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 实践论全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关于《哲学笔记》一书的写作,本书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释义中已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

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括弧里还说,可以参看斐洛的一段话。斐洛说。“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他们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注:列宁:《哲学答记》第396页.)斐洛(约公元前5——公元40年)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往往对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进行唯心主义的歪曲,把它归源于旧约圣经。但不管斐洛这个人怎么样,列宁对他说的这一段话还是肯定的,并且显然受到了启发。所以,列宁把斐洛的话,也看作是对辩证法的实质的表述。如果说,“统一物之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就可以看作是“合二而一’’。这两种说法,列宁并没有加以区分。实际上,它们也不是不相容的。因为它们都是说统一物有两个对立面,都没有使事物减少或增加什么。

当然,对一分为二或合二而一,都不能作机械地了解。匿为一个事物中往往不止两个对立面。它常常包含着许多矛盾,有许多对立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矛盾网。不过就一个具体矛盾说,主要是两个对立面。

至于是把“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们的矛盾着的认识,”说成是辩证法的实质呢?还是把它说成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主要特点或特征之一?从括弧里的文字可以看出,列宁还是有所斟酌的。不过,既然列宁说这“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就表明列宁还是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辩证法的实质。因为,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实际上也就是指事物的实质。

关于把研究事物的矛盾,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说:’“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黑格尔认为,事物及概念(在黑格尔看来,概念是事物的本质),都包含着矛盾。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上下、左右、父子等等以至无穷,所有这些极平凡的例子中的每个规定都包含着对立”,“某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有冲动和活动。”(注:列宁:《哲学笔记>第144、148、145、138页.)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还说:在“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地方,也就不会有矛盾。(注:列宁:《哲学笔记>第144、148、145、138页.)列宁认为,把事物及其概念看成矛盾,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来源,这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当然,黑格尔的这些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所以,列宁说: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注:列宁:《哲学笔记》第14T页.)就是说,要把它从唯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这里,列宁还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和研究了普遍(一般)与个别,质料(物质)与形式、本质和现象。可能与现实,感性和理性等一系列范畴,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探讨“到处都显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注:)但他又不理解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同上书第116页.常常“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注:列宁:《哲学笔记>第14T页.)比如,亚里斯多德认为,宇宙万物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是由质料物质组成的。但质料只具备变化的潜在可能性。宇宙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组成它们的方式有很大差别。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形式,使潜在成为“实现”,成了各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所以,质料不能离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质料。从一方面看,他流露出了辩证法的因素,但亚里士多德没有把质料与形式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没有把形式归结为质料自身的内部结构,往往把形式看成是事物外加的模型,是高于物质之外存在着的东西,而作为变化,生成的主体——物质、反而成为一种没有定形的、被动的东西。他反对赫拉克里特一切变化的原因都由事物本身的对立而产生”的思想。这就又走上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总之,关于事物的矛盾,古代的哲学家已经提出来了.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还停留在直观上.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兜圈子,是动摇的。黑格尔进了一步,他把概念的矛盾运动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但由于他的唯心主义,他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马克思才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l11页。)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自身中的矛盾的。这和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 实践论全文

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2-7段)

辩证法作为一种学说,它研究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现象,也不仅仅是某一类事物的现象,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最普遍的规律。把研究事物自身中矛盾确定为辩证的实质,就是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对于辩证法的这种规定的正确性,可以由人类实践以及作为这种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史来检验。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物质运动从最简单的形式到最复杂的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过是对某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研究,科学史也就是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历史。人类认识的运动、发展、也是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对于这一点,有时人们往往满足于举例说明。举例不是完全不可以。比如,恩格斯在谈到总结矛盾的整个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时,虽举过种子和原始共产主义的例子(注:《马张著作选读·哲学》第l05-111页。)但这是为了把某些概念解释清楚,使它通俗化,以便于人们的理解。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辩证法归结为实例的总和。应该看到,辩证法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稳定趋势,矛盾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要彻底认识和掌握它,就要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从它的历史中来看,才能排除其中的暂时的、偶然性的东西,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而单个的事实,例子或实例的相加,并不就是普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具体的和曲折的,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性。如果只是举例,往往会用某个个别事例或局部、来证明某个原理,同时,也可以用另外的例子或局部来否定它。所以,不能就事论事地满足于举例。例子不能代替证据,“证据只能由历史本身提供。”(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卷第35l页.)例子也不能代替论证,因为它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概括性。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作过很大供献的普列汉诺夫,在这方面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列宁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到普列汉诺夫,是因为当时普列汉诺夫的这个缺陷,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突出地暴露出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情况,可参阅列宁的《第二国际的破产》等文章(见《列宁选集》第2卷)。

对“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应该怎样认识呢?列宁在这里强调要把握对立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面的统一,有时也可以叫对立面的同一,统一和同一,作为有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两者之间并没有重大的差别。不过“同一”容易被看作是简单的等同,而且在哲学史上,比如在谢林和黑格尔那里,也确有这种意思。所以,称“对立面的统一’’则更正确些。

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相互关联是,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这两种倾向,本来是相反的,可是,它们又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构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事物的这两个部分之何的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都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关系。仅仅对立关系或仅仅统一关系,都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因为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不是分别存在的两个东西。它们的关系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就存在于对立关系之中。它和对立联系着,是对立中的统一。同样,对立关系正是在统一关系中的对立,它和统一是联系着的。所以,辩证思维要求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也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形而上学也看到事物有这两种关系。但它把这两种关系看作是互相外在的。因此,它在有对立的地方,就看不到统一;在有统一的地方又看不到对立。始终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

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矛盾就具有双重属性,即回一(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渗透、使矛盾趋向稳定状态。在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没有解体前,它还是它。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及其表现。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又引起矛盾内部的骚动不:安,使矛盾处于运动状态,并推动矛盾的转化。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及其表现。任何矛盾都不能没有同一性,也不可能没有斗争性。同一性是“斗争”中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同一性就不能保持,也不能使矛盾双方都活跃起来,使矛盾得到发展。斗争性就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双方不发生相互作用,当然就谈不上斗争性。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联结在一起的。

但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表现的内容不同,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按照列宁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个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列宁第一次提出的。列宁的意思是说,从矛盾的运动来看,矛盾的稳定状态是要被打破的,现有矛看的存在,终久会发生转化。所以,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而引起矛盾稳定状态的破坏和矛盾转化的力量,恰恰是矛盾的斗争性,斗争性既在同一性之中,又不完全受同一性的限制。从这一方面说,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正如在运动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矛盾从一种同一性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同一性,这就是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内容:第一,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性。所以,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第二,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因此,发展是事物的“自己运动”。第三,矛盾从一种同一性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同一性,是经过“飞跃”、“激进过程的中断”,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是旧东西的消失和新东西的产生。总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旧的同一性被打破了,在新的基础上又建立起新的同一性。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也就是辩证雎物主义的发展观。

和这种发展观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形而上学不否认事物的发展。但它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把发展的动力、源泉移到事物的外部、这就是机械论或外因论。这种外因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因为在物质世界之外的原因,只能是“神”或精神性的主体。形而上学还把发展了解为同类事物的“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等等力,(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也就是在量的水平上和外部形态上的变化,而不承认事物在质上会发生改变。所以,形而上学所说的发展,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而不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这种发展,说的简单一些,实际上是不发展。

辩证法与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对立(第12段)

列宁在谈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以及在这个问题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之后还谈到了辩证法同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区别。诡辩论和怀疑论,本质上也是形而上学。因为它们同样是把主观、片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对的,(注:参见黑格尔:《小逻辑》第188页.)并用它来观察事物。但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在它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之中:……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l页。)总之,形而上学把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绝对化了,否认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机械性.

诡辩论和怀疑论则不同。它们认为,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对立事物之间就没什么差别。中国古代的庄子说;“凡物无成毁,复通为一”,(注:《齐物论》)这就是说,物的成必有所毁,毁必有所成,所以,成和毁都是一样的。事物的差别,不在事物本身,而在认识者的态度与看法。古希腊的诡辩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苦并不是客观的,对于某些人是苦的东西,对于别的人是甜的。同样,大小等等也是相对的,大的东西在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小的,“小的东西可以是大的;多少的关系也是如此。”(注: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2卷第208—209页.)总之,诡辩论抓住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把它夸大、绝对化,进而取消事物的客观性质,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灵活性”。这就是诡辩论的特点。

辩证法同诡辩论和怀疑论是相对立的。列宁说:“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注:《列宁全集》第14卷第136页.)从诡辩论和怀疑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并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注:《列宁全集》第14卷第136页.)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13-15段)

列宁上面所谈的,主要是把辩证法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论述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然客观世界是辩证的发展着的,那么,认识也应当是辩证的。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规律。恩格斯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页.)这说明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是一致的。人的认识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同时认识本身也要按照这种矛盾运动不断前进。

列宁多次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表明认识的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其中已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的尚未展开的一切主要矛盾”。因此,《资本论))“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一商品交换。”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或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再进一步分析产生价值的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般(抽象)劳动产生交换价值。在商品社会中,具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抽象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的两重性,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这里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性的矛盾的萌芽。然后,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货币和货币转化的资本的矛盾运动,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分析,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光辉的例子。列宁认为,一般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也应当如此,也应当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因为这里已经包含着辩证法的要素的萌芽。譬如,树叶是绿的,伊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这都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命题。但在这个命题中,伊凡是个别,人是一般。可见,这个命题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统一。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别是具体的、丰富的,一般是从个别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本质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而不能把一切个别所有的东西都包括进去。比如。“人”这个一般概念,就不包括伊凡、约翰、丽莎等等的年龄、高矮、胖瘦、性别、职业等特点在内,而只是把“人弦作为本质给指出来了。

还要看到,客观世界是由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构成的。“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当我们把不同的事物联合在一个命题下时,不仅包含着一般与个别韵辩证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辩证法的因素。因为,比如说“哈巴狗是狗”这个命题,已经把哈巴狗的毛色、大小等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和它的本质区分开了。也就是把哈巴狗看成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

“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那样、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第16-18段)

人的认识既然是对无比生动、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的反映,既然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就不能不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曲折复杂的、表现为一连串对立面的统一的不断前进过程。列宁指出:这个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串圆圈式螺旋式曲线。

认识的圆圈式发展,是黑格尔提出来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把概念、范畴的发展看作一个圆圈,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概念是潜伏着的最后概念,而最后的概念则是完全发展了的最初概念。开端概念和最后概念是同一个概念,从而使发展构成一个起点和终点相通的圆圈式的前进运动。比如,概念都有质的规定性,而质总是一定量的质,所以概念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正)到量(反),到质与量的统一即度(合)就构成一个圆圈.在圆圈式运动中,概念的潜在的内容不断展开和深化,看起来是离开了开端,实际上它是对开端的说明,使开端更具体,更丰富。所以,它既是向开端的返回,又是新的发展的起点,使概念成为曲折前进的上升运动。

黑格尔的这种概念的圆圈式运动,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他所说的概念的潜在、展开、过渡、包含着神秘主义和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从唯物主义来看,认识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也就是包含着各种对立面的统一,每一组对立面,都可以成为一个圆圈。所以,列宁曾经认为,黑格尔把概念的发展,看作一串圆圈,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注:列宁:《哲学笔记》第27l页.)

德国物理学家福尔克曼,在哲学上一方面表露了不少唯物主义的观点,如他说。“我们的逻辑是以我们之外的事物的规律性进程为基本出发点的。”自然过程的外部必然性是我们的第一个导师,而且是最真实的导师。另一方面又承认马赫的唯心主义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列宁说他在哲学上是个“折衷主义者和庸人。”福尔克曼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而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无所论述。因此,列宁认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但在谈到认识过程时,他和黑格尔的观点相类似,认为认识是个振荡过程,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和波动。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让艺术作品充分作用于我们,这样就产生一定的--观念,然后我们又带着这些观念去深入地欣赏艺术作品。振荡过程是个圆圈.“不断前进的自然科学认识的发展,在许多场合下,都呈现为一种圆圈一.列宁这里之所以提到黑格尔和福尔克曼,是想说明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存在,在人类认识史上,它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里,列宁举了欧洲古代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和近代的几个哲学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认识的圆圈式的发展。(注:参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30—231页.)其实不仅在哲学上,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认识的各个领域中,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过程中,这种情况都是普遍发生的。譬如,在自然科学中对“光”的认识,开始认为光是一种微粒。后来发现光是一种“波”,否定了微粒说。现代科学证明,光既是波也是微粒。实现了这个综合,完成这个圆圈之后,人们对光的认识才全面了,符合实际了。

总之,认识的前进是在往复循环中实现的。它包含着物质和精神,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等等,丰富的内容。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再到物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即由认识特殊本质上升到认识共同本质,然后又以这种共同认识为指导去认识新的特殊本质,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认识。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在它看来,认识不是一个在矛盾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是一次完成的。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不会再有综合,提高和发展。所以,形而上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它也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19-20页)

接着,在文章的最后,列宁根据认识的辩证法,又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就在于它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因而不能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只是简单地把它斥之为“胡说”,是只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的怪诞体系(狄德罗),“宗教是为了使国王凌驾于他的人民之上并使人民屈服于国王而空构出来的。”(霍尔巴赫)但仅仅宣布某一种学说是错误的,还不能制服它。他们不了解,唯心主义如果是纯粹的胡说,那是一戳就穿的、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就是说,它也是人类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只有分析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才能把它的荒谬性彻底暴露出来。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认识为了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离开它的现象。这里就存在着脱离客观对象歪曲地反映事物的可能。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但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它一定具唯心主义的性质。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理论,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对于人的认识本身;的一种错误理论。就是说它的错误主要产生于人们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识中,所以称它是认识论的根源。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认识为了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离开它的现象。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个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吹肿、胀大,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譬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离不开感觉、经验、经验有待于上升刭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要运用概念,等等。这里每一个方面、都可能被夸大为全面,滑到唯心主义中去.古希腊最大的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把“一般”(概念、观念)夸大为单个的存在物,认为现实事物是概念(理念)的摹写、影子,这好像是骇人听闻的。可是,18、19世纪的唯心主义,如康德、黑格尔也是把理性夸大到脱离了个别、特殊、乃至脱离了自然、物质,而成为先验的概念,绝对精神吗?和这些人不同,贝克莱,休谟、马赫等则把感觉、经验,无限夸大、使之脱离物质乃至代替客观世界,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又如,在现代自然科学中,特别是微观领域的研究中,都要借助科学仪器来进行观测、实验。仪器对宏观客体几乎是不发生影响的,而对微观客体就会发生明显的干扰。因此,人们观测的结果,与客体本身的状态,就不会完全一致。从这一点出发,“操作主义”者就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只能局限于科学实验的操作范围内。人的认识无法逾越这个界限。否则,认识就失去可能,知识就失去依据,议论就失去意义。而“物”或“物理对象”、也不是存在于操作活动之外的客观实在,物理概念也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它们都只是科学家的操作活动的总和和对于操作活动的一种方便解释。相信仪器操作之外有“物”存在,那是一种“迷信”,是“常识的欺骗”。操作主义就是这样走向唯心主义的。又如,在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中,无疑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其中包括下意识、灵感、直觉、甚至性的冲动等。不能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看作是无意义的,但对这些东西的作用,同样不能夸大,不能用它来涵盖一切。否赠,就会发展成唯心主义。可以这样说,现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名目繁多的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们都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片面夸大的结果。列宁说,认识过程“包含着从每个成份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列宁在分析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列宁指出: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会把人引到唯心主义、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还有它的社会根源。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之所以会被夸大成唯心主义,同个人的阶级地位,他的生活条件,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统治阶级的有意识的利用,是分不开的。所以,社会阶级根源是唯心主义产生、发展和得以巩固的内在根源,并不是外在根源。只有把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给唯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唯心主义是一种谬说,但这种谬说,既然有它的认识论根源,既然是把认识的某一方面、某一个特征,片面地夸大了。那就说明,它所提出的问题,还是认识论中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错了,但不等于提出的问题本身也错了。就这一点说,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有它的推动作用。譬如,关于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过去的唯物主义对客体的认识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主观)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义则特别强调主体(主观)的作用。唯心主义把主体的能动性归结精神的作用,这是错误的。但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唯心主义在论证他们的观点时,也需要利用某些科学材料和合于客观实际的思想因素,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论点。所以,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像倒脏水一样,把它泼出去就完了,而应该是有分析的,把它的错误和其中的合理的因素剥离开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点,列宁的《哲学笔记》,已为我们作出了标样。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和利用,也是这样。否则,这一切就是不可理解的了。当然,也不能因为有这些复杂情况,而改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模糊两者的界限,认为唯心主义也是好的,甚至比辩证唯物主义还高明,这样也是错误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3506.html

更多阅读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56、想以虚和实论《阿Q正传》全文 鲁迅阿q正传全文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懂、通、透问题》,自己认为差不多就结束。想把它放在博客里,电脑出了问题,就是放不进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去“读点鲁迅”看文章,敲回复,敲上去了。于是我想到,把“懂通透”敲上去。成功了,好呀!这里发

声明:《《谈谈辩证法问题》 实践论全文》为网友听灵魂诉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