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细读

刘林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篇悼亡词。先说一下悼亡的含义,悼亡只指丈夫对死去的妻子的悼念,这个含义的规定与西晋的潘岳有关,潘岳在妻子死后写了几首悼念妻子的诗,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诗里写过悼念妻子的内容。潘岳之后,写的就多了起来,唐代的元稹的悼亡诗三首最为有名,到了北宋,在以写男女相思别怨的词里,苏轼的写妻子的悼亡词与众不同,包括到后来的清代的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写的很好。

我们来赏析这首词。

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一句我们先从“茫茫“两字入手解读。

“茫茫”是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的意思,这里有看不见,不相见之意。“两茫茫”是指双方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如果真的是烟雾导致的看不见或者是别的其他的东西挡住了视线或什么的,那也好办。但是是“生死”两茫茫,生者苏轼,死者王弗,一个地上,一个地下,阳阴两隔,这就永远也没有再见的机会了。而且又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是实指。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去,到苏轼写这首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整整十年了。诗词里有的数字是虚指的,比如“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中的“十年”就是虚指,指时间长。古人用“十年”来虚指时间长,那么真正的十年就表示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段了。就是现在,“十年”也意味着是很长的时间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啊。

所以“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简单的第一句话包含了词人多少的感情。但是你表面上看不出来。诗词都是要细细品味的,只有“品”才有“味”。

其实“茫茫”二字还是有来历的。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两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茫茫”在这两处诗词里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还有更早的诗句中出现,我没有细究。显然苏轼可能受了白居易的影响。但是这两处的表达还是不一样的。白诗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的,苏词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的。

十年了,苏轼是不是天天在想念妻子呢?我们看下句:不思量,自难忘。

这两句关键字是“自”。“思量”就是想念,“不思量”就是不想念。“难忘”是难以忘记。这都好理解。那“自”是什么意思呢?“自”多是第一人称代词,经过借用引申可以理解为连词“由于”,副词“原来”、“本来”,“当然”、“自然”。把这些意思代入连接起来理解的话,好像不思量和难忘是矛盾的。但细品起来,大有嚼头。不想是由于(本来)难忘,说明是太想念了。不思量是“表”,难忘是“里”。难忘的表达有两种:一是嘴上说想念;一是嘴上说不想念。而不想念的想念,不想念的难忘,似乎更深刻。

所以,看似矛盾的连接,恰是苏轼感情独特的表达,这才显出苏轼对第一个妻子王弗的感情之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两句词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我们生死分别十年了,我很想念你。但苏轼的表达是多么的委婉深刻,感情是多么真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总起句,总括句,又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接着看下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是四川眉山和山东密州相隔千里之遥,当时苏轼是在密州的任上。孤坟的“孤”,还是要说两句的。王弗的葬地还有苏轼父母的坟墓在那里,应该不是“孤”坟的,这里的“孤”是说苏轼不在妻子的身边,妻子是孤身一人,更是指的妻子的孤独。“无处话凄凉”是苏轼说自己没有地方可以说说自己的凄凉。这句话的表达是照应前面的“千里孤坟”的。其实是说妻子王弗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和妻子说自己的“凄凉”,这里的凄凉有两种意思,一是说凄凉的环境,密州是个凄凉地,密州比不上杭州,更比不上京城汴京(开封);一是说自己的凄凉的心境,主要是指对妻子的想念而产生的孤独悲伤之情。所以说这里的“凄凉”,其实可以换成“孤独”。就变成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孤独。正好”凄凉“对应孤坟的“孤”。在密州,苏轼是不孤独的,有妻子王润之在,还有奴仆婢女呢,还有朋友呢。那么我们说,苏轼和王弗有他们两人专有的共同语言,是不可以和别人说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句话中“千里”和本词的第一句的“十年”相对,一个是空间的角度,一个是时间的角度。时空交织,令人感慨万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还可以看做是对前面“不思量”的原因说明。

既然“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么下面词人又从什么角度来表达思妻之情呢?

接着看下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句是设想,设想什么呢,设想两人相逢,按说应是好事啊,就可以“话凄凉”,排解各自心中的孤独悲伤之情了。但是苏轼怎样写的呢:相逢“应不识”。相逢不认识了,很奇怪?下面解释了是因为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这是此时苏轼的形象。

尘满面,从字面来说就是灰尘布满脸面,当然是不可能真的了,苏轼不可能满脸的灰尘,所以这里的“尘”是形象的表达,可以引申为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仕途奔波风尘仆仆带来的疲倦和失意。鬓如霜,古人一般用霜和雪来比喻鬓发,如“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为什么用霜雪来做比喻呢,我认为除了取其表面的颜色相同之外,还与霜雪和鬓发带给人感觉都是凄凉伤感有关。

面满尘,鬓如霜,分明是一个老者的形象。可以想象,一个老者面对自己27岁(妻子永远都是27岁)貌美如花的妻子,妻子如何能相认呢。

到底如果相见了,妻子王弗还认不认苏轼呢?注意了,我们看苏轼的表达是“应不识”,如果改为“不认识”有什么不同吗?有的。这里关键的字是“应”,“应“是“应该”之意,应不识,有“不确定”、“大概”之意,而“不认识”就是肯定、绝对不认识了。“应不识”可以看出苏轼此时心里的矛盾,一方面不相信(自己老了)甚至不愿意(怕妻子伤心)妻子认识自己,一方面又隐隐地希望妻子能够认出自己。

好了,为什么苏轼在这里要描写自己如此“不雅”的形象呢?这还是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的,因为没有王弗在身边,少了王弗的照顾,也无心也不愿关注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才变成这个样子的。

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苏轼不设想见面两人高兴呢?我想是不是“应不识”的表达一方面符合苏轼现实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更委婉,感情更深沉,更让读者深深地感慨于两人的情深义重。

面满尘,鬓如霜,这其实就是苏轼前面“无处话凄凉”的“凄凉”。这样上下两句就接上关系了。

那么分析到这里,这首词的上片的三大句话关系就明朗了,层层关联,互为表里,前后呼应,读来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词到这里转了几层,自然就逼出了梦。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我们就接着看下片。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夜来,这明显是为写梦设置的环境。幽梦,这个“幽”,下面要结合梦的具体内容来体会。忽还乡,是梦的内容概括。

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就是梦的具体内容。

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正,是正在进行时。连起来说就是,王弗正在小轩窗下梳妆。这是极普通的一个生活画面,原来苏轼“自难忘”的竟然是这么一幅生活剪影。苏轼没有梦到博取功名前妻子伴读时对自己忘记背诵内容的提醒的身影,也没有梦到做官后妻子在屏风后面帮助自己识人的背影(具体见苏轼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这些应该是对一个妻子来说很大事了,但苏轼偏偏没有梦到。那么,妻子平常天天要做的梳妆的小事,对苏轼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们从感情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体会,自然就会明白,人们对自己最爱的人的回忆,印象最深的大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如元稹在悼亡诗《遣怀诗》里记的也是妻子的生活小事。小事上更见感情的深度和厚度和爱度。可见苏轼对爱妻的怀念和感情深厚。

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这个白描,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模糊的,但就是这个模糊的印象,给了读者多大的震撼。因为读者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王弗梳妆时的美丽和温柔。这无疑增加和增强了读者和苏轼的的心灵感应力和感情共鸣度。但“小轩窗,正梳妆”对于苏轼来说是不是很清晰呢?我们看下一句是什么: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说话,只有各自的眼泪簌簌得往下落。千行,是夸张的表达;唯有,是强调表现方式的唯一。这样看来,“小轩窗,正梳妆”的画面苏轼是可能清楚的看到了也可能也是模糊的,两方面理解都讲的通。

上面的理解,“相”取互相之意,另外,“相”还有几种理解在这里也是讲的通的,比如:(表)一方对一方,这个我们熟悉;还有表自称(我)(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表对称(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首词里的“相”可不可以用这几个意象呢?我说可以的,那么无论用这几个的哪个义项,“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都可以理解为:我(苏轼)看着你,没有说话,只有眼泪簌簌的往下落。

我还说,这样来理解这两句话可能比较符合苏轼本人的意思。取“相”为互相之意不很准确。可能有不同意的。

我有两点根据。

一是我们不要忘了上片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几句话。这个设想和梦想的角度可以看做是一回事,都是一种幻想。如果你们同意我对“应”的理解,可能要说了苏轼没有绝对说不认识,下面在梦中说他们相识也不算矛盾?

那么我 还有另一个根据。

就是古代女子梳妆台的摆放问题。

古代女子一般是置身深闺无人识,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女子,更是不能随便外出,就是在家里,闺房里也是深不可测,讳莫如深的,不会随便让人看见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一首《蝶恋花》中的女子是在“庭院深深深几许”、“帘幕无重数”中。所以我认为一般女子的梳妆台不会放在窗下,更不会对着窗户梳妆打扮的,虽然防范很严。苏家也是小康之家,中等以上水平了,苏家的长媳王弗长房的房间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了,房间里东西的摆放应该很有讲究的。所以王弗“正梳妆”,很可能是苏轼从外面窗帘外看到的,而且很有可能看到的是王弗的背景,至多是侧面。而王弗呢,可能根本就没有看见苏轼。

那如果你还是不同意,可以存疑。

这里,我们还可以解决“小轩窗,正梳妆”的情景是不是苏轼清楚的看到了,应该肯定的是苏轼看到的是模糊的。就算你不同意王弗的梳妆不是对着窗户,那总得同意窗上有帘子挡着吧,因为“正梳妆”,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很可能是刚刚起床,总不会大开窗帘吧。就算是在窗下梳妆总得帘子挡住些吧,那么正梳妆是很认真的的样子,也不会看见苏轼在外面吧。

我们又有新的问题了,好不容易见面了,不管是相识还是不相识,总能相认,为什么只哭不说话呢?可以边哭边说吗。既然是梦,就自由多了,可以是不哭也不“无言”,夫妻两人可以卿卿我我喁喁私语“却话巴山夜雨时”吗?为什么非得“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呢?

但这就是梦的内容,记梦,可见苏轼是实写梦的。这个实际的记梦,更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痛苦,竟然连梦都无法浪漫,连“一晌贪欢”都无法实现。这个痛苦,更加剧了苏轼对妻子的怀念和伤感。也使读者嘘唏不已,感慨万千。

我们回头来理解“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幽”。

《说文》里说:幽,隐也。日月光线被遮住为幽暗。我们就从《说文》的解释结合词来理解体会“幽”。

我认为“幽”在词有几层含义。

首先是说梦境是昏暗模糊不清的。这个意思和我们在上面推的苏轼是模糊的看到了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相吻合。

其次,幽有幽静之意,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情景相吻合。而且,如果理解为我说的苏轼自己流泪,王弗没有看见苏轼,更符合幽静之意。

再次,幽有幽情之意,幽情就是深藏于内心的绵长衷情。这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理解的。

所以,苏轼已经在梦的具体内容、情境氛围和要体现的感情之前给我们概括好了,就一个“幽”字。

为什么分析的这样细腻。我记着叶嘉莹教授说过类似的话,词都是细腻的,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才见词的水平,词人的水平。还说过,词人没有那个意思,你理解了,可以理解,因为词因人而异。那如果词人有那层意思,你没有理解出来,就对不起词人了,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读者了。

梦记完了,词还没结束。我们看最后三句话: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三句自然是梦醒之后的感慨了。

有人说这三句是化用典故。说是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本事诗·征异第五》)。那么,短松冈就是王弗的坟墓,断肠的人就是王弗了。当然我们不能拘泥于典故的本义,在这首词里断肠人也完全可以说是苏轼。而且说是两人断肠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年年生死两断肠”正和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尾呼应,而且“短松冈”又呼应“孤坟”。首尾浑然一体,情感一以贯之。

那“短松冈”,如果说不是王弗的墓坟行不行呢?有人这样说了,我的老乡徐州人东方龙吟在一本解读苏东坡的书中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通过推理,王弗埋葬地松树不可能是短松,应是高松,而且通过他的实地考察,王弗的墓地栽的是香樟树,这是一;还说,根据苏轼记梦的时间是正月二十日,这个时间既不是王弗的死日,也不是归葬日(王弗是在京城死后归葬眉山),苏轼在这个时间写的其他词都与纪念王弗多少有关系;再有“明月”意象在苏轼的许多首诗词中大都是体现美好的场景的。由此来推测,短松冈应该是苏轼和王弗幽会的地方。

这种解读当然可以,我觉着还是比较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1053.html

更多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扩写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苏轼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季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的作品。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

引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比赛教案及反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2010年,韩国多次

搞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八首原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地震版》十年生死两茫茫,屋遭殃,震摇狂。地动天昏,房子倒塌光。为助灾民心相约,强联手,救伤亡。夜来武警找人忙,探残墙,扒希望。修复路桥,援手在他乡。何处传来捐款曲,回首望,满钱箱。江城子《腐败版》十年生死两茫茫,享皇粮,掌公

声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为网友喜旧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