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家中有人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一直对科学家的传记感兴趣。前不久,在书店看到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的人物传记《走近钱学森》,立即买了一本。此书介绍了钱学森(注1)这位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传奇的一生,读完以后感慨良多,觉得钱学森是在特定时代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巨匠,他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借鉴。
钱学森儿时分别与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的合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若是青年读者,尤其是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人,可以在钱老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家长,我则对钱老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更感兴趣,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现代的家长学习和借鉴。
一.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古人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至少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走近钱学森》中了解到,钱学森的成长得益于钱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传承。钱学森是父母的独子,家境殷实,属于富家子弟,但家教却非常好。原来,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注2)是杭州吴越国时期武肃王钱镠[又称钱王(注3)]的第三十二世孙。据史书记载,钱镠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功绩卓著,临终前为其子孙留有万余字的遗嘱,其简要内容是:1、要心存忠孝;2、宜善事之;3、度德量力;4、民为贵……9、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钱王在家训中还这样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钱王的遗嘱、遗训在钱家世代相传,后人从中受益良多。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钱学森出生后,钱均夫便根据祖上给出的“继承家学,永守箴言”的论辈排名,为儿子起名“学森”,“学”即孩子到了“学”字辈;“森”则为繁茂之意,而且学森是“学深”的谐音,体现学问深远之意,钱均夫对独子继承家训的殷殷期待不言而喻。钱学森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家族遗训影响下,开始了对儿子的悉心教育。当钱学森大学毕业即将赴美深造时,钱均夫给儿子的临别赠言依然传承着钱王家训的精神:“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钱学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成以后,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钱王遗训和良好家风的代代传承,钱氏家族人才辈出。据书中介绍,仅现当代钱王的后裔中就出了钱钟书、钱玄同、钱其琛、钱正英、钱君陶、钱复、钱穆、钱俊瑞等名人大家,还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人称“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这三位科学巨匠。尽管当今社会家族观念已经淡化,但是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树立和传承良好的家风,仍可为现代家长所借鉴。
上小学时的钱学森(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二.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据《走近钱学森》介绍,钱学森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多才多艺,最终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要归功于父亲早期对他进行的开放多元的引导和培养。钱均夫早年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与许寿堂、经亨颐、陈衡格等人一起留学日本,归国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钱均夫见多识广,兴趣非常广泛,对钱学森的影响很大。钱学森在晚年时曾对秘书说:“我父亲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之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而且对艺术也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书中列举了许多钱均夫培养儿子综合素质的例子:如:钱学森三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还是非常稀有的北京蒙养院(即幼儿园),接受现代启蒙教育。又如:钱学森在上海交大念书时,曾因染上伤寒休学养病一年,期间他父亲专门聘请了一位画家,教儿子画国画。在父亲的引导下,钱学森还爱上了音乐,会演奏圆号等好几种乐器。据钱学森当年就读的交大档案记载,交大《军乐队成员名单》《学生会管弦乐队成员名单》《口琴会名单》里都有钱学森的名字。钱学森24岁那年,还在第四期的《浙江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与音乐的内容》的文章,这在学理工科的学生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也使我想起爱因斯坦、袁隆平会拉小提琴,李政道爱好绘画,达芬奇既是艺术巨匠,又是科学巨匠...,钱学森的父亲在那个年代,就深深懂得科学家的培养之道,真是钦佩之至!难怪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父亲”。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一位大家闺秀,仁厚温良,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刺绣,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很强。他母亲不仅以她仁厚善良的品格影响着小学森,而且还凭借自己的数学天赋,经常与儿子做心算游戏,自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钱学森父母言传身教,尽其所能地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现代的家长效仿。
从左到右:钱学森与父亲、母亲、祖母以及女佣在杭州家中(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钱学森(前排左一)在交大铜管乐队时合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三.走精英培养之路。从书中介绍可以看出,钱均夫先生对儿子的培养走的是一条精英式的教育之路,即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能受最好的教育。书中列举的钱学森就读过的学校,就当时来说,都是第一流的:初小——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高小——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为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中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今为上海交大);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条精英教育之路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就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先生。当然,这也离不开钱学森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努力的主观条件,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钱学森曾列举出17个人对他一生的成长影响很大,首先是他的父亲母亲,还有15人分别是:1名小学老师,7名中学老师,2名大学老师,他留美前实习的导师、飞机设计专家王助(注4),他在加州理工读博士时的导师、世界著名航空科学家冯·卡门,还有3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正如书中所说:钱学森的成长之路,犹如“一颗丰满的种子,落在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气候中,茁壮成长成亭亭大树”,最终成为享誉中国、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想,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孩子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条件不错的家庭也为数不少,孩子若是天资聪颖,不妨走一走钱学森式的精英教育之路,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
钱学森交通大学毕业文凭(英文版),当时交大仿效美国麻省理工的模式办学。(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钱学森1935年从上海出发去美国留学,在轮船上留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钱学森与毛主席在一起 (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四.重视激励教育的作用。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深谙教育之道,他不仅将自己的独子培养成才,而且运用激励法,将自己亲侄儿钱学蕖也送上了成才之路。据《走近钱学森》介绍,钱学蕖的父亲钱泽夫(原名钱家润)是钱均夫的亲兄弟,他的儿子钱学蕖便是钱学森的堂弟。由于钱泽夫中途家道没落,作为叔叔,钱均夫承担起了钱学蕖姐弟俩的学费。钱均夫平日里对侄儿很关心,但教导的话语并不多。不过每到关键时刻,钱均夫总会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来激励小学蕖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由于钱学森年长3岁,因此钱学蕖是紧跟着钱学森的学习步伐前进的。1931年,当年仅17岁的钱学蕖以总分第11名的成绩考取浙江大学时,钱均夫作为叔叔原本应该好好祝贺一番,但他却这样对侄儿说:“你考取的只是浙江大学,你森哥考取的是交通大学呀”(当时交大的名声在浙大之上),就这么一句激励的话,使得钱学蕖非要考交大不可。正好那年交大招生在浙大之后,于是钱学蕖又赶往上海赴考,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被交大录取,成了钱学森的校友。钱学森在交大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而钱学蕖交大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当了一名助教,本来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钱均夫却又对侄儿说:“你在清华大学教书当然不错,可是你森哥到美国留学了”。就这一句话,又使得钱学蕖决心与钱学森一样,报考清华 留美公费生。后来钱学蕖也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了航空系。兄弟两人同在一所世界名校还同在一个系,被传为佳话。钱学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曾担任美国波音公司高级顾问,他拥有多项航空技术专利,是一名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蕖生有三个儿子,与叔叔钱均夫一样,钱学蕖也教子有方,他的小儿子钱永健,因发现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不仅为华人增了光,也为钱氏家族史上添了新的华章。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族传承,加上适时的激励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1:钱学森(1911-2009)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回到祖国后,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还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注2:钱均夫(1880—1969),钱学森的父亲,原名钱家治,字均夫,后以字“均夫”行世,祖籍杭州;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去世;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
注3:钱镠(852--932),又称钱王,杭州临安人,吴越国(公元907-978)武肃王。钱镠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的方方面面非常出色,尤其是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江海塘等方面,更是功绩卓著。
注4:王助(1893-1965)字禹朋,河北南宫人,中国早期出国留学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有突出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制造技术专家,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王助回国后,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他还倡议与筹建了中美合作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钱学森留美之前在王助的飞机制造厂实习。
(说明:以上注解内容援引自百度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