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松陵吴淞江与黄浦江源头的关系 黄浦江的源头

上海黄浦江之水来源于太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江南河流众多,几经更迭,究竟是哪条主干流河道把太湖水引入黄浦江,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有说词。其中吴淞江为主要水道,直接影响着黄浦江后来的发展,“以浦代淞”这一说法,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基于此观点,吴淞江的源头也就等同于黄浦江的源头。笔者在此尝试溯源,浅析一下吴淞江的源头是否就在吴江松陵垂虹桥东侧?

太湖的形成,主要是来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和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的水流,以及湖州江苏等周边地区的众多漊港注入,汇集成了太湖。古时候,太湖的下泄出水口在菀坪浪打穿至松陵瓜泾口一带

图1:“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流向图

,直到唐宋以后,出水口“逐渐北移,以吴江长桥为要口,元明清间长桥淤浅,乃以瓜泾口为上源。”(《吴江县志》·河流湖荡)。此时太湖水由松江(今吴淞江)、娄江(浏江一带)和东江分泄入海,合称三江,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见图1)也是这个来由。后来,娄江、东江淤废,作为三江中最宽阔的松江,承担着太湖的下泄主要通道,维持了很长一般时间。对于太湖泄水,吴地有着“吴江十八港”、“震泽七十二港”之说。

试论松陵吴淞江与黄浦江源头的关系 黄浦江的源头

由于地理环境的交替影响,茭芦塞路,太湖泄洪水道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换,原本气势磅礴的吴淞江这一响亮的名号己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而流淌至上海的吴淞江,也被人气鼎盛的黄浦江所替代,只留下了细小的吴淞江和吴淞口这些名字了。因而追溯吴淞江的源头,探研吴淞江的历史贡献和衰落以及黄浦江的崛起,重新审视松陵盛家厍和垂虹桥的历史地位,这对开发建设盛家厍历史街区、设立黄浦江历史源头标志,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性意义和新的创举。

对于吴淞江源头的出处,大凡都从太湖泄水说起。在探讨中,很多人倾向于“瓜泾口”这一港名,认为吴淞江的源头在瓜泾口。其实,此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

早期真正的吴淞江源头应该在松陵,也就是在垂虹桥堍(旧时也称长桥)。在未建垂虹桥之前,这一带是茫茫一片水域,湖河纵横,是太湖的重要出水口。后来这里开凿运河,建“吴江堤”,修“至正石塘”,才逐渐显现河道水流,阡陌纵横。吴淞江的水域地位,为太湖泄洪引领了航向,起了主导的地位作用。至于吴淞江与太湖的关系究竟如何?各类史料书中有很多记载,在此不妨摘录几段。唐陆广微的《吴地记》中说:“淞江,一名笠泽,一名松陵江,一名吴淞江。自太湖分流,出吴江县城东南之长桥,东北流合庞山湖在苏州府南二十里。又东北经唐浦苏州府东二十五里,折而东南流”。如明·影印本《松江府志》第二卷中有:“今松江自吴江长桥东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东北流至淀山北合赵屯浦又东合大盈浦

图2:1949年的吴江县城厢地图

又东合顾会浦又东合崧子浦盘龙凡五六浦至宋家桥转东南流与黄浦会而入海”。如百度文库(吴淞江·苏州河)中,这样记载:“庆历八年建有吴江垂虹桥,也叫长桥,仍是松江第一要口,宽千余尺。此后,吴江长桥河淤浅为两条细流,松江进水口北移,瓜泾口遂成为吴淞江源头,但泄水量己大不如前了。”又如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文中说:“案太湖自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者为松江”。元潘应武《决放湖水方议》中说:“长桥系太湖众水之咽喉”。明归有光《水利论》中说:“太湖之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吴淞江者”。莫旦《吴江县志》中说:“太湖三万六千顷,-------俱聚潴於湖,而由吴江长桥东入松江、青龙江以入海”。如《垂虹秋色满东南》一书中说:“垂虹桥位于太湖之尾,松江之首”。“古松江源远流长,其首实在吴江,故昔人多称吴江为松江”。《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一》记载:“吴淞江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长桥至夏驾浦约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再如,《康熙吴江县志·卷四》18页记载:“太湖由吴江长桥东入松江,又东入青龙江以入海。此则吴江右承太湖之尾,右据吴淞之首,正当江海交激之会也。”《光绪吴江县续志》不分卷26页中《修筑垂虹桥议》中说:“吴江介湖海之交,中有吴淞江,为湖水东流入海要道。”《上海通志》中说:“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最早正源出自江苏省吴江县南之太湖口(今吴江市城南),河道宽阔,太湖下游主要出水口”。素以研究严谨而著称的专家王文楚也在《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一书中指出:“从上述诸点推测,大致唐宋时期,吴淞江的--正源口己在长桥口,也就是太湖口。江自太湖长桥出,径甫里而至青龙镇。”

我们再从几张老地图中察看,早年吴淞江的地理方位,就更会一目了然了。2是一张1949年时的吴江县城厢图,在图的下方,明显标出了“吴淞江”河道,也就是如今垂虹桥至红桥的河道。3是在《太湖备考》中,一张反映垂虹桥与吴淞江的关系图,显示出文字“长桥为吴淞江上游”。4是明《吴江水考》中“吴江水利全图”中的局部水利状况,图里的垂虹桥下端清晰表明了“吴淞江”三个字,并一直延伸到瓜泾口一带。作为在垂虹桥堍起源的吴淞江,在古代地图中被标示出来,这样的例子不胜美举。地图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吴淞江源头的位置所在。如明嘉靖《吴江县志》的县郭旧图,清康熙《吴江县志》县郭图,这二幅地图中,都在垂虹桥的紧靠上方,标示了“吴淞江”和“古吴淞江”。

再者,由于垂虹桥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是太湖和古吴淞江的交汇处,是通泄洪水的主要口门,因而,在这湖海交激之处,观察水位涨落,建立水位测试碑就显得相当重要。宋宣和二年(1120年),在垂虹桥垂虹亭北之东西,立有二块水则碑,东面的名为“左水则碑”,西面的名为“右水则碑”。直至1964图3:《吴地记》图之一

年6月,国家水利部来吴江实地调查时,右水则碑仍在垂虹桥原处。由此而见,水则碑在垂虹桥处设立,足以见得太湖与吴淞江紧密的关系和渊源,同时也是见证与研究太湖流域近八百年历次洪水的重要物证,它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水位站,在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在垂虹桥南侧建有“太湖神庙”,也从传统祭祀方面,印证了太湖水东泄入吴淞江,是一处利害关系甚重的要地。此庙原在醋坊桥,也称“松陵庙”,在1586年间,移置垂虹亭南。由于“吴江地处太湖之滨,而太湖乃东南水都,利物之功甚博,水患之灾亦多,利害关系至关重要,因此特建太湖庙”,以至“蛟龙不惊,风涛晏如。民居安堵,农田以畲”。“水则碑”与“太湖庙”同在湖海交激处出现,这赋予了吴淞江源头的特定的涵义,这决不是偶然相撞,这是一种地标性实物的体现。

另外,垂虹桥、红桥上游的“吴家港公园”,也证实了这条名为“吴家港”河流曾经的历史。在清《太湖备考》卷二中指出:“吴家港,今称西吴家港,北流直对长桥,故名北吴家港。又即古吴淞江口,故《水考》称为‘长桥吴淞江’”。在《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二》中记载:“太湖--------东流不半里北至长桥吴淞江,按吴家港至长桥约五里此云,不半里至长桥吴淞江者尽吴淞之口与吴家港相并,今俗名西吴家港,又名北吴家港是也,北流直对长桥,故曰长桥吴淞江也。”吴家港很短,但它的作用却是连接太湖与吴淞江的纽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从上述这些书藉史料文字和实景地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吴淞江的源头源自于松陵垂虹桥(俗称长桥)一带是确凿无疑的,这也是经过了历代文献论证后得出的可靠结论。所以,吴淞江古称松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也是这个道理。至于吴淞江往下游如何流向上海、流向大海,这是后话。

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太湖水泛滥,滩涂淤积,沙泥沉积。唐代之后,吴淞江江面逐渐缩窄,从唐代的20里宽到宋代的9里、5里。“而后至元代,随着吴淞江的逐渐淤浅,水道变迁,往来海船已不能驶入青龙镇港口。”(上博考古部研究员何继英)。北宋郏亶的《水利书》中称:“长桥,正太湖东岸泄水下吴松江入海第一要害处,筑堤建

图4:《吴江水考》垂虹桥与瓜泾口

桥,虽为挽路之利,而下流浅狭,潮沙壅积,病实基于此”。可以看出,垂虹桥的修建,以及运河西岸的“吴江岸”和“至正石塘”的相继筑成,的确给太湖泄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加速了塘路以西太湖滩的淤涨成陆趋势(图5。有关这片水域演变的情况,在大德三年(1299)都水庸田使麻合马嘉就上书朝政:“因上源吴江州一带桥洪塘岸樁钉坝塞,流水艰澁。又因沿江水面,并左右澱山湖、泖诸处,权豪种植芦苇,围裹为田,边近江湖河港,隘口沙滩,滋生茭芦,阻截上源太湖水势,以致湖水无力,不能汛涤潮沙,遂将江口淤塞”。到了明初,吴松江的淤塞巳到了极端严重的程度。“自下界浦抵上海县南跄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沙壅障,茭芦丛生,巳成平陆”。吴淞江的淤塞,太湖之水难以宣泄,泛滥成灾。所以,处为垂虹桥当口的吴淞江源头再也难以担当太湖水的泄洪重任,太湖出水口逐渐北移,太湖水改由瓜泾口为主要泄水处,直接进入吴淞江。百度也如实记载了“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遗憾的是百度漏记了吴淞江作为太湖出水口的前段历史。《续纂江苏水利全案》太湖全图中也记载:“吴松江受太湖之水经吴江元和昆山新阳青浦嘉定上海七县之地以达于海”。由于垂虹桥与瓜泾口,同为吴江所属,文中没有详细注明太湖水出自吴江哪些一处。图5:《太湖备考》吴江县沿湖水口图

虽然太湖出水口由垂虹桥改为瓜泾口,但整条吴淞江河流仍改不了淤塞的现实情况,几经疏浚整治,也难挽颓势,终为它江所替代。

而如今大名鼎鼎的上海黄浦江,早年是源于吴淞江的(6)。早在宋代,吴淞江边出现了一条名为“黄浦塘”的小小支流,与宽广的吴淞江相比,它只能算作一条小溪,最宽处也只需“尽一夭之力”。明永乐年间,由于吴淞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理太湖水患,放弃巳成痼疾的吴淞江下游入海的旧江,动用20万河工改造河道,把太湖水引向黄浦江,一是“挚淞入浏”,从吴淞江中游段分流改道由浏河出海;二是“以浦代淞”,开挖范家浜,形成一条干流,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这便是今天的黄浦江的由来,故有“黄浦夺淞”之说。当年户部尚书夏原吉也称“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自此后,吴淞江成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内河,黄浦江和吴淞江完成了一次干流和支流的位置更换。上海开埠后,居住在此的外国侨民乘船沿吴淞江来到苏州,他们由此把这上海境内的这一段条河叫作苏州河。到后来称雄几百年的吴淞江,在江湖上则逐渐处于次要地位。由于海岸线的东移,早年的吴淞江终结处青龙镇,也萎缩成了内陆的青浦镇。

综上所述,上海黄浦江源于吴淞江,吴淞江则起源于松陵垂虹桥,这一历史演变以及成因衰落,为研究江南水利提供了丰厚的依据,也为如今垂虹景区、松陵盛家厍这一片区域注入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脉象。结合松陵老街区改造,打造吴江城市客厅,建造黄浦江(吴淞江)源头纪念碑,复建“水则碑”和“太湖庙”,将有着重大的地标性意义,既是回归历史的原貌,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吴江的水文化增添新的亮点和名片,也为后人留下一点文脉。

图6: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历史演变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0188.html

更多阅读

论文:试论园林景观的设计法则

试论园林景观的设计法则山水清音摘要:景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活和生存空间。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环境条件外,还应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通常有“比例与尺度、对

吴六奇与查继佐关系考 金书红颜录吴六奇剧情

查继佐,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卒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又名伊璜,字敬修,号兴齐、东山先生、朴园先生,晚年号钓叟。海宁袁花人。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举人。幼多病,但智力过人。原名继佑。十八岁那年参加县试误写作继佐,此

声明:《试论松陵吴淞江与黄浦江源头的关系 黄浦江的源头》为网友素杉白裳君莫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