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中国其内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对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精彩的课堂感动心灵,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只有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条来阐述:
一、以生命影响生命,提高教师教学德育意识和强化德育课程意识
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教师的德育课程意识必须强化。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狭隘的课程观,以为课程就是传授知识,而要把德育视为课程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恰到好处地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表率意识必须强化。教师是学生心智启蒙、培育、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心中睿智聪颖和德行高尚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衣着服饰都可能是学生关注、品评、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从外表到内心都必须是学生的表率。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对学生时期的许多事还记忆犹新,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讲课时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时候,所以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甚至上课教学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话也应该注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徳优良的学生。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做;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首先掌握,“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要学生养成的行为规范,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当老师的要首先模范遵守;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记得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平时待人处事、教学、讲课那是没说的,可他就是有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注意的口头语。真正讲课时好一点,批评同学时或平时讲话时就比较明显,尤其是生气时就更明显。他所在的班新来了一位女同学,该同学性格内向,言语较少,对这位教师的口头谈不了解。一次,这位女同学因闹肚子痛没来上课,女学生又不好意思讲,这位教师听了半天听不清楚,老师越急,女学生越怕,最后这位老师气急了,不由得一口气讲了好多个脏话,就是这位教师的口头语。产生了想象不到的作用,硬是把这位女学生骂回家害了一场大病,最后竟连学也不上了。事后这位教师追悔莫及,他的本意是让这位女学生把情况讲情楚,可是生气中欠缺冷静,加上平时就有这个怪怪的口头语,让人听起来受不了,好像是教师在骂他。从这个不轻意的小事可以看出,教师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从严要求自己,不注意自己的“师”之形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副作用有多大!
大部分学科教材思想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材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他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
二、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构建德育教育框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认真学习,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机,甚至赌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无论在哪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小学教材中也有很多反映这些辉煌成就的例子。我们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适当向学生指出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落后的方面,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树立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正是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这样,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那么更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以及严谨、有条不紊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其中,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寓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习惯。
历史教学中具体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国情教育;自然常识课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和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音乐、美术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感情;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坚强意志,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并养成劳动习惯。各科教育框架的确立,为教师开展德育实践明确了目标、内容和步骤,使德育渗透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领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我想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受益更多,这各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其辐射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明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五、从“心”出发,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提高。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正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激励我们的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避免陷进自卑心理的泥潭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一)以真诚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向上意愿
铁不能因恨成钢,苗不能以拔助长,只有靠船下篙,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我们的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求学向上。
(二)以欣赏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点滴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他们的每一次退却给予最热忱的鼓励,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报以最真诚的赞许,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尊重、欣赏下不断获得自信的驱动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看他们的整体素质是否提高。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动手、表达能力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取激励法,识别法,排除法,调节法等方法,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曾经在我班有一位同学,性格非常倔强,从不计较后果,脾气急躁,打架事件时常发生但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人相处,缺乏自制力,责任感较薄弱,以情绪化、较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强,经常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班里的小皇帝。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通常不会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作业能够完成,但完成的总是会丢三落四,经过调查了解之后,在家是独生子,父母在外干活,没有时间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只依赖于父母所给的大量零花钱,但没有想到大量的零花钱给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精神上的负面影响。他做错事,经受不住老师同学们的批评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在父母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放松了对学生的教育,在加上家庭这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负责的后果。部分学生也会在他的带领之下走向不同的道路。学习上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成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及时做了一下补救措施:
1、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2、针对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及时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常借给同学学习用品、偶尔问一些学习上的知识我会及时鼓励并与学生及时谈心,从心理上让他感觉到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为人所关注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3、课上可以故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他来回答,提高他对上课的自信心和兴趣,引发他的虚荣心可以让他在班上“大显身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学习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怎样做才是最受别人欢迎的,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很大提高。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在学校、同事的帮助之下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的学习。我想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德育内涵。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和德育渗透要融为一体,在讲教材的过程中,时时体现德育的渗透,把握学生的脉搏,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