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被傅斯年称为与王国维齐名的世界型学者。
1880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本名“道宗”,字援庵。新会县人杰地灵,出过许多名人:陈献章(1428-1500年,字白沙。打破朱熹之学统治地位,开啟以后王阳明“心学”之道。)、钟鸣仁钟鸣礼兄弟、陈少白(四大寇之—)、梁启超等。
1885年6岁随父到广州,7岁入私塾,学到12岁。启蒙老师冯掖薇。
1892年13岁读到张之洞《书目问答》,渐渐学会了按自己的兴趣买书看。
1894年15岁,广州大疫,学馆解散,有时间读自己的书,打下学问基础。(看来,正规教育也挺害人的!据说,牛顿同学也不是学校出来的。)至17岁,读了《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总目》、《二十四史》等大部头书籍。据说《四库全书》乾隆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收书3461种,79337卷,7亿7千万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每种书的内容提要汇编成200卷。陈垣家有钱,他花8两银子买《四库全书总目》、7两银子买《十三经注疏》、13两银子买《皇清经解》、100两银子买《二十四史》。不得了!还是家境好。
1997岁18岁入京应顺天府乡试,因八股文不好,失败。回广东发奋学习八股文。
1900年20岁考新会县第二名,第二年考了第一名。秀才。补为廪生。
1902年到开封考乡试未中,彻底放弃科举。
1904年与潘达微等人办《时事画报》。1907年任广州振德中学教师,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院学医。并在《时事画报》上发表反清文章。
1908-1912年办光华医学堂,并学医,毕业,任教。讲授生理学、解剖学。1912年参加广东医学共进会,接触到孙中山。在医学研究上也建树。
1913年34岁当选众议员,从此定居北京,弃医从政、从学。
1917年38岁因研究宗教史,向英敛之借阅宗教史书籍,英敛之在香山宜静园主持辅仁社。这次访问,有了《元也里可温考》这篇大作产生。英敛之主持辅仁社,当时拟定的题目有《唐景教碑考》(不知道这个题目结果如何?应该是陕西周至的大秦景教碑吧!我们很关心这个)、《元也里可温考》(这题目让陈垣先生做了)、《清四库总目评论教中先辈著述辨》等。“也里可温”一词只在元代文章中出现过,按《元史·国语解》说:蒙古语,应作"伊鲁勒昆"。伊鲁勒,是福分的意思;昆,是人名、部名。刘文琪说,这是"天主教"。即"也里可温"是基督教的意思。《元也里可温考》使陈垣一鸣惊人。
1918年编成《基督教史目录》。与叶恭绰等游大同云冈石窟寺,写成《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是陈第一简研究佛教史的论文。
1920年检查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当时共抄了七部,分藏在七处:文渊阁(北京)、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北京故宫)、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四库》编成100多年间,一直未有人对其专门全面研究过。陈垣为第一人。当时1920年5月法国总理班乐卫来中国,建议用退还的庚款用来影印《四库全书》,徐世昌总统允诺影印成后,分赠法国总统及中国学院,令朱启钤具体办理。于是,陈垣就开始全面统计整理,结果:《四库》共收3461种,99309卷,共229万页,99700万字。页数最多、块头最大的是《佩文韵府》,2万8千页。
1921年42岁,任教育部次长(总长黄炎培不到职),主持教育部工作。
1922年5月辞去教育部次长职务,仅任半年。任京师图书馆馆长,阅所藏敦煌遗经八千卷。第二年发表《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元西域人华化考》。
1923年发表《元西域人华化考》,被蔡元培称为“石破天惊”之作。陈寅恪也予以了高度评价。许冠三认为该书“论朴实,极类顾炎武;论简赅,直逼王国维;论明白通晓,可敌胡适之。”
1924年冯玉祥驱溥仪出宫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陈垣任委员。
1925年陈垣发表《二十史朔闰表》,将2000的中历、西历、回历互换对比,相互查对。引起轰动,胡适予以高度评价。
1926年英敛之去逝,临终将辅仁大学校务托付给陈垣。陈垣任辅仁大学校长一职到1952年,达26年之长。
1927-1939年在北京中央研究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兼职,完成《吴渔山年谱》、《敦煌劫余录》等专著。60岁前。
1900年道士王圆录发现敦煌藏经洞,当时有四万卷用古写文书,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奥登堡、日本的大谷探险队,相继劫走三万余册。我国国家图书馆保存8千余册。
1940年61岁完成《明季滇黔佛教考》,表彰明末遗民之民族气节。
1942年完成《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1943-1945年组织“史源学实习”,完成《通鉴胡注表微》。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用了19年编成的编年史巨著。胡三省(1230-1302年)对其进行了校勘、注释、考证,形成《通鉴胡注》—书。但后人对胡三省了解并不多,至到清朝,考据兴起,才慢慢被人关注。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使长期被埋没的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学术思想,公之于世。
1948年抗战胜利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拒绝国民党飞机“抢救”,留在北平。
1949年70岁,4月发表著名的《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
1950年71岁,辅仁大学由政府接管,仍任校长。
1951年72岁时参加四川土改工作。
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至逝世。
1954年75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原请陈寅恪)
1959年8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86岁完成《两封无名字无年月的信》,这是最后一篇著作。
1971年6月21日,92岁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