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瘦西湖西岸的熙春台,与莲花桥遥遥相望。主楼南侧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则建曲廊与十字阁相连。此处集楼台亭阁于一体,是昔日“春台明月”景的再现。
熙春台面东三楹,两层重檐,七架梁,歇山式广厦,上覆琉璃瓦,脊饰龙藻。楼上悬舒同手书“熙春台”匾额,两列竹简壁挂,镌刻着历代文人歌咏扬州的佳妙诗词。熙春台之名取自《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意为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据传,昔日扬州盐商曾于此为乾隆帝祝寿,故又称“春台祝寿”。如今楼的底层即悬有康殷所书“春台祝寿”匾,两柱悬挂着一副楹联,为江湘岚撰,启功书,联曰: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上联着力绘景,景中蕴情。位于淮水之南的扬州城,天上白云飘飘,湖中碧水粼粼,在这迷人的秋色里,云水之间絮语情无已。云儿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湖水深情地回应:我知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是我又怎能遗忘,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下联侧重写人,情中有景。驾一叶扁舟,穿过二十四桥,我依约而来,吹箫的玉人儿你是否仍在?桨声、箫声、风声,萦绕我的耳畔,直到三更。这夜半时分,陪伴我的还有圆月一轮。正是“江南到处,被波光云影,留人行色”(宋赵善括《念奴娇》),令人销魂。
全联化用唐人诗赋名句,将徘徊的云影、潋滟的湖光、明净的秋色糅合一起,上下对应描绘影色与声音,白昼与月夜,自然与人文,彰显出胜地独特的情致。除了联中的对比,此联于内容、风格上与建筑亦形成了映衬。以秋景写春台,以联语写作风格的婉约映照楼台建筑风格的“豪放”。熙春台富丽堂皇,颇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气派,楼前的平台则是“横可跃马,纵可方轨”。而此联绘景旖旎,叙情缠绵,颇有韵味。这刚柔融合,恰到好处。
前人评此联道:“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吴恭亨《对联话·题署一》)。食在扬州,不错的,你看,这副楹联不也是一道色香味形声俱全的佳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