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碑前说“扯淡”
从网上看到报道,说河南淇县的一个公园,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有“扯淡”二字,当地人都呼作“扯淡碑”。
报道说,记者向当地的文物旅游局求证,一名工作人员说,确实有“扯淡碑”,原来在县城北下关八角楼西寺院内,1984年迁到了摘心台公园。
据说这是一块明代的石碑,碑的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而“泰”字左右,则是“扯淡”2字,全碑共刻111个字。
这块碑的奇特之处是,无墓主人姓名,也无立碑时间,扑朔迷离。因此,关于这块碑有许多猜测,有人说是明朝勋臣沐氏的墓碑,还有人说是明崇祯皇帝的墓碑。当然,有更多的人感到迷惑不解,“扯淡”这句现代口语,怎么会出现在明代的石碑上?
不过,这的确是事实,并且从照片看 ,也并非是后人以“到此一游”的俗兴刻上去的。
检视文献,“扯淡”当为明代的口语,流行于杭州一带。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卷25《委巷丛谈》载:
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
以“精”为“鲫令”,以“俏”为“鲫跳”,以“孔”为“窟笼”,以“盘”为“勃兰”,
以“铎”为“突落”,以“窠”为“窟陀”,以“圈”为“窟栾”,以“蒲”为“鹘卢”。
有以双声而包一字,易为隐语,以欺人者。如以“好”为“现萨”,以“丑”为“怀五”,
以“骂”为“杂嗽”,以“笑”为“喜黎”,以“肉”为“直线”,以“鱼”为“河戏”,
以“茶”为“汕老”,以“酒”为“海老”,以“没有”为“埋梦”,以“莫言”为“稀
调”。又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诟人嘲我曰“淄牙”,有谋未成曰“扫兴”,冷淡曰
“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言涉败兴曰“杀风景”,言胡说曰“扯淡”。或转曰
“牵冷”,则出自宋时棃园市语之遗,未之改也。
杭州话,一般说来,虽有吴语特征,由于杭州曾作为南宋都城临安,生活有大量北方移民,正如元人陈旅诗云“杭人半是汴梁人”,所以受宋代河南语音的影响很大,被称为杭州官话。观察上述所列举的口语拟音词语,如“鲫令”(机灵),“窟笼”(窟窿)等,依然活在今天的普通话口语中。“扯淡”也是其中之一。田汝成认为所列举的都是杭州话,其实恐怕有不少都是北方话,所以“扯淡”出现在明代河南的石碑上并不奇怪。
扯淡作为胡说之意,在明代文献中还可以找到用例。明周宗建撰《论语商》卷下载:
《羿奡章》,诸生蔡奕璠讲曰;不说羿奡簒弑而言善射荡舟,不说禹稷有大功德
而言躬稼。闲闲拈出两重公案,极有气熖的。恁地扯淡,极劳苦的,到底显荣可见。
成败利钝,一毫不由人安排,所可安排者,唯有反身修德而已。
那么,扯淡碑上的“扯淡”,到底是不是胡说的意思呢?记者也表示了自己的疑惑:“众多周知,扯淡的意思是胡侃,闲扯,胡说八道,一般北方人使用的较多。而立碑历来是很严肃的事情,怎么会跟‘扯淡’联系在一起呢?”
由胡说的意思生发,“扯淡”还产生了语气较轻的“闲扯”、“闲谈”之义。《西游记》第64回写道:“但不可空过,也要扯淡几句。”清人孔尚任《桃花扇·修札》亦云:“无事消闲扯淡,就中滋味酸甜。”
不过,扯淡碑上的“扯淡”,也似乎不是闲扯、闲谈的意思。“扯淡”一词,从胡说、闲扯又生发出“没意思”、“无聊”之义。明人纪振伦《三桂联芳记·征途》云:“思量做这官儿,真个叫做扯淡,一连饿了三日,不尝半口汤饭。”清人赵庆熹《香销酒醒曲·雨窗排闷》也写道:“西风里,这扯淡的芭蕉惹是非。”
没意思、无聊才是扯淡碑上的“扯淡”之真意。照片上看不清楚,据报道,碑首横刻还有“再不来了”四个字。这“再不来了”四个字正可以与没意思、无聊之意相应。
几百年的里程,即使从汉语口语的传承看,明代离我们也并不远。
或许是扯淡碑主人深感人生之无聊、没劲,这位文化水准似乎并不太高的泰极仙翁便一反墓碑铭刻“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习俗,在生命的尽头,以“扯淡”二字,把自己真实的心境表达在石碑之上。以“再不来了”四个字表达不想再度轮回到这个世上。
读碑思忖,人生是不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