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易经
我没有学问,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见解,只是年纪活得大一点而已。但是以老年人的经验读了一辈子书,看到宇宙人类只有一个字:变。中国有一本老书《易经》,是有关一切治世的书,上面画有八卦。我认为《易经》这本书,是上个人类文明时期的文化,用八卦图案当代表。《易经》包藏的意义只有五个字,发挥起来的作用,每个字表达的含义都是好几部大书,这五个字中文就是:理、象、数、通、变。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原理。“象”,就是宇宙各种万有的现象,包括一切人类生活的发展。宗教、哲学、科学与万有的现象都各有关联,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讲的“息息相关”,生命活着随时有关联。“数”,是数字,比如一个“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没有,但也包含了所有。“通”,是能够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变”,是变化。宇宙万有随时随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
这个规律的法则可以找到,不过大原则是:物质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总而言之,没有不变的事情。重点是,我们要能够首先认识怎么变。如果知道了变,跟着变,那就差一点了,没有智慧了;如果宇宙万物及人类所有的变化已经过去了,自己在那里埋怨、忧伤,再想办法补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没有智慧了。先讲个笑话给你们听,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每人都想第一个上车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赶不上车,拼命骂汽车为什么不等我,气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时间车子一到,就先上去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挤上车去;第三等人是排在最后,上不了车,车子一开,后面臭气放出来,只好在那里骂。如果我们知道了世界怎么变,诸位自己要准备好如何应变。
这个故事就说明,人类的智慧是要知道如何先行应变。儒家对时代的转变,原理是清楚的,它的精神有四个字“中流砥柱”,是说像黄河、长江那样大的洪流,那个水势是挡不住的。但是儒家的精神,硬要站在中间,要把它挡住,挡住洪水下流。道家呢,不是这样的,道家认为这样没有用,因为时代的大瀑流这样走,你站在中间挡是挡不住的;你只能计算它水流的速度,计算流到什么地方变弱了,再在那里轻轻引导趋势方向,才不会出事。我看你们诸位都用这个方法吧!你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都想领导时代,所以非常佩服你们。
至于佛家的办法就不同了,反正开始奔流以后,随时在变,很快又开始另一个时空了。不论如何变易,最终一切都是没有,来去皆空,你放心好了。所以,我们了解了诸位的做法,我主张,先要认识原则,然后再找出出路来,并把个人的思想和修养定一个方针再作调整。
.............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好像學了《易經》以後,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易經》是不是包括了那麼多東西,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
剛才提到唱京劇,我們對《易經》,從京劇《三國演義》中就可以瞭解到,中國京劇非常注重臉譜和服裝,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們現在看起來像是妖道,實際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
學,智慧中之智慧」,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場來推崇《易經》的看法。
此外,我們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徵這位劇中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表現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經》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視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壞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經》,有人就聯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認識是不夠的。
今天我們開始研究《易經》,所要走的路線,因為大部分人,以前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在這裡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樣去讀《易經》這部書,先從怎樣去認識它、怎樣去瞭解它開始。至於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輩子,也還沒有搞清楚的,所在
多有,包括我在內,研究了大半輩子,還跟一個初學的人差不多。實際上,講這門學問,我自己都是戰戰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膚淺,沒有辦法向大家報告,不過有一點點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潔靜精微
現在我們先說古人對《易經》的重視。《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清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
它的含義卻是很廣。「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一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把鬼趕跑,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裡不讀《易經》。而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我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為什麼時間過去了都不知道?因為研究《易經》需要一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潔靜精微」,這是孔子對於《易經》的評價,有如此之嚴重。
但是在《五經解》中,對《易經》也有反面的批評,怎麼說呢?它說《易經》的流弊是:「其失也,賊。」就是一個「賊」字。學了《易經》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門左道,就賊頭賊腦,鬼頭鬼腦,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鵝毛扇,就扇起別人來造反。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對《易經》最好的評論,一個「賊」字的斷語下得非常妙。
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創業時的「秘書長」,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大將,推崇《易經》有如此的重要。
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後,至少可以鼓勵自己,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到底畫的是些什麼名堂,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認為房子對面有一個什麼煞,就到街上買一個八卦回來,在門口一掛,好像就可以保險了,這中間究竟有什麼作用?
有沒有這種作用?
三易
易學的重要有如此,我們該怎樣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邊的《易經集注》,只是中國《易經》學問的一部分。這本書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裡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裡,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範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易經》的三原則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瞭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瞭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瞭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瞭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裡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理、象、數
懂了這三個原則以後,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得,這三個法則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易經》的三個內涵:理、彖、數。
這些基本原則要先記住,才能研究《易經》,現在先解釋這三個字。
根據《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
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很多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象;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有若干長,若干寬,這就是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那就是瞭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就是一個象;而左右搖擺了多少度,多少秒鐘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什麼要搖擺,就有它的理——是我為了使大家更具體瞭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
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
《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麼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裡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裡吹這些東西,還可以幫助大家摸摸這條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許還會來這裡講,因為他知道我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了,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
理論講到這裡,以下我們進行八卦的研究。
玩索而有得
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經》,有一個法則要把握住,這個法則就在手邊這本書上,孔子研究了《易經》以後說出來的。他這句話很妙,他說:「玩索而有得。」
學《易經》最好用打麻將的方式來學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將牌上,摸起來就趣味無窮了。孔子教我們念別的書,都是要持嚴肅的態度,唯有教我們學《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輕時讀《易經》,老師硬叫背,痛苦之至,問他這些話是什麼道理,他也不講,大概他也沒弄清楚,只認識書上的文字。自己後來年紀大了,慢慢摸這個東西,就發現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畫上八卦排來排去,後來乾脆改用麻將牌。現在一直想改用電腦,可惜沒有時間去研究製作,最好能像科學館的天文儀一樣來玩,所以《易經》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麼?玩卦。
卦與八卦
什麼叫作卦?古人解釋:「卦者掛也。」等於沒有解釋。實際上是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這個宇宙就是一本《易經》,宇宙的現象都掛在那裡,現在我們先瞭解它的原理。
第一個乾卦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天一定在頭頂的。
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的文化,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地的現象掛在那裡。
、這兩個符號,代表了時間、空間、宇宙。在這個天地以內,有兩個大東西,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亮,像球一樣,不斷在轉,所以:
離卦代表太陽。
坎卦代表月亮。
這兩個東西不停地旋轉於天地之間,於是有四個卦掛出來了,還有兩個卦是雷、風。
震卦代表雷,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知識和觀念,來說明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們認為宇宙間有這種能,電震動了就是雷,一震動以後,對面變成氣流了,就是風。
巽卦代表風,亦即是氣流,氣流震動得太厲害,一摩擦又發電,又回轉來了,就是「雷風相薄」,這是雷風兩個卦。
還有兩個卦是:
艮卦代表高山、陸地。
兌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間,除了這八個大現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樣大的東西了,這只說大的,不說小的,如說小的,西裝亦一卦,灰塵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講了。大的現象只有八個,沒有九個,亦不能七個,只有八個卦,而且都是對立的。可是這八個現象,變化起來就大極了,是無窮的,不能窮盡的數字,變化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圖。
這個卦圖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沒有看見過,在宋以後才出現這個圖。過去研究《易經》,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構成自己的圖案,到宋朝以後,宋版的《易經》始用這裡的圖案,變化就從這裡來的。其次,我們懂了「卦者掛也」
的道理以後,再來看《易經》的卦,不必那麼嚴重,但亦不簡單,要輕鬆地去看。
《說卦傳》: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後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圖,八個卦排列的位置不同:
《說卦傳》:
帝出乎震。齊乎冀。相見乎離。
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
勞乎坎。成言乎艮。
伏羲八卦方位圖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圖又名「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
什麼叫「先天」?以哲學的觀點說,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萬物,那就是後天了。換言之,我這個人,在母親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後,就是我這個人的後天。在娘胎裡是先天,離開了娘胎是後天,這
是先天、後天的觀念。先、後天這兩個名詞,只是一種代號的作用,以邏輯來說,這只是一種界說,用以劃分出階段範圍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畫在紙上是平面的,看起來好像毫無道理。假如有一種儀器,使其立體化,就更容易表現出它的精神了,現在寫在紙上的,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譬如現在的乾卦,是三這樣的三橫,但在古代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畫的,像我
們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麼呆板嚴重,好像說門口掛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趕跑,那是我們人的偉大,不是卦的偉大。不過到現在,對於卦的符號,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
字是寫的,卦是畫的,所以我們叫作畫卦。人類原始的時候沒有文字,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圖畫,像「鳥」字,原來就畫成一隻鳥的樣子,日月山水舟車蟲魚都是這樣,可知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圖畫。卦的圖案,每個卦都有三畫,我們稱為三
畫卦,卦中的畫叫「爻」。為什麼叫「爻」?「爻者,也。」為什麼「爻」就是交?這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都在交流,不停地發生關係,引起變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這叫作「陽爻」(大家不要上當,我們中國人,一遇到「陽」、「陰」,馬上產生一種神秘的觀念,覺得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陰、陽」也一樣的只是一種代號)。一畫在中間斷裂的如一,叫作陰爻,兩個是
相對的。
三個陽爻,完整的三畫,為乾卦,代表天。三個陰爻,斷裂的三畫,為坤卦,代表地。在人來說,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隻手來說,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這只是一種不定的代號,也是一種數理的符號,這種符號可以
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圖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畫出來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圖,它的方位,和現代我們所用地圖,上為北方、下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
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則是北方,它的圖是這樣的:
兩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剛才我們談的是乾卦與坤卦,現在再提出來一個卦,這個卦下面是陽爻,上面也是陽爻,中間一資金是陰爻,這是離卦,代表太陽,位置在東方。離卦這樣畫,實際上古人已經看到,太陽中間有一個黑點,外面兩爻是陽爻,中間是陰爻,
光明的,看得見的是陽,看不見的是陰,所以這是代表太陽,叫離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離卦的對方是,下面是陰爻,中間是陽爻,上面是陰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這現象表現太陽在東方掛起來了,月亮掛到西方去了。太陽、月亮繞著南北磁場之間一條無形的線在轉,以現代的科學來說,古人太不科學了,太陽、月亮怎麼是繞地球轉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陽、月亮的出沒,的確是這種現象,古人把眼見的現象,用八卦這樣簡單地表現出來,亦不能說不科學。以地球為本位,當然是太陽跟著地球轉,以太陽為本位則自然是地球繞它轉了,各個立場不同,並沒有錯,是很科學的。現在我們假定把時間和環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瞭解古人是很科學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後的人,來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也同樣是很不科學、很落伍的。
這個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講《易經》的科學,問老祖宗畫卦是怎樣來的?答案是觀察來的,是依據科學來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們這一個時期的人類文化,而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文化,發達到最高點,把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又歸納,最後歸納到
八個簡單的符號——八卦,留下來這麼一點東西,而被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拿來用。
我想我們的老祖宗,說不定還不會有那麼高的智慧,達到能夠創造出來《易經》的程度。《易經》的法則,隨便用在哪裡都通的,以現在的科學來看,《易經》的法則,用在化學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經》的法則,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現在,乾、坤、離、坎四個大卦,掛在那裡大家都看得見的,就是天、地、日、月四個大象。
這個卦,下面一爻是陽爻,上面兩爻是陰爻,這個卦名為震。「震為雷」,它代表的是雷電、動能,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宇宙間有一種動能,而動能最大的現象就是雷電,在八卦圖上,它的位置放在東北角上。
在震卦的對面西南角上的一個卦是:
下面一爻是陰爻,上面兩爻是陽爻,恰和震卦的陰陽爻相對,這個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氣,代表風。
仔細再看這兩個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種震動的現象,打雷了,雷電震動以後,陽變為陰,陰變為陽,就變成氣流了。這兩個卦的位置相對,名為「對宮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說這命是哪一宮。一般人聽到「宮」字,就聯想到宮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古人說「宮」,就是位置、方位。
震卦的對宮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電一震動,就發生大氣流,大氣流摩擦,又發生雷電,這兩個不斷地在互相變化。
另外在圖的西北角上,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一爻是陽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的對宮卦是:
下面兩爻是陽爻,上面一爻是陰爻,名兌卦,又叫作澤,代表海洋江河。這是先天八卦圖的基本觀念。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數」,乃依據八卦排列的秩序產生的。「數」在《易經》裡是很奇妙的,人們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後,往往認為這些事的發生,是有定數的。我們知道,在世界科學史上,天文和數學,都是以我們中國的為最古老,當時我們已經進步到歸納的數理,現代西方的數學,都是向外演繹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國的文化是講歸納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個一個慢慢歸納起來,最後只歸納到十個數,而且方法非常簡單,只是加與減,「加減」就哲學的觀點而言,宇宙的萬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沒有第三個現象。現在這個先天八卦圖的數字排法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八個數字,如果連接起來,它的順序方向是一條線自正南乾起,走向東南兌,而東方離,而最後至東北震,這是順。另一條線,是起自西南的龔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終於正北的坤,這是逆。九在中央。這個先天卦的數要背誦得滾瓜爛熟,以後研究易數,隨時隨地都用得著,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這八個大卦,是古人告訴我們,天地間就是這八個大現象在變化,這些圖案都是相對的,如乾卦三條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陽,而對面三條中間斷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陰,兩卦的現象是相對的,坎、離是相對的,震與輿、艮與兌都是陰陽相
對的。舉物理的例子來說,桌子上的這個毛巾、碟於,大家所看得見的,一個圓的盤子,黃色的毛巾,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每人的感受,儘管眼睛有近視、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樣的;第二個原因,物體形狀、顏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實驗室去分析,
只是構成物體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現了形狀、顏色等等的不同。如構成鑽石的原子,是和構成煤的原子一樣,只不過是原子的排列不同,於是就分別構成了鑽石與煤,這是現代科學幫助了我們對物質的瞭解,而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瞭解這個道理,
組合排列不同,現象亦變了,作用亦變了,數字亦變了,效果亦變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的法則,譬如講領導學,同樣三個人一組,甲當組長,乙丙當組員,改為乙當組長,甲丙當組員,那麼領導的方法就變了,作用亦變了,效率亦變了,這亦同樣是這個道理,組合排列一有變化,整個事物都會變。我們今天看到美國總統領導的政府又換了人,他的組合排列變了,他這個八卦又要動了。所以古人說:「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經》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現象,就了然了。在後來發展到一種「梅花易數」,聽別人的聲音,一句話,就知道了問卜的結果,這種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據問卜的時間、空間,當時環境、景物,問卜者的身份以及所問的事情
等等因素,以《易經》的數理推算結果出來,沒有什麼稀奇。
現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離四個卦,我們不去管它,看另外四個卦:
艮卦,圖案就是高山,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是陽爻,畫成線條,就是高山。
地球開始形成,原來是一大塊濃漿,漸漸冷卻,凝固起來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陰的上面是陽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塊為陽,就是兌卦,和高山相對的,這和震、龔兩卦相對,雷電的震動產生氣流,氣流的摩擦產生雷電的道理一樣。
這個圖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為我們的老祖宗伏羲,在黃帝、神農以前,伏羲還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還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們舊觀念的說法,我們的歷史文化,到現在已經是兩百多萬年。現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據西洋文化來說的,或說中國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著西洋人說的,是我們的謙虛,在這運氣不好的時候,只有謙虛一點,等到運氣好的時候,再說我們的歷史有兩百多萬年。所以伏羲並不是我們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們八卦的文化,是從他開始。
現在我們把中國的地形圖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當時畫八卦,是以我們中國為本位,試依艮、兌、震、巽四個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國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來,到東南是兌卦,而我國的東南,正是海洋。
西南是巽卦,代表風。我自己的經歷,當年到了雲南,去洱海經過下關,這裡以風大著名,十輪大卡車經過這裡,可以關了油門,任風吹著走,雲南在西南邊睡,就有這個現象。等於現在說基隆宜蘭一帶多雨,是「金生麗水」,因為這帶有金礦,
向來有金礦的地方都是多雨的,這是現象,有沒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風,東南多河川及海洋,東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這個八卦的圖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平面的現象,代表了中國的地形,因為這是以中國為本位的。關於這一點,舉個現在的事例來說明,曾有一位跟我學《易》的學生,在澳洲要蓋房子,寫信來問,在澳洲用羅盤是不是和在國內一樣的用法。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因為《易經》八卦是以中國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為火,北方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現象恰恰和我們相反。一時之間,幾乎把我問倒了。所有以前《易經》方面的著作,都沒有談過這個問題,又沒有辦法去問老祖宗們,經過仔細一想,所謂「萬物一太極」,從這句話想出道理來了,告訴他把羅盤的南北向倒過來用。後來他寫信告訴我,照這個方法用,結果非常靈,這就是堪輿學的「移形換步」。譬如一張桌子,換一個位置,所形成的狀況,坐在那裡所看見的現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這是初步介紹「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圖案的大概,獲得一個基本的概念,接下來介紹「後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
後天八卦
「後天八卦」的卦,還是乾、坤、離、坎、震、艮撰、兌八個卦,可是圖案上擺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為什麼卦的方位要作這樣的擺法,這要特別注意。假使學《易經》學到需要在某一方面應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別研究後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於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個大現象,「後天八卦」是說明宇宙以內的變化和運用的法則。
從前面的圖可以看到,後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離卦在南方,震卦在東方,震卦對面的西方是兌卦,東南是賣卦,東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說到這裡,先講一點八卦的運用,現在大家把這個後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這樣的:
無名指的根節上放乾卦,中指的根節上放坎卦,食指的根節放艮卦,食指的中節放震卦,食指的尖節放龔卦,中指的尖節放離卦,無名指的尖節放坤卦,無名指的中節放兌卦。
我們看了這幅手掌圖,誰能說我們不科學?能把如此一個大宇宙的法則,放在幾個手指上搬來搬去,太科學了!太科學了!帶一副儀器在身上,多麼不方便,這樣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斷了還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過
了!可見說八卦不科學的人,一定是不科學的人,一定沒有學好科學;真的學好了科學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學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說自己所不懂的,就指為不科學,只是觀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運用上,不用電腦,就能用這個方法算出來,多簡便,能說不科學嗎?
記住了這個手指上的後天八卦,要注意同時記住幾個數字,記憶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詞,背誦下來,更容易記住:
「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由這首歌謠,可見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複雜難記憶的事,寫成韻文以後,可以唱出來,不但容易學,容易熟記,尤其容易運用了。
從圖上看數字,好像很亂,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一點也不亂,試把這個八卦圓圈,加幾條線,改成方圖:
從這個圖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對的兩個卦加起來,都得十的和數,如果連中心的五亦計進去,則無論任何一行,橫的、直的、斜的三格總和都是十五,而兩卦相加,都合而為十。所以中國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禮都是兩掌合起,就是
合十。
數是科學的東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輕視它。我們即使不管八卦,以這個數字排列的現象,以這個法則來領導人事、管理人事、處理家務、駕車,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處,這是運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監本《易經》
《易經》為什麼不容易看懂?因為對像、數方面沒有基本的認識,所以必須把《易經》的象(這個「象」我們不妨輕鬆點,以現代語來說它是圖案畫)認識清楚。
《易經》不像別的書本,聽過了就算了。同時,講下去有一個系統,假使中間缺了一節,以後就接不上了。還有學《易經》,其中的註解,有的是不對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經》,也許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輩子也沒有讀通,如參考他的,就完全走錯了路。而且宋朝以後的《易經》註解,多數是走物理的路線,就是用儒家的學術思想來解釋《易經》,而我們手邊的這本《易經》,過去叫作監本,就是明朝以後的國子監,近乎現代的國立大學的課本而已。這個監本是明朝那些儒家採用了朱熹的思想編的。明清以來,我們的文化講孔孟,大部分都傾向於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於唐太宗捧道教,因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個姓朱的人來捧。明朝永樂皇帝以後,硬性規定,考功名時,四書五經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們幾百年來的文化思想,受這個規定的禍害很大,他們都是用儒家四書五經的思想來講《易經》的理。如果研究《易經》有興趣,學久了就會知道,《易經》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並不是不重視,因為研究幾年,懂了《易經》以後,大家都會說理。譬如對於乾卦,朱熹認為是那樣,我們亦可以認為是這樣,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條,歪理可有千條。而《易》的象與數,卻是科學的,沒有辦法講歪的,就非要學會它的規矩、法則,才能懂得《易經》。可是千古以來,有關《易經》的書本,都不肯把這個規矩說清楚,乃至於老師都不肯說清楚。在抗戰時期,有一位留美學科學的四川朋友,對像數很有研究,卻不肯隨便教人,所以對像數我們要特別注意。
六十四卦的來源
《易》的象、數,該如何開始學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誦熟了,不過這很困難,但是每天如果能夠抽出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坐在公共汽車上背誦,三個星期就默誦熟了。一般文章,論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還容易默誦;八卦
的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這八個卦,是韻文,也還易默誦。至於八八六十四卦,就難了。從中國學術史上看,唐宋以前,還沒有分宮卦象次序,學《易經》,默誦《易經》,還沒有這個分宮卦象次
序可資遵循,就更不容易記憶。還是到宋朝以後,才把這個次序列出來。這個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變出了八個卦,八個卦變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變:
乾為天,乾是卦名,接下來天風女後,為什麼接下來就是天風女後?是什麼道理?
為這問題,我們當年吃過苦頭的,向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來,老師只是說「先默誦」,只好背誦,可是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則不知道。心裡真納悶,只好去背誦。現在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訣,一定背誦得來,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誦。
像這個三乾卦,從下數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這是先天卦的畫法,是伏羲畫的卦,亦是中國有文字的開始。這八個圖案,是中國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來源。後來人類社會越發展,人事越複雜,三爻卦已經不夠用,就變成了六
爻卦,如囗乾為天,便是六爻卦。現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後天卦統統是六爻的圖案,這六爻卦是很精細的,亦是很科學的。
為什麼要用六爻?因為一直到現代的科學時代為止,宇宙間的事情、物理,沒有超過六個階段的。一切的變,只能變到第六個階段,第七個變是另外一個局面開始。以現代科學證明,物理上、化學上、電子、原子的變,都是六個階段,只有化學的變有七個階段,可是化學的第七個階段是死的,沒有用的。我們的老祖宗的頭腦真厲害,當時並沒有儀器,不知是如何發現了宇宙間一切事物,變的階段不會超過六個的大原則。到今天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來,亦沒有超過這個範圍,所以後天只用六爻變,這是我們現代的解釋。
古代的解釋,孔子在《系傳》中說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什麼是「三極」?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陽有陰,三才有陰陽相對,三二就得六,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報告,幾千年來,沒有脫離他的範圍。
這些是我當年吃過苦頭得來的,現在不再帶大家去繞那些迂迴的路。從我的經驗中,找一條捷徑,使初步學《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門打開了。
要注意的,畫八卦是從下面畫起,不像寫字是從上面寫起,如是既濟卦,第一爻是陽爻,第二爻是陰爻,第三爻是陽爻,第四爻是陰爻,第五爻是陽爻,第六爻是陰爻,這樣一路往上畫的。學《易經》是學哲學,亦是學科學。哲學家、科學家對每一件事都問:「為什麼?」那《易經》的卦為什麼要這樣畫?第一個道理,天下的事情發生變動,都是從下面開始變,換言之是從基層變起;第二個道理,《易經》的卦,原來只是三爻,後來變成六爻,名稱上就有了分別:下面三爻的卦為內卦,上面三爻的卦為外卦,內外兩卦連起來的。自下面開始畫卦,亦說明了宇宙事物的變,是內在開始變,如人的變,是內在的思想先變,一個公司機構出問題,必然是內部先出了問題,亦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物必自腐,然後蟲生。」一切東西都是從內變開始,所以畫卦是由下往上,由內而外。
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訴大家默誦這些卦的方法,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來了,這是我吃了許多苦頭以後才發現的,現在不要再讓大家吃苦頭了。如果把這個道理瞭解,在默誦時,一方面想到這個道理,一方面默誦,就容易了。
現在請看下邊這個分宮卦象圖。
乾坎艮震為陽四宮 巽離坤兌為陰四宮分宮卦象次序 每宮陰陽八卦
我們先看分宮卦象次序的頭八個卦:
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們說過,《易經》是講天地間的變道。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隨地,在時、空以內沒有不變的。現在,這個乾卦,第一爻開始變了,陽極陰生,一件事物到了極點,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任何事物都留一點餘地,一到了極點就完了。就像袁世凱當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個兒子袁克文寫一首詩勸他老子不要這樣做,袁世凱看到幾乎氣死了。詩中兩句說:「遽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到最高層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樣爬到了頂頭,一定下來。這個
囗乾卦是陽極了,第一爻變了,陽極就變陰,是由內開始變,於是外卦還是乾三,內卦第一爻變作陰,就成為巽卦,巽為風,所以成為:
囗天風(女後)。
接著第二爻變了,外卦還是三乾,內卦第二爻變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為:
囗天山遁。
繼續變下去,外卦還是不動,內卦第三爻變為三坤卦,坤代表地,於是成為:
囗天地否。
這樣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這個道理,就易默誦了。
也許還有人記不清楚,或者不滿足,希望不要繼續講下去,先把綢卦、遁卦的道理說清楚:
囗天風女後,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內卦巽代表風——氣流。如果學過地質學,學過地球物理學,就會發現我們的祖先越來越偉大。原來太空是無比的大,太空在數字上就是一個「0」。《易經》的數字和外國的數理學在最高處相同而且比外國好;只是在應用數學上,現代分析下來,誰好誰壞那是另一問題了。《易經》早就指出,宇宙間只有一個數——,沒有更多的。什麼是二?一加一等於二,再加一為三,再加一為四,都是用一加出來的,一才有象,一從哪裡來的?從「0」來的,「0」就代表沒有,代表本體,代表沒有數亦代表無窮數,包括了很多很多,等於一個房間,裡面一樣東西亦沒有,一個空房間,說沒有用也就一點用都沒有,可是它的價值無比,因它可以做電影院,可以做舞廳,可以做課堂,所以「0」代表沒有、代表無窮、亦代表天體——太空。太空在沒有構成宇宙以前的第一個動能,以現代名詞而言,是氣體在流動,由氣流的摩蕩,慢慢凝結,因為氣流的震盪,便發生了電力、熱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來了,於是由天風女後,然後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質形成以後,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築完成,開幕啟用的那一天,亦是這幢房於開始衰壞的一天,也就是它開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變,外卦還是乾代表天,內卦完全變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們祖先的哲學可真妙啊!天地開闢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認為上帝開闢天地,創造了萬物,又照他的樣子創造了人,這該多好!可是《易經》說,這要倒據了,並不美麗,天地否,如果沒有宇宙,亦沒有人生,大家免得煩惱,都空空洞洞的,滿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猶如一個窮小子,身上只有一個明天吃的饅頭,晚上睡覺一定安逸,假使袋裡忽然有了一百萬,夜裡反而失眠。
內在開始變,變到第三爻,等於我們內在思想中動一個念頭,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發展到外面去了,內卦影響到外卦,從內變影響到外變,外面環境亦受到影響了,於是外卦的第一爻亦開始變了,就變成為:
囗風地觀,再第五爻變了,成為:
囗山地剝,現在外卦只剩下了一點陽,所謂「碩果僅存」,陽能被一點一滴剝削完了,只剩最後一點唯一的生機,所以是剝。試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最大,陸地最少,高山又佔了很多面積,剝削了可供人類生存的大地。
從乾卦的本卦開始,到剝卦已經出現了六個卦了,再變下去,則產生第七個卦了,那麼這一次變,我們祖先的法則,不能再往上變了,如果再往上變,則很簡單,變成囗坤卦,陽極就是陰。如以《易經》這個道理看,人生沒有什麼道理,只不過生出來又死掉,兩個階段而已,睡覺、醒來,亦只是兩個階段而已,所以不能再變了。那麼這第七變,是另一個變法,變出的第七個卦,名為遊魂卦。老一輩年紀大的人,以文字對人家說自己活不長久了,往往用「魂遊虛墓之間」來表示,意思是說,人是活著而靈魂已經進入墳墓中了,遊魂就是這個境界。現在說乾卦的變,由一、乾為天,二、天風女後,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風地觀,六、山地剝,到了第七變不能再往上變了,於是改為外卦的初爻再變,即第七卦:
囗山地剝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剝卦的第四爻變,又是陰極陽生,成為:
囗火地晉,晉就是進步的進。這第七個卦名為遊魂之卦,這是表示由內在的思想,變成行動,由行動影響到外在的環境,現在又是外在的環境,又壓迫自己內在的思想發生了變,遊魂就是這樣回來的。到了第八變,名歸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內卦變成原位,於是成為:
囗火天大有。
乾宮的八個卦就這樣變的,簡單地說,分宮卦象次序的變是這樣的:一、本體卦,二、初爻變,三、第二爻變,四、第三爻變,五、第四爻變,六、第五爻變,七、第四爻變回原爻,八、內卦變回本體卦,知道了這個道理,發現原來有如此好的組織,就容易默誦了。
再舉坎卦:
坎為水,第一爻開始變,內卦成為三,兌卦為澤。
囗水澤節,第二爻再變,陽爻變為陰爻,內卦變成震卦,震為雷,於是成為:
囗水雷屯。照同樣法則依次是囗水火既濟,囗澤火革,囗雷火豐,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師。只要知道了這個法則,以下艮、震、巽、離、坤、兌等六個卦都是一樣,不必我一一詳說,大家都會變,都會默誦了。
錯綜複雜
其次要瞭解的,我們常常說某件事錯綜複雜,這錯綜複雜的語源,就是本自《易經》,《易經》的範圍太廣,真可說是「錯、綜、復、雜」。這四字的意思是指卦變而言,我們常說某人變卦,變卦是卦變的顛倒語,我們中國人說話,常常都是來自《易經》,如說:「不三不四」,為什麼不說「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呢?「不三不四」這句話,又是根據《易經》來的。因為《易經》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正中間,亦是中心的位置,如果一個人不成樣子,就被形容為「不三不四」。又如「亂七八糟」,即是從遊魂卦、歸魂卦來的,中國人處處都在引用《易經》的話,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錯卦與綜卦是什麼意思?
卦的錯綜複雜是什麼意思?現在先說綜卦,為了使大家看八卦圖案的方便,還是舉乾卦為例來說明:
囗乾卦的第一爻變為囗女後卦,如果把這個卦倒過來看,或者平放在桌面上,站到對面來看,就成了 囗(決右)卦,這就是女後卦的綜卦。綜卦是相對的,全部六十四卦,除了八個卦以外,沒有不相對的,這綜卦是象,而綜卦的理,是告訴我們萬事要客觀,因為立場不同,觀念就完全兩樣。另外有八個卦是絕對的,無論單方面看或相對地看,都是同一個樣於,這八個卦是囗乾卦,天,怎樣去看都是天,囗坤卦,地,總歸是地,亦是絕對的,坎卦是絕對的,囗離卦亦是絕對的,其他囗大過、囗小過、囗頤、囗中孚也都是絕對的,除此之外,其餘五十六卦都是相對的,這表明宇宙間事物都是相對的,這就是綜卦的道理。
錯卦,是陰陽爻錯的意思,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了。如:
囗天風女後卦,它的第一爻是陰爻,其餘五爻都是陽爻,那麼在陰陽爻錯之後,變成了:
囗這樣第一爻是陽爻,其餘五爻是陰爻,如上面的這個卦象,它的外卦是坤,坤為地,內卦是震,震為雷,就是地雷復卦,所以天風女後卦的對錯卦,就是地雷復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對錯的卦。因此學了《易經》以後,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讚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這個宇宙大原則。
以現在的觀念來解說,綜卦可以稱之為反對的或相對的,錯卦可稱之為正對的。
有人說《易經》動輒有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思想,他說的正、反、合,就是《易經》的原則,這是亂講。現在中國人很可憐,講自己的文化,要和西方的文化比。我們這個和愛因斯坦一樣,為什麼不說愛因斯坦和我們一樣?硬要把祖父拉下來和孫子比,說祖父很像孫子,很可憐,真是豈有此理!為何要如此比呢?他們說黑格爾的正、反、合是三段論法,我告訴他們《易經》是八段論法,比起來黑格爾就顯得粗糙得很,又算得了什麼!《易經》看東西是八面玲瓏的。現在已經看了四面了,仍以囗天風女後卦為說,綜卦是囗澤天(決右),錯卦是囗地雷復,而復卦亦應有它的綜卦,就是囗山地剝,這豈不是看了四面,所以《易經》的頭腦,一件事初到手,處理起來,四面都要注意到,不但要注意四面,還要八面玲瓏。
複雜的道理
《易經》還有一個道理——複雜,亦即等於交互卦的道理,我們都講究互助,這個互象就是《易經》的圖案,像同樣的掛勾交相掛住,就是一個「互」字。什麼是「交互」?就是六爻內部的變化,如第二囗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第五爻下連到第三囗,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這是交與互的不同,每卦的縱深內在,發生了交互的變化,又產生了卦。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一個卦了。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了一種現象。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所以把老祖宗拿來和黑格爾這些人比,簡直冤枉得很。
現在我們作一個結論,唐代虞世南為什麼說不學《易》不可為將相?試想我們懂了這個背誦八卦的方法與錯綜複雜的道理以後,知道這個圖案的組織如此嚴密,告訴我們,看事情要有那麼細密的頭腦,要那麼冷靜客觀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明白
了這些,虞世南不學《易》不可為將相的話,就可以明白了。
交互卦
現在談交互卦,以囗火雷噬嗑為例說明如下:
囗火雷噬嗑,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與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為三代表山的艮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又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為三代表水的坎卦,這就是噬嗑卦的爻卦。再把噬嗑卦的爻卦三和互卦三重疊
起來,便成為囗水山蹇卦,於是我們知道,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以圖示之即:
至於複雜,復就和綜卦一樣,是重複的意思,雜是指彼此的相互關係,六十四卦可發展到無數的卦,每一卦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關係。
再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事,這六十四卦八宮卦的最後一卦是囗雷澤歸妹,而《周易》卦序的最後一卦是囗火水未濟,這就告訴我們,自宇宙開始,人生最後永遠是未濟,有始無終,沒有結論,所以學了《易經》,沒有人能下一個結論的。歷
史沒有結論,人生沒有結論,宇宙亦沒有結論,把握到了這個哲學,研究《易經》的道理就出來了。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並不是照八宮卦象的次序。它的排列次序,是周文王研究《易經》所整理出來的一個學術思想系統,後人把它編成了一個韻文的歌,叫做《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幫助我們便於記憶。我們要懂《易經》且知道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萬事萬物都能未卜先知。上面所講八宮卦的次序要背誦得滾瓜爛熟,很要緊的,因為《易經》的用處都在那裡。對初學的人背誦這些,自然很吃力,但是要學《易經》沒有辦法不背誦的。
六十四卦的方圓圖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更加吃力,就是六十四卦方圓兩圖的研究,這是很妙的東西,我們當年學這兩個圖,沒有人告訴我們,辛苦得很可憐,在這裡我坦然地告訴大家,就很容易學了,下頁有個伏羲先天卦的方圓圈,很重要。
這個方圓圖,圓圖是管宇宙的時間,代表宇宙的運行法則,亦可說代表太陽系統時間運行的法則或原理,圓圖中的方國管空間,代表方位方向,這就是前人的秘訣了。
方圖
先說方圖,右邊第一行最下為囗乾卦,我們由下向上看,為什麼先從下看?八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畫的,所以這方圖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邊的第二卦是皇天澤履,第三卦是囗天火同人,第四卦是囗天雷無妄,第五卦是囗天風女後,第六卦是囗天水訟,第七卦是囗天山遁,第八卦是囗天地否。這是舉一個例子,如果不是為省時間,我就一行一行、一卦一卦講下去了,現在只是告訴大家一個方法。
前面曾經說過先天卦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龔五、坎六、艮七、坤八。那麼我們從方圖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個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內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兌、離、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無妄、女後、訟、遁、否等八個重卦。
我們再從乾卦起,從右向左看橫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決右)、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再仔細分析這八個重卦的內外卦,又可以發現,內卦都是乾卦,而外卦從右到左,則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卦的次序。
如果以數字來代表,直行的乾是1、1 履為1、2同人1、3 無妄1、4女後1、5 訟1、6遁1、7 否1、8。橫列乾1、1(決右)2、1 大有3、1大壯4、1 小畜5、1需6、1 大畜7、1 泰8、1。以圖示之如下:
六十四卦方圖數字圖
這個六十四卦的方圖,變化無窮。應瞭解這個圖。以前的讀書人學了八卦,就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擾,如有人被重兵包圍了,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圖來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衝出重圍。像這一類的故事,歷史上很多,只是大家不肯講出理由在哪裡來。例如在目前所處的房間內,亦可以劃分成六十四卦,而算出在某一時間,自己處在某一方位最有利。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太極,乃至一個錄音機、一本書,都有一個太極。如這本書,從什麼時候、什麼部位壞起,都可以知道。這只是依據一個數字,一種現象的道理,加上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就可求出答案來。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來的事情,只是一種非常精密的計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確,還是要靠人的。
這個方圖的數字,則是這樣一縱一橫,慢慢向上走的,構成如此錯綜複雜的關系。可是亦同時告訴我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看來是非常複雜,但懂了《易經》以後,從《易經》的觀點,任何亂七八糟的事物,都有它的法則。換句話說,懂了
《易經》原理以後,去待人,去做事,遇到最複雜的問題,也不會看成複雜了,而是能找得到它的關鍵,在關鍵上輕輕一點,問題就解決了。不懂這個原理,越做就越糊塗,就像這方圓圈一樣,覺得很亂。
圓圖
圍繞在這個方圖外的圓圖,亦是六十四卦,要從哪裡開始看起?這更麻煩了,等於我們的羅盤,到處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麼名堂。其實這也是一個法則問題,圓圈是代表時間,和代表空間的方圖配起來,某一空間在某一時間會起作用。
譬如一家工廠,一天出品一萬隻杯子,其中的某一隻賣到某一地方,在某一天剛好斟茶給某一來訪的元首喝,那麼這只杯子很神氣,而另外的杯子,賣到另外的地方,也許用來放髒的東西了。這個「說不定」的當中,實際有固定的法則,就在這方圓圖中轉。
那麼這個圓圈的六十四卦,是用什麼方法排列起來的呢?我們看圓圖上面頂端左邊的第一個卦是囗乾卦,再看最下面右邊第一個卦是囗坤卦,在這乾、坤之間有一條線,代表夜間天空中的銀河,亦代表地球南極、北極的磁場,然後再來排列圓
圖。首先用方圖最下面的第一橫列的乾、夫、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依次序放到圓圈的頂端,左邊開始,順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將第二橫列的履、兌、睽、歸妹、中乳節、損、臨等八個卦的履卦緊接在泰卦之後,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後將第三、第四橫列的每個卦,都照這個方法排列,最後復卦緊靠了中線下端的左邊為止,這是第一步驟,排列成了左邊的半個圓圈。
然後第二個步驟,排列右邊半個圓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樣地排列呢?現在不是從第五橫列開始,而從第八橫列排起,將否、革、晉、豫、觀、比、剝、坤等八個卦,以逆次序接在復卦的後面,亦就是仍以反鐘面的方向,排成復、坤、剝、比、觀、豫、晉、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別注意的,如果是畫卦,還是要內卦畫在內圈,外卦畫在外圈,切不可錯。第八橫列排好以後,再用第七橫列,照第八橫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謙卦接在否卦的後面,成否、謙、艮、蹇、漸、小過、旅、鹹、遁的反鐘面次序,第六橫列、第五橫列,都是這樣,最後第五橫列的女後卦,剛剛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這個圓圖的排列。以前的教師,都不肯把這方法說出來,或者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學的人,苦頭卻吃大了。現在告訴大家,就一目瞭然,懂了這個法則,將來除了用電視或電腦以外,對於宇宙萬象,都可運用這種《易經》的法則,而過去教《易經》的那種教法,會使人困在裡面一生也出不來,有的人學《易經》學得真好,可是不知道運用。
我們在學《易經》以前,先要把這幾個東西弄好,然後再開始講理論方面的,所以我們暫不研究這些道理。
京房十六卦變
現在講卦的變化方法,這方法用之於卜卦,人事的預知,最早是在漢朝的京焦易,由焦贛傳給京房這一系統,後來演變成各家的卜法,而京焦易這一系統,也是來自孔子。孔子著作《周易》的《系傳》等十翼以外,又傳《易經》與商翟,《史
記》載商霍為魯人,但四川人說他是川人,所以四川人有「易學在川」的口號。孔子死後,子夏講學河西,亦講《易經》,當時一般同學們,認為他沒有得夫子之道,所謂易理還可以,用的方面則不知道,所以不贊同他講,而子夏還是照講不誤,就有同學問他次日的晴雨,子夏說晴,而結果和現代的氣象台一樣,偏偏下雨,所以《易》的傳人還是商霍。歷史上記載,他四十歲還沒有兒子,商霍母親很難過,就去問孔子,孔子叫她不要難過,告訴她商霍在四十歲以後,會有三個好兒子,結果一切都如孔子所說,所以孔子所傳《易經》的用,自商霍這個系統,一直下來,到了漢朝,就演變成京房的系統。不過京房還不如孔子當時的高明,現在介紹京房的易變之例,京房的易變名十六卦變,後人把他歸納起來成為四句話:
「自初至五不動復,下飛四往伏用飛,上飛下飛復本體,便是十六變卦例。」現在以乾卦為例說明:
乾卦,第一爻變為天風女後囗,第二爻再變為天山遁囗,第三爻再變為天地否囗,第四爻再變為風地觀囗,第五爻再變為山地剝囗,第六爻不能變了,如再變成為坤卦就變完了,所以第六爻不變,因之第六爻在用的方面是不動的,這不動的第六爻,便成為宗廟,在京房易的法則之下,第六爻為宗廟,這是比擬為古代宗法社會的祖宗的宗廟,是最高的來源,不能動的。假使用之於堪輿看風水,這就難了,一般都知道,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一定很容易,但事實並不那麼簡單,要看風水的原始祖宗在哪裡,就是把風水看成一條龍,要看山地勢的來源,有所謂始祖、高祖、曾祖,然後才成為這一個地方。而卦變中宗廟的道理亦是如此,所以變到五爻,第六爻不變。在《周易》八宮卦裡,山地剝之後為火地晉囗,這個火地
晉,就是第四爻,亦即外卦的第一爻又變了,這種變卦的現象,我們也曾經說過,一般人稱為遊魂卦,而在京房易中,這一爻的動,叫作「下飛」,這樣一介紹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不加說明,從書上看,這個「下飛」問題就搞不通,什麼上飛下飛的,從哪裡飛往哪裡,無法懂得。所謂下飛,實際上是上飛,從下往上飛,上飛是從上往下飛。看《易經》方面的古書,各家有各家的術語,讀起來就往往被這些術語擋住了,通不過去。如下飛,在想像中一定是飛初爻,怎麼跑到四爻上來了?
「下飛四往」第四爻動,就變成火地晉。在這種地方就要看孔子的易理,像《系傳》上孔子所說的:「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易?系傳》下第八章)《易經》這
本書是我們人生中隨時隨地用得到,不可以遠離的書,但是這個法則變動得很大,如以呆板的頭腦認定一個固定的法則去學,那就不易懂了。易是活的,儘管懂了它的這些法則,可不要被這些法則拘束住。今日學了京房易,也不一定非學京房易的辦法不可,他京房可以創造,同樣自己也可以創造,卜卦如此,即領導方面,做人方面,等等,亦是如此。「為道也屢遷」,要曉得變,不會變沒有用,智慧是非常靈活的,《易經》的法則在應用上是「變動不居」的,沒有呆板的停留在某處。如卜卦有一動,這個動態如何變化,需要研判,需要瞭解,做人做事,一開頭知道了前因,也就知道了後果,人事社會的法則也永遠不會停留的。「周流六虛」,六虛就是六爻,就是六位,東、南、西、北、上、下。人事一切變動,與時間、空間都有關係的,所以「上下無常」沒有固定的,剛柔亦是互相變易的,不可看作是固定非如此不可,唯有知道怎樣變,才算是知道了《易經》,也才會用《易經》。
從《系傳》看京氏十六卦變
京房的卦變,我們也可以從《系傳》中看出一些端倪,現在我們摘要說明如下: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系傳》下第八章)這和京房易的變卦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雖然在變,可是在變
的當中,還有不變的法度。外變、內變,使人知道懼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謹慎中。
每種宗教哲學,看人生,看世界,一點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憂患中,天天在恐懼中,為什麼有許多事情,不動則已,一動便會招來痛苦與憂愁?當你懂得了《易經》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就像一個宗教家。「無有師保」,誰也保不了你,
「如臨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隨時戰戰兢兢,知道時、空每樣都在變,所以一切事隨時隨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像在上帝、菩薩面前一樣嚴肅地警惕自己。
《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絕對嚴肅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需要卜卦,對於前因後果,都瞭然於心呢?「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我們一開始率爾讀這些《易經》上的辭句。——由文王、周公、孔子他們研究過的結論,所告訴我們的辭句,先要瞭解這些辭句的意義,然後再進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與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斷變易之中,而一切的變易,並非亂動亂變,而是循了一種固定的法則而變的。如何去找到這一固定的法則,還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為道是不虛行的。
說到京房易的變例,我們提出這段《系辭》下傳第八章,來說明變例並不是隨便任意來變的。
繼續談到卦變,下飛四爻,變成火地晉遊魂卦後,跟著八宮卦的變法,第八變就來了,是內卦三爻全部都變,而成為火天大有囗卦,但京房十六卦變的變法不是這樣的,是到了遊魂卦以後,下飛三爻變,成了火山旅囗,這名為外在卦,剛才提
出孔子在《系傳》中所說的「外內使知懼」,就是這個外在。至於外在的道理,如做一事業,隨時都在戰戰兢兢,在成敗之間,有時候內部起問題而發生變化,有時是外面起問題而發生變化。下飛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後再下飛第二爻,成為火風鼎
囗,這個卦為內在卦,下飛初爻再變,亦成了八宮卦變的歸魂卦,為火天大有囗,這是第一次的變,實際上也是第二次變,因為八宮本身有一個變法,那不去管它。
現在是八宮卦變到遊魂,然後到外在、到內在、到歸魂,這是乾卦變到這裡為止,以後見到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來的。在這以後還要變,為什麼還要變?因為還沒有返本還原,所以還在變,要向回轉來的路上走,回轉來的變,「不變上飛(第
二爻)為絕命」是絕命卦,例如卜到乾卦,剛剛二爻在動和五爻在動,於是乾卦一變變成了離卦,是絕命卦,假使問一件事,這是很危險了。乾卦本身不錯、可是內外要大變動,這個變動可使失敗到底,如果說卦上說了要失敗到底,就此聽任不管了,這就不是學《易經》的人。前面引敘《系辭》下傳第八章,孔子說了「道不虛行」,還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經》告訴我們,得意到極點,失敗到極點,並不是絕對沒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絕命卦只是一個警戒性。我們再回轉來看乾卦的二囗和五爻是好的,並沒有錯,還有救,再上去第三爻變為火雷噬嗑卦囗,名為血脈卦,也等於後世卜卦人所說的,「後代子孫血脈留傳,衍變綿續」,以京房易的卦變例子來說,這是乾卦的血脈流傳;再上去第四囗變,為山雷頤卦囗,名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變,為風雷益卦囗,名為骸骨卦,再下飛又是第四爻開始變,為天雷無妄囗,名為棺槨卦。再下飛第三爻變,為天火同人囗,名為墓庫卦,後世算命的所謂「墓庫運」等名詞,都是由這裡來的。再下飛第二爻變,為乾卦,還原,一共有十六變,叫作飛復。一飛一復,所謂飛,就如撥電話一樣跳了,就是告訴人事有突變的現象。
現在把乾卦十六變的卦名依次記在這裡:
乾、女後、遁、否、觀、剝、晉(遊魂)、旅(外卦)、鼎(內卦)、大有(歸魂)、離(絕命)、噬嗑(血脈)、頤(肌肉)、益(骸骨)、無妄(棺槨)、同人(墓庫)、乾(還原)。
其他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十六卦變,也都同乾卦一樣。
京房卦變與人生
這種十六變卦,又說明了一個道理,由遊魂、外在、內在,到歸魂告一個階段,也就是說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歲到二十歲為天風女後很好,二十歲到三十歲為天山遁,事業一帆風順,年齡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歲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歲更變了,到了六十歲則是山地剝了,六十以後遊魂之卦,靠後天打坐、練太極、瑜伽術、吃補藥等等培養,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遊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進入歸魂,如果搞得好,中間還可以變外卦內卦。所以人生到了這個時候,要曉得外在、內在的因素,如果還不能自知,而認為自己尚在天風女後卦的階段,還想張揚得意,什麼事都幹的話,說不定一下子就到墓庫去了,最後回到本體,就進入宗廟,到飼堂裡放木頭牌子(靈位牌)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絕命來了,雖然絕命了,但這裡又看到中國的人生哲學,人到絕命完了,但後面的還有流傳下去,有血脈、肌肉、骸骨流傳下去,最後返本還原。這是非常有趣的,也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人生哲學,所以中國文化的人生哲學,對於生死並沒有看得很嚴重。於是中國人產生了老師傳徒弟的制度,過去一個老師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領學問都教給徒弟,然後老師自己很高興,認為這個徒弟就是將來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沒有這種精神,這種血脈子孫的觀念,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長存不死。
京房卦變的用法
以上已介紹了京房的十六卦變,至於如何用呢?其大要是這樣的:「占者遇:變入本宮卦者,災福應十分。外戒卦:吉凶從外來。內戒卦:禍福從內起。骸骨卦:生則贏瘦,死不葬埋。棺槨卦:病必死亡。血脈卦:主血疾漏下。絕命卦:事多反復,為人孤獨,不諧於俗。遊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夢如癡。歸魂、家墓卦:墳墓吉,而無事可成也。」
這是京房易十六變卦的用法。我很誠懇地說,我是不喜歡這一套的,雖然研究,雖然懂,可是一生也不用它。我相信人類智慧的神靈是不靠這些外力的,我反對大家去用,再三再四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迷信沒有意思。經常有人問起,順便介紹一下京房易判斷的大原則,不過要用的時候,大家不要這麼呆板,譬如第一句話裡的「占者」就是指卜卦的人,遇到變卦,卜卦一定有變卦,除非六爻不動,安定的卦用本卦的卦辭來判斷。
第一個變卦入本宮的,災與禍應十分,就是十六變卦,最後動爻一變還是乾,就進入本宮卦,如果壞是十分的壞,好也十分好。
外戒卦則不同,要看動爻的關係,吉凶是從外來的,譬如卜問房子,如是外戒卦好,這好是外來的,意想不到的;壞的話,說不定一架飛機掉下來,把整個房子壓垮,不是本身的問題。
內戒卦碰到禍福從內起,從本身起來的,或自己家裡,或公司內部發生問題。
骸骨卦是對人的看法,生來瘦,瘦得過分,有病的瘦,叫作贏瘦。死不葬埋,死了連一塊地都佔不到,死無葬身之地。
卜到棺槨卦,如果是生病問卦,得到這個卦,就不要考慮痊癒的問題了。
血脈卦,若生病就要開刀,或者外傷,或者要見血等。
絕命卦,做事情反反覆覆,很難滿意,如果看人的命運,一生都是孤獨的,而與別人合不來。
如果是遊魂卦或者肌肉卦,對於人而言,一輩子頭腦昏潰,精神恍惚,如夢如癡。
假使卜到歸魂卦或家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它免談,都是不好的,人算命如走到墓庫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這是京房卜卦的看法,與其他各家不同,凡是從京房演變出來的,我素來都喜歡、都研究,但從來不用它,所謂「善於易者不卜」,我雖對於《易》的研究不怎麼高深,但是我個人不喜歡依靠這些。
先知——邵康節的毛病
這十六變,先記住,以後看古書,讀到這些問題就不會受罪了,現在介紹出來,好像蠻容易的,但自己去摸出來時,很受罪、很討厭。而且古人研究《易經》有一個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說清楚,也許和我們現代的人一樣,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後,覺得自己苦了好幾年,不願意讓別人一下子就會,把所瞭解的當成秘訣,不告訴人,每個人留一手,留到後來,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創一個名稱,換一個花樣,使人不懂,跟著他轉,說不定白轉多少年下去,也沒有結果。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節先生,我經常罵他是騙人的。他算歷史命運,算得真準,可是怎麼樣算法?這方法找不到,他把這個鑰匙藏起來,不告訴人,如果把這鑰匙一開,就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話說回來,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後古人們的各種法則融匯在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法則,的確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說我對《易經》僅只玩玩,不願深入,我怕深入了成為邵康節。他五十九歲就死了,而且一年到頭都生病,風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車子外面還要張掛布慢,還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氣好才敢出門,因為用腦過度了。歷史上他的傳記列為高士,皇帝再三請他出來當宰相,他說:「何必出來做官,現在天下太平,有好皇帝、好領袖、好宰相,像這樣的時代,不需要我出來。」所以我說充其量學到邵康節那樣,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
所以我不幹,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這樣干。一般人學佛,學自在,觀自在,學道的如莊子說逍遙,既不逍遙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幹。人生就是求逍遙自在,身體健康很舒服,活著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乾脆,不拖累兒女朋
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節那種生活多苦,傳記上看到那麼清高,但在我看來他卻很苦,可是在歷史上一般懂《易經》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經》要學通,智慧頭腦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國進去,就變成蝸牛了。
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經?系傳》中說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我們先要認識另一個東西,才能對這句話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與瞭解。以《易經》來說,站在中國學術發展史的立場看,五行和《易經》根本沒有關係。可是現在要瞭解《易經》的法則,在占卜
方面,則有其密切的關係。占卜等數術方面的體系,就是用八卦、五行、於支配合起來,去做推算。我們手上的《易經》,在所謂秦始皇燒書的時候,和醫藥方面有關的書沒有被燒掉。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易經》被認為是卜卦的書,和廟裡求籤
的籤詩一樣,無關宏旨,所以沒有被燒,因此五經的流傳,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內容也以《易經》最為可靠。但在這一本書裡面,並沒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書》——《書經》的《洪範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並不一定如後世那樣說法,這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近代以來,一般懷疑中國文化的學者,認為五行是漢朝、至少是秦漢以後人所假托,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立場的一種看法。其實五行和陰陽的關係,我們看到戰國時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學者陰陽家騶衍,這個人學問非常好,在當時他比
孟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威風都大得多,試看孟子到齊國去見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憐得很。「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對孟子那股神氣,一點也看不起孟子,開口就說:「老頭!你來找我幹嗎?」就是這個味道。可是鄒行一到齊國或其他國家,場面便大不相同了,國家的大員,乃至國君,無不親自招待,等於現在國際知名的大科學家,到了任何一個國家,都受到盛大的歡迎一樣。
我們讀《史記》,讀到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不要被騙了。後人寫歷史,往往沒有把這些重點強調出來,只照寫歷史,這就發生了錯覺。歷史記載都有年代,一查就知道了,騶衍每到一個國家都大受歡迎,而且帶了一大群人。孔子周遊列國也帶
了一大群學生,可是有時連便飯都弄不到吃,而騶衍每到一個國家則是吃不完的宴會,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鄒行是道家、陰陽家,他到底在各國講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歷史上找不出證據。但是他留下了一點東西,他當時就說天下有九洲,中國是九洲的一洲為神洲。他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絕不可能坐飛機環繞地球一週看見的。現在我們才知道地球有八大洲,而他當時就知道了,所以他的思想學說,當時震動了各國,以科學的理論,指導了政治的原則。我們假使看思想史的發展,這些地方不要忽略了。但是在當時歷史上,也找不出講五行的資料。再退回來看,近年發現的甲骨文上,也沒有五行的名詞。
在我個人的看法,《易經》的文化,是中國文化上古時代中原文化的發展,是山西、河南這一帶的文化。在上古時代,文字、語言還沒有統一,不像秦漢以後的國家,當時每一地區、每一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如長江以南,楚國有楚國的文化,孔子的文化,繼承了魯國文化的系統;道家文化是繼承了齊國文化的系統。那麼陰陽五行的文化,可以說比《易經》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還要更古老一點,可能是黃河下游,北京、河北這一帶的文化,如黃帝、伏蠢這一時代的文化一樣。所以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史,是一個很大很艱難的工作。幾千年來,歷代學者作了那麼多分類的努力,乃至現代也有人研究了半輩子,還是搞不清楚。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這看法也不一定對,僅供作參考而已。假使沒有弄清楚這個觀念,而把中國上古傳統文化亂扯一陣,那就牽涉太大了。
什麼是五行?
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關係很大,現在先解釋這五個字。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樹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後,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長起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木的功能,生長力特別大也特別快,木就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
五行的生剋
說到生、克,我們研究《易經》,都知道綜卦。綜卦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剋。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挨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
特別要注意。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這種人並不一定是存心害對他有恩的人,像拿破侖在兩個人的心目中,被認為他不配當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個是他的一個老朋友,因為太親近,相
處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會做出一些有害的事來。這都是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現在青
年人談戀愛也知道,愛得愈深,恨得也愈深,這也就是「恩生於害」的原理,也是生剋的法則。關於五行的生剋道理,可以用下面這兩個圖案來表現:
A圖的箭頭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時針的方向順序,依次而生,成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圖上的箭頭是表示相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圖相同,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是順時針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圖的箭頭,是指向緊靠自己的鄰居,而相剋圖的箭頭,是跳了一個位置,指向隔鄰的位置上,於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方位
上面的兩個圓圈,只是便於說明五行相互生剋的關係,而五行所處的方位,並不如上圖,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圖:
南
火
东 木土金 西
水
北
上面這個五行方位圖(必須要記住的),為東方木(請特別注意,圖中的方位,是以《易經》的方位為準,不是現代畫地圖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我們在明朝時也開礦,當時並沒有地質學,怎麼知道何處有礦,固然有的是當地的居民發現的,但大多數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來判斷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易生發,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炎熱。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亂,再作仔細觀察,不能說它沒有理由,古人是怎樣發現這個法則的呢?以金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個不同的字,寫成了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納進去了,幼年讀來好像無所謂,實在是一篇很偉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麗水」,這個麗水不是浙江的麗水縣。麗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帶地區。我初到台灣時,看見有金銅礦務局,問起產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帶,我說那裡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隆、金山、瑞芳一帶常下雨,這就是「金生麗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當然砍木頭要用鐵器,或用鋸子去鋸,這還不足為奇。在古代,假如門口有一棵大樹,認為風水不好,而又覺得砍伐麻煩,不如讓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鐵釘,打到樹的中心,這棵樹很快就枯萎了,這就是金克木的現象。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說:「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則是隔代相剋。從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可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啥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我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相剋,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隔
代相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有時覺得戰爭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理髮,頭髮長了,剃剃就漂亮。有許多講軍事哲學的朋友,就以這種五
行生剋的法則來講,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則亦然,須到了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創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法則。五行的方位,對我們研究物理關係很大,大家一定要記住。
天干與五行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裡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瞭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裡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裡面包涵了很
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願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
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現
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製造。晉朝時候也有人製造成一個鳥,
放出去以後,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製造的,而當時並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
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慾望就愈高,人的慾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天干的陰陽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
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係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
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而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剋的道
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克的關係,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係,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裡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寫作「地技」,表示干的分又,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係作用,後面再詳述。
先在這裡介紹,中國古代的醫學有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腸胃,一派注重腎。所有的病,大部分從腸胃來,不過我的經驗,南方的醫師注重胃,年紀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腸胃,北方的醫師注重腎。年輕人也要注腎的保養,青年腎虛,到中年以後,一切病象都來了。性知識教育愈開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腎虧,必須要保重。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瞭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之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係,就必須先瞭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
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最近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出來的等等。這都是和《易經》有關的問題。我回信告訴他,這並不稀奇,中國人早說過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
有沒有人類,又是另外一個說法。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這樣說了,而且還說地球裡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有書為證,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
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盤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學說,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係,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只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前面已經介紹了天干,現在再介紹地支。上面說過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係,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說是地支。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干地支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哪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五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像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實際上這是天文的現象,變成為抽像的學問,構成了後世算命的位置作用。這一套學問,現在看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學問甚多,也可見我們上古時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達到最高最高點;因為科學數字太大,很複雜,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沒有如此的天才容納得下。於是把它簡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來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後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個抽像的名詞,裡面實際是有東西的,包括的學問很大;可惜我們後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與歷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干的陽配地支的陽,天干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週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曆的計算。而陽曆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算法以及一般的算法,都以這個干支為標準,這是歷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
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歷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
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裡所說的「天人合一」。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於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裡,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洩露天機;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
十二生肖
至於這十二地支的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一套生肖,據我的研究,是漢代的時候自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的十二地支,並不完全像我們的,而是用文化抽像的符號來代表,用動物來代表,後來變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子屬老鼠,鼠爪是五個,奇數為陽;丑屬牛,因牛蹄兩瓣為陰數,寅屬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屬兔是因為兔唇兩瓣等等。據說是如此訂的,但「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另據《古今圖書集成?干支部》所講:「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於天,以紀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這一觀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漢銅器,及漢墓星象刻古推論,此說極為可能。
地支與命理
把這套大法則,演變成小學問,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偵判命案上,《洗冤錄》中就有這方面的學問。地支上有六沖,也可從前面的圓圈中看到,凡是對面位的都是沖,如子與午、丑與未、寅與申、卯與酉、辰與戌、巳與亥都是相沖的。沖不一定不好,有的非沖不可。相對就是沖,這也是《易經》錯卦的道理。實際上所謂沖,是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走到太陽這個角度來,叫作沖;與太陽的方向相反,這就叫作合,從圓圖上看,立場相等就是合(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為日、未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還有兩合、三合,等等)。這裡我們還要有一個觀念,二十八宿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上,與太陽的躔度對立就變成沖,沖並不是難聽的話,而是表示有阻礙。
再把天干地支配合成一圖,亦即所謂的納甲。
納甲與易數
像這樣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來了。而天干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為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
由前面圓圖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圖的位置納甲,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納庚、巽納辛、離納壬、坎納癸。
現在再看一年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氣象變化的大作用。把納甲用到這一面來,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公式,所以學《易經》的象數要記住好幾個不同的公式。在瞭解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瞭解數的陰陽。數分為陰數
陽數,也是雙的意思和單的意思,如奇門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為陰數,又名偶數。陽數最高之數為九,我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意思就是到了絕路,運氣已經絕了、到頂了,因為九為陽之極,陽極所以到了絕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個元的一了,以《易經》的數理言,永遠是一个「一」。一加一所以等於二,單數到了「九」數為極點,所以《易經》中陽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於是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陰數是倒算過來,為十、八、六、四、二,這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數的五個偶數以「六」在中間,陰取其中,因為陰數為偶,是相對的,而其中間的數是重點,所以陰爻以「六」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說過,八卦是由下往上畫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陰陽的方法,隨便報出六爻的數,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們就可畫出囗,這個噬嗑卦來。
從這個道理就看出來了,真懂了《易經》,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經》的數理,學起電腦就更容易。這話是對的,這也證明上古時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易經》數理,等於比現在的電腦數理還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
常簡單;好像天秤一樣,一高一低,這頭高了,另一頭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減,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數理;這還不算什麼,人的智慧發達到最高也就最簡化,只用這十個數字,便把宇宙的法則歸納進去了,只要一加一減就算出來,就瞭解。
所以說《易經》的數理哲學,不是基礎,也不是開始,而是最高明的歸納到如此簡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經》以後,凡是最高深的數理,都會變成簡化。我們從數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測,天地間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學了《易經》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所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結晶。
察見淵魚者不祥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瞭解,瞭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儘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只眼閉只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師徒與郭璞
現在講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國的《易經》傳統,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後,才把《易經》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經》畫的八卦,原始當然是為了卜卦用的,為什麼人類要卜卦?這不只是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沒有我們中國的高明。這中間牽涉到一個哲學問題,即是人類的智慧。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有許多無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樣?我明天怎樣?這些問題,誰也沒有把握作答案,連後一秒鐘如何也不可卜,而人們要知道,於是產生了占卜這些東西。中國有了《易經》的卜卦以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來告訴大家。古人研究《易經》,多被易學困住了,不知《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易》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來,如漢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兩個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壽,即焦贛。京房是他的學生,焦贛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變的卦都解釋出來,所用的卦辭,統統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創造一套,他是把《易經》研究通了,法則通了以後,不一定照原來的東西,等於每個廟的籤詩,有關帝簽、觀音簽、濟顛和尚簽……各有各的籤詩,都不相同。所以焦贛的《易》,卜卦的解釋方法,和《周易》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革命。因為他懂了,他的智慧夠了,所以才能產生出來他的一套卜法。焦贛傳易給京房,京房在東漢的時候,言無不中,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去問他,但焦贛說,京房把我的易學學通了,可是將來也必死於易學,結果京房果然被殺頭而死的。
東漢下來,看地理風水,講所謂堪輿之術的,從晉朝的郭璞開始。他也是通《易經》的,萬事前知,等到晉朝大將王敦要造反篡奪皇位時,就怕郭璞不同意,於是就把郭璞找來,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臉,問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運?郭璞說我知道今日此時你就要殺我,結果當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殺了。他就明知道脫不了這一難,當然他也可以使滑頭逃避,這裡看到學《易經》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謂「數不可逃」。其實數也未嘗不可逃,中國讀書人養成了一種忠君愛國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寧死也不逃。
金錢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明朝以後的太乙數又不同,一般人講《易經》的發展史,好像幾千年下來沒有變,其實變的地方很多。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就是從焦京易這個系統下來的,不過方法上歷代都有變更和擴充,因為社會演進,人事愈趨複雜。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夠來代表更複雜的人事。例如我手裡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來,如握一隻現代的打火機,這可就複雜了,不是單純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於是就擴充變更,有了干支、五鬼、六親等等了,使卜卦的內容更充實,但在方法上,這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簡化了的方法。不過現在不容易找到外圓內方的銅錢,借用現代的硬幣也可以,橫豎都是一正一反兩面,任意將一面作為陽面,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因為照《易經》的道理是「陽卦多陰」,普通的說法亦是「物以稀為貴」。如天風女後卦——囗就是以陰爻為主,以普通的現象來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會聽她的,這是天地間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動爻,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作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漢以後開始的。有些以賣卜為生的人,則故作神秘,以顯示靈驗,其實自己用起來,還可以更簡單,也很靈。至於到底能否是無失的靈驗,
則又牽涉到精神學方面了。如果以簡單的方法,隨便報一個數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為乾,二為兌,兌是澤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則為「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是三,則是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如果「一、二、四」,則是
履卦的第四爻動,卜卦主要看動爻,一件事是靜態的,不動則不需要問,因為本身無事,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後果,所以要在動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與現代心靈學
大家玩卜卦,靈不靈的問題,這又是精神學的問題了,如果從這個問題的方向去研究,發展下去又有很多學問。在佛學上神通可分為五種:一種名為「報通」。第二種名為「修通」,是由打坐、煉功夫,以及催眠術、瑜伽術等等煉成的,像一個大國對這類人的訓練非常注意,並列為最高的國防機密,花了很多錢來培養超能力的人,用來偷取他國情報,就是修通這類東西。開始這個國家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以為另一個大國已經研究成功了這種「心靈學」。所謂心靈學,其實就是所謂的修通,加一個科學名詞而已。大家就吃這一套,正如莊子所說「朝三暮四」的寓言,換一個名稱就吃香了。——後來這個國家發現另一個國家知道了他們許多機密,於是他們便花了許多錢成立了一個機構,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學問,而且有了不少成就,其實另一個大國原來並沒有這些東西,後來倒是偷到了他們的這套資料,認為很有用處,才開始研究。現在他們都在研究。第三種為「鬼通」。第四種為「妖通」。第五種名為「依通」,如卜卦、算命等等便屬於依通,意思是靠某一項事物,靠一種數理、數字、光,或利用黑暗的地方,或利用人的腦電波,在某一光度或音響之下,到達一種相當的程度,這些都是「依通」。
又一種卜卦的方法
中國的卜卦方法很多,如果不瞭解它的原理而認為很神秘,一輩子也不敢變更它的方法,因此我就告訴一些愛玩這套的年輕人,用十二個數字,隨便報數的一種新方法,報三個數字,第一個數字(我們依先天卦的卦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撰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外卦;第二個數字,同樣的也用先天卦數為內卦;第三個數字,是代表動爻。假設報的數字為一、二、三,那麼外卦為乾一,內卦為兌二,構成了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為三,即是天澤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卦是以動爻為主。假使報的數字為一、二、六,就是天澤履卦的上爻動了,但是報的數字如果是七、或八、或九、或十,該是哪一爻動呢?九代表六爻相動,十代表六爻安靜,八代表兩個爻動,七代表三個爻動,十一代表五個爻動,十二代表四個爻動。
動爻的斷法
關於動爻的斷法: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動,以動爻之爻辭斷之。
兩爻動者,則取陰爻之爻辭以為斷,蓋以「陽主過去,陰主未來」故也。如天風女後囗卦,初六、九五兩爻皆動,則以初六爻斷之,九五爻為輔助之斷,「陽主過去,陰主未來」,其中大有學問。
所動的兩爻如果同是陽爻或陰爻,則取上動之爻斷之,如囗既濟卦,初九、九五兩爻皆動,則以九五爻的爻辭為斷。
三爻動者,以所動三爻的中間一爻之爻辭為斷,如囗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動,則取九四爻的爻辭為斷。
四爻動者,以下靜之爻辭斷之,如囗火水未濟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動,則以初六囗的爻辭斷之,如囗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動,則取九二爻的爻辭斷之。
五多動者,取靜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皆動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辭斷之,如囗乾卦六爻皆動,則為群龍無首,吉。
乾坤兩卦外其餘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動,則以變卦的彖辭斷之,如囗天風女後卦六爻皆動,則以乾卦的彖辭斷之,因為女後卦是自乾卦變來,女後卦是在八宮卦的乾宮之中。
古人有句老話,有疑則卜,無疑則不卜。一件事情,在兩難之間,往東亦對,往西亦對,兩個方向都對,而又需要確定究竟往哪一個方向最對,自己又無法確定的時候才去占卜。如果自己的智慧,還可以去解決的問題,則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
解決而不必去占卜了。上面說的僅是卜占的方法之一,即使銅錢等卜佔用品一件也沒帶,只憑了這十二個數字,就可卜卦,不過不要認為只是玩玩,自己都沒有信心則一定不靈,一定要誠心才靈,這是精神的問題,宗教的哲學,前知的哲學。一個
人真到萬難的時候,本身的智慧、精神的潛能才發揮得出來,這是一種智慧之學,而不是宗教信仰,千萬不要迷信。
《河圖》與《洛書》的文化根源
後面的兩個畫著圈圈點點的圖,叫《河圖》、《洛書》,它們就是麻將、象棋、圍棋的祖師爺。麻將與象棋、圍棋雖屬小道,卻都與這兩個圖有關係。
《河圖》、《洛書》是屬於中國學術思想神話部分的東西。舊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面發生很多困難,結果在黃河上游,從河中出來一匹馬,古人將之神化稱它為龍馬。這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這些個圈圈點點,沒有別的,因此這個圖案就名叫《河圖》,因為這個圖案,產生了數學的方法,數學的觀念。但古代的神話,和一般學說的說法兩樣,神話中說,大禹得了這個《河圖》,就能騙使鬼神,把中國的水患治平了。稍後在洛水裡出來一個烏龜,這烏龜的背上,有另一個由圈圈點點形成的圖案,這個圖案,名叫《洛書》。這兩種圖案合起來,就產生了中國數理的哲學和工程上應用的學說。這是我們傳統的說法,後世一直到了唐宋以後,在學說上一般學者都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採取懷疑的態度。到了現代更加反古了,認為這兩圖毫無意義,可能是假托的神話。現代學者這種「毫無意義的認定」又有什麼根據?亦說不出來,只是不相信這一套說法而已。
依我們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是沒有統一的。那時不但語言沒有統一、文字沒有統一、交通沒有統一、經濟沒有統一,乃至各個地區的社會形態亦不統一。周朝的政府所謂的中央天子之治,分封諸侯,地方分治,並不統一。
從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面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研究歷史,常以後代政治形態、社會形態看古人,這是很大的偏差。由於那時代沒有統一,從孔子所保留的四書五經文化看起來,唐虞以上的歷史,文字資料太難整理,所以有可靠文字為依據的時候,斷
自唐堯開始,整理出了《尚書》,根據這些資料,就瞭解堯、舜、禹三代文化區域不同。那時在黃河上游的北部,更早時期的黃帝,如有名的涿鹿之戰,就是在河北的北部。那時的文化是在北方的,後來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黃河以南,中
國的文化是由北向南移,大的一面是由西北到東南,另外小的一面是由北到南,如江南的文化,是從晉朝以後才慢慢由北方推移過來。到了南宋的時代,江南文化便大盛。不但是中國,外國的文化也是一樣,都是由北方起源,慢慢推移演變到南方
來。中外歷史上真能統治一代就興盛起來的統治者,都是起於北方,而且很少出於都市,大多都來自鄉間,這些對於研究哲學問題關係很大。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最初是由黃河上游發展出來,顯見《河圖》、《洛書》這兩個文化系統,發生在不同的地點,一個是在北方黃河的上游,一個是在南方,在黃河的南岸洛陽這一帶。
從天文星象看《河圖》
研究這兩個圖有什麼意義?反對一派人的看法,認為這和小孩子畫畫的東西一樣,是毫無道理的。可是,如果說它是毫無道理騙人的東西,可騙了幾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騙,那麼這種很高明的騙術亦值得研究了。現在我來假定,這是過去非常簡化的天文圖,那麼它究竟指的是哪幾個星座?我們知道天文分幾種,現在分得更嚴格,譬如星象學,是屬於天文的學問。星象又分兩種,一種是講天文的星座,另一種我定名為抽像的星象學。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國,尤其在大西洋一帶的文化,乃至現在新發現南美一帶所謂落後地區的星座文化,都屬於抽像的星象學。抽像的星象學,是把天文的星象與人體的關係,連在一起研究,發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屬於星象學——抽像的星象,所以過去的歷史文化上,對看相算命的人,都稱他們為「星象家」。這就說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須要從星象來的。
現在美國有一門星象學,也是新興的學術,有七八個大學開了算命看相的課,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國的看相算命方法,現在雖還沒有構成學位的系統,但已網羅了各國懂這一套的人開始任教。那麼我們提出來的《河圖》、《洛書》,就是我們古代簡
化的、歸納性的星象圖,這是我的假設。如果從這個方向去發掘,當可發掘出很多的道理,在我們《易經》的象數方面,把這一套歸納出來,說法可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這些玄妙的方法產生了很多東西。譬如《河圖》下面的一個白點,叫
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對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邊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邊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前我們只知道如此背誦,到底什麼道理則不知道。事實上研究哲學或者研究科學,問題大了。
舉一個例子,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講宇宙的開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認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開始,第一個原素是水。後來的地質學家,完全站在科學物理的立場,認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團泥漿旋轉,經過幾百億萬年的不斷旋轉以後,漸漸凝結起來了,成為地球。在中國的哲學中、科學中,《易經》裡則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樣的道理,水是第一個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後,所謂地六成之,這是中國思想。在春秋以前,講究時間與空間,這又與西方不同,當時西方講四方,印度講十方為空間的方位。中國人在春秋以前講六合,由莊子提出來,講六合空間,包括東南西北四方和上下,瞭解了這些以後,就知道《河圖》、《洛書》,不是隨便亂說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說宇宙形成的第一個原素是水,構成了地球以後,再有四方上下六合來形成,但這是從推論來的,還不是科學的。講到中國的科學,多在過去道家的傳統思想裡,大家都知道牛頓發現了地心吸力以後,世界的科學有一個轉變,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以後,對於牛頓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產生了現代的文化,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頓的地心吸力的定理還存在。其實每一個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裡轉,但問題在於太空中有這麼許多星球,為什麼不會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拋擲許多球不會碰撞,是因為時間、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擺得好,用力適當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誰在拋擲它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沒有找到,全世界人類正在找,我們把這些資料彙集起來,再研究《河圖》、《洛書》,就知道它們本身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這圖案下面兩點是偶數,黑點表示是陰性的,陰的東西是構成物質以後,陽的是在沒有構成物質以前,等於現代科學名詞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見的,以哲學而言能是抽像的,在這裡的代號就是白點,是奇數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釋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發,由地下生出火來,因此叫作「地二生火」,這種解釋似是而非,是前一個時期的知識範圍所能作的解釋。事實上「地二生火」是說地球形成以後,它的轉動摩擦,發生了電能,然後「天七成之」,這個是因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與北斗七星,所謂大熊星座有連帶關係。我們中國講天文地理,離不開北斗七星,古人認為這是皇帝的星座。我們不必看得那麼神秘,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國的政治哲學思想、科學、天文,樣樣都有關聯。
《洛書》與大禹治水
關於《洛書》的圖案,傳說是有一個烏龜從洛水裡浮出來,背上有這個圖案,我們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圖》、《洛書》以後,啟示了他的靈感,所以把中國的水患平定下來了。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大禹的功勞最大,因他治水以後,中國九州才開始可以農業立國,一直傳下來幾千年,治水可以說是大禹一件劃時代的工作。而他做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圖》、《洛書》的啟示而來的。這個《洛書》的圖案,正好是一個烏龜殼的形狀,圖中的點點,古代有一首歌來敘述它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頭上是九,下面是一,左邊是三,右邊是七,這些都是陽數,白點子,佔了四方。另外四個角,上面右角是兩點左角是四點,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點,左角是八點,像兩隻足,為陰數,是黑點,五則居中,這是《洛書》的數字,《洛書》的數字擺法,是後天的用,《河圖》的數理則是體。
不傳之秘
這兩個圖的數字方位知道了以後,再把《洛書》數字的圖案,套在文王后天八卦的圖案上,於是我們前面講過的:「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的道理就看出來了。現在告訴大家,以前古人講易數
卜卦,不肯傳人的秘訣,老實說那些傳秘訣的人,自己對秘訣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書上說的,書上為什麼這樣說,他就不知道了。問題在於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後天八卦,用《洛書》圖的數字,配上後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對與不對,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經》感到困難,就是因為被這些符號迷住了,尤其中國人過去的思想,研究了許多年發現了,卻不肯教別人,否則他自己沒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瞞一手;這一瞞就完了,後人又要費好多心血去找出來,假如又瞞一手,幾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實大可不必,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的東西,科學上的最高原理,現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風水上,現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則上。學通《易經》後,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學問,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我們老祖宗的文化偉大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