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教学设计
学习阶段:水平四(初中二年级)
学习目标:学会跳绳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体能。
学习内容:短绳、长绳的各种跳法和技巧。
一、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学生由“厌学”到自发的主动“想学”,真正达到了既锻炼身体又娱乐身心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坚定以学生发展为主,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出发,使学生真正在寓教于乐中锻炼身体。本次课我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要求,采用兴趣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努力寻求更多的跳绳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绳,在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学校又是这种运动得以传承的场所,本课选材的是跳绳,同时又开发了器材的使用价值,把绳作为龙身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舞龙活动。舞龙是一项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有责任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通过特有的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情操。
跳绳是以跳跃为主的运动,是发展跳跃能力的一种练习方法,经常从事这项运动,对提高人体的弹跳能力、协调能力、灵活性及耐久力有促进作用,使下肢肌肉富有弹性;同时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尤其对促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学习也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战胜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获得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跳绳这个教材,传统的教法太单调,学生学习一会就会厌烦,而且忽视了它的社会价值。我在教学中,注重跳绳的社会价值的运用,让学生自由跳、双人组合跳、多绳一人跳或一绳多人跳等。由个人到集体,自由选择,兴趣分组进行教学,练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跳绳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启发、引导学生与其他运动项目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顽强拼搏精神,让学生学会跳绳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学生爱动、好玩;争强好胜,好奇心强,不易服输,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家中的“大王”,惟我独尊。因此在学习中会出现争吵现象,乃至于有一些 学生会“不讲理”,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开导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由谅解到团结。这些初二学生娇惯,体能稍差,坚持运动的毅力不足,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运动,勇敢拼搏,在运动中增强自信和自尊,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探究合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标要求分析:
跳绳是发展跳跃的练习,这是新课标身体健康领域中发展体能目标的要求,是初中阶段(水平四)的重要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术、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跳跃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和自测、自评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注意思想,增进班级的凝聚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练习,灵活运用。
2、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和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学生弹跳能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跳绳的方法
教学难点: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法:1、讲解示范法;2、合作探究法;3、激励评价法;4、自主练习法;5、对比评价法;6、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磁带。
六、教学流程
四列横队---分组进行舞龙---自由跳绳分组---分组探讨、自主评价----分组练习自创跳绳方法---分组讨论、评价---学生集合、展示才艺----集合做放松活动、小结。
七、形成性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注意多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和赞扬,并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跳绳基本方法,跳跃能力提高多少?是否发展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学生能否自主练习。
(二)、过程和教学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是否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评价?怎样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能否体现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学习中学生是否出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学生间是否相互鼓励,表现出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能否真正自我评价或客观评价同学?教师评价学生是否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表现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等等?
(四)、课程终结性评价:教师总评,小结,学生互评、自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