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作品的内容
戴运杰
览阅古今书法艺术作品,其内容不外乎以下数种:诗词文赋、小说格言、俗语对联、名言绝句、常用语、成语、词组、字等。少则一字,多则百千余字,包罗万象,博古纳今。书法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寄情山水,或悲欢或离合。书法家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讴歌自然之纯朴,人生之美好,时代之风尚,这些绝妙的赞美之词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书法作品之中。
一幅有代表性的好作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单纯从书法作品本身而论,无非是由作品的内容、章法、书写技艺、铃印之妙和装裱之美所决定的。
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写什么,即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书法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书法作品创作的源泉。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展现。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必须深刻领悟其书写内容的思想主题。只有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才能将自我的情感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附注于笔端,达到“随手万变,任心所成”的艺术妙境。另外,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还需结合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选择作品的书写内容,文词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书法家特有的书写个性的表现相铺相成,完美结合在一起,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书写具有神采的文词作品,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在美之中创造美。文词之美与书法之美相融一体,相得益彰。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抒发了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其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素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的《祭侄文稿》,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颜真卿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书法家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书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有感而出,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上述这些都是书法家自我真实的情感写照,充分体现了书法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内容决定形式。书法家只有确立鲜明思想内容,才能更好的选择其表现形式。通过艺术语言,创造气氛表面主题,表达思想感情,充分抒发书法家的情怀,激励欣赏者的志趣,与之产生共鸣,达到书法作品之神妙。无疑可以看出,书法作品内容是书法创作中至关重要的。
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书法家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一个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他不仅能借古吟今,书写古代名家的诗词绝句,创作出书法佳作。更能见景畅怀,创作出极富哲理,感人颇深,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词精品。
随着人类情感的丰富,精神领域的再度拓宽和对艺术作品欣赏水准的日益增高,新的情感视野、审美标准,要求书法家创作出更新的艺术表达语言和方法。求新、求奇是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特点之 一。同时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现在一些书法家过于追求字的结构、用笔、用墨的变化,而忽略了书法作品的内容。当今书法家能吟诗唱赋者并不多见。更谈不上会留下什么耐人寻味的诗词名句了。与古代大书法家们比较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文学底蕴都大打折扣,所以才会出现一味地书写古代的诗词,提笔“白日依山尽”,落墨“黄河入海流”等。当然,不是说书写古代诗词不好,而是过多的书写同样的内容作品。已满足不了欣赏者的胃口了。正如清代诗人赵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再好吃的食物,如果总吃也会感到腻烦而要求变换口味一样。现在人们欣赏书法作品,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欣赏而欣赏,更重要的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美,多方位的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就对其作品内容有了更加强烈的创新要求。也就是说书法家不能只是挥毫泼墨,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创造具有深远意境的书法作品。
我们常常教育青年人在学习中,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如果我们只去继承,而不去发展,不去创作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将来我们成了古人,让后人继承我们什么呢?难道还能像我们现在这样仍旧书写“白日依山尽”吗?那么,我们这一代留给后人的是什么?
当今书法艺术作品风格千姿百态,创新之人层出不究,可谓壮观。书法作品内容是否也能跟上革故鼎新的步履呢?我想这里要求书法家做的就不只是要加强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学等诸方面的修养。在创作书法作品的同时,首先对书法作品内容也要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多创作书写当代的诗词作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跟上时代步伐,书咏时代颂歌,使书法艺术充满活力。笔歌墨舞,诗精文妙,双艺合一,为艺苑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