂、类型繁多,千钱千面,难睹雷同。与钱文相比,钱币的形体和穿孔铸造则不够经意,不甚考虑钱文与钱形穿孔比例关系,穿孔仅仅是个实用的、供贯穿的孔洞而已。这个时期半两钱的文字、钱体布置安排,重点强调“半两”这个重量概念,证实当时钱无定法,铸造不统一,“钱”的概念还未能从商品铜中完全抽象出来,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布局关系。
先秦半两,钱形多在3厘米以上,亦有较小者。多数人认为先秦半两当时所铸必定十分厚重,大量的钱币发掘表明,先秦半两虽名重“半两”,但实际重量悬殊 极大,3至6克的占了很大比例。1981年许昌县张潘出土秦半两窖藏1.5公斤,在这批半两中,钱径最大者33毫米,最小者21.7毫米;最重者9.5克,最轻者仅3.2克。在厚重型半两钱中,有饼状半两钱,与一般厚重的早期半两钱相比,饼半两钱文字口较为浅平,模糊不清者甚多。
“半”字书写上作“八”首,下多见短下横,圆活的大篆体中透着一种金文韵味,特别是上横笔,气息类似两周“钟鼎”或三孔布背文“朱”字的上横写法,笔画深厚,顺序完全同于篆书的书写顺序。过去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短下横“半”字是先秦半两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先秦半两钱中长下横的也不鲜见。有中竖上不出头和缺失整个下横的,既便是短笔缺画,制范者也并不补刻缺笔。
“两”字上横笔短,圆肩、下脚内收,字体变化多样,多见“双人”两。“人”字书写,有的一边上首长,一边上首短,有“长人两”、“短人两”,“长人两”,人字通顶,“两”字字形狭长粗劲。“短人两”,肩圆、上甚短。有的“双人”不象“双人”,“十字”(即双人书写为十字)不象“十字”。过去钱币界多认为“十字两”是晚期四铢半两钱文的特征,但早期半两钱的两字也有此种异书体,只不过很少而已。这个时期的半两钱中,另有双人书写上部为两竖或三竖,下部为一“T”,写法特殊的“两”字钱,这种书体在晚期半两钱中很难见到。说明当时对钱文的书写并不注重规范,越是早期的半两钱,钱文越是带有随意书写的特点。钱币文字的不成熟性、随意性、原始性越突出,凸现了先秦时代文化特征。秦代以前半两钱形制与书法的多样,除了一般考虑的时代因素外,还应该反映着半两钱铸造上的地域因素。战国后期,秦对六国的兼并战争使其国土急剧扩大,在文化背景及科技条件等方面均有异于秦国本土的新占领区,亦需按军事占领者的政治经济要求,铸造以“半两”为面文的新钱币。在这种情况下铸成的新半两钱,必然也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点。
先秦半两的流通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从考古材料看,秦朝版图的大部地区,几乎都有秦半两出土,但出土的数量则不均匀。处于政治中心的陕西省出土最多,其次是四川、甘肃两省及邻近省区,远离政洽中心的边远地区很少发现,流通范围限于秦国领土之内。流通多随军事而流布,故多发现於秦军经略六国之通路。
![先秦半两 先秦铜币](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115549t01942d4504b59e4a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