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与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当代大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充满青春朝气。但是在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那就是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种种方式逃避学习。主要表现为迟到、旷课,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或闷头睡觉,课下泡网吧、进游乐场、打牌、逛街,作业不认真、相互抄袭,有的同学甚至酗酒、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在高校中,学习风气不浓,厌学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一项调查,在大学,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而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1]厌学现象,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就其后果来说,却是非常严重的。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提不高.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些学生长期无所事事,闲游浪荡,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违法犯罪青年人中,中途辍学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犯罪学的研究发现,逃学是学生违法犯罪的雏形。1950年,美国犯罪学家谢尔登·格卢克进行的调查证实,逃学的青少年中有94.8%的人后来走上犯罪的道路。

1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1.1社会方面的原因

1.1.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和肮脏的交易。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进行权钱交易。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于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人生观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各种渲染暴力恐怖、淫秽色情的影视录像、电子游戏、黄色书刊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误导了他们的行为,使部分学生在是非美丑面前失去判断,乃至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社会上“体脑倒挂”、“高文化低收入”的不正常现象成了读书无用论的佐证。有的学生认为:“书读得再好又怎么样,有钱就会有一切,可以买官,还可以买文凭”。更有甚者以比尔.盖茨为例,为自己不去上课寻找借口。在大学生中,不少人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处世原则,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是非模糊的道德观,特别是大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不正之风,使他们既痛恨又无奈,联想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据什么位置,如何发探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情绪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1.1. 2 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大学生人人都有一份工作的分配模式已不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人才市场,通过双向选择就业,使大学生产生了危机感。许多利益集中的机关单位人员饱和,不少企业效益滑坡,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不少本科生都难以找到如愿的工作,更不用说专科生了。相当一部分已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品尝到了“下岗”“失业”“待业”的滋味,这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在人才招聘会、大学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等就业市场的提前开放,对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已经带来不小的干扰。大三或大四学生,少则半年,多则将近一年,为找工作而南下北上,四处闯荡,心急火燎,根本静不下心来钻研学业,许多学生既无心思也无时间去听课。在毕业时,那些有门路、有靠山的大学生,尽管成绩平平,却能找到好工作;而成绩优异无门路的学生却难以如愿。在校大学生对此极为不满,对就业忧心忡忡,形成了有门路的感到学无压力,无门路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心态。

1.2学校方面的原因

1.2. 1学校管理存在缺陷一些学生的志愿是家长、教师代填,或者所报专业未被录取,由学校调整到另一专业,而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教育、就业观教育的工作没能及时跟上,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明确,思想上有失落感,学习上不感兴趣。个别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逃学上网、打扑克、玩麻将,夜不归宿,无人过问。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睡大觉、玩东西,任课老师听之任之。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此校园歌谣,道出了学生作弊的普遍性。或左顾右盼,或翻书看本,或夹带传抄,或交头接耳,甚至还会冒名顶替或动用先进通讯工具,诸如此类,方法颇多。在考场上,对于学生的作弊行为,有些监考老师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更加使这些学生有恃无恐。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但期末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而另一些学生,平时根本没有用心学习,通过作弊却考出了高分,这种不正常现象对于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由此一来,原本想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心学习了。由于考试容易蒙混过关,许多学生平时也就不愿专心学习,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2.2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从目前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学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有的学校只是凭借自己长期的优势专业进行办学,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因没有或设置很少而无法向社会提供,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状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时代改革并非同步,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的统一。如有些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尚有不少重复;有些课程的知识结构已老化;一些专业课甚至还在讲解已经淘汰的设备和工艺等等。目前不少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和教师的课堂讲授,许多是理论性太强、内容艰深,既脱离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没有多大实用性,而学生真正需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有用的却学不到。学生学完后仍是似懂非懂,因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1.2. 3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很落后,基本上还是延用几十年来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学生记得多,体验少。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一部分学生的通病。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为了不被处罚才到教室听课,有的教师照本宣科不清,还不如学生自己看书明白。不少教师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个别教师连自己都还没有搞懂就开始给学生讲解,以其昏昏,示其昭昭。据了解,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常常是写信、看书、睡觉、聊天,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甚至有的学生在练功,闭目养神。这种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高层次的知识要求,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学习上的失落感和厌学情绪。

1.2.4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上与下的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对学生可以随意处罚,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否则就是犯上或大逆不道。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学生,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能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高高在上,不热爱学生,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虚心求教,显得不耐烦。对学生生活或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闻不问。这种现象在落后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班教学使他们对这些学生更多的是疏远、漠然、不认识、不了解,“一把尺子量到底”,致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及相应的反常表现,如自卑自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受委屈、受迫害的多疑症;在众人面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憎恨学校、班级、教师,并因此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学生厌学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大概与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无关系。[3]

1.3学生个人的原因

1.3. 1学生素质相对较差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起,各学校纷纷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尤其是一般院校生源基础比以往更差。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仍旧象以前那样,没有丝毫改变。个别教师的教案是十几年前写的,而现在仍然在用,以不变应万变。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而我们的许多老师只注重备教材(况且有些还不够深入),并没有备学生,更没有备教法。由于学生本身文化素质低、基础差,很多情况下可能听不道,越听不懂就越没有兴趣和信心,越没有兴趣就越不想听课,也就越听不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3.2学习目标和动机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少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并未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把国家、社会的命运与个人读书的目的联系起来。在中学时期,许多学生被家长逼着,学校盯着,唯一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十分明确的。一旦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就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于是,支撑他们奋斗进取的动力消失了。许多大学生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以为万事大吉,吃喝玩乐,上网吧、泡酒吧,得过且过,混日子、混文凭,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如前所述,目前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素质相对较差,许多中下成绩的学生也能进大学读书。一般来说,大凡学习好的学生往往给自己定的奋斗目标较高,“志当存高远”;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往往没有奋斗目标或者是奋斗目标不明,抱着混日子的念头。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压力,更不会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动力。

1.3.3意志薄弱

当前许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情绪控制、承受挫折等方面能力较差,学习上常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缺乏进取精神。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6—22岁之间,他们好动、好奇、好玩。进入大学后,他们脱离了家长与中学教师家长式的管理,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各种文化的诱惑,许多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松懈,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坐不下来,学不进去。学校周边的餐饮、娱乐厅、台球、录相、网吧、游戏机、oK等设施吸引了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沉迷于玩耍,乐不思蜀,严重地挫伤了学习积极性,甚至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稍遇一点困难就害怕了,成了困难的俘虏,稍遇一点干扰就听不进去,想心事,注意力分散,结果成绩上不去。也有的学生成绩属中等,认为自己学习很努力了,但成绩却不理想,心理受到打击,从而精神不振,慢慢就失去信心,逐步产生厌学。1.3.4 疲于社会活动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锻炼能力是最重要的,于是整天忙碌于各种社会活动,学跳舞、忙比赛、作兼职,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肯钻研。有的醉心于当干部,整天忙忙碌碌,东跑西跑,出风头、交友朋、拉关系。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总之,在大学里,有相当多的人、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课堂与书本之外、且美其名曰:锻炼能力。“不爱学习爱当官,爱跑腿”,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类学生中、有的还得到了家长的怂恿和支持。

1.4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不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子女,忽略了青少年丰富的心理追求和情感追求,视个体的复杂的生命活动为单纯的学习工具,结果造成学生身心疲惫,甚至个性扭曲,厌学厌家。有的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有的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特别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不闻不问,认为只要有地方安顿就行,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统统推给学校和老师。有的学生家庭贫困,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学校目前的收费就是以普通家庭能负担为前提的,因此产生了能够入学而无法承担学费的特困生。经济上的拮据,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思想负担,由于不安心学习,造成成绩下降,最终导致厌学。<P>2消除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p>2.1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大环境<p><p>在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不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学校,促使大学生们去思考和探索,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之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进步的,但也不能否认由此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全体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的教育和引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美德,倡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义利合理结合的价值目,进一步调整义利失衡的现状。理顺社会利益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道理,批判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剖析个别文盲发财、网上不文明、不健康内容等的不良影响,大力宣传科学致富、知识就是力量的舆论,营造正当、公平竞争,凭实力就业、升学的氛围。党和政府要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彻底根除腐败现象,进一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力度,要按照相关规定将影响学生的“三室一厅”予以彻底清理,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手下留情。<p><p><P>2.2加强学校管理,从严治校<p><p>大学新生入校后,不管是学校领导、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及时地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要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分制、分流制、主辅修制、淘汰制等培养形式,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加强学生成绩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严惩;对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加大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就业、升学等方面上给予政策倾斜。要彻底打破关系网、人情关,在学生中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氛围,让学生看到希望。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因为达不到学校的成绩要求而拿不到毕业证书,该校规定,学生每学期有四门功课不及格,或是在校期间累计六门功课不及格,就被转为试读,试读期限为一年,期间只要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就退学。自1997年至2000年10月,交大共有160人留级,235人试读,103人退学。而统计表里还不包括只拿到肄业证书的数字。但交大人仍自豪地说:“我们学生的C等比有的大学学生成绩A等的含金量还要高。”[4]只有严格管理,从严治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与其他高校相抗衡的一流大学生。<p><p>2.3调整专业设置,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p><p>当代社会与科技发展联系紧密,作为科技先锋的高校,应抓住时机,以发展的眼光,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开设的专业课要尽可能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成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设置要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国内外,特别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多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使学生在感触时代脉搏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顺心投入。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度,尽量避免重复和遗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如果学校还把一些过时的、无用的、僵化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势必导致学生的厌学。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对刺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的效果,这种改革就要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突出其在大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在《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大学阶段,当职业已成为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时,各种学科的实用价值就可能受到怀疑,到这时,学生们才比较有可能追问某些学科有什么用处,如果他们认为某一学科对于他们的职业目标有用的话,他们就可能钻研这一学科。”[5]因此,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在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合当代大学生愿望的双重价值标准上,找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最佳统一点。<p><p>2.4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p><p>传统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强调只有教师多灌学生才能多得。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更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严谨带进课堂,把宽松带进课堂,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探求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上课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p><p>2.5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p>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动机的强度减竭甚至动机消失,导致学习不刻苦或厌学。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起,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能更好地实现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使刚入学的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接触专业实际(哪怕是浮光掠影也好),从中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引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培养起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激发作用和维持作用。新生入校以后,很多人在学习方面感到茫然,缺少学习动力,就是因为没有确定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尽快帮助学生结合实际重新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再次,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大学生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来激发学习动机,竞赛中应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最后,要多关心、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教师要树立人本主义教育观,要关心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扬长补短,长善救失。对落后学生和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教育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p><p>2.6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p><p>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好时期。他们一般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不少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家庭的娇惯、父母的溺爱,使一些学生意志品质非常薄弱,心理承受力也非常差,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一蹶不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我们可以用科学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感人事迹来勉励学生;用张海迪、吴运铎、保尔.柯察金等身残志不残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名言警句来鞭策学生;还可以适当用逆境、困境来磨练学生。人为地创设适度的困境,让学生接受一般人所缺少的强大承受能力的心理锻炼,或委托他们完成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在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有朝一日他们面对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承受极限考验时,就能经受住考验。当然,在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为其意志品质的发展提供机会时,应当注意:困难的程度应符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将造成消极的影响。只有那些使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和情境才是适当的。<p><p>2.7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p><p>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导致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广阔天地”。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期间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种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如借助影视、书刊、音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艺术团、运动队、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还可举办文化艺术节,增加学生活动的乒乓球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周末放映电影,让学生在校园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社团体组织领导,组织他们定期开展多项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去。要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潜能。活动多了,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厌学情绪也就在于少了。</P>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3926.html

更多阅读

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摘 要: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拔、监督、评估等功能对促进公务员工作水平和服务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机关的廉洁高效。但是,目前我国公务

会计电算化实验问题 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统计调查显示,在美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9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有60%~80%,中小型企业的普及率不及30%,并且分布极不平衡。所谓会计电算

中国面临的挑战 我国船舶市场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一、我国船舶市场现状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船舶产业的产品具有其独特的属性,船舶产品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特殊商品,它的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生产模式往往为单件生产,因此船舶行业相比于其他重工业来说,具有明显的行

银行面临的冲击主要有 医药商业公司面临的冲击及其对策

 中国医药商业公司面临的四大冲击及其对策 一、新医改及其配套政策的冲击及对策   我们从事药品流通的人都必须明白,医药就是医改,不是“药改”,药物始终是医生手中的武器,药品永远都是配角,药品政策只是为新医改服务和配套的。在

声明:《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为网友奔放洋气吴世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