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封建社会里,婚姻是维系家族利益的重要方式,爱情在婚姻中没有地位。这是造成其婚姻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宗法制的封建家族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婚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贾府的统治者不允许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合,而选择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终身伴侣,这都是从政治上考虑的。因为,当时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也尽上来了”。事实上,由于内外矛盾集中爆发,“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业已形成。为使贾府“永保无虞”,贾母、贾政、王夫人以及凤姐等当权人物,急须找到“疗救”的办法。他们希望他们年青的一代“光宗耀祖”。贾宝玉是贾府传宗接代的“命根子”,贾府统治者的希望当然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在贾宝玉到了“当婚”的时候,贾府的统治者就不能不选择薛宝钗这样一个经济上“家有百万之富”、政治上坚决维护封建制度的“完人”作为贾宝玉的配偶,一来借她利用“夫妻”关系劝服贾宝玉走“荣宗耀祖”的道路,二来靠她将来维持正在走向衰微破败的贵族门庭。即使没有这个现成的薛宝钗,他们也要寻找到另一个薛宝钗式的人物,而决不会让林黛玉成为“宝二奶奶”。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也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也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从薛家方面说,当时虽是“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政治势力比不上贾府大,在政治上需要依靠贾府的提携和保护,所以也要攀这门亲上之亲。
因此,贾府统治者为维护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采取了断然的措施——摧毁宝黛爱情,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出家当和尚;薛宝钗抱屈守“生寡”。封建统治者既毁掉了一对叛逆者,又吞噬了他们自己的一个“完人”。
3: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直接决定了婚姻的掌控权,以贾母为代表的家长的直接干涉,是造成悲剧的直接原因。
在封建社会的缩影——贾府这个小社会里形成的以贾母、王夫人等为首的封建贵族阶层的封建势力。代表着封建社会整个的贵族阶级和强大的封建势力。他们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宝玉、黛玉的自由恋爱则代表着一种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新力量。他们是新思想的追求者。宝、黛的爱情斗争表现为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叛逆。那么,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就必然要想方设法来扼杀新思想。表现为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斗争,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在贾家表现为封建家长和子女的对立,封建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是这两种力量的势力相当悬殊!
首先说贾母,在她自己内心里,是真正疼爱黛玉的,在她的感情上,宝钗是不能跟黛玉比的,毕竟黛玉是自已的亲外孙女,况贾敏是她最疼的小女儿,而宝钗不过是媳妇的外甥女,和自已毫无关系,黛玉对于贾母比别人自然不一样了。但贾母做为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她不可能单从私情上考虑,她虽然年老,并不代表她昏愦糊涂,她只是不再管事,但头脑却相当清醒精明,做为家长,她必须考虑整个家族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当贵妃去世后,一个最大支撑势力失落了,整个荣宁二府处于四面危机、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境地,这一点她看得很清楚,甚至可以说她比任何人都看的清,宝玉和宝钗结合可以给家族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在后来便态度坚决的选了宝钗,对黛玉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了。她虽然疼黛玉,但她更疼宝玉,更关心整个家族的未来,一旦这个矛盾无法调和,她就只能从宝玉的长远、家族的长远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