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相见在这片深情的热土——写在济宁医学院北湖校区迁建项目开工奠基之际
2009年11月8日上午10时30分,鼓乐齐鸣、彩旗飘扬,济宁北湖生态新城张开臂膀迎来一个重量级的建设项目——占地800亩、总投资超过3.8亿元的济宁医学院校区迁建工程。这个项目牵动着省市领导的心,山东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赵志浩,省长助理周齐和省发改委、教育厅、卫生厅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前来祝贺;市五大班子领导在奠基仪式上挥锨铲土……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握住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武广华的手说:“这次市委市政府是下了最大的决心来支持你们的,力度之大,可以说是济宁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武广华动容地说:“感谢市委市政府的厚爱,感谢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份支持和厚爱。”接着,他还告诉张市长,校区工程开工后,医学院还有470多亩的教职工宿舍和340多亩的附属医院分院项目相继在北湖动工,全部是自筹资金和争取省投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加上校区迁建项目,3项投资总额预计18.8亿元。
济宁医学院北湖校区迁建项目不仅是该学院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更寄托着市委市政府对驻济宁高等院校发展的深切关怀,简短的奠基仪式背后,浓缩着太多的深情厚谊,饱含着方方面面的鼎力相助。为打破多年来制约医学院发展的主要瓶颈,济宁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倾斜到土地、资金和服务等全面扶持,竭尽全力为其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优先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和科研产业,把北湖新城建成全市的文化教育中心是济宁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对新城建设的重要定位之一,选定在北湖进行校区迁建也表明了济宁医学院立足济宁办学、扎根济宁发展的坚定决心。
济宁医学院是济宁人民的医学院,要举全市之力来支持
2008年下半年,济宁医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上任不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洪刚便先后前往学院进行走访调研,询问医学院在办学和发展建设当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对当地政府有些什么要求。学院领导提出校区狭小,周边已无拓展空间,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成为学院发展的最大瓶颈。孙守刚书记当场表态:“济宁医学院就是济宁人民的医学院,对于这样一所鲁南地区唯一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发展问题是学院的大事,也是济宁市的大事,我们一定会举全市之力,克服一切困难,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把学院的迁建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考虑,坚决帮助支持学院搞好发展建设。”
市领导的承诺很快得到落实,不仅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济宁医学院的迁建问题,并把济宁医学院这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纳入了济宁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高校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文件,对驻济高校建设提供特殊政策,坚持“能免则免、能减就减、能缓就缓,不得不收的按最低限收取”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报批及施工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济优惠,为驻济宁高等院校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倾斜的依据。
为将“教育优先”战略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济宁市2008—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的机遇,在北湖生态新城规划建设我市科教文化基地,培植发展一批高等院校。作为济宁市区驻地的唯一一所省属高等本科院校,市委市政府优先考虑让济宁医学院进驻北湖生态新城发展。
2009年2月7日,济宁市政府下发2009年9号文件,将济宁医学院迁建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对学校办学定位、建设规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确保迁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济宁市政府还和学校建立起会商机制,开通了保持双方密切联系和随时沟通的渠道。又迅速成立了以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为组长,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洪刚,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武广华为副组长,济宁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济宁医学院党委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济宁医学院济宁校区迁建领导小组,责成济宁市直有关部门和北湖区管委会按照济宁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土地收储、项目立项和土地清障等问题上对济宁医学院的校区迁建给与大力支持和配合,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校区迁建的序幕。
2009年2月10日,济宁市政府下发《关于2009年重要工作事项责任分工意见的通知》,积极为驻济高校发展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环境,明确提出建设济宁医学院新校区工程项目,由崔洪刚常务副市长主管。从迁建的选址工作开始,崔洪刚多次到迁建指挥部坐镇指挥,协调工作,指示市直各部门要予以大力支持,先后五次召开调度会议,专题研究拆迁、征地补偿等难题。
济宁市发改委积极主动配合迁建工作,多次协助医学院组织材料,并陪同他们到上级主管部门办理项目立项手续。市国土资源局明确表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积极促成当地政府为济宁医学院无偿提供迁建用地;市规划局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打破一月召开一次规委会的常规,多次临时组织规委会成员召开会议,研究医学院新校区的规划方案。北湖新城管委会把医学院迁建项目作为生态新城建设的牵动性工程,成立专门机构,积极配合做好工程选址、土地征用、地表清理等前期工作。管委会还克服自己资金紧张的困难,先行垫付2800余万元,会同国土部门与里能分局签订了六四农场土地征用协议,保证了校区迁建项目起步区建设用地的尽快落实到位。
2009年7月21日,济宁校区迁建项目建设用地申请通过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审核。
2009年7月22日,济宁市政府出具建设用地承诺函,拟将800亩国有土地无偿划拨学校,用于济宁校区迁建工程。
2009年8月12日,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出具济宁校区迁建项目环境评估意见书。
2009年8月31日,山东省卫生厅通过校区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送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2009年9月24日,学校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经济宁市建设土地规划审查设计委员会报请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2009年10月22日,迁建项目审核通过,由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关于济宁医学院校区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对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内容和建设周期作了具体要求。立项工作的顺利完成表明,济宁校区北湖迁建项目建设条件已经成熟,符合国家及省、市的相关政策,其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济宁医学院北湖校区迁建项目从动议到完成立项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创造这样的速度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和济宁医学院双方共同的决心和诚意,以坦诚相待,互信互利,奠定起双方共谋发展的坚强基石。
打破瓶颈大有作为,济宁医学院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鲁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五十七年励精图治,五十七年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济宁医学院 已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百名英模、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高校教学名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在医疗卫生战线乃至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校友。2008年4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医学院济宁校区现占地面积不足200亩,多年蜗居于济宁老城区,周围环境杂乱、拥挤,已无拓展空间,校区的学生人均占地远远低于国家设学标准。2003年受到老校区办学空间的限制,学院一部分迁往日照。建立日照分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空间狭小的压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师生两地跑,造成办学成本的提高,交通安全隐患的增加和教职工两地分居带来的诸多不便。济宁医学院面临着发展方向上的两难抉择。
举“家”迁往日照是不可能的,早在200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稳定济宁医学院在济宁办学规模的通知》和相关会议纪要,就明确提出济宁医学院要立足济宁,壮大规模,辐射周边,突出济宁校区办学主体地位。医学院所处的济宁市是山东省重点支持发展的鲁南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产业优势突出,后期教学资源丰富。立足济宁,辐射菏泽、枣庄等地区的2000多万人口,无论从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布局上讲,还是从生源数量和来源上讲,亦或从病源、病种上讲,都是济宁医学院发展的根基所在。
2008年8月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以党委书记武广华为班长的学院党委审时度势,广泛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学校发展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济宁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济宁校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突出济宁校区办学主体地位”的科学定位,并作出了迁建济宁校区的重大决策。
迁建济宁校区将会根本解决制约学校发展建设的“瓶颈”问题,从深层意义上讲,迁建济宁校区不仅是稳定学校办学规模、实现济宁办学主体地位的需要,更是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济宁市“教育优先”战略的重大举措。它凝结了各级领导对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寄托着济宁市乃至鲁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从省到市各级领导对济宁医学院校区迁建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山东省副省长黄胜、王随莲来学校实地考察后,指示学校一定要做好迁建工作的规划设计。山东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赵志浩同志在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的陪同下莅临学校视察调研,详细询问了校区迁建情况,对立足济宁办学的原则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同。
既定的发展目标鼓舞着济医人,使命感和责任感鞭策着济医人有信心、有决心打好这场“硬仗”。学校成立了由武广华书记任总指挥,院长白波、党委副书记姜继玉、副院长温杭东任副总指挥,多名素质高、业务强、能力突出的处级干部任成员的济宁校区迁建指挥部。指挥部成立以后即在第一时间进驻北湖区,排出具体的任务时间表,只争朝夕地开展立项、征地、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各项工作。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宁医学院发展目标要求和北湖生态新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和谐统一的城市中心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北湖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突破传统校园设计的思维定势,将“外圆内方”的格局设计成动态发展的规划。规划集合了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外圆内方”围合的建筑风格,整个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被环形水系环绕,充分展现了人文和科技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寓意济宁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
学校按照国家对高等学校增加基本建设不能产生新债务的要求,经过科学评估、多方筹措和充分论证,提出了实现迁建项目的资金闭合的方案,基本上解决了制约迁建项目实施的资金问题。所需资金主要通过济宁市委、市政府减免土地和各种配套费用1.4497亿元来实现,其余资金由置换老校区等渠道筹措解决。
伴随着北湖生态新城“一年拉框架、三年成规模、五年出新城”的建设目标,济宁医学院济宁校区迁建工程进入了建设的快车道。以往沉寂、平静的北湖,即将成为相当一段时期济宁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在这片建设的热土上,即将有一所教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生态环保,功能齐全的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济宁市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群矗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