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铁生陈村
铁生的生命结束在离他60周岁生日差四天。我本想那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以往一年将逝都跟他说上几句,祝他们新年快乐。现在,无处可跟他说话。
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
1988年,我在《一下子十四个》一文中写过他:在我经常想起的人中,有史铁生。其实我并没和他见过面。曾受人之托,写信去组稿,他寄了,并来信要我也写,给《三月风》。我认认真真地答应,一次次构思,却始终没写成。我的文章很滥,但哄谁也不能哄《三月风》。有次到京,想看他却没去成,只好托朋友将蜡制的小鞋送他。
我是1988年10月第三届《上海文学》奖的笔会上见到史铁生的,他和李锐、杨显惠、赵本夫、李庆西等来沪,我们去了嘉兴南湖和浙江乌镇,看了丰子恺和茅盾故居。那时他还没透析,轮椅的踏脚上放个塑料尿桶。同伴们抬轮椅,背他上下车。他一路兴致很高。
2001年,我在《去找史铁生》中写: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我没读到史铁生集中写身体所受的困苦,也许这在他是家常,没想起一说,不吓唬读者。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需要母亲、父亲和妻子接力,医生和朋友相助,小心守护。小心再小心,还是一桩桩毛病添加进来。脊髓的患难引发截瘫坐上轮椅,之后肾脏萎缩导致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血液维持生存,其间有褥疮等威胁,之后肺部的问题来了,病危。他很早血压就高了,脑血管突然破裂,成为最后的直接死因。
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在朱家角水边的一个饭店,王安忆蹲下给他揉小腿,要它消肿。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感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们家生活俭朴,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他的几辆轮椅和助残用具。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漂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他有本书的书名很真实,《病隙碎笔》,勤奋地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写一节是一节。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在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去医院成了非常大的困难,他们夫妇俩只有一条好腿。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也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人们读他的书,首先看到非常美好的明澈的汉语,在此止步也成。他想的那些问题,如你不想发问,无疑惑,他继续说的对你无用。但人有可能一直不发问吗?那些题目在人生途中等着我们。如你有疑惑了,则可与他同路。对无边的困境说“是”,就开始精神之旅了,他是从这里出发的。他说天堂是行走之路,不是到达的终点。这个人将天堂也谢绝了,但是,他要自己走向那个方向。
(有删节)
(1)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5分)
A.在新年来临之际,作者没能按照惯例向史铁生问候,对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心和内疚。
B.在《一下子十四个》一文中,作者虽然没有和史铁生见过面,但是彼此互相邀稿,已成好友。
C.读史铁生的作品,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启迪人超越智和愚,省察自己内心,爱自己爱世界。
D.作者认为史铁生作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语音清丽明澈,淡雅怡人;思想深邃,热烈厚重。
E.史铁生的一生过得很艰难,难以体会到常人在精神上的快慰,所以作者说,将天堂也谢绝了。
(2)归纳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6分)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史铁生所遭受的病痛?(6分)
(4)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史铁生给了你哪些有关生命的启示。(不少于三点)(8分)
参考答案:
(1)CD
(2)好友突然辞世,内心伤感;经历相同,情感相同;痛失朋友,聊以缅怀。
(3)突出人物特点:一生与苦难抗争;表现人格魅力:难以企及的高尚情怀;表达敬仰之情;折磨中取得非凡成就。
(4)笑对挫折,不向命运低头;感恩报恩,回馈社会;体察心灵,普度众生;品质高尚,境界高雅。
原文:
回想铁生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
铁生的生命结束在离他60周岁生日差四天。我本想那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以往一年将逝都跟他说上几句,祝他们新年快乐。现在,无处可跟他说话。
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从他的体格看,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他曾说:“我现在老说我这个身体不好,剥夺了我多少时间。陈希米就说我,如果我身体好,用其他的方式剥夺,一样。”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1988年,我在《一下子十四个》一文中写过他:
在我经常想起的人中,有史铁生。其实我并没和他见过面。曾受人之托,写信去组稿,他寄了,并来信要我也写,给《三月风》。我认认真真地答应,一次次构思,却始终没写成。我的文章很滥,但哄谁也不能哄《三月风》。有次到京,想看他却没去成,只好托朋友将蜡制的小鞋送他。他收到了吗?
有路而不能走,能量就回到了心里。我读《插队的故事》,读得心凉。史铁生更有理由成为残雪,但他节制了意念,还在用地老天荒的爱爱着一切,爱得毫不媚气。这样的人,该怎么说他呢?
我是1988年10月第三届《上海文学》奖的笔会上见到史铁生的,他和李锐、杨显惠、赵本夫、李庆西等来沪,我们去了嘉兴南湖和浙江乌镇,看了丰子恺和茅盾故居。那时他还没透析,轮椅的踏脚上放个塑料尿桶。同伴们抬轮椅,背他上下车。他一路兴致很高。
2001年,我在《去找史铁生》中写: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2001年我受《收获》委托,2006年我受《上海文学》委托,去北京和史铁生谈有关生死、有关日常的话题。谈完后做出文本发表。我跟他平常的说话随便得多,谈社会上的杂事,谈好笑的人和事,谈足球,谈抽烟,谈生病吃药。欣赏一下他的新轮椅,新装备。当一个残疾人很长见识,应该有许多好东西来武装自己。我夸他听太太陈希米的话,希米说哪里啊。在邮件和电话中,我称铁生为首长,问希米首长如何了。希米称他“我家的领导”,告诉我领导这几天又如何了。首长太平着,身体别有新的问题,大家就很高兴。他是1989年成家当领导的,有这个家这个太太对他实在太重要了。
2004年,他应已在复旦大学当教授的老朋友王安忆的邀请去做一次演讲。我在网上说,他这布衣的来到是本城的光荣。5月21日,史铁生陈希米夫妇和另外几位朋友来我家,更是我家的光荣。那天铁生说,他到过的人家极少,夸我家的楼下有轮椅坡道。两个月前,我刚做好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回家时也用这坡道。两天后我们陪他去青浦的金泽和朱家角。他坐轮椅,我用双拐。我问朋友,你们知道我没有拐杖了怎么办?他们不知道,我说,那我就给铁生推车,这车也是我拐杖。
史铁生21岁坐上轮椅再也没下来。他曾长久被几级台阶所困。健康的人不明白坡道对轮椅上的人攸关生死。在他最后的这个家,经一再请求,好不容易被批准建设一根坡道,从此可以自己出门,到院子透透气,有时还跟保姆打几下羽毛球。他因此快乐。
2011年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这天,上海和北京先后开会追思他的一生。我在复旦大学的追思会上提到“坦然”二字。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我没读到史铁生集中写身体所受的困苦,也许这在他是家常,没想起一说,不吓唬读者。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需要母亲、父亲和妻子接力,医生和朋友相助,小心守护。小心再小心,还是一桩桩毛病添加进来。脊髓的患难引发截瘫坐上轮椅,之后肾脏萎缩导致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血液维持生存,其间有褥疮等威胁,之后肺部的问题来了,病危。他很早血压就高了,脑血管突然破裂,成为最后的直接死因。
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在朱家角水边的一个饭店,王安忆蹲下给他揉小腿,要它消肿。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感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们家生活俭朴,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他的几辆轮椅和助残用具。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漂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他有本书的书名很真实,《病隙碎笔》,勤奋地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写一节是一节。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在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去医院成了非常大的困难,他们夫妇俩只有一条好腿。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也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史铁生能活到写到2010年底,家人之外,也拜医生护士和现代医学科学所赐,拜一些好心人所赐。他这一生历时最长的正式身份是“病残知青”,接受民政部门的救济。好心人曾拨出经费令他得以承受透析的经济压力,好心人分配给他底楼的房子,好心人令他在晚年正式就业,终于有一份工资。
我最后一次见铁生是2009年的圣诞夜。我到北京开会,去看他和希米。那个晚上铁生点起许多蜡烛,桌子上有红酒和蛋糕,我们三个人举杯庆祝节日,吃了自家包的饺子。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我劝他躺着去,看他被机器移动到床上,坐他床边说了会话后告辞。希米送我出门。我哪里想到这已是他的“晚年”,已是最后一面。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性,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人们读他的书,首先看到非常美好的明澈的汉语,在此止步也成。他想的那些问题,如你不想发问,无疑惑,他继续说的对你无用。但人有可能一直不发问吗?那些题目在人生途中等着我们。如你有疑惑了,则可与他同路。对无边的困境说“是”,就开始精神之旅了,他是从这里出发的。他说天堂是行走之路,不是到达的终点。这个人将天堂也谢绝了,但是,他要自己走向那个方向。
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这几天看网,无数网友追念他,他的朋友怀念他。1月6日是民俗说的“头七”,这个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被网民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在这个“铁生之夜”,人民在用鲜花和烛光送别他们爱戴的作家,他们的弟兄。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哀荣,胜似国葬。
2011年1月6日(本文将同时刊发《上海文学》2011年第2期,该杂志推出“纪念特辑”,重发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并责编姚育明文章。——编者注)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
曹飞跃
不知死,焉知生
1972年,史铁生因先天性脊椎裂导致双腿残疾,返京养病。1974年,他进入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务工,并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弃职归家,笔耕至病殁。
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正因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不得不常年遁世于地坛,自逐于那一片荒芜之地,
他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曾有多少百无聊赖的时光,他观察“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蜜蜂、蚂蚁、瓢虫、鸣蝉,以及在草叶上滚动、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曾有十五年的光阴,他目睹散步的中年夫妇由盛及老,唱歌的小伙子在墙角整理歌喉,捕鸟的汉子在树丛中撒网,漂亮的兄妹在“灯笼树”下拾起“小灯笼”……而他仍然孤寂。
在地坛的所思所系构成了史铁生余生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众多跟他接触过的文坛朋友都明了,史铁生是“一个永远活在‘问题’里的人”,但在生死大悟之后,虽久卧病榻,也不妨乘物游心。
2010年5月,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对谈,那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重复论及自己为何要写作的原因:“写作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写作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真是这么回事。没有别的原因……永不解决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那你说这岂不是荒诞吗?最后你发现作为一个永恒的过程而言,只有美是它最终的解答。别的都很荒诞。只有美可以是不断超越的。”
思辨的写作,命定的寂寞
史铁生说自己从小就“怵窝子”,对世界有恐惧,如非横遭突变,可能永远不会做一个作家,而会在恢复高考后读理工科的大学,然后平凡度世;但是,他的命运并没有按照这一轨迹行进。
1998年,由于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史铁生开始“透析”治疗。2006年,《南方周末》记者夏榆探访尚在医院的史铁生,看到他的动脉血液经塑料管进入透析机,滤掉毒素之后再经静脉回到体内,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长达九年、1000多次的针刺,就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史铁生自己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半小时的透析治疗,续命之余,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身体。他的写作,因此只能局限在每周四个上午的几个小时,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即是他花了三年的所有上午写就的。他不参加活动,绝少接受采访,如果和朋友聚会,他要提前半天什么也不干,攒下精力和朋友说话。
曾经有人评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但这未必合乎史铁生的自我体认。他曾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表示,史铁生的写作是跟灵魂对话,这命定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心灵发出的,不是装出来的;他的彻底个人化,也不是装给大众看的,因为他从不哗众取宠。在这个反潮流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书曾经感动过众多读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的笔法。此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我的写作太过思辨,没办法,这可能就是我的命。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
史铁生晚年住在金台路,由妻子照料,生活并不宽裕。作家陈村早年拜访,“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为了预祝史铁生六十大寿,邻居王耀平送了他一个装蛐蛐的“拉子”(笼子),原本期望可以送蛐蛐伴他,不料竟成他去世前的唯一信物。
史铁生曾无限流连于地坛,并因此感恩自己的命运。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无颓墙,无荒草,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京城的初雪久候未至,2010年最后一次残阳夕照,唯有冷风凛冽中飘来几不可辨的气味,知史铁生者,遂了然那气味中,或亦有一缕是属于十数年前那个作家的,他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
(选自2011年《看天下》第01期,有删节)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人物传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史铁生的生平,而是围绕史铁生的思想、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诠释。
B.文中详细地介绍史铁生有关“透析”治疗的过程,是细节描写,为后文引出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作铺垫,这又是“以小见大”,表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
C.文章通过史铁生的文坛朋友、周国平以及陈村等人的评论来表现史铁生深刻的思想以及他面对困境所展现出来的从容、坚强的品质。
D.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不再荒凉落寞,它曾属于十几年前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的史铁生。
17.史铁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联系本文分析史铁生为何对地坛情有独钟。(6分)
18.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史铁生的“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4分)
19.史铁生“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结合你的人生阅历谈谈你的感悟。(5分)
16.AB 详细地写“透析”的过程主要是为写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作铺垫。C非周国平的评论,而是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的对谈 D原文“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
17.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而地坛的荒芜恰恰给了他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的空间。⑵地坛曾是皇家祭祀礼仪之地,而现在是剥蚀了琉璃,淡退了朱红,坍塌了玉砌雕阑,地坛的变化与史铁生的命运变化有相似处,所以作者更能理解“它的意图”。⑶史铁生在地坛中看到了美好的景致、体会到人间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这些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哲思。
18.⑴在生活上,他感受到他人的温馨、幸福与美好,而自己却仍然寂寞。“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⑵在写作上,在地坛的所思构成了他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他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美来做最终的解答,不断地超越美。⑶在思想上,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在反潮流的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
19⑴时时刻刻都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时光,珍爱生命。⑵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⑶面对任何不幸,要从容,甚至是微笑面对,要有一种坚强乐观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