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重点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共四目内容,学生对其中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科举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炒冷饭”现象,因此教学中采取以难点突破带动知识点的落实、以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学习要求”是: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是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确立的开端,在专题一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是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第二目的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第三、四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注:《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列为“阅读”内容,教学中只要一笔带过,以免面面俱到失去教学重心。

(二)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习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思想比较活跃,但理性学习与思维能力不足。

余杭实验中学学生: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学力水平处于余杭区普通高中的下游,知识面较窄,自学能力较弱,重感性材料、轻理性思考,好动不喜静,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要进行难度较大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阅读与思考。

针对学生好动的特性,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比较适合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如先秦儒家思想、汉武帝的政绩、董仲舒的生平、科举取仕等,在此基础上思考:①儒家思想在秦朝与西汉遭遇不同命运的原因,②你如何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萌寮揖洌ハ脱月郏朗闭焕谇爻耐持巍"鄣蓟鹣撸汗赜诳は刂朴敕址庵浦?/SPAN>。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老师引导过渡: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怎样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投影补充: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

(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评价。)

“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知识链接〗注意知识的回顾迁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

原因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投影)。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

〖要点点拨〗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投影小结:

观点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材料3)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材料1和2)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②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出原因2)

原因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投影)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问题探究(投影问题)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学生比较归纳,个别班级学生解答困难,则用投影显示让学生浏览一遍)

不同点政策:秦排斥、打击,汉尊崇;原因: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 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以下两部分内容由学生概括)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学生简要了解下列内容:(本目属于阅读内容)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作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各舒已见〗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灵活穿插“学习思考”。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投影)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和对“学习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汉武帝的种种措施,西汉把读儒家书、考试儒学内容和入仕三者结合在一起,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体验、感悟一下历史。

〖体验、感悟历史〗:

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为切入点,你的身份可以是汉武帝、农民、书生、官吏等)

与以下知识点相关都应该加以肯定:

1、社会背景:汉武帝初期,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平等发展的局面,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太学及郡国学校制度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

4、通过选官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5、消极影响: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或“--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争鸣的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其负面作用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整理出知识结构

儒学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

兴起的2、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历史背景3、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

汉代儒学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成为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正统思想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七、〖见仁见智〗作业设计

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参考观点: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儒学的兴起》及本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都是属于思想领域的学习,特别是这节课重视了学生的“动起来、说出来”,但是对思想文化、对课本知识的理性思考较多,适合高一学生普遍性的感性内容提供得较少,不利于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及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感性材料。

一.选择题

1.(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

C.《孟子》D.《易经》

3.(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九)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董仲舒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援”

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4.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思想上的统一是政治统一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在思想上最早实现大一统的是()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元代

5.(2010年金考卷·九)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6.(2010年金考卷·历史九)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7.(2010年北黄卷·文综三)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公元前29年1月5日),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皇帝问杜钦,杜钦说:“日以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土也,中宫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刚咎异消;忽而不戒,则祸败至。”杜钦这一回复所依据的理论是()

A.为政以德B.礼法并施

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8.(2010山东淄博一次摸底)西汉宣帝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宣帝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做法体现了()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的思想

C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的思想

9.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④“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重点

10.《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道家思想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

11.“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12.(中史参2010-2)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下列言论中,反映了董仲舒主张的有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②“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③“故为人君者”“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则“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④“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孟子董仲舒

⑴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⑵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前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

材料三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⑴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如何?

⑵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⑶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第二节

课堂反馈

1.答案:D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课后练习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2.答案A

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3.答案A

解析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道教在东汉时期才产生。

4.答案B

解析思想上的大一统主要是从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排除ACD,答案为B。

5.答案C

解析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适合于此。A为老子的观点,B为韩非子的观点,D为朱熹的观点。

6.答案D

解析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答案为D。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杜钦的话可知,他依据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A项为孔子的观点,B项为荀子的观点,D项是宋代理学的观点,故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宣帝因出现日食而下诏,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他,这体现了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

9.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儒家学说……合法性基础”“法家学说……统治权术”即可作出判断。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11.答案C

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的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

12.答案B

解析治理天下“不务德而务法”属于法家思想。

13.参考答案:

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先义后利。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

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⑶两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14.参考答案:

⑴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由于材料一中汉初经济的困难,迫使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及黄老之学,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恢复经济。

⑵由于采用了黄老之学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⑶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其实质是强调维护君主专制。由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政治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6000.html

更多阅读

历史 重点复习——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2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2

王立群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02:一桩疑案[画外音] 吕雉原本是一个大家闺秀,但是嫁给了比自己大一半的小职员刘邦以后,就过上了艰苦的农妇生活。后来刘邦丢下了孤儿寡母离家出走,开始了打天下的生涯,而这一别就是七年。吕雉一个人撑起了这

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郝万山 郝万山话中医

我在这里顺便要说,汉代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15.625 克,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啊。我们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

声明:《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重点》为网友浪欢狂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