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长得像孙红雷,嘴巴长得像姚晨,他既是《杨光的快乐生活》中的“碰瓷儿专业户”,又是《和谁说相声》中的“余获获”,而熟悉他的观众更愿亲切地叫他“小眼子”,他不是别人,正是天津相声名家赵津生。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从快板到相声
1957年,赵津生出生于天津,与别人寓意复杂的名字比较而言,他的名字显得有些随意和简单。“我父母都是外地人,报户口的时候,父母就想该起个什么名字呢?既然是天津出生的孩子,那就叫‘赵津生’吧。”
赵津生现在的身份虽然是相声演员,但最初他学的并非是相声,而是快板。接触快板的时候赵津生还很小,那时的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节奏明快、故事性强的快板很快吸引了赵津生的目光。“我不像别的一些小孩那样喜欢游戏,自小爱好曲艺,在人面前有些表现欲,属于‘人来疯’那种,那时街道时不时有宣传队演出快板,我就去看,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12岁的时候,赵津生开始学艺,一边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一边跟随快板艺术家王凤山学习快板。
快板学习了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了相声。1976年,赵津生从学校毕业,进入一家制药厂当工人。这时,他依然跟随王凤山学习快板,并在各个场所进行演出。一次,他去师父王凤山家里,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相声大师马三立。“那天突然来了一个瘦老头,也不知道干什么的。聊天后才知道这人叫马三立,但我不认识。我小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打成右派,广播里不播他的相声,也没听老人念叨过,当时只是想,哦,这人叫马三立。”虽然知道了马三立这个名字,但这人有多大威望、有多大能耐、舞台上的表演风格如何,赵津生一概不知。后来在剧场观看了马三立的演出后,赵津生被马三立的相声表演艺术深深倾倒。“我一看就喜欢上了,他在台上的表演风格以及与观众的零距离交流深深吸引了我,他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呆板的表演风格,非常活泼。”因为马三立,赵津生深深地喜欢上了相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最初学相声时,赵津生就以模仿马三立为主,甚至连口型动作都模仿,后来进而模仿起刘文亨、刘宝瑞等人的声音,后来为人称道的模仿能力就是这时打下的基础。平时见了面就学他们说话,开始只是玩。“其实作为演员,第一个就是模仿,写毛笔字第一步是临帖,演员也是这样,你不会时就得先模仿。表演技巧都娴熟了,你才可以灵活运用。”
赵津生模仿了一段时间,马三立就告诫他不可一味模仿。“有句话叫学我者死,似我者生,马老就说你不能一直模仿,必须将这些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因为崇拜马三立,赵津生就想拜马三立为师,但无奈马三立在相声圈辈分太高,这时,赵津生才知道相声圈中辈分的重要性。正在他犯难之际,马三立跟他说:“那你就拜我的徒孙范振钰为师吧。”于是在马三立、马志明和王鸣禄的撮合下,1983年,赵津生一尝夙愿,拜范振钰为师,正式成为马派相声弟子。
●影视剧中崭露头角
从学快板到学相声,对于这两种艺术形式,赵津生有自己的体会,他说快板是叠韵,差一个字就跟不上气口,说相声相对轻松一点,哪怕错一句漏一词都无所谓。他觉得学快板对自己后来学习相声还是很有帮助的,“很多相声演员都会唱快板,艺术是相通的,快板弄好了也可以逗人乐”。
1985年,赵津生调入天津市曲艺团,跟着团队在全国各地演出,五年之后,他却突然调入北京军区后勤部第八分部。对于这次突然的“从军记”,赵津生解释道:“当时恰好有个机会,部队演出队正在招人,缺少一个写快板、演快板的人。我一个朋友特意找到了我,问我去不去?我一听觉得挺好就去了。”到了部队,赵津生连写带演,几乎包办了演出队的所有演出稿子,甚至编舞都是他干。虽然日程很紧密,但赵津生却说并不觉得累,部队创作环境好,有时下基层演出,跟战士们一聊天,相声的素材就出来了,后来获奖的《一条新棉被》就是在此时写的。
1996年,经姜昆举荐,赵津生参加了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当时姜昆来天津考察工作,在茶馆听相声,觉得我不错,他那时老去中央电视台,有时演出也喊着我,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他就举荐我去。”在这之后,赵津生也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他与济南的穆绪光合说了《名门之后》,第四届他和徒弟初天岚合说《如此相声》。这两个作品都是赵津生自己写的,他说自己很少用别人的作品。这两届相声大赛中,赵津生虽然未能拔得头筹,但在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中,赵津生三分钟之内流畅地表演完成“演唱逗学说”五门基本功,震惊全场。对于名次,赵津生看得更加淡然。“我始终对名次不感兴趣,我们也不去争奖,人家推荐了就得去了,去了说一段就完事了。”
近年,除了说相声,赵津生还参演了一些电影、电视剧,电影有《天下第一串》、《村长家的狗》等,而最著名的则是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在《杨光的快乐生活》中,他饰演一个顶着豆腐脑说是脑浆的“碰瓷儿”,他夸张幽默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光的快乐生活》总共九部,赵津生参演了八部。“我跟杨议是好朋友,跟他爸爸杨少华也在一个曲艺团里待过,我常去他们家,彼此都很熟悉了,杨仪要拍《杨光的快乐生活》,自然要找圈里的人。”
对于参加这些影视剧,赵津生说自己也是刚接触,觉得挺好玩的。虽然演的影视剧不多,但赵津生很自信地说,自己在演出时没觉得有太大困难,“接到剧本,我要分析这个人物。自十几岁就学快板,之后学相声,也唱过现代戏,也演过小品,演电影电视剧无非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角色,其余的都差不多。有时演一遍,导演就说过了。有时演的镜头不对,导演会说‘你再下点劲’,但人物处理都是自己捉摸”。
●春晚舞台大显身手
2010年虎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津生与姜昆、戴志诚合说了相声《和谁说相声》,让他迅速火遍全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的1999年和2000年,他也曾两度备战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其实2011年,姜昆已经把我叫到了上海,准备了一个讽刺伪文化的相声,当时我把词都背了,服装道具也准备好了,但是最后被告知不能上。”对于这几次未能上春晚,赵津生看得很开,“不上就不上,无所谓”。
央视春节晚会程序的复杂以及节目反复的修改,让很多备战晚会的明星苦不堪言,赵津生对此也是深有体触。2010年备战央视春节晚会的时候,整整三个月,赵津生都在北京待着。“我在北京租了房子,随叫随到,姜昆如果今天有事他可能就先走了,我在那里就要一直候着。每次演完后都得改,确实挺苦。”相声《和谁说相声》中有很多新兴时髦的词汇,这些词汇对赵津生而言无疑是陌生的,他必须先硬记下来,然后慢慢去了解其中的意思。《和谁说相声》主要汲取了当年最火的电视剧《潜伏》 里的元素,但赵津生平日忙于演出,很少有时间坐下来看电视剧,因此对《潜伏》几乎没什么了解。“姜昆给我一个这部电视剧的光盘,让我回去看,30集呀,相声本子也没写这句词在哪集中,但我得知道它出现在哪一集,当初演员说这台词是什么精神状态,背景是什么,表情是什么,这些我都必须搞清楚。”一集四十多分钟,总共30集的《潜伏》,在这三个月中,赵津生天天看,有时看得脑袋都木了,但是更让他觉得可气的是,春晚相声中提到的一句台词到了第28集中才出现,这不仅要求他看,而且要看得仔细,一不留神,也许就将哪句台词漏过去了。
对相声本子的修改是家常便饭,赵津生也记不清本子从最初到最后定稿修改了多少次,而他却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更有甚者,当他已经带着耳麦要登台了,编导一路小跑过来告诉他要临时换词。“之前台词中有‘前有躲猫猫后有楼脆脆’,我都背下来了,但后来都不让说。还有一句‘哪国人民优惠到拿着补贴在种粮’,这一句说不好了或者语气稍微快点,容易让人误听为美国人民,马上要上场了,导演让我将‘哪国人民’改成‘哪个国家人民’,这样就将这问题躲开了。”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舞台,能登上春晚舞台对演员而言是莫大的荣耀。但赵津生却说春晚对自己没多大影响,自己的生活依旧,以前怎样现在还怎样。相声说了这么多年了,说到自己的相声的特点,赵津生说主要还是见的老前辈多,他一口气说了十几位相声名家,“看的东西多,听的东西多,演出的机会比较多,跟这些老前辈,一个月也见个几回,受他们影响挺大。其次也有自己的坚持,从12岁学快板,20岁学相声,即使下工厂也没搁下。”最近,赵津生新收了三个徒弟李志勋、常永强、谢洪利,说到徒弟,赵津生眼前一亮,他说这几个徒弟已经跟了他十几年了,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这次收徒弟,也是让大家对徒弟有个认可,同时让相声的香火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贺雄雄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