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互渗孕育了陕北地区瑰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延安民间剪纸与高亢悠扬的信天游、雄健粗犷的安塞腰鼓早已名闻天下。
延安市所辖安塞、志丹、吴起、子长、延川、延长、宜川、洛川、富县、黄陵、甘泉、黄龙和宝塔区共13个县(区),各县(区)都有剪纸艺术的分布且各具特色,尤以安塞、延川、延长、洛川、富县、黄陵等地剪纸久负盛名,为人们所称道。
延安东眺黄河,西邻陇东高原,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为主,仅在南部的富县、洛川及黄陵等县有少量的山塬地。境内有洛河、延河两条主要河流汇入黄河。早在3.5万至5万年前“黄龙人”已在此繁衍生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就葬于南部的黄陵县桥山。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画像石,唐宋的雕塑、壁画是这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陕北汉代画像石以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述说着农耕、戍边、狩猎的久远故事。有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曾出现过“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会融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延安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在剪纸的线条游走间可以看到古代描绘当地社会生活的画像石概括、朴拙、生动的线条运用,而且在延安的其他民间艺术中也能感受到汉代画像石粗犷奔放、富于装饰意味的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窟造像活动曾在延安地区盛行一时,石窟东西绵延千里。现存的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雕刻造像,一方面印证了佛教在当地繁荣兴盛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多样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了充足证据,那些优美的人物造型,洗练的线条以及动物与花草图案,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与剪纸一脉相承的艺术延续性。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延安是革命圣地,红色文化理念也渗透到当地的民间剪纸中。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鲁艺”的师生们率先将当地民间剪纸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展开了一系列搜集、学习、研究和创作活动。他们创作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剪纸作品,丰富和扩展了剪纸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新生活为内容的剪纸作品,剪纸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瑰丽绚烂的延安剪纸装点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也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一、延安剪纸与民俗
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俗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正是延安剪纸以及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延续最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
延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一般集中在春节、清明、端午、庙会、婚嫁、祝寿、丧葬等节庆和人生礼仪场合。是时,围绕人的繁衍、兴旺等内容举行的各种信仰崇拜、辟邪驱鬼、扶运等祈福纳祥和各种人生礼仪活动,表达了人们张扬生命、讴歌生活、追求幸福的情感与愿望。延安民俗活动中运用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及其风格的独特性、民俗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都堪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相媲美。
(一)年俗剪纸
同全国各地一样,在陕北人的生活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时张贴剪纸的习俗在延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忙碌一年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总会将自己居住的窑洞里外装扮一新,再穷困的人家也要在门上、窗上、墙上、碗架上贴满红红绿绿的剪纸,烘托红火热闹的节日气氛。一进腊月,节日的气氛一天天浓起来,那些巧婆姨俊女子们便围坐在热炕上,手拿剪刀在红红绿绿的纸上施展才艺,不一会儿,一幅幅惟妙惟肖、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剪纸便在她们灵巧的手中诞生。她们把剪下的窗花摆在炕上,评头论足,有些好的样子便相互传阅。剪纸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尺之一。通过剪窗花贴窗花,村里人会对她们有一个评价,那些心灵手巧的剪纸能手都是人们称道的“好女子”“好婆姨”。
腊月二十三“扫旧日”这天,人们要打扫房屋庭院。屋舍清扫干净后,就开始张贴窗花、墙花、筷篓花、炕围花、板架对子、板架云子和灶神帘子、土地神帘子,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年三十贴对联之前。在那新糊的白格生生的窗纸上,张贴着布局匀称的窗花,把简朴的窑洞打扮得花花绿绿,生机盎然,满村像是举办一场异彩纷呈的剪纸艺术盛会。这些剪纸寄托着人们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延安市各县(区)有关年节剪纸的习俗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俗规、禁忌。安塞腊月天,妇女们有相互赠送剪纸的习俗。以前安塞农村生活苦焦,纸张稀缺,特别是红纸非常珍贵,用红纸剪出的窗花更为宝贵。所以,安塞妇女以此作为贵重礼品相互赠送。
在志丹习俗中,腊月二十三是窗子的生日。人们认为这天一过,神鬼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人间的事就没人管了,人们可以在门窗上动土木,如修补、刷漆等。糊窗子一般由家中的男性进行,贴窗花的时间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一般由家中的女性来贴。
延安各县(区)农家都敬有灶神。灶神在人们供奉的家神中是“一家之主”,腊月三十晚上要迎灶神。志丹、安塞、吴起等县由家中的女长辈敬迎灶神,并由她们亲手剪一幅灶神帘子贴在神龛上。灶神帘子多是福、禄、寿、禧的文字,或者是蝙蝠、鹿、鹤、喜鹊等形象组成的图案,神龛边还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而在洛川、黄陵等县迎请灶神要由男长辈进行,剪灶神帘子则由女长辈进行。贴神帘子一方面是为遮灰尘;另一方面认为灶神是:“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灶神爷总是把主家的事无论好、坏都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怕灶神爷上天讲坏话,就剪一幅神帘子贴在神龛上遮住灶神爷的视线,使他看不清人间的事。
延安北部的安塞、志丹、延川、子长、延长、宝塔等县(区),在腊月三十这天下午,有在门楣上贴“瓜子娃娃”的习俗。这类剪纸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用南瓜子做头,黑豆做抓髻,身子用红绿纸拼贴而成;另一种是用红纸剪成形似瓜子的“抓髻娃娃”,画面由七人或五人手拉手连成一排。“瓜子娃娃”也称“守门娃娃”,以防鬼魅瘟疫入侵。
在安塞,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吃罢饺子,男人们拜完年,妇女们就三五成群地到各家各户看窗花、墙花,看谁家剪的窗花、墙花技艺精湛,特别是对已进入婚龄的女子所剪的窗花尤为关注。主家也盼望村上婆姨们的到来,希望女儿的剪纸能得到好评,待来年能找一个好婆家。
在安塞、志丹,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有“扶运”的习俗。“扶运”是扶起好运气,期望一年平平安安,事事如意。在安塞“扶运”或由阴阳先生进行,或在家自己扶运。其仪式为用红绿纸各剪一红马、绿鹿贴在一张黄纸上,写上“符咒”,由阴阳先生念咒语后,拿回贴在家中。自己扶运多由家中长辈主持,贴红马、绿鹿、神符等,口中念叨:“马马你吃草,一年的运气都扶好;鹿鹿你喝水,一年的福禄都来到。”然后上香跪拜、叩首,祈盼一年顺顺利利,无灾无害。
每年正月是妇女们最为闲暇的时候,如洛川有不捏针的习俗,即不做针线活,于是村子里的婆姨、女子都爱聚到“巧人”家,坐在热炕上看“巧人”剪窗花、板架云子、板架对子等,向“巧人”讨教剪纸技艺,相互学习。这是洛川妇女学习传承剪纸技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在黄陵县,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在春节期间都要用自己亲手剪的窗花把家中的窗子打扮一新。正月初一,左邻右舍的婆姨、女子都要过来看新媳妇剪的窗花,以此来评判新媳妇是否聪慧,而新媳妇也借此显露自己的才能,树立自己在村中、家族中的地位。
年俗剪纸是节庆剪纸的主体,也是年节民俗活动的重要承载物和艺人们施展剪纸技术的广阔天地。
(二)婚俗剪纸
婚俗剪纸多称为“喜花”,在结婚时贴于新房的窗户、顶棚、墙壁上,用于装饰美化洞房,也贴于各种嫁妆上,以增加喜庆气氛。这类剪纸多以红色为主,主要有窗花、墙花、瓶花、坐帐花、炕围花、顶棚花等。这一类剪纸的内容以表现爱情和寓意生殖繁衍的纹饰为主,如“鱼闹莲”“石榴牡丹”“鹰抓兔”“葫芦生子”“蝴蝶扑金瓜”“抓髻娃娃”“连生贵子”“鱼变娃”“凤凰戏牡丹”“老鼠啃金瓜”“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娃娃坐莲花”等都是人们最乐于张贴的剪纸。
婚俗用的喜花从内容、形式到如何剪、贴,在延安各县都有不同的习俗。在安塞、志丹等县喜花要由本家已婚的姐姐或嫂子来剪来贴,姐姐或嫂子必须是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全命人”。黄陵则由“全命”的姨姨、姑姑来剪。结婚当天,娶新人的队伍一上路,姑父、姐夫便开始布置新房,贴门窗上的喜花,寓意添人添福。延川婚俗喜花不得让丧夫、离婚、未婚的单身人剪,单身人也不能动喜花,如果无意间触动喜花,就要用秤称一下。而志丹则不让黄毛女子摸喜花。
在志丹,喜花从男方家“商话”这天就开始应用了。“商话”时,男方家要准备两瓶酒,两个酒瓶用一丈二尺长的红毛线拴在一起,再剪石榴、牡丹、大红喜字等喜花贴在两个酒瓶上。
志丹西川人结婚时,要请阴阳先生择取吉日剪一幅“课书”,即用红纸剪成50cm×50cm大小的圆形阴阳八卦图,上写符咒,周围再剪一圈穗穗作装饰。待新娘下轿后,阴阳先生即刻将“课书”贴在洞房的窑顶上。当地人认为贴上“课书”,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会大吉大利,毛鬼神不敢入室侵扰。
在洛川县,新人拜堂不拜祖宗牌位和各路神仙,而是面向“双雁”顶礼膜拜。“双雁”一般是用整张红纸剪成两个相向对称的“雁”字,周围饰以牡丹、连生贵子等吉祥图案,也有用墨或金粉在红纸上画出相向一对衔首交尾的双雁,悬挂于正堂,下置香案。新郎、新娘对着双雁礼拜,至此婚礼大成。洛川人结婚时拜双雁字是因为人们对大雁无限崇敬,认为大雁入成双,出成行,若一配偶死去,另一只会不吃不喝哀鸣而亡。大雁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成为人们理想的寄托物。
延安以北的安塞、志丹、子长、延川、宝塔区等县(区)有娶回新媳妇要坐帐的习俗。坐帐是新媳妇面对着贴有生殖繁衍寓意的坐帐花的墙面而坐。志丹坐帐花以石榴、牡丹组合图案为主,而安塞、延川、宝塔等县(区)的坐帐花大多是以抓髻娃娃踩莲花为主要内容。
延安各县(区)的婚俗剪纸在民间保留得较为完好,形态更为原始传统。但近年来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城乡,喜花的内容已悄然改变。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延安北部各县的洞房中和窗子上不贴双喜字,而是剪一男娃娃抽烟、一女娃娃踩莲花的喜花,或剪一幅葫芦淌蛋蛋的喜花。如今许多农村青年仿效大城市布置洞房的做法,用大红双喜字代替了古老的传统纹饰;以往农家“常人不贴龙和凤”的禁忌也被打破,龙和凤几乎成了贴于新房和嫁妆上喜花的主角。同时,旧有的坐帐习俗也被简化,坐帐花也随之消失。
(三)巫俗剪纸
巫术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至今在一些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依然存在。巫俗剪纸是民间进行某种巫术活动的承载物,在延安一些地区仍有流行。在延安,巫俗剪纸有“瓜子娃娃”“送鬼娃娃”“挡鬼娃娃”“送病娃娃”“五道神神”“叫魂娃娃”“抓髻娃娃”“扫天媳妇”“簸箕娃娃”以及“虎”“牛”“鸡”等。
“瓜子娃娃”用于防瘟疫,保安康。陕北民谚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瓜子娃娃一扒叉。”认为一切疫鬼都惧怕“瓜子娃娃”,贴上“瓜子娃娃”疫鬼不敢入室侵害家人。在志丹,贴“牛”和贴“瓜子娃娃”的功效一样,认为都有驱散瘟疫的作用,当地有“瘟灾瘟疫,老牛顶散”之说。在志丹民众心中,牛的地位很高,人们把牛和虎看作是驱魔辟邪的神兽。同样在志丹,“送鬼娃娃”用于巫术活动中人的身体与魂灵的互换。“送鬼娃娃”也称为“叫魂娃娃”,用黄表纸由送鬼师在夜间亲手剪好。“送鬼娃娃”常被剪作五个手拉手娃娃。这五个娃娃被称为“五鬼”或“五道神”。有的人还要剪“守门娃娃”和“挡鬼娃娃”贴于门上。“守门娃娃”的形象是双手叉腰,象征威武无比。“挡鬼娃娃”的形象是头发冲天,正气威武。
在延安宝塔区,“抓髻娃娃”分为三类:男抓髻娃娃、女抓髻娃娃和阴阳结合抓髻娃娃,均具有消灾驱魔、止雨祈雨、招魂送病等作用,也有人说“抓髻娃娃”具有催生送子的作用。“抓髻娃娃”一般头戴凤冠或盛开的花朵,有的头上扎有抓髻,站着雄鸡,当地人称这些纸娃娃为神娃娃。“抓髻娃娃”中的鸡、鸟、兔、鼠等均有不同的含义,或为以阳镇邪(鸡、鸟喻阳,兔、鼠喻阴);或为阴阳结合寓意生殖繁衍,子孙兴旺,长寿富贵。
吴起民间巫术多是为治病驱邪,而用于巫俗活动的剪纸常见的是“挡鬼娃娃”“五道娃娃”。这类剪纸形象简单,常用于为病人驱赶邪物。
在洛川,家人有病,剪五个手拉手的娃娃贴在厅上用以送病。在贴“送病娃娃”时,口里还要念叨:“头上瞀乱头上轻,胳臂瞀乱胳臂轻,浑身瞀乱一身轻。南方来了送南方,北方来了送北方,东方来了送东方,西方来了送西方。送出门,赶出门,十字路口重等人,挡着骑马的、坐轿的、穿靴戴帽的。挡着男人拉下马,挡着女人抓头发,挡着娃,你抱去。左三匝,右三匝,送出大门重等人,一块全身轻。”当娃娃哭闹不止时,洛川人会用黄表纸剪一头驴,用线绳绑住,吊在大门外的树上,上面写咒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看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陕北其他县也有类似习俗。在洛川,小孩或大人受到惊吓后,人们认为是魂丢了,魂丢了人就会死,所以要把魂叫回来。叫魂时要剪一个“叫魂娃娃”。叫魂的人不必是巫神,家里的奶奶、母亲或邻居家的长辈都可以用“叫魂娃娃”给受惊吓的人叫魂。
“棒槌娃娃”用于祈雨。久旱不雨时,人们要举行祈雨活动,祈雨仪式要由寡妇来完成。祈雨前用黄表纸剪个纸人贴在棒槌上,将棒槌插在院中间,寡妇对着棒槌说:“天爷爷,要雨哩,黄毛女子渴死咧。”连念三遍,就等着天降甘霖。洛川一带还有用“杵和尚”祈雨的习俗,即当久旱不雨时,用黄表纸剪一串和尚娃娃,称为“杵和尚”,头朝下贴在家里的水缸上,一边贴一边念叨:“勺勺搂天,搂住晴天,搂住红天,走路的哥哥没盘缠,家里的嫂嫂没鞋穿。“连念三遍,祈求老天爷下雨。“扫天媳妇”用于求晴,求晴仪式依然由寡妇完成。寡妇对着“扫天媳妇”口中念叨:“扫天哩,扫地哩,扫天上的雾气哩。”也要连念三遍。在出现瘟疫的时候,洛川的百姓要用黄表纸剪两头对面抵角的老黄牛,上面写咒语:“天瘟地瘟,不如老牛抵一角。”贴于屋门后,意为将瘟疫顶在门外,不来伤害家人。
在延川,久雨不晴时,寡妇老婆要铰个”疯事寡妇婆“,手拿笤帚,再在脑门上穿一根长长的线绳,让黄毛女子挂在畔的树枝上,或拿一根细棍把”疯事寡妇婆“用线挑起来插在磨盘的磨眼里,口中念叨:“一不扫天,二不扫地,三扫个老蓝天,扫天媳妇你是神,把日头扫在当中间,云彩扫在四下里。”也有的铰个手握簸箕的“簸箕娃娃”,晚上把“簸箕娃娃”贴在窑洞的窗子上,或挂在院子里,口中不停地念叨:“烟筒烟筒簸簸箕,你把黑云簸过去。枣红了我叫你,枣落了我送你。”以求止雨。
在黄陵,还有剪钟馗、济公镇宅辟邪的讲究。
(四)丧俗剪纸
丧俗剪纸用于丧事,常见的有幡子剪纸、灵堂剪纸、挂帘等。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等都是用剪纸糊制而成的。
在延川,人死了要给死者搭个灵棚,灵棚前放一对用麻纸做的童男童女,再做一些“纸货”。有一种叫苦幡,串成一长串,吊在长长的木棍上,上面有花红柳绿的金银斗、鼓、火蛋、鸡、鹅、鸭、篮篮、元宝、南瓜花等,让死者和活人一样,在阴间有吃有喝,有穿有戴。十月一还要给死者送寒衣,寒衣用麻纸折成。亡者的寒衣有蓝红两色,贴有精致的剪纸纹饰。
吴起、志丹丧俗讲究繁多,往往要用白纸塑造出各种丧事所用之物及灵堂装饰物,常见的有圆形方孔纸钱、招魂幡、门吊帘、寿棺罩子、纸火等。纸钱又称“引路钱”,在出殡时抛撒于空中,为死者开路。招魂幡为木杆上套纸幡。纸幡顶端立一白鹤,取“驾鹤西游”之意,下端用纸条装饰,纸条下方饰有贯钱纹。招魂幡一般由长子手持,随着出殡队伍为死者引路。门吊帘挂于死者的家门上,告示众人有人死去,多为对折二方连续图案,下剪吊穗。门吊帘挂至出殡时,后随纸火一起带到坟地烧掉。棺罩剪纸在丧俗剪纸中最为壮观。棺罩剪纸尺寸为400cm×400cm大小,用纸凿凿出纹饰图案。棺罩纹饰由二龙戏珠、梅花贯钱组成。
在洛川丧俗中,出殡当日清早,村里的巧手人要为逝者装饰灵车,俗称“造轿”。造轿系用木棍搭建,并用纸张在灵车上装饰出楼阁造型。最底一层左右贴“二十四孝”剪纸,代表老人仁德,子孙礼孝;前后挂纸帘,称为“档头”,前“档头”书写“奠”字,后“档头”装饰寿星老。第二层楼四周装饰“八仙”,第三层楼四周装饰窗户,楼顶站立一纸扎仙鹤,口含钱串。每层楼还要装饰琉檐飞瓦。每层挑檐四个角悬挂穗子,俗称“十二顶穗子”,下面连30厘米左右的流苏。轿子最后要在坟前焚烧。
出殡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撒买路钱的人,后面跟着招魂幡。孝子手持用白色纸缠成的哭丧棒紧随其后。因此,民间也称出殡为“出幡”。葬礼中运用到的剪纸还有挂在孝子们额前的眼罩。
(五)其他节俗剪纸
除了年俗剪纸、婚俗剪纸、丧俗剪纸外,剪纸在其他节俗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延安一些地方,正月初五是打发穷媳妇的日子,正月初四晚上要铰一个扎把把头的穷媳妇,拿干草插在“枣山”花馍上,待正月初五一大早,把穷媳妇同垃圾一起倒出门外。正月二十三晚上男人们挑上笼,笼里放铰好的纸花,从这边撂到那边,口里呐喊着:“七十石糜子八十石谷,九十石黑豆够牛吃,南瓜葫芦担不完,棉花包子窑里搁不下。”正月三十晚上还要打火笼,烧掉干草和纸花。八月十五晚上献月,给瓜果梨枣覆盖上铰的”娃娃抱葫芦“等纸花花,祝愿一年风调雨顺。陕北大多在正月二十三过填仓节,要剪”老鼠嫁女“等剪纸贴在窗上。而志丹在二月初二这天要剪”老鼠嫁女“贴在窗上,认为贴上这样一套剪纸,老鼠就不会啃坏家里的衣物。
在黄陵,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灯花;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五月端午,剪艾鸡、艾虎、艾娃娃,贴“五毒”避疫;七月七乞巧节,姑娘相聚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
洛川民间每年正月二十三,人们要剪黄牛,在牛身上写:“年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金丹。家家户户贴黄牛,一年四季保平安。”贴于屋门后,认为可借此保一家平安。洛川人过端午节还要剪对虎、蝎子、鸡啄蝎子的剪纸贴在墙上,取驱五毒之意。十月一送寒衣和六月六“泼山”是女儿们祭奠过世父母的日子。父母去世后的三年内,女儿们要年年给父母用五色纸剪糊寒衣,寒衣要做成成套的,讲究的人会在衣服的衣襟装饰云角、水纹,在袖口和裤脚装饰水纹、万字不断头纹,胸前装饰如意纹。寒衣的颜色以青、黑、蓝、白、黄为主,点缀少量的红、桃红等艳丽的颜色。寒衣送过三年后就可隔几年送一次,或者不送糊好的寒衣,只烧一些彩纸,意为让死者给自己做喜欢的衣服。送寒衣乡俗近年来在陕北民间又有流行。
(六)宗教剪纸
在民间,多神信仰一直长盛不衰,在延安的乡村更是如此。
宗教剪纸在民间主要用于庙宇门楣的装饰、供奉神衣物上的装饰及民间多神信仰的物质载体。如洛川的庙门在春节和庙会期间张贴门吊子。门吊子用黄表纸或麻纸剪成简单图案或写一些类似经文的咒语。每年正月十五,洛川县城四条主街都立棚过会,当地称灯棚会。四街灯棚中分别敬有关帝、白衣大士、南海大士等神灵以满足人们求财祈子的心理要求。剪纸在灯棚会中随处可见,家家要给灯棚会送灯,灯上的灯花千姿百态,别有意韵。在安塞农村,大年三十这天要给寺院庙宇送窗花送对联,窗花内容多为花草,意在娱神,人神共度春节。在黄陵等地信仰宗教的人们会用剪纸的形式剪一神像供奉在家中。
二、内容与形式中的文化异同
延安市共辖13个县(区),虽都处于陕北黄土高原,但南北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剪纸的题材、内容与风格。
延安南部的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是关中向陕北过渡的地带,这里的民风民俗与文化生活同关中渭北较为相似,说秦话,吼秦腔。剪纸题材相对多样,除花草动物外,还有戏剧人物、八仙、二十四孝和传说故事等,甚至还有琴、棋、书、画等带有文化象征性的符号器物。但是,这些地方的剪纸与渭北剪纸仍有差别,显得更为古朴。
延安北部的甘泉、宝塔区、安塞、志丹、吴起、子长、延川、延长八县(区)处于黄土高原腹地,其民风民俗同榆林的绥德、米脂较为相近,唱民歌,打腰鼓,扭秧歌,方言和服饰与延安南部有明显差异。由于交通闭塞和文化相对保守,古老的文化传统基因得以较好地保存,宗教巫术仪式的印迹在剪纸中随处可见。如贴窗花用以辟邪,贴”瓜子娃娃“用以挡鬼,贴牛为避瘟疫等。传统的剪纸内容以花草、动物为主,人物相对较少。
总体上看,延安剪纸具有质朴、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这是延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积淀对人们感情气质长久濡染的自然映现。在共同的风格之中,各地剪纸又有着细微的差别。从风格上看大致可划分为北部、南部和西北部三大块。北部以安塞、志丹、延川、延长等地的剪纸为代表,作品粗犷、朴实,线条粗壮有力,较好地保留了古老的剪纸纹样和造型观念。如“鸡衔鱼”“蛇盘兔”“鹰抓兔”“抓髻娃娃”“倒照鹿”等。延安南部以富县、洛川、黄陵等地的剪纸为代表,作品工细华丽,线细点繁,圆润明快,较好地传承了起自秦汉时期的纹样,如“蛇身人首”“狮身人首””鱼变娃“”蛤蟆变娃“等,文化内涵深刻,造型奇特诡异。西北部以吴起剪纸为代表,其剪纸风格与三边(定边、靖边、安边)相似,作品工巧、洒脱,线条细如发丝,牙牙细长如针尖,且多用剜空的阳剪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延安剪纸从民俗用途上看,有年俗剪纸、婚俗剪纸、节俗剪纸、寿俗剪纸、人生礼仪剪纸及巫俗、祭祀、宗教等剪纸,而在具体应用上又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寿花、喜花、门花、炕围花、坐帐花、板架云子、灯花以及各种神龛挂帘花。这些不同类别的剪纸在样式上大致分为单色剪纸、拼贴剪纸、熏样剪纸三种。
1.单色剪纸是指根据不同民俗活动的需要,分别选用红、绿、黄、白、蓝、黑等色纸剪制的剪纸。在延安,单色剪纸十分普遍,其风格朴素大方,与陕北人淳朴的性格和居住环境相一致,广受当地群众喜爱。年节、婚娶是喜庆的日子,延安北部多以红色剪纸装饰居室,人们认为贴红色剪纸既喜庆又能辟邪。延安南部,人们喜欢用红色、绿色剪纸装点屋子,使黄土高原上的农家增添了盎然春意。巫俗剪纸多为白色、黄色剪纸。丧俗选用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剪纸。祭祀、庙宇等多选用红、黄、绿、蓝、黑五色的剪纸。
2.拼贴剪纸是把一幅剪纸用不同色彩的纸张分局部剪出,然后再拼贴成完整的画面。拼贴剪纸风格华丽优美,如“盛碗石榴”,石榴用红色纸剪出,叶用绿纸、蓝纸剪出,碗用黑色纸剪出,然后用拼贴的艺术手法组成一幅完整的剪纸。有些拼贴剪纸还采用了拼和画结合的手法,如一朵花,花和叶分别用不同色纸剪出拼合,枝干绘制而成。有些拼贴剪纸采用叠压法,如剪红石榴,石榴上的装饰纹或子核用叠压法拼贴上去,使其颜色更丰富。这种拼贴剪纸主要分布在延安南部的富县、洛川、黄陵一带,广泛应用于窗花、板架对子、神龛帘子、丧俗上的桌裙、神庙中的装饰物以及十月一送寒衣的服饰。
3.剪纸熏样是为保留剪纸底样或用于复制剪纸的需要而熏制的作品。妇女们采用灯烟熏烤的办法,使剪纸像现代复印那样,达到原样复制的效果。延安南部的富县、洛川、黄陵大多采用熏样法制作板架云子花。民间也多用这个方法熏制墙画、门神等。其方法为:将用于熏样的剪纸放在绵软的白麻纸上,然后铺在木板上打湿,使剪纸样、白麻纸、木板贴合在一起后翻转放在煤油灯或蜡烛灯焰上,用烟将白麻纸熏烤至全部为黑色,待干燥后剪纸样脱落,一幅黑底白花的熏样剪纸就做成了。剪纸熏好之后还可以点以色彩,使作品更加光鲜亮丽。富县文化馆就引导剪纸作者利用这种传统方法制作了一批熏画。这些熏画形式别致,特色鲜明,成为剪纸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样式。
剪纸中的窗花、墙花、门花、门笺、炕围花、喜花、板架对子、板架云子、神龛挂帘及巫俗剪纸,各有特定的样式与用途,分别在民俗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窗花
窗花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剪纸样式,主要用于春节、新婚洞房以及各种喜庆节日的窗子美化,以增加喜庆氛围。由于窗花贴在窗格上,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还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技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因而剪窗花多采用阳剪,既要美观,又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从而形成了窗花剪纸独有的艺术追求。窗花有转花、四拼窗花、角花、边花、小窗花、烟格窗花等。这些大小不同的适合窗格的纹样,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编排组合,变化出花样繁多的图案。
延安北部春节窗花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既有辟邪的虎、狮、鸡等瑞兽灵禽,也有牛、马、羊、猪等动物以及瓜果蔬菜。贴窗花讲究贴满,但忌贴人物。婚俗窗花以吉祥的花草为主,如石榴、牡丹、莲花等,忌讳贴人和动物。延安北部的窗格较大,窗花风格粗犷豪放,无拘无束。当地妇女剪窗花不描不画,不照样子,任随心性,下刀直剪,游刃有余。春节是老百姓一年中最喜庆欢乐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得以展现才华的大好时机。她们通过剪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情怀。陕北人过年过节写对联、剪窗花多不求人,自己动手,剪好剪坏不怕人笑话,纯属自娱自乐,因而这些窗花都极富艺术个性。
延安南部生活相对富裕,受关中文化影响,凡事讲究遵从规矩,对妇女的“女红”要求相对严格。当地妇女剪窗花最讲究细法,叶要铰得精,杆要剪得细,牙牙要剪得齐刷刷,逐渐形成了延安南部窗花整体精细的风格。窗花内容相对较北部丰富,除花草、动物以外,还有戏剧人物、传说故事等。婚俗窗花以花草为主,也有“鱼变娃”“鱼戏莲”等少量的动物窗花。窗花造型舒展甜美,风格精巧细腻。
(二)门神、门笺及神龛挂帘
过去,陕北民间春节时有贴门神的习俗,但用木版印制的门神在边远山区很难见到,妇女们都是自己动手,用剪纸的形式制作门神。门神的种类有神荼、郁垒、秦琼、敬德等。
门笺在延安称门吊子,是逢年过节时贴于门楣之上,用于镇宅辟邪的剪纸,内容有双狮、财童等。门笺图案线条较为粗犷,纹饰紧凑不易断裂,从而形成了门吊子独有的艺术特色。门吊子除传统的福、禄、禧等意象图案外,还有福、禄、禧等文字的纹样装饰。有的人家还会剪“欢度春节”等文字,花卉也是门吊子常用的图式。
安塞境内,除春节外,为驱邪也会贴门吊子。如安家镇宅,必贴门吊子。洛川当地的门吊子按形式和纹样分为两种:一种是整张独立的剪纸,这是一种按照大门的宽度剪成的整幅门吊子,纹样以当年生肖为主,周围配以吉祥花草,图案下面还要剪出“穗子”进行装饰。另一种形式是用红、绿、黄等几种不同颜色的纸剪成一组以福、禄、禧为内容的几个单独图案的剪纸,于门楣上间隔一定空隙贴出。
门笺花在洛川没有什么特别的纹样和讲究,有的人家用比门笺稍大一点的红色方形纸剪成和“亮眼”一样的镂空图案;有的人家只在方形纸上写上“福”、“贵”和“平”、“安”四字,分别贴在两边的门笺上。
神龛挂帘在延安北部被称作“挂帘花”,在延安南部称为“神帘子”,是美化神龛的装饰品。陕北农家在春节时有敬财神、土地神、灶神的习俗,剪一幅“挂帘花”贴在神龛口,使神更为神秘而受人尊崇。挂帘花的构图多用吉祥纹饰层层排列,寓意深邃,表现形式严整、匀称、饱满。挂帘花的纹饰根据所敬的神位来定,大多神龛挂帘的中心部位剪成一座窑洞的造型,有门有窗,可以开合,周围装饰吉祥纹饰。
安塞的灶神挂帘花,中间大多剪窑洞和门窗,有的两边对称剪出鸡、狗、马、猪,下面用贯钱、寿字等连续图案装饰,再用云勾、云头、牡丹等装饰边框。牛、马、猪、羊象征家庭富裕,但不能把驴、兔剪进去,因为农村人称驴为鬼驴,兔为野兔,视为阴性、不吉利的动物。灶神挂帘花都要剪出鸡和狗,鸡叫灶鸡,狗叫灶狗,是灶神身边的灵物,如新媳妇不贤惠,不听话,灶神就会放出灶鸡、灶狗来惩罚不守规矩的媳妇。
传统的财神挂帘花纹饰以摇钱树、元宝、贯钱、鹿、莲、鱼等为主。财神挂帘窑洞门口要剪一对守门娃娃,意为财不外流;上剪二龙戏珠,下剪连(莲)年有余(鱼)。有的财神挂帘,剪出一位全身装饰元宝的陕北老汉,身后放有一捆柴,寓意钱财或财物;有的财神挂帘是一个民间变体大寿字,周围饰以摇钱树等纹饰。大部分神龛挂帘花可以通用,有的挂帘花除云头、云勾、寿字等外,还有贯钱、如意头、双葫芦及鹭鸶探鱼等组合的纹饰。通用的挂帘花大多采用连续折剪法,形式古朴耐看,寓意深长。
如今的挂帘花,虽然沿袭古老的习俗和构图形式,内容却有了新的变化,摇钱树变成了苹果树,金元宝、贯钱等纹饰变成了成群的牛羊,寓意陕北人民真正富起来了。
(三)碗架云子、板架云子、板架对子
在延安南部的洛川、富县、黄陵一带,农家喜欢用云子花剪纸美化碗架、板架。这一类剪纸称为碗架云子、板架云子或板架对子。碗架云子由横列的和左右两侧上下排列的云子花剪纸组成。
在洛川,板架云子、板架对子、碗架云子只在一个家庭重要的活动场所——堂屋出现,在民居装饰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架是安置在窑掌后,用木板搭建的三到四层用来放置水瓮、面瓮、油壶等生活用品的架子。在架子的横板上悬挂着三幅一组或五幅一组连续图案的剪纸,俗称板架云子。板架云子以红色为主,也有用熏样直接装饰的。板架云子的内容以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纹样为主。有的妇女在板架云子之间装饰飘带,以增强视觉的色彩美感。
在固定木架两边的柱子上张贴的剪纸条幅称为板架对子或板架柱,其图案多为在宝瓶、聚宝盆或蛙中生出一藤蔓缠绕或枝繁叶茂的“生命树”,树上盛开着莲花、牡丹,枝头挂满石榴、仙桃、佛手、葫芦、南瓜,留下的空间缀满鱼、鸟、虫、兽、金钱、元宝,抓髻娃娃、莲花贵子端坐顶端,边框饰有盘长、万字纹、水纹或云纹,寄寓荣华富贵、福寿绵长、平安如意的美好愿望。板架对子的装饰手法较板架云子更丰富,除了平面的拼贴、熏样和叠拼、透拼以外,还运用叠扎的手法;色彩的运用也更加多样,但忌讳用蓝色,运用黑色的面积增大。板架对子下面的花瓶一般以黑色、深紫或红色为主。
碗架是放置在案板上放碗、盘等的架子。碗架上只装饰碗架云子,没有对子。但讲究的人家会请画匠在碗架的挡板上绘画出像对子一样的花草纹饰。
(四)炕围花、墙花、顶棚花、筷篓花
过年时人们不仅在门上、窗上贴“花花”,窑里也要进行一番装饰。炕围花、墙花、顶棚花、筷篓花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炕围花是装饰炕周围墙壁的连续图案剪纸。过去的窑洞多为土筑,依山而建,窑内墙面也为土墙,窑洞内十之八九都盘有炕,炕依墙而盘,位于窗下,占据窑内大半个空间。人们为了干净美观,多用白纸或废报纸贴于炕周围的墙面,再剪出各种漂亮的剪纸贴在炕围上,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堂屋的炕围花多是连续的象征子孙兴旺的绵绵瓜瓞,象征长寿的菊花,象征富贵的倒照鹿和象征喜气的喜鹊登梅等。已婚晚辈的炕围花多是凤凰戏牡丹、葵花结子、石榴百子、鱼戏莲花等象征夫妻和睦、富贵多子的纹样。炕围花多为红、绿、金银箔搭配,寓意家庭和睦、日子红火。有的则以传说故事或民间风俗场面构成,形成连续的画面排列,如牛郎织女、迎亲、闹秧歌、老鼠嫁女等。一般炕围还在四周边缘剪有梅花万字、三道子富贵、十二莲灯、九连环、蛇盘九颗蛋等二方连续图案。炕围花转角的地方还要贴“角子”,形式和“窗花云子”相似。
墙花是美化居室墙壁的剪纸,内容比较广泛,有花草动物、劳动场景、神话故事、民俗活动等。志丹县人过年时贴得最多的墙花是大猫和狮子。大猫其实就是老虎,贴老虎、狮子有镇宅辟邪之意。
顶棚花是在结婚、过年时装饰房屋或窑洞顶部的大型剪纸,剪纸中心多为圆形,具有美满、团圆的寓意。结婚新房的顶棚花多用整张红纸剪成,张贴在顶棚的正中央,图案以福、禄、禧为主,中间或装饰牡丹,或装饰莲花,或剪麒麟送子,或剪双喜字,大都是祈福顺,盼通瑞的吉祥图案,是人们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顶棚花在延安北部又叫窑顶花。
黄陵、洛川一带新房顶棚花一般都以团花配四个角花的形式出现,团花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方形意为接福纳祥,圆形意为圆满,六角形意为福顺,八角形意为八卦辟邪。一般来说,新房顶棚的团花中心大都剪一个“双喜”或一个“绣球”,也称“满钱”或“贯钱”图案,意为喜庆富贵;外围还要装饰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连生贵子、对鸳鸯、鱼戏莲花、狮子滚绣球等暗喻阴阳和合的图案。四角的角花多为规矩的三角形,内容与顶棚花相呼应,边框以“万福纹”装饰。
筷篓花顾名思义是贴在筷篓上的剪纸图案。筷篓虽为方寸之地,爱美的农家妇女并不放过这展示自己手艺的地方,逢年过节时也要将其装扮一番。筷篓剪纸较为自由,花鸟鱼虫一类的图案居多,有些人还用红纸铰“顶头拐子”“富贵不断头”等贴在上面。人们一般只装饰篓肚,讲究的巧人还会装饰后背。
墙花、炕围花、顶棚花、筷篓花等装饰剪纸多贴在不透光的物体上,在艺术的黑白处理上,与窗花的阳剪法相反,多用阴剪法,形象醒目也便于张贴。延安北部的安塞、延川一带,墙花、炕围花、窑顶花淳朴粗犷,厚重大气,有汉代画像石的遗风,而延安南部的洛川、富县一带,剪工细腻,装饰华丽,多采用阴剪阳剪结合的方法,画面丰富耐看。
(五)坐帐花
陕北人把新婚洞房叫帐房,新娘子娶回来要坐帐,坐帐花就是贴在新媳妇所坐位置墙面上的一种剪纸。坐帐花一般为圆形或方形,内容有“娃娃踩莲花”、“鱼儿戏莲”等寓意生殖繁衍、早生贵子的图案。边框剪有砖花样或城垛口、富贵、万字等纹饰。民谣唱道:“边框扭个扭,小两口活到九十九。”寓意白头偕老。而在志丹一带的坐帐花以莲花、牡丹、石榴为主要内容。
陕北农村举办婚礼一般选在冬季,主要是因为冬季闲暇时间多且天寒,食物易于存放。吉日一旦定下来,村里的巧婆姨们就开始为主家准备结婚用的双喜花、窗花、坐帐花等。不管家穷家富,坐帐花必不可少,因为“坐帐”是陕北婚俗一项重要的议程。新媳妇娶回来,入帐房,由年长一点的妇女为新媳妇“上头”。上头时将米斗放在坐帐花的下方,新娘和新郎背靠背坐在米斗上,年长的妇女用双齿木梳将新娘的头发缠在新郎的头上梳理,叫结发或并头,意思是二人以后合为一家。梳理时还要唱一段民谣:“仙桃带莲花,两口子好缘法。脚踩莲花手提笙,左男右女双新人。石榴赛牡丹,赛下一铺摊。”这些民谣正是坐帐花所表现的内容。末了,夫妻双双喝交杯酒,由年长妇女把新媳妇的头盘起,意为由女子变成了媳妇。新媳妇面向着坐帐花盘腿而坐,坐帐的仪式便开始了。(六)寿花
寿花,顾名思义是过寿时装扮贺寿场所及装点寿礼所用的剪纸。洛川的寿礼以面花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剪纸运用。寿花以大型团花为主,内容大都是寓意长寿的“老猴吃桃”“五福拜寿”“松鹤延年”“八仙献寿”“寿桃”“富贵满堂”等。有的人家在寿堂中央悬挂巨幅“寿”字,有的人家张贴用整张红纸剪成的“老寿星”,周围饰以寿桃、佛手等瓜果及鹿、鹤等瑞兽仙鸟,边框装饰有万字纹、寿字纹、云纹或水纹等纹饰。小幅的剪纸是放在供品上的红色圆形剪纸,内容也是福、禄、寿之类。
(七)老花样
农耕时代的妇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或奶奶修习“女红”。所谓“女红”就是刺绣、纺织、缝纫等手工活计,是旧时中国女性必修的手艺,尤其是刺绣手艺,更是体现女性贤惠聪敏气质的重要载体。刺绣手艺的流传、发展与运用离不开范本的积累。在延安,大多数农村妇女都有一本“花样样书”。她们把平时积累下来的各种花样子夹在书页中,作为模仿或再创作时的参考。这些用剪纸形式呈现的用于刺绣的图案纹样有鞋样花、枕顶花、裹兜花、帽样花、针扎子花等。这些剪纸图样俗称“老花样”或“古时花样”,都是积年累月形成的程式化的纹饰剪纸图谱,在乡民的生活中尤其是服饰装饰中沿袭不衰。这些老花样以花草、动物图案居多,一般较小,以适用于特定的装饰物。另外还有实用的服饰图样,主要有鞋样、童枕样、帽样、裹肚样等。童鞋、童帽、童枕造型较多,艺术性较高。童鞋有老虎鞋、兔儿鞋、猪头鞋等。童帽有老虎帽、兔兔帽、狮子帽、玲玲帽、风帽等。童枕有老虎枕、狮子枕、金瓜枕、蛙耳枕等。
总体上看,延安南部和北部老花样的内容、文化内涵基本一致,但花样的艺术风格却差异较大。延安北部的老花样传承着唐宋时期夸张复合的造型特点,构图对称饱满,装饰趣味较强。而延安南部的老花样受渭北文化的影响,花样呈现出绘画的造型和构图特点,讲究疏密变化。
三、俗规与禁忌
延安剪纸在民间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俗规与禁忌。这些俗规与禁忌源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民风民俗。
延安北部的安塞、志丹、子长、延川等县,春节时窗子上必须贴窗花,最忌白窗。如果自己不会剪窗花又请不来帮忙剪窗花的人,贴几块红纸角也算数,认为这样会挡住邪气。不贴窗花的窗子称为“瞎眼窗”,认为对家里是不吉利的。如果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贴红色窗花。在志丹,糊窗子一般由家中男人完成,贴窗花由女人进行。
洛川人忌讳窗花用蓝色,因为“蓝”谐音“烂”,意思是把光景“过烂”咧。还忌讳窗花主要图案用黑色,如果贴这样的窗花会被认为是黑窗,只有花枝和点缀的小鸟可以用少量的黑色。
黄陵的窗格有菱形、圆形、多边形等,窗花也随窗格的形状而变化,小者寸许,精致灵巧,妙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在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时都要贴“全窗花”,即剪贴有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图案的窗花,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在安塞、志丹窗花中,大白菜一直是人们喜欢的形象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白菜谐音“百财”,有富裕兴旺的吉祥寓意;二是由于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腌制白菜,白菜腌制的多,说明家道殷实。由于白菜在志丹、安塞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它甚是喜爱,白菜的形象也屡屡出现在妇女们的剪纸中,尤其是过年时,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除了贴鸡、鱼、鸟之外,都会贴上白菜剪纸。
志丹、安塞、宝塔、子长一带窗花内容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窗户上一定要有鸡、狮子、老虎,在贴法上也有一定俗规。过去窑洞中的天窗多为三十六方格窗,贴窗花时先在中间四格贴上四拼牡丹转花或四拼大猫(虎),周围十二个窗格贴十二属相或花果,上行左右边格对称贴虎,第二行左右边格贴鱼,底行左右边格贴狮子,底二行左右边格贴鸡。贴这些动物都有一定寓意,如老虎、狮子用来辟邪;鸡是用来镇夜魅子的。传说夜魅子是一种鬼怪,常在夜深人静时从窗户入室来侵害娃娃的魂魄,但夜魅子最怕大公鸡,有大公鸡守窗,夜魅子是不敢入室的。在志丹一些乡镇门窗上不贴虎和狮,认为虎、狮是镇宅神物,贴在室内才能保护全家安康,而在窗户上却少不了贴鸡和狗的窗花,认为“鸡叫狗咬,鬼神都怕”,贴鸡和狗的窗花可防鬼神入室,家人不受侵扰。
延安贴窗花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许多忌讳。贴窗花时要先贴中心位置,然后再对称贴周围窗花,讲究窗心要实,忌讳“心空”,窗心实寓意人心实,窗心空寓意人心空。新婚洞房不管怎么贴,中间窗格必须贴有窗花,在窗子中心贴满窗花,表示新媳妇心地善良、实诚。延安当地忌铰人,窗子上也忌贴人,认为如将铰人的窗花贴在窗子上,鬼魅邪气会伤害到家人。窗子还忌贴猫头鹰、驴、骡子、狼、狐狸等动物,因为猫头鹰被叫作“恨鹄”,也称“穷人恨”,它的叫声是不吉利的征兆。延安人称驴是“鬼驴”,认为驴是鬼变的;骡子是由马和驴交配而生,不会生养,也不吉祥。这些不吉祥的动物是不能出现在春节窗户上的。
延川窗户上要贴花红柳绿的窗花,也可用各种彩色纸拼贴成八卦窗。有的在四角和中间四个窗眼贴满窗花,认为不贴花花是实眼、瞎眼;有的用窗花贴成八卦的形状,剩余的窗眼用红绿纸拼贴,红喻阳,绿喻阴。
洛川人贴窗花没有特别的讲究,但贴门吊子、门神时,一定要由家里的男丁贴,女人是不能贴门吊子、门神和对联的。延川门上贴有字的斗方,忌讳贴门吊子,因为在当地门吊子仅用于安土神和用于殡葬祭祀。
延安各地婚礼有不同的俗规仪式,繁琐而隆重,剪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志丹,结婚布置新房,忌讳把“有毛的”或“有眼睛”的动物剪纸贴在洞房中或窗子上,认为贴了这些动物剪纸新媳妇洞房中的私生活会被长眼睛的动物看见冲了喜气,不吉利。结婚三天内花箱上若贴有或画有狮子滚绣球、鱼、鸡等动物,也要在结婚当天拿布苫住,不让它们看到新人的私生活。因此,在陕北其他地方洞房中出现的诸如“老鼠啃南瓜”“老鼠偷葡萄”“蛇盘兔”“鹰踏兔”等寓意男女交合,生殖繁衍的图案在志丹婚庆中并不多见。新媳妇在蜜月期间对鸡、狗、猫、虎形象更为忌讳,特别是在结婚的头三天,室内及窗户、门上不能有它们的形象。民俗认为鸡是尖嘴,如果结婚这天新房窗子如贴上有鸡的剪纸,婚后小两口会经常为小事打架斗嘴,家庭失和;狗有殃(人的灵魂),猫为毛鬼神,都不吉祥。延安还有“常人不贴龙和凤”一说。龙和凤虽是吉祥物,但多用于皇室或官宦人家,老百姓命薄服不住,用了怕会引起灾祸,所以在年俗剪纸和婚俗喜花中忌讳贴龙凤纹样。
延安喜花都为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给新房剪喜花的人也有要求,首先需是巧人,其次还必须是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日子富裕的“全活人”。忌讳丧偶、离异、再婚以及没有儿子的人给别人剪“喜花”,如果这些人无意间触动了喜花,要赶紧用秤称一下,认为这样才能摆脱晦气。
黄陵俗规,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要亲手剪“窗花”“云子”等装饰房间。村上的婆娘、女子大年初一都要来看新媳妇的手艺,评价新媳妇的巧拙。黄陵农村布置新房讲究贴顶棚花,顶棚花多为牡丹和莲花组成的大团花,四角为云子花。顶棚花有蓝、红、黑等色,黑色最多,黑色持久、不褪色,寓意夫妻感情深厚、长久。在黄陵店头,婚俗喜花忌剪桃和佛手,认为桃和佛手是给老人用的。黄陵窗上的喜花多数是双喜鹊、牡丹、石榴等,忌讳贴螃蟹、猪、老鼠等动物和人。
在洛川,布置帐房是从新郎出发迎娶新娘时开始的,张贴窗花、炕围花、坐帐花,都要由姑姑、姐姐们来完成,顶棚花则由姑父、姐夫们来贴。贴完窗花后就不许外人进入帐房,特别忌讳毛头女子、寡妇及怀孕的妇女进入帐房。
延川俗规,女儿出嫁时要剪一幅“娃娃坐莲台”的剪纸压在陪嫁的箱底,称压箱花。民谣云:“抓髻娃娃坐莲台,一辈子不缺人和财。”新婚洞房不可贴狗、猫、龙、凤,可以贴老虎,但剪的老虎不能大张口。洞房窑内忌贴“抓髻娃娃”,常剪一对张口绿狮子贴在墙上。
在吴起,帐房内及窗户上不可贴猫、狗、猪,尤其是不能贴老虎。认为猫、狗会压运气,影响新人的运道。猪在民间被视为黑煞神,认为会给人带来瘟病。而老虎属极凶之物,会冲了新人的喜气。直到小男孩闯帐房之后,这类东西方可进入新房。此外,帐房窗户上花草剪纸也不可多贴,认为花多了会生女孩。在吴起民间重男轻女现象极为严重,家人期盼新人多生男孩,延续香火。
在志丹的喜花中讲究剪莲花和牡丹,莲喻女,牡丹喻男,莲花攀连住牡丹,夫妻二人就会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在志丹绿喻男,红喻女,窗子四角贴的红绿纸角象征男女相合,生子繁衍。洞房喜花贴好后,要由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全命人”守帐,把鸡、猪、狗关好,娃娃、黄毛女子站远,不能破了窗户纸,更不能破坏了喜花。如果这时破了窗纸会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在志丹,夜间有听新媳妇门的习俗,听门时方可捅破窗纸,但不能捅破贴有窗花的窗纸。如果当晚没有人听门,公公婆婆也要去捅破窗纸。在志丹、安塞一带,新媳妇入洞房后坐帐三天,这三天新媳妇盘腿坐在炕上,面向着贴有坐帐花的墙,最忌看白墙,认为看白墙会婚后无子。
洛川人过年时要祭拜灶神、土地神、天地神、财神和送子娘娘等。灶神、土地神和天地神是家神,在每户人家都有神位。财神和送子娘娘不是每户人家都敬。洛川旧时的庭院中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谚语云:“进门土地堂,家有万担粮。”讲究一些的富贵人家做砖雕的神龛。大年三十中午12点前要装饰好神龛,人们将黄表纸对折成三角形,俗称“财角子”,两角朝下贴于神龛上沿,可以贴一张,也可以数张错位重叠贴,形似屋檐,既代表了神龛吊子,又代表了装饰一新的庙堂。有些讲究的人家在土地神龛的两边还贴对联:“土能生百福,地可纳千祥”。天地爷神龛的装饰与土地神龛类似。中国自古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有的神位装饰都必须由家中的男子张贴,由女人剪成。但女人来例假时不可剪神龛的装饰物,怕身上不干净,冲撞了神灵。
黄陵给庙里送的剪纸,根据神位来定,大多剪的是莲花和牡丹,也可剪桃花、梅花。认为神最喜欢花,送牡丹可使子孙富贵、相貌好看。但忌讳剪菊花,菊花是给过世老人用的,也忌送鱼鳖海怪的剪纸。
在延安,葬礼布置以白色为主,其次为黄色,再次为金色、银色。黑色、深紫、玫红、蓝色、红色在葬礼中也有应用,年龄越大的逝者,红色运用得越多。但葬礼中忌用绿色,认为绿色有“粘亲”之意,逝者留恋世间,会给儿女添麻烦。有人去世的人家三年不贴窗花;有长辈去世的人家,窗户上糊白色窗纸,第一年过春节时不贴对联,沿用葬礼时的对联,第二年贴黄色对联,第三年贴绿色对联。三年过后重新贴红色对联,并装饰门吊子等。在黄陵,老人去世,棺罩四周要贴”二十四孝“剪纸。年轻人去世不设灵堂,用白纸剪灵堂,贴几个白纸花就可以了。
四、贴法与布局中的艺术才情
提到剪纸,人们首先会想到窗花,窗花几乎成了剪纸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窗花在剪纸中的重要位置。窗花依附于窗子,窗子作为窑洞的脸面,装饰尤为重要,妇女们用自己的才艺不但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在窗花的贴法与布局上她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智慧与艺术才能。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当地人世代居住窑洞,窑洞不但经济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延安窑洞分土窑、接口石窑、石窑三类。不管是哪一类窑洞,窗子都处于最体面的位置,不但能采光、通风,还要求装饰得美观好看。延安北部窑洞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有1平方米左右,多见于较为贫穷的村落人家;另一种是半圆形的高门亮窗,约3~4平方米,采光通风性能较好,多见于富裕的村落和人家。土窑或石窑的半圆形木窗美观大方,是传统“天圆地方”文化观念在民间建筑中的体现。
延安窑洞门窗大的结构较为一致,门窗上圆下方,中间有一横梁,称为“平戗”,上半部分称圆窗,下半部分称方窗。圆窗中垂直的两根竖梁叫“天窗戗”,它将圆窗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称“天窗”,天窗上部分叫顶窗,左右对称的部分叫斜窗。斜窗分三部分,在天窗的二分之一处有一平梁,把斜窗一分为二,上部分称大耳窗,下部分由斗窗和小耳窗组成。方窗也称坐窗,中门垂直分割的竖梁叫“土戗”,中间两条较细的竖梁之间的窗户称为“炕窗”。左右两旁对称的窗户分别称为“左夹耳窗”、“右夹耳窗”。延安一般窑洞窗户都有天窗、左右斜窗、炕窗以及左右耳窗六大部分。在外形处理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和扇形三种造型样式,一般情况斜窗为扇形,天窗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炕窗为横长方形,夹耳窗为竖长方形。天窗一般贴一幅较大的团花,称为中心花;耳窗和夹窗有的贴团花,有的只贴小型窗花。
窗格是窗子的细节部分,窗格的形式千变万化,不但有强烈的韵律感,而且也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变化最为丰富的为天窗、斗窗和炕窗。天窗处于窗子的主要位置,老式的天窗多为三十六格方窗。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窗改为可开合的两扇窗,天窗的纹饰也变得丰富多样,有寿字、灯笼框、方胜盘长、寿福双全、梅花万字、丹字等纹饰。斗窗在天窗的左右,有方胜套盘长、万字、金刚杵、龟背、古钱套锦、工字等纹饰。炕窗在半圆窗的下部,窗格纹饰相对简洁,有丹冉纹、口田纹等。
窗格的各种纹饰都寄寓着人们追求吉祥、富贵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延续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造型观念。群众中流传有许多口采,如“天窗上做万丁,家里头有黄金”“万字连富不断头,金银钱财经常有”“四方窗格套牡丹,辈辈养儿做大官”“方弦贯钱中字心,招财进宝有功名”“门窗上做成富贵不断头,家里有吃有穿不用愁”,等等。
延安南部的富县、洛川、黄陵、宜川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既有陕北色彩,又受渭北影响,住宅房多窑少,塬面多房,川道多窑。窗子讲究二十五格窗、三十六格窗、四十九格窗,单数为阳数,有上升之意。如三十六格窗,寓意为福顺。
有了美观吉祥的窗子,糊上白格生生的麻纸,再贴上精美的窗花,如同赋予窗子以生命,仿佛活了一般,显得更美了。
延安窗花一般贴在窗子的外面,通常每个窗格贴一幅窗花,也有四个窗格贴一幅大窗花,即“四拼窗花”。讲究一点的妇女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精心设计、安排窗花的布局,使窗户的画面效果更为和谐、完美。
延安贴窗花,如果是阳数二十五或四十九格的布局,就要从中间一格开始贴,而第一张窗花往往要选择剪得最好,拼贴得最漂亮,寓意最吉祥的一幅剪纸,其他窗花都要围绕第一幅窗花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衬托。如果是三十六格的窗格,则要先从中间的四个窗格开始布局。这四格的窗花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内容,但最多见的还是在中间的四个窗格上贴“四拼窗花”。
贴窗花最常见的布局形式还有“对八卦”、“挂四斗”、“对角十字”、“正十字套八卦”等。对八卦也叫八卦窗,是三十六格窗户最常用的布局形式。以窗户中间的窗棂为中轴,布局为菱形图案,菱形的中间糊窗花,边缘以红纸和绿纸剪的角花相间对拼而成,并在窗户四角贴“窗户云子”。由于窗子的角花红绿相间,就像阴阳八卦图,因此得名对八卦。挂四斗是二十五格窗和四十九格窗常用的布局形式。二十五格窗是在窗户中间的九个窗格里糊内容及寓意相近的窗花。挂四斗最有特点的装饰在窗户的四个角,一般是将红色纸和绿色纸的中间挖空成葫芦、金瓜或桃子的形状,再在挖空的地方用线吊上立体的葫芦、金瓜或桃子,无论什么图形,都被称为“风葫芦”,风吹的时候会旋转。葫芦、金瓜暗喻多子,桃子寓意长寿。在窗户下方两个角上的窗格,俗称“亮眼”,一来可以透气,二来可以随时观察屋外的动静,并且和窗户上方的“风葫芦”相对应。因为窗户中间糊的窗花排列成正方形,再加上窗户四个角的“风葫芦”和“亮眼”,形成一大四小的方正布局,人们形象地称为挂四斗。
四十九格窗户通常糊中间的九个窗格和四角的挂斗;有的人家糊中间的二十五个窗格和四角的挂斗;还有的人家以最中间的窗格为中心,向对角延伸,形成对角十字的布局形式;也有人家采用对角十字和挂四斗相结合的布局形式。
安塞、志丹、子长一带的老式窗子大多为三十六格方窗。贴窗花时,多设计成完整的“窗云子”图案,一般在中央贴较大的四拼团花,四角用角花拼成斗方形或菱形图案,边框再贴上一圈万字纹或富贵纹剪成的花边,剩余的格子再象征性地贴上几个对称的小窗花。窗花的整体张贴就完成了。
洛川人新房窗花以“鱼咬莲花”“凤凰戏牡丹”“榴开百子”“葵花结子”“牡丹富贵”等象征阴阳交合、繁衍子孙、兴旺发达的图案为主。洞房窗花的布局方式以“八卦窗”和“挂四斗”的形式为主,但新房的窗户不糊“亮眼”和“风葫芦”,在“亮眼”和“风葫芦”的地方装饰“窗花云子”,或者直接糊上对称的红绿纸,暗示红男绿女,阴阳相生。窗户上同样不糊蓝色和黑色的窗花,也不糊“龙”。志丹西川人贴洞房窗户上的喜花时,只在三十六格方窗中间六格对称贴牡丹、碗生石榴、莲花。四角用红绿纸拼贴。讲究牡丹在上,石榴居中,莲花在下,不可贴反。
五、传承中的文化展望
剪纸在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十分广泛,在农村的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延安民间剪纸真正被关注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延安新文化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蓬勃兴起,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革命文艺家在延安周围及“三边”、陇东体验生活期间,诗人艾青,画家江丰、陈叔亮、古元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延安、”三边“等地的窗花,艾青、江丰编辑的《延安剪纸》一书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增补了部分剪纸,更名为《西北剪纸集》,重新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引起了人们对延安剪纸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虽有“左”的文艺思潮干扰,但在边远山区农村中人们依旧沿袭着古老的民俗传统,使用着各种剪纸。各县文化馆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引导妇女创作反映新生活的新窗花。“文化大革命”中,剪纸创作为政治运动服务,出现了“忠”字、“向阳花”以及由莲花、牡丹组成的“一心向党”、“农业学大寨”等作品。但是在民间还是喜欢贴带有吉祥、辟邪文化内涵的传统纹样剪纸,如”蛇盘兔“”瓜子娃娃“、狮、虎、鸡、等,许多妇女仍然保留着传统花样的剪纸收藏册。由此可见传统剪纸在民间具有顽强的生存力。
“文化大革命”后,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大集成的编纂工作全面展开。按照陕西省文化厅的部署,延安市文化局、延安市群众艺术馆积极发动各县实地调查、挖掘民间艺术。1979年,在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靳之林老师的主持与指导下,各县文化馆对民间剪纸展开逐村逐户的调查。安塞、洛川、富县、黄陵、延川、延长等县成果显著,基本掌握了当地剪纸的分布、剪纸作者的构成以及创作状况等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保护、创作、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塞陈山桥、殷超,富县宋如新,延川冯山云,洛川李乐见、王生毅,黄陵高发明,宜君(当时隶属延安地区)孙相武等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普查中抢救出了大量珍贵的传统纹样,其中“蛇盘兔”“抓髻娃娃”“鸡衔鱼”“牛耕图”“人首狮身”“人首蛇身”等一大批传承着古老文化信息的纹样就是这时被挖掘出来的。通过普查,王占兰、胡凤莲、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张芝兰、李秀芳、白凤莲、高凤莲、常振芳、张林召、李秀珍、王兰畔、李玉焕、刘兰英、井三多、李竹英、杨喜仙、段金梅等一大批剪纸艺术家被发现。
1980年5月,延安地区13个县的民间剪纸普查成果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出的民间剪纸造型古朴,文化内涵丰富,受到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引起了中外艺术界、考古界、民俗界的瞩目,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延安剪纸既是生活的颂歌,也是地上活着的文物,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阴阳五行观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宝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时间,延安成了中外艺术家、美术理论家、民俗学家参观、考察、学习、寻根的风水宝地。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间剪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延安各县每年举办各种规模的展览、创作培训班、大奖赛,以期促进延安剪纸的繁荣和发展。安塞县文化馆每年要举办不同形式的剪纸培训班,参加学员有近百人;凡在外参加大展获奖的作者县上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以激励民间剪纸的发展。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市妇联等单位不定期地举办妇女才艺大赛、剪纸大赛,推动了全市剪纸创作的发展。
编印出版剪纸图书是推动保护传承工作的又一举措。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延安剪纸》,选编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普查出的延安剪纸。随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延安剪纸艺术》,选编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普查出的剪纸精品。1984年,安塞县文化馆编印了《安塞剪纸》;富县文化馆编印了《富县剪纸》《张林召剪纸》;洛川县文化馆编印了《洛川民间美术》;延川县编印了《延川剪纸》《高凤莲剪纸》等一系列剪纸作品集,较系统地介绍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和作品。这些剪纸图书既能帮助人们对当地剪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保存了大批传统纹样,使之不致流失,为中青年剪纸作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学习参考资料。
在延安剪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那些常年生活于乡间的剪纸作者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讲学。随后一批批师生纷纷来到延安,来到陕北广大的乡村,进行学习、采风、考察和创作。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人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特别是后继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剪纸艺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延安市及各县先后出台了剪纸保护规划。规划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生态保护,建立起了一批剪纸传习区,并通过举办“陕北过大年”剪纸大赛,举办培训班、创作班等形式,促进动态传承。安塞县和延川县还分别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易学的剪纸教材,让剪纸走进中小学课堂。一些县区还建立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承体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剪纸作者出成果,出新作。
2006年,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塞、延川、洛川、黄陵、延长等县剪纸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由陕西省申报,冠名“中国剪纸”,以延安剪纸为主体的中国民间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秀芳、高金爱、白凤莲、高凤莲、杨梅英、刘兰英等多位剪纸艺术家被公布为国家级或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有30多位作者先后到法国、美国、奥地利、日本、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表演剪纸,受到有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赞誉。从此延安剪纸真正为世人所知晓,也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策、资金、物力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剪纸的保护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相继成立了专门机构,出台了保护规划,划定了保护区,逐步建立起传习基地、传习馆、传习所,制定了展示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保护办法。剪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薪火相传、绵延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