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学生看李白一 高一学生厌学怎么办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

高一12 向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声怒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路狂歌。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他个性抒发。

他,就是李白。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的李白。

在民间,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在我们看来,这也正符合李白不畏权力,藐视权贵的性格特点。——来自李白传(《唐才子传》篇目)

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无不凸显他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的高尚情操。——来自李白传(《唐才子传》篇目)

在当时,是没有人能够像李白一样肆无忌惮地蔑视权贵,藐视皇上的。我认为,正是因为李白“不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胆反抗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失意于长安,在他本人眼里是大不幸,但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却是大幸。如果李白真的选择在长安当官,他也许会变得圆滑、隐忍,或许能够当上翰林学士,伸着爬到更高的位置。但这样一来,唐代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个未必出色的宰相,而那个骄傲的布衣诗仙恐怕就要逊色很多了。

唐代的政治环境缔造了狂放的李白。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

人月相得

——浅谈李白对月的情有独钟

高一(12)班 陈芩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他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

李白一生与月相伴,对它情有独钟。他不仅赋予了月高远、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还赋予了它生命。月深深地走进了李白的心,以月寄相思,望月长叹,怀才不遇的精神寄托……

明月寄相思

李白写月的诗数不胜数,据统计,在他的现存诗作中,就有400余首。而明月更多的为其寄托满腔相思。

一首简单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字,妇孺皆知。“床前明月光”,天上的光明之客,不请自来,来造访我;“疑是地上霜”,心境中一片晶莹、清凉、渣滓悉去。这就为人和月相得、思通千里准备了一个清明虚静的心理机制。而在举头、低头之间,人和月产生了瞬间的精神遇合,瞬间的遇合激发了一种具有恒久美丽的回忆——对童年时代故乡明月的回忆,以及对“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时空界限的穿透和超越。

安史之乱后,李白诗中有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重重苦难,也有战士们拼杀战场的豪情壮志。

《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边塞的战士们,望月思乡,仿佛这轮明月也是被长风吹到玉门关外。“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战士们离开了家,来到了边塞,投入到艰苦的战斗中去。“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本是太平时人,却不幸地要应诏从军,奔赴战场,连秋月都显得如此悲苦。“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妇女月夜为远赴边塞的丈夫做衣,表达了她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侧面烘托了战事持续之久。整首诗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苍茫大气的月夜之景,将边塞苍茫浩荡的风光与战士们望月思乡的情怀融于明月之中。更让人感受到了战士和妇女千里相思之苦。

谈月望长叹

前面已经谈过了月寄相思,这里来谈谈李白的望月长叹。

《长相思》中“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单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所作。秋虫、秋霜、孤灯表现了相思之苦。诗中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而“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暗示了“美人”是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月亮是浩渺的天空中唯一的存在,想必也是孤寂的。而此时内心苦闷、孤寂的李白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只能找明月诉说心中的抱负。

明月亦相得

《月下独酌》这首诗包含了李白一生最爱的两件事物:明月和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个“独”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渴望能有人来与他对酌听他倾诉内心的愁苦。正是这样,才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想法。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在李白的心中,只有同样孤独的明月能读懂他政治失意的孤独,怀才不遇的愤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一部分明月反映出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

月亮在李白的笔下被赋予了各种寓意,每一首的明月情怀都不难看出他对月的情有独钟。他的一生与月有着斩不断的缘分,至死都分离不了。最后做到了人月相得。

以上,仅是我的个人见解。

参考文献:

吴泓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yh.html

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5340576.html

《静夜思》http://baike.so.com/doc/5144277.html

《关山月》赏析http://www.3lian.com/zl/114/t/1112/58437.htm

《长相思》赏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f842f01009j4x.html

《月下独酌》赏析http://www.3lian.com/zl/114/t/1112/75687.htm

李白诗歌意象中的月和酒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e3c91f01012jhx.html

假若李白没有酒

高一12班陈蔚桢

酒,浓烈而香醇,使无数人为之倾倒。酒能让人类陷入昏眩中,也能让人在醉的情况下干许多糊涂事,也能让人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它能让人一醉解千愁也能让人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让我们的大文豪李白为之倾倒。

李白就是在沉醉的情态下会好处许多传世名篇。酒让李白留在了天上人间。

但是李白没有酒又会怎样呢?

李白生于盛唐,有着胡人气质。在繁盛时期,没有酒,没有醉的他,会写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与月亲密交谈的诗句吗?没有酒没有醉的人何来问月,何来与月举杯畅饮。

没有酒,就没有盛唐时期人们打破隔阂的机会。李白的醉诗,把人们带入了醉态的世界里,人们沉寂在了诗歌中,忘却了等级忘却了悲愤忘却了人间的纷扰与斗争。我想若人们一直活在清醒的世界里,每天在勾心斗角中活着,那种人生不会很累很累吗?可人生并不是这样的!一生都活在痛苦中那不如好好大醉一场,享受这仅有的人生,为了不负自己的生命!可是感谢李白他带着盛唐的人们暂时享受了人生没有负了自己。

没有酒,就没有李白的豪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那欲上青天的豪情壮志,便是酒后带出的。没有酒,清醒的李白会不会只是在繁世中安然自得地过完一生?

没有了酒也许会让李白陷入更甚的惆怅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字写出了李白的孤独,只身一人漂泊远方,心中的惆怅犹如潮水般涌出弥漫在了整首诗中,使读者走进了李白的世界中,仿佛想要举酒与他共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李白在喝醉时所写的,他将愁作水,如水般涌流不断,又像水般多

将无形化有形,李白想要斩断愁思却使愁思更加多,就像剪不断理还乱一般。他究竟是活在了一个有多少愁绪的世界啊!

读他的诗,我们仿佛与他呼吸着同样惆怅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痛苦。酒像是传播忧愁的介质,由古传至今。没有酒,他也许会更加惆怅,醉了可以暂时忘了一些事,但清醒的人却只能永远记住痛苦。没有醉的他活在世界这忧愁的酒坛中,醉了的他只是进入了一杯酒的空间,忘却了多少痛苦!

假若李白没有酒,我们现在也许根本无法领略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痛苦,没有酒我们也无法懂得李白当年的心情和他的豪情壮志。我们所知的人中都有他们自己无法割舍的东西或是陪伴她度过痛苦的东西。我想李白的这样东西便是酒吧!酒像是空气般弥漫在了他的诗作中。

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所造就的,那么李白应该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酒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所造就的

如月

高一12班陈湘怡

李白是孤独的

他爱月,爱月的皎洁无暇,爱月的静谧高雅,爱月的孤独迷人。在那轮清高自守的圆月中,他看见了自己如冰一样的心,却在自己积极烈火中融化,化解这孤独的惆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寻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流,相期邈云汉。诗仙的月下独白,明知孤独,却又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旧旷达。他请无情的月和无形的影作客。既歌且舞,醒而又醉。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实了影子,也写出了此时此刻最真实的自己。他此刻正在思索些什么?自己的志向未至?还是不甘于这种凄清?

李白是凌云壮志的

李白成名在诗,然而他的壮志不在文坛,而在政坛。他作诗,竭尽心力作诗,将诗作得登峰造极。却又不堪以诗人的身份终老此生。他有浓重的化不开的政治情结,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一生不能释怀。如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仅把作诗作为敲门砖,以敲朝廷的政治大门。李白见做不上官,实现不了抱负。朝廷上的窝囊气又令人窒息,由是起了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翰林侍诏之位。

李白是放荡不羁的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承,不屑于与俗沉浮,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用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精神的自由。与此同时,李白在蜀山下,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穿梭在污浊的官场。他仰笑道“其险也如此”,”他出蜀展志,努力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扪参历井仰协息中攀登上去,将它视为豪壮之士无限风光的征途。

李白是多愁善感的

静夜思我们都耳熟能详。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距离不可谓不远。想象的桥梁就在这一瞬间架起来了,从镜举头到低头,从望乡到思乡,就在一俯仰之间完成了,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迹,人世的沧桑,浮出脑海,有一个声音无数次在心头呼唤,故乡......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富于诗意的一生;是流离失所的一生。造化的玄妙,心灵追随至那静谧的银球栖在半空,没有思想,只有一无形的感伤……

李白性格对其诗歌的影响

高一12班陈雅琳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性格的豪迈乐观与豁达不羁的性格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李白的性格对他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歌中无不深深地饱含着他个人的情感,因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但李白的诗歌感情极其丰富,不仅仅只表现出他的豪迈豁达,他也有悲凉、清逸。

豪放不羁是李白最鲜明的性格特点。以至于他的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聘,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

李白性格乐观豁达,成就了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作为一个专制时代文人,他希望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而现实社会人生的诸多坎坷不平又使他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因此,作为一个诗人的他,便在时时地申发他那悲士不遇的苦闷情怀。李白的性格、政治才能和现实社会却不允许他建功立业,李白看不到自己性格和政治才华的欠缺,他只认定,现实社会没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被赐金放还之后,他更加坚信是那些奸佞小人在从中作祟,致使他不能大展宏图。因此,其诗情更为愤激,他时常借酒浇愁,在进与退的矛盾心理中苦苦徘徊。如我们前面讲过的《行路难》就是这样,他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仍然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样的诗在其诗集中是随处可见。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皆是。李白在用诗歌抗争命运,宣泄愤恨。

正是李白这些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他用一生来写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赤子之心安能醉

高一12班 黄依君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李白好友杜甫对其的评价,人们常常在提及“诗仙”时想到他,可对我而言,倒是“有着孩子气的酒鬼”更与他匹配。

他所作的诗作数不甚数,家喻户晓的也十分多,其中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酒似乎成了他所有的精神寄托:在深夜赏月时,他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在落魄失意时,他借酒消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怀才不遇时,他无奈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而李白为何如此痴迷于酒,我想正是他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缘故吧。纵观古今,多少仁人志士像李白一样,为黑暗现实所伤,但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却寥寥无几。

李白诗词中有大量想象夸张,正是他的孩子气才使他如此,才能用惊人的想象力与激情,让人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震撼。《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夸张的想象其实正是他“孩子气”抒情法的表现。若非如此,我们又怎能体会他那“三千烦恼丝”的苦闷,又怎能深切李姐他的嗜酒心呢?

他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真率坦诚的性格,喜欢直接表达感情,如在烦恼时也曾流露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二是其一身浩然正气,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纯洁,如在藐视权贵时,他的兀傲不驯与高洁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则是他的孩子气,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仅写出他仍具童心,也写出了他嗜酒的本性。

正是他的赤子心,才是黑暗的现实与他理想中的美好格格不入,使他渴望报国爱民的政治抱负终化为幻影。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追寻理想奔跑着的脚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的一腔热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终究对现实绝望,只得寄情于山水,寄情于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让酒来洗涤他的忧愁郁闷,做个豪迈洒脱之人,不让世间黑暗玷污了她的赤子心。“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化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可聪慧如他,他又怎会不明白赤子之心安能醉呢?正如他自己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赤子之心安能醉,愿李白永葆“孩子气”,静世安好。

资料查阅:补充资料一(诗歌、李白)

吴泓工作室

李白的诗与酒

高一12班陈晓蕾

诗酒风流,是盛唐的一种风气。诗仙李白正是借酒力创造了诗的自由和美。他的一生是诗也是酒,正因如此。谈到他的诗就会谈到他的酒,而谈到他的酒也一定要谈到他的诗。

《将进酒》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欢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莫君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为何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主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乐观,通达的情怀,同时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纵酒畅饮,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酒浇愁。天宝元年,李白受玉真公主举荐,很快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任期为供奉翰林,入宫后,仅仅担任处理皇帝草拟文诰,诏令这样的差使,虽然能时时谏劝玄宗,但玄宗沉溺声色,仅将李白看做满足自己享乐的御用文人,因此李白在宫中的日子并不能让他施展抱负。

在被赐金放逐离开长安时,于满腔激愤借酒来倾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作《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停,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积极进取,为国家曲躬尽瘁坚定态度的写照。

是啊,抱负无法施展,国不是国,君不像君,心中的忧愁逐渐堆积成山,从而引入时而对前途悲观失望,时而心中又浮起光明与希望的矛盾中,为排解这种矛盾,他开始纵酒并正式进入借酒浇愁的境地。

没有酒就没有诗人,没有诗人,酒杯也就会“空对月”。李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天才诗人,他对诗的感悟,他的诗情,诗魂,都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李白,故人情深

高一12班 胡思婉

他是人们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豪放不羁,大气洒脱的性格令他撰下无数千古名作。转眼瞬间,日新月异,沧海桑田,而那样飘逸的诗词怎会被历史掩埋?反是在远去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义士君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流溯回那个桃瓣纷飞,落英缤纷的季节。微风和缓,拂动舟中之人的衣袂,遥望远方,水天一色,江水茫茫,李白乘舟欲远行。忽然,远处浮现一个朦胧的身影,李白远望,只见汪伦踏歌赶来送行。杨柳依依,桃花纷飞。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伦情。即使那千尺的潭水,也及不上汪伦为我送别的一片深情。

李白定是感动的,心中也定是一片温暖洋溢,感于这千尺深潭桃花,感于那远闻的歌声,更感于汪伦送他的一片真心。

于是,重情的李白将那桃花潭水的季节留在心中;将自己的深情与感动;将那份不能言诉的情感与那朴实真挚的友谊,统统撰写在诗中。

重情的他,也有着对离去故人的难舍忧伤。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那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你与友人相别。管那长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而你却只见那孤帆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尽头。带着浓浓的伤感,静静遥望。

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你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离别忧伤之感仍在回旋。

于是,重感情的李白挥笔将他那浓厚的忧伤,将这烟花三月,与他对友人的深情离别愁一同写下。

李白,他也是那心似大海汪洋,广阔无际,情感丰富,悲清秋,伤离别的深情君子。那些过去的诗作里有他对统治者的感慨不平;有他对良辰美景的不绝赞叹,还有他对那桃花深潭的留恋感动与烟花扬州的离别愁绪。

酒仙李白

----浅谈李白生活与酒

高一12班 黄光兰

李白,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酒后写出好诗,被后人称为“诗仙”,我又称其为“酒仙”。一壶酒,可以在月下独酌,也可在林中共饮,更可在送别中问盏。李白不甘寂寞,经常聚集朋友,对酌数杯,并吟诗侃情,这乃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曾记否,“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是李白纪念能酿一手好酒的纪老。纪老死后,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可想而知纪老在他心中是多么重要。酒仙可真是名不虚传,无论他人在哪,都会发现有酒的影子。但他喝酒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写诗吗?当然不是。

他借酒言志,抒发抱负。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抒发了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的政治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以大鹏自诩,体现了李白的雄心壮志。

他借酒喻事,揭露现实。”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栖曲》)用此来讽刺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荒淫废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揭露当时受宠得势而骄横的外戚,反映了腐朽的统治。

他借酒写人生。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体现诗人出仕的喜悦。
高一12——学生看李白(一) 高一学生厌学怎么办
当然,借酒消愁是必不可少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这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想到前途渺茫,便借酒消愁,但李白的性格是豪迈的,振作精神便写出“长风......沧海”的诗句。

但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谑浪赤墀青琐贤”“一醉累月轻王侯”的作风奠定了他不得志的后果。

酒仙李白,借酒消愁的原因不正是政治的腐败吗?一代才子,却落得如此地步,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这是我的点点见解。

资料来源:

http://wenda.so.com/q/1361978179063663?src=150

http://wenku.baidu.com/view/b0d7b0eb998fcc22bcd10df3.html

以上为新安中学高一学生对李白进行专题学习后的习作,如有摘抄或雷同,请予以见谅。不胜感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2470.html

更多阅读

中学生厌学怎么办 中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中学生厌学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厌学症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这对学生自身,家庭,甚至社会都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如何对中学生厌学心理进

高中生厌学怎么办 高中生厌学该怎么办

高中生厌学,与中小学生有一些不同。一些高中生的厌学,不是一直就存在,而是到了高中阶段,面临激烈的竞争,弥漫着压力的教室学校环境,让很多高中生心里倍感压抑。他们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但是总是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要求,特别是学校里的排名,

转载 学生自编一字诗 小学生自编古诗

原文地址:学生自编一字诗作者:manling一曲一琴一弹诵,一位听客一赞咏。一唱一和一声笑,一首美乐一曲终。一山一水一日轮, 一股清风一浮云。一光一影一明月,一阵暗香一份情。——査良孺鲁震: 一山一泉一人家,一夫一妻一群子。一屡炊烟一阵

经历77事变的学生看今日缅甸 77事变简介

经历77事变的学生看今日缅甸7th July Student’sPerspective of BurmaBy Kanbawza WinJuly 3, 2013 2013年7月3日缅甸77事变纪念日再度来临再一次难忘伤心回忆7月7日发生的事件确切地说是半个世纪加一年前在1962年7月7日-缅军‘屠

声明:《高一12——学生看李白一 高一学生厌学怎么办》为网友动心忍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