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语文出版社和教育杂志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论坛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举行。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午是专家示范课和报告,先后有赵谦翔、韩军、程红兵、李镇西老师为大家做报告或上示范课。第二天下午举行了说课比赛,我设计的《老王》一课获得了一等奖,有点小遗憾没得特等奖,不过大家说还是可以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比赛。
接触《老王》得源于上学期在王君老师的播客上看到了她在济南上公开课的视频,觉得很不错。这学期课本上有这一课就决定好好研究下这课,刚好我的大学老师魏小娜老师给我传了一份韩雪屏老师的教学设想,我花了一星期备这课后来在我的两个班上了,我把教案发给魏老师,魏老师又把设计发给了章熊老师,据说章老师比较赞赏,发在了他的课题专用博客“中学生书面语训练”上并且加为了精华。11月15日,教研组长徐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参加说课的机会,组里没有其他老师参加,我问可不可以自己准备说课题目,她说可以。好吧,我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答应参加了。
接下来,刚好是学生军训一周,我放弃了计划好的出去游玩,花了一周时间写说课稿,后来在组内说了一次,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特别是徐老师、陶主任、何主任,我三番五次地去缠着他们,反复修改说课稿。呵呵。修改稿子期间真正体味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去表述。
正式比赛了,老师们都说我很有感染力,徐老师说你心理素质很好,板书比平时都写得好。其实,刚开始我的脚都在打抖的哈,我真是一个在舞台上越说越起劲的人,归功于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活动见了些世面。
为了这次比赛我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时间,收获也很大。课后听取了评委和其他老师的意见,以及观看自己比赛视频,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附说课稿和反思。
《老王》说课稿
我的教学追求是“带领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爱”为主题展开,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课文回忆了作者和一个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文章闪烁着圣洁的人性光辉——非同一般的善良和悲天悯人情怀。
结合单元目标要求和本课特点,及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探求场景对话含义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借助助读材料理解文章主旨。(难点)
3.比较词句感受大师语言风采。(能力训练点)
由于本课是作者回忆和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探求场景对话含义把握老王形象。
由于八年级大部分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阅读范围较窄,对文字不够敏感,不易理解本文简练的语言背后含着的深深愧怍,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对作者感情的品悟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色朴素而又灵气飞扬是本文的语言特色,所以我将鉴赏语言作为本课的能力训练点。
二、教法和学法
2011年版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贯彻这一思想,教导学生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
本课在教法上我准备采用对话法、点拨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法上采用合作演读、探究发现、品读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懂课文。
三、教学过程
我计划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设解读切口
环节二:对话老王 感知人物形象
环节三:走近作者 理解文章主旨
环节四:鉴赏语言 感受大师风采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巧设解读切口
本文首句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末段作者又“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因此,我把解读的切入点放在了我和老王平日说的“闲话”以及他们之间“对答的话”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解读课文的抓手。
环节二:对话老王 感知人物形象
1.找到教学切入点后,我请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和老王说的闲话以及他们对答的话的段落或句子,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我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设计对话环节“假如陈老师是杨绛,你是老王,告诉我你的情况”。
请看屏幕,我做了这样的对话预设:
杨绛:老王啊,你怎么单干呢?
老王:
杨绛:收入怎样呢?
老王:
杨绛:你家有什么亲人吗?
老王:
杨绛:常走动吗?
老王:
杨绛:还有什么亲人吗?
老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创造性的对话,引导学生把视角落到文句当中,初步了解“老王的身世,生活和生存环境”。
2.接下来,师生合作将文章中6句对答的话归纳为四个场景。
屏显:
场景一:散步见破院问老王住所
场景二:老 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场景三:干校回来问老王近况
场景四:老王死前送香油鸡蛋
下面我出示本文的核心部分——场景四的教学,采用演读法解决教学重点。
屏显:
(1)
我(吃惊地):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直着脚往里走):嗯。
(2)
我(强笑):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了?
他:我不吃。
(3)
我:谢谢你这么好的香油,谢谢你这么大的鸡蛋。(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的托人捎了。
我提示学生话剧表演关键在“语言 动作 情感”的把握。先让学生两两揣摩演读,再请代表上台表演,最后我再依据学生表演情况考量他们对文意的把握做适当的点评。(1)处答非所问,“我”的惊讶貌似多余的一问侧面反映老王已经病入膏肓,而老王礼貌性的回应,实则是他不想让别人替他担心,可见他的善良。(2)(3)略。
设计意图:采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对话场景,帮助学生揣摩话语背后的含义,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对话含义探求完毕后,我引导学生归纳老王性格的两大要素,概括老王是“一个苦命人”“一个的善良人”。
“老王是一个命运悲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的苦命人;但他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纯朴善良、知恩图报的善良人。”
学生很容易回答“老王是一个命运悲苦、生活艰苦的苦命人”,但对于精神的苦,学生很难找出来,需要教师点拨。我问:“文中第三自然段写到乘客不愿坐老王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疾病,瞎掉了一只眼,老王的这些遭遇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想到“他受到了排挤,别人不愿意跟他交往,自然精神是凄苦的。”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文章基础上归纳概括老王形象。
第二课时
环节三:走近作者 理解文章主旨
1.学生感知了老王的苦与善后,我说:“有一个人一直在关爱着老王,她就是本人的作者杨绛。”投影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
屏显:作者简介
杨绛,一代才女,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
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第一个将世界名著《堂吉诃德》翻译为汉语,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
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
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2.当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时,作者及她的家人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屏显:
作者: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女儿: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3.我问学生“你们认为作者对老王好不好呢?”学生肯定会说好。我说:“那就奇怪了,文章结尾明明写到‘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难道是作者写错了吗?”
我说:“作者没写错,只是我们还没读懂读透。”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面对不知所措疑惑不解的学生,我出示方法指导:1.复杂问题学会抓关键字词。不幸者、幸运、愧怍、渐渐明白。2.奥妙蕴藏在文字里,蕴藏在和老王交往的细节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文本努力发现。
屏显:
(1)干校回来见老王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2)老王给我家送香油鸡蛋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3)老王死后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作者的愧疚在于:老王生病不知他生了什么病吃了什么药,没有请他做做喝口茶水,看着他直僵僵的身体害怕得糊涂,过了10多天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才问起老王的情况。归根结底是没有如朋友亲人般的平等对待老王,也没有给他更多的帮助,这里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深入理解作者感情。
4.在学生体会了杨绛平等观念和人道思想后,我说:“这篇文章之所以打动读者,还在于它闪烁着圣洁的人性光辉——非同一般的善良和悲天悯人情怀”。但是学生不了解文革社会背景,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这种情怀,所以我选择了借助助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我设计了一问“文革期间杨绛自己是幸运之人吗?”
助读材料一: 关于文革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爆发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历史上称为十年浩劫。
文革把一切都颠倒了,按照“颠倒过来”的原则,文学所原来打扫卫生的临时工小刘当起了领导,负起监督文学所全体“牛鬼蛇神”的重任。杨绛和钱钟书、何其芳、俞平伯、陈翔鹤等专家都属她监管。杨绛扫厕所,钱钟书扫大院。他们每天不是劳动改造,就是写检查,一切正常的业务活动均被取消。
助读材料二:杨绛和她的家人在文革期间的遭遇
1966年8月27日,早上她翻译的“黑”稿子《堂吉诃德》被没收;晚上陪斗一个姑娘用杨柳枝猛抽她,并用一把锋利的剃发推子,把她剃成了“阴阳头”。
1968年,她的妹妹因“拒绝改造”被迫害致死。
1970年,他们的女婿含冤自杀。
1972年,夫妇俩回家时被人毒打,受尽屈辱,三人离家逃走,过了三年流亡生活。
学生读到材料后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杨绛自己也很不幸,一个经历苦难的人多年以后没有去数落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反而去追忆苦难中蕴含的人性的美好,还为自己没有平等地对待一个三轮车夫感到不安,作者非同一般的善良和悲天悯人情怀就会立体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也会为此啧啧称叹。
在学生深受感染后,我带领学生深情朗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设计意图:借助助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号召学生学习杨绛的善良和悲天悯人情怀,在生活中平等待人关爱不幸者。
环节四:鉴赏语言 感受大师风采
在学生感受了杨绛悲天悯人情怀后,我说:“文革后很多作家都写了回忆文革的文字,唯有杨绛没有针针见血地抨击这场运动,她只是慢慢地诉说,语言朴素而又灵气飞扬,让我们来鉴赏下面的句子,感受大师的语言风采。”
屏显: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2.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3.①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②看他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设计意图:从修辞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设置题目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幅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板书结构以心形形状呈现,象征着文章的主旨“平等待人关爱不幸者”,左心房显示老王形象“苦命善良”,右心房显示杨绛性格“平等 人道”,中间代表文章闪烁的人性光辉“善良 悲悯”情怀。
老王杨绛
苦命 善良 平等人道
善良 悲悯
“带领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是我的教学追求也是我奋斗的目标,哪怕过程再艰辛我也会坚持下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
说课反思:
1.一评委说:“老王这课还是应该抓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很冤,其实我抓了这一点的,比赛前一天晚上,我都有这一环节抓关键词“幸运,不幸者,愧怍,渐渐明白”,可是头天晚上我自认为既然有了“杨绛自己是幸运之人吗?”就可以删去抓关键词这一环节,失误了。
2.一评委说:“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目标应该是基于学情的,而不是根据美国语言学家的一个理论。”后者我不认同,但前者教学目标的表述同意,我真的还不会写教学目标。
3.课后看自己的教学视频,为自己汗颜。普通话不标准,平翘舌刻意强调,不自然;字不好;体态语过于丰富,以至于感觉不端庄了。教学要投入,但不要动得太频繁,要端庄的优雅的体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