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濑户内海是一个狭长的海域,位于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三个大岛之间,海面遍布大大小小3000多个岛屿。由于它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被人们誉为“亚洲的爱琴海”。它自古就是进出日本的水上交通要道,围绕着这一片看似平静的海面,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争夺战。而且,古代日本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和朝鲜也必须从此出发,濑户内海沿岸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像我们熟悉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也由此地出发,他学成之后正准备返回家乡,在告别宴会上不禁想起了波光粼粼的濑户内海上皎洁的明月,吟咏出一首著名的望乡短歌。只是海上风浪,世事难料,他再也没有机会看一眼濑户内的月亮了。
从济州岛出发,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的第一站,便是下关港。下关位于日本本州岛西端,与九州岛上另一个重要港口门司港隔海相望。下关,旧称马关。中日甲午海战后,清廷在此地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从地理条件来讲,连接下关与门司的关门海峡,其航道之窄,水流之快,潮水流向多变,以及来往船只之多,常使航海者心生敬畏。海峡的最窄处,只有600米。跨越海峡的海底隧道步行只需15分钟便可通过。但它却是中国、韩国与日本往来船只必经的唯一一条航道。
大海的宽广,常令人憧憬远方。可一海之隔,有时也叫人惆怅。以下关和釜山为舞台拍摄的电影《七夕之夏》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淡淡哀愁的青春故事:1977年几个出生下关的高中田径队女生,应邀赴韩国参加下关与釜山的亲善田径大会,比赛中一个女生与另一个参加比赛的 韩国男生发生了恋情。可在那个戒严的时代,仅仅一海之隔的人们也不能自由往来,他们只有期待第二年夏天比赛时的重逢。这一天正是旧历七夕节。影片的淡淡哀愁和优美的主题曲,将海峡两岸的青春渲染得很唯美。下关也因为故事的离愁而笼罩一层淡蓝的情绪。
顺濑户内海继续向东,随处可见两岸的岛屿宛如海市蜃楼般点缀在薄雾蒙蒙的海面上。当我们的眼前凌空出现飞跨本州和四国的濑户大桥时,我不禁为它的气势所感叹。濑户大桥北起冈山县仓敷市,南至香川县坂出市,包含横跨濑户内海上各岛屿之间的总共十座大桥。隔着濑户内海与本州遥遥相望的四国岛,因其由香川、爱媛、德岛、高知四县组成而得名。在濑户大桥建成之前,交通极为不便。正因如此与四国有关的名人数不胜数,比如我们熟悉的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反复出现四国的美景。不过,此时占据我记忆的却是另一个更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东京爱情故事》。相信有很多人是由于这个电视剧的热播而爱上日剧的。剧中那个面对爱情优柔寡断的“丸子”就是一个从爱媛乡下来到东京谋生的年轻人。而它的编剧就出生于四国。那个在美丽又寂寞的小岛上度过了自己难忘青春时代的青年,他怎么能够抛弃自己整个青春期的偶像,大胆地去接受一个都市女性热烈的爱呢。几次三番被“丸子”拒绝却不气馁的莉香,最后提出要去“丸子”的老家看看,看看是什么样的地方养育了她喜欢的笨男人。船过濑户大桥,我仿佛听见莉香大声叫着“丸子”的声音,她的眼里还含着忧郁的泪水。海,分割了陆地,也分割了一个人的从前和现在。
船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缓缓前进,广播里传来船长宣布我们即将通过鸣门海峡的声音。鸣门海峡是濑户内海上另一个极难航行的海峡,狭窄处水深200米,且不时有漩涡涌起。至此,全长450公里的濑户内海也将接近尾声。东行的船只,可由此过纪伊水道转入太平洋。而海峡的另一头正是淡路岛,离岛不远就是美丽的神户港。穿梭于神户与上海之间的鉴真轮,每周从这里始发。鉴真和尚作为中日友好的使者被两国人民永远怀念。
站在船头,回望濑户内海航道,耳畔隐约传来《濑户花嫁》的歌声:那坐着小船,带着嫁妆,远嫁小岛的年轻姑娘,因为心中有爱,勇敢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天地之间,大海一片蔚蓝,它承载了人间多少爱恨情愁。Loveis blue,因为它是大海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