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拍卖这些年 古书古籍善本拍卖交易

策划、执行:谭磨庵

2012年6月,过云楼藏书震撼上拍并成交2.16亿元,成为近年来艺术品拍卖的大事件——亦被视为2012春拍十大看点之首。

古籍拍卖,在2009年、2010年出现过成交高峰,有较多的资金入市,无论是拍卖市场还是民间的交易都很活跃并且价格高企。到了2011年夏秋,传闻有大买家开始出货,导致部分古籍买家跟风抛售,古籍市场出现波动,这个现象持续年余,但这些出货与抛售的古籍,陆续被日益壮大的市场所承受消化,加上2012年春拍过云楼旧藏天价成交,古籍市场渐见回稳,再次证明历经20年发展的古籍市场,已趋向稳定。那么,在经历了起伏之后,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调整期之后,古籍拍卖市场会迎来怎样的一个前景?这是很多人士所关注的。


进入大众视野的古籍拍卖

古籍拍卖这些年,可以说是逐渐走出小众,进入了大众收藏的视野。如果将这几年的历程,放置于20年来的艺术品拍卖长河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的壮大轨迹。其实不知不觉,古籍拍卖也走过了20年的时光,与中国艺术品拍卖同龄。而十余年前,一件古籍拍品成交百余万已是创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世界记录,今天,古籍拍卖迎来亿元时代。回首恍如隔世。

回首——20年来那些事

l1993年9月,受中国书店委托,北京市拍卖市场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古旧书拍卖。由此拉开古籍拍卖的大幕。

l1993年10月,山东青岛举行了“珍奇报纸拍卖会”,这是国内举办的首场报纸拍卖。

l199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海外回流的宋周必大刻《文苑英华》零本一册以143万元高价成交,这在当年已是“创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世界记录”的轰动事件。

l1998年春,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镇江沦陷记》手稿以12.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抗战史料拍卖最高记录。

l2000年春,经过中国嘉德多年的努力,圆满促成漂泊海外50载的“翁氏藏书”自海外回归祖国,入藏上海图书馆。 4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举办了“常熟翁氏藏书转让入藏仪式”。翁氏藏书计有80种、542册,其中宋刻本11种、元刻本4种、明刻 本12种、清刻本26种、名家抄稿本27种。百余年来许多国内学术界不知其存否的一些孤本秘籍,不少都在翁氏藏书中。经过多次协商,上海市政府出资450万美金,购下这批文献,入藏上海图书馆善本库。

l2002年春,五柳堂旧藏明清尺牍、罗振玉旧藏金石碑帖、汪慎生旧藏与名人来往书札亮相嘉德。

l2002年11月,中国嘉德2002秋季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恢宏面世,震动学术界,最后以990万元被上海博物馆购藏,创造当时的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世界记录。

l2004年春、秋季大拍,常熟曹大铁半野堂藏书分别在中国嘉德、上海嘉泰现身。

l2004年春,嘉德曾上拍常熟萧氏(萧谷士、萧蜕公、萧盅友三兄弟)藏书63部,秋又上拍24件。

l2004年秋,民国大金融家陈澄中的国宝级藏书由嘉德从美国征集回国,后整体出让给国家图书馆,据闻总价近1500万元人民币。成为当年古籍拍卖最大事件。包括的陈澄中旧藏古籍善本23部、黄丕烈跋字画一件及陈澄中藏书印原物8方。

l2005年春,过云楼藏书“集体”现身中国嘉德。并最终以2310万元被买走。秋拍也有50件过云楼藏书上拍。

l2005年春,著名文人、藏书家黄裳藏书出现在上海嘉泰古籍专场,深受追捧。此后数年都有征集到黄裳藏书上拍。

l2006年春,清末四大藏书家“皕宋楼”陆氏藏晚清名人信札现身上海崇源。

l2006年秋,中国嘉德在岭南征集到世纪学人陈寅恪遗稿上拍但遭流拍。

l2006年秋,中国嘉德又征得常熟翁氏藏书二十余种上拍。

l2007年春,罗振玉遗藏“大云烬余”77件拍品在上海嘉泰百分百成交。原估价近百万元,实际成交总额达426.14万元。这个专辑上的拍品大多经罗振玉亲笔批校,许多藏家关注多年,各地藏家都亲自到场,其中有多件拍品成交价超出低价近10倍。

l2007年秋,现代文学大家施蛰存碑帖藏品在上海嘉泰被整体拍卖。事前曾引起文化界、收藏界广泛关注。拍品从120万起拍最终以198万元成交被整体收藏,业界认为这些藏品将从此获得最佳保存环境。

l2008年春、秋,民国著名藏书巨擎——浙江湖州嘉业堂藏书在中国嘉德有少量上拍,多是宋元佳刻。

l2008年秋,上海工美“唐云大石斋藏品”专场成交率近乎百分百。

l2008年秋,潘重规藏书32种,郑逸梅旧藏书札30种在嘉德上拍。

l2008年秋,上海嘉泰有一批为数40余件的周退密藏书上拍。

上述这些名家旧藏,当年成交的价格在今天看来实在不算贵,2005年2310万元成交的过云楼藏书7年后的今天已经是2.16亿的天价。而2009年以后,重要藏书家的旧藏资源逐渐枯竭,批量集中上拍的名家旧藏已是买少见少,尤其是2010年以来,古籍价格一度大涨之后回稳,进入新的格局。下面,就2009年以来的古籍拍卖大事以及那些精彩拍品作一回顾。

“胡适存友朋信札”高价成交,国家首次试水优先购买

2009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一批之前从未亮相的“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34页(78.4万元人民币成交),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112万元人民币成交)共拍出744.8万元人民币。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由1920年直至1935年,长达十年的信件中涉及到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人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梁启超致胡适的词稿、信札,多为诗词探讨,学术研究,信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对胡适非常敬重,书信工整、词令秀美,尤其学术讨论深刻细致。徐志摩在信中称胡适为“大哥”,在他的长信中详细谈论了当时中国南北学界的许多轶闻,可补许多学界史料。6月5日,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发出《关于优先购买“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的函》。上述文件表示,国家文物局经研究决定,对于“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第2833号拍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按照成交价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以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后被国家优先购买

林语堂自由日记再掀五四名人热潮

2009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继陈独秀、梁启超和徐志摩写给胡适的27通信札拍出744.8万元高价后,中国嘉德又征集到一本林语堂的日记,于11月23日秋拍公开拍卖。成交价58.24万元。内收林语堂于1929年1月至1932年12月所记日记,记录甚详,颇具史料价值。林语堂时任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日记中每日均有其读书写作的记录,其时与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蒋梦麟、周作人、杨杏佛等人往来,时常聚会座谈。

日记中与鲁迅交往记载尤详。1926年3.18惨案后,鲁迅离京避难,应林语堂之邀前往厦门大学,二人往来密切。1927年,林语堂与鲁迅先后来到上海,此间二人曾多次会面。然而1927年8月28日的南云楼聚会中,二人之间发生激烈冲突,虽有郁达夫居中调解,终究失和,此即“南云楼风波”,日记中亦有记录。林语堂自言对鲁迅“私心终以长辈事之,至于小人之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置之度外矣”,然而“南云楼风波”之前,林语堂与鲁迅就中国人“国民性”问题颇有争论,关系已濒破裂,林氏在日记中多次称鲁迅为“精神变态”,憎怨之情尽倾诉在此私密日记之中。


古籍拍卖这些年 古书古籍善本拍卖交易
林语堂私密日记,成交58.24万元

红蓝印本空前受追捧

进入2010年,由于大量资金入市,古籍善本市场整体大热,像红蓝印本这种大开门的精品古籍,受到空前追捧。红蓝印本,顾名思义,就是用朱红和靛蓝作为印墨刷印的木刻古籍。古人在刻好一部书后,因为红和蓝颜色醒目,通常用朱红或靛蓝先印几本,用作校对,校对无错后,方用黑色的墨正式印刷。所以红蓝印本就是最初的样本,为数极少,而且朱红灿然、靛蓝夺目,在欣赏角度也是十分的赏心悦目。加上容易鉴定,因而成为投资古籍的首选对象之一。各拍卖行红蓝印本的成交都很不错,而2010年春季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更推出了“惊艳——硃印本靛印本专场”,整整70件拍品,成交额557.89万,成交率更高达98.57% ,相比于通常的古籍专场60%—70%左右的成交率,红蓝印本专场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专场中多有单册即成交过10万元者,令人咋舌。

到了2012年春季拍卖会,泰和嘉成又推出“惊艳二编——朱印本、靛印本专场”75件拍品,成交60件,正逢古籍市道大涨之后的回稳,成交率有所下降。但精品价格不减当年,如民国二十六年袁氏济美堂刊硃印本《寄榆词》单册成交9.2万元。

2010年古籍市道大热,红蓝印本亦大受追捧,有的高达10万元单册。如《李贺歌诗编》,民国十一年张宗祥影刊红印本,线装1函1册。此本为影刻蒙古憲宗六年赵衍刻本版,朱色灿然,开卷悦目。成交价:10.08万元,为估价的4倍多。

2010年泰和嘉成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惊艳—硃印本、靓印本专场

西泠、卓德等拍卖行相继入市古籍拍卖

2010年,处于古籍大热之年份,不少拍卖公司相继入市古籍拍卖。记忆中北京雍和嘉诚、北京亚洲容海、江苏嘉恒、杭州西泠等都是2010年前后入市古籍拍卖。北京卓德则是2011年入市。

2010年秋季西泠拍卖首届古籍善本专场,是西泠拍卖冀图在中国书画、印砚文玩等传统大项外,细分门类,深挖古籍善本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艺术、史料价值,这与西泠拍卖以古为尚、以文入道的整体定位一脉相承。

本次专场推出书品完好且极具收藏价值的中文、西文古籍一百余件,其中包括首次面世的汲古阁抄《南村辍耕录》、明版《大明一统志》,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古籍旧藏,以及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的二十余部珍贵西文古籍善本,整体水准堪称国内西文古籍私人收藏之最。专场总成交额达到2153万,总成交率为87%,之前备受藏家关注的顾广圻批校本《战国策》三十三卷最终以800.8万高价响亮落槌,并同时创下批校本的拍卖纪录。此外,《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一百一十一卷末一卷亦成交358.4万的高价。

北京卓德首拍,宋刻成交3千余万。北京卓德2011首届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总成交额9136.727万元,成交率74.06%,这是继西泠首拍古籍后,又一重头古籍专场。其中宋刊孤本《钜宋广韵五卷》一盒五册,为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元刊本《新增说文韵府群玉》二十卷一盒十册,为元代刘氏日新堂刻本。两书分别以3335万元、632.5万元成交。

顾广圻批校本《战国策》带引批校本受重视

顾广圻为清中期古籍校勘大家,在古籍收藏界,向有“顾批黄跋”一说,但凡古书,经顾广圻、黄丕烈其中一人之手者,便可身价倍增。此前的古籍市场,“顾批”从未发现,根本没有人想过,顾广圻批校本藏身于民间而不是大图书馆。据说当一个老奶奶手持这部《战国策》到一些拍卖行询价时,得到的估价最多是6000元,后来辗转到了西泠,方被发现这是顾千里的批校本,量级之重,令学术界、藏界、版本学界为之一震。最终成交竟达800万元。成为学术支撑艺术品价值的一个优秀范例。

于此稍早的是北京泰和嘉成2010秋季拍卖会“丹黄纷华——钞校·题识专场”,录得总成交额709.408万元 成交率77.27%的成绩。当中《周易郑康成注》(一函一册)为元刊明嘉靖递修本,历经王懿荣、陶洙、张伯驹等递藏,袁克文题跋,成交77.28万元。明嘉靖刊本白棉纸陶靖节集(四册)成交64.96万元。清康熙三十七年白华书屋刊本《苏学士文集》1函2册,为秦更年过录何焯、钱泰吉校跋本,并补录数页。其中何焯评又为钱泰吉自世珏藏本中录入。此本后为黄永年先生藏,有其长跋述其中原委甚详。一书而名家荟萃,成交价60.48万元。


当一个老奶奶手持这部《战国策》到一些拍卖行询价时,得到的估价最多是6000元,后来辗转到了西泠,方被发现这是清代校勘学巨擘顾千里的批校本,量级之重,令学术界、藏界、版本学界为之一震。最终成交竟达800万元

“黄跋”上拍及其研讨会盛事

继顾广圻批校本《战国策》后,西泠又征集得与顾广圻齐名的版本大家黄丕烈的“黄跋”古籍,并再次创造纪录。

西泠印社2011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由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版本目录家黄丕烈题跋、归自海外的《国语》2册,以46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黄跋”拍卖的历史记录,同时也刷新了清刻本单册成交的最高纪录。

机缘巧合之下,到了2011秋拍中又继续有“黄跋”《文房四谱》和《画鉴》亮相,名人批校本的热度未减。由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谱五卷》1册、黄丕烈题跋明抄本《画鉴一卷》1册分别以333.5万、149.5万的价格成交,这应该是清代、明代抄本单册拍卖的最高纪录。

2011年6月,在黄丕烈268周年诞辰之际,由西泠拍卖发起并联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1华夏阅读论坛‘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而研讨会前一日,曾以800.8万元成交的顾广圻批校《战国策》,以及2011年春拍的黄丕烈题跋《国语》,黄丕烈批校、吴湖帆夫妇旧藏并校跋的明汲古阁《梦窗词丙丁稿》(1册,后成交322万元),纪晓岚批校《唐诗鼓吹十卷》这3部古籍,以及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谱》、黄丕烈题跋的明抄本《画鉴》等数部珍贵古籍也在杭公展。本刊亦受邀出席了此次藏书界盛事。

元抄本《两汉策要》4830万成交,创世界纪录

中国嘉德2011年5月22日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900万元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叫价,最终以4830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五百年来曾翻刻、影印化身千百,学术界藏书界无不知晓,且盛传为赵孟頫抄本。而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介绍,此书为宋元善本,其书法之优美直逼赵孟頫,且一直为孤本流传,经明清名家递藏,流传有序,符合善本的所有标准,艺术价值、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均较高,为拍卖以来罕见的拍品。

据悉,此书明嘉靖间存周良金处,明末清初入毛氏汲古阁,清乾隆间为张朝乐所得,清末又为完颜景贤所藏,内有翁方纲、王杰、钱大昕、孙士毅、袁枚众人题跋,钤印累累,毛氏汲古阁前后所钤印鉴达八十余方,《汲古阁珍藏本书目》、《书林清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藏园群书题记》、《春游琐谈》均有所著录。完颜景贤逝后此书散出,后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此番震撼现身,受到众多藏家热烈追捧。


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900万元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叫价,最终以4830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

季羡林先生藏书争议后上拍,出现高成交率

据了解,自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2009年去世后,所留包括书画在内的遗产归属一度引发争议。两年之后的2011年11月12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的拍卖备受关注,此场汇集季羡林旧藏中文古籍共165种。最终,该专场成交额1620.695万元人民币,成交率高达98%。此次成交比率可以说是古籍拍卖罕见成交率。因为通常一场成交比率只有60%—70%。

当中的清嘉庆间内府刻本、部头多达32函322册的《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成交494.5万元,为专场成交之冠。超出估价4倍多。而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表示,专场整体最终成交额亦为估价的3倍左右。可见买家对季羡林先生藏书的追捧。而成交价排名第二的民国上海涵芬楼影印本《四部丛刊附二十四史》,则以高出估价六倍的价格成交。此外,而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一百卷》,与明东吴徐氏东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明嘉靖间郭云鹏济美堂刻本《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上下卷龙城录上下卷附录上下卷》,均拍出80.5万元。


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中的清嘉庆间内府刻本、部头多达32函322册的《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成交494.5万元

“过云楼藏书”开创亿元时代并引发争夺战

2012年6月,过云楼藏书震撼上拍成交2.16亿元,成为近年来艺术品拍卖的大事件——亦被视为2012春拍十大看点之首。

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作为一个标的整体拍卖,从1.8亿元起拍,然后以百万元阶梯递增,三买家谨慎角逐,数百人紧张观战,最终在藏家的拉锯战中以1.88亿元落槌,加上佣金2.162亿元,赢得现场一片喝彩和感动。2005年这批过云楼藏书曾以2310万元成交,创当时中国古籍拍卖最高价。七年后,这批重要人类文化遗产再次露面,成交额翻了近十倍,成功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

拍卖结束后,本以为胜券在握的买得者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却在“7个工作日大限”的前一天遭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沉重一击”——行使优先购买权。消息一出,江苏省政府立即致函北京市文物局,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作为国有骨干文化单位竞购过云楼藏书,得到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并已竞拍成功,凤凰集团将与南京图书馆共同实施竞拍项目。随着两封函书的发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展开。6月21日中午,匡时拍卖官方微博终于揭晓了谜底称,根据北京文物局6月21日的复函,过云楼的归宿应为江苏凤凰和南京图书馆。过云楼藏书尘埃落定。

孟宪钧:这个市场不寂寞

采访:谭树正录音整理:张美施

孟宪钧,1947年11月生于北京。原任职于国家文物局出版社,任编辑。1994年被评为副编审。擅长古籍版本鉴定、碑帖版本鉴定。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资深古籍版本学家。


孟宪钧

《收藏拍卖》:作为古籍版本学的资深学者,您对古籍拍卖价格有何感想?您认为现在的古籍拍卖价位是否达到了古籍其应有价值,抑或您认为如今的市场价格只是一个炒作?

孟宪钧:自从有了拍卖后,拍卖就成了古籍搜集和收藏的主要渠道。各地的古籍书店已有退居二线的感觉,古籍书店尽管仍有藏书,但也会惜售。总体而言书源是枯竭的。此外,善本的标准也逐渐降低,之前乾嘉一个标准、清末一个标准、解放前一个标准、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标准。清初的人看宋元版是400年前的,我们现在看明末清初也差不多400年,所以我们现在看明末清初的书好比清初的人看宋元的书。书源越来越少,真正有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善本更是凤毛麟角,这从前人藏书目录就可见一斑。前人藏的书多讲究明嘉靖以前的,或明万历以前的。后来到了民国有些人比较与时俱进,把清三代精刻本也列为善本。现在连民国精刻本都已被奉为善本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稀缺,善本标准也是往后移。

自有拍卖以来,书价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整,逐渐回归,但还没达到其应该具有的价格。因为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都有藏书家、藏书楼。当时藏书的地位比一般藏画、藏瓷器等古玩杂项的难度要高、品位要高、门坎要高。而现今一些当代名画家,一张画可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古书通常最高才几百万元。但无论从创作工艺还是保留程度,古书的价值都是十分巨大的。古书要经过古人的著述、写版、刻版、刷印、装订、甚至题跋等多道工序才创作完成。除此以外古书都是经历过多次战争、自然灾害保留下来。但其市场价格和字画相比,就显得十分可怜。所以现今的古籍价格还没有达到其理应备受尊崇的位置。

从整个经济大环境来看,去年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大多是一般的古书,真正的好书还是保持高价。我预计,不久将来善本的价格还会上涨,因为好书的资源太少了,而对祖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也会好很多,因此一旦他们进入这个圈子,首先瞄准就是善本。好书好价钱,所以价格还是会继续上涨。我记得1996年买《金冬心集》(雍正刻本,开化纸)时,当年购买的价格是1万元两册,2005年后则升至16万元左右,现在估计价格要涨至30万—50万元。比如2009年,《冬心砚铭》售价也达到了49万元。还有去年广州艺拍推出的王国维跋清内府散氏盘精拓本成交价为400多万元,但拍前最高估价仅为30万元。所以像这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善本的成交价会一直保持高位。

《收藏拍卖》:中国大陆的古籍拍卖走过了近20年,您认为现在的拍卖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孟宪钧:我认为还不够成熟。当然,就我本人接触到的而言,有些拍卖行还是做得比较好,像嘉德、西泠印社、保利、中国书店、博古斋等。

《收藏拍卖》:作为一个学者,请谈谈古籍价格以及学术价值的关系。

孟宪钧:古籍的价格一般而言与其学术上的价值成正比。但也有特例,有些书很有学术价值,留存量少,虽然不美观,没有艺术代表性,但它们的学术价值足以令学者看重。只是现今很多喜欢古籍的人不具备那么高的层次,一般的人只注重其是否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只把它们当成一种把玩的东西来看待,像带版画的、纸张质量好的、装订奇特的古籍就备受欢迎。比如明朝翻刻的一些宋元本,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其学术价值,而是其观赏性:纸白、墨浓、大开本、舒展好看。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藏书和治学的关系如何?

孟宪钧:为了治学而藏书,或因为藏书从而研究学问并形成著作,这是最理想的藏书境界。以我个人而言,藏书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我收藏金石书籍是为了研究金石学,收藏碑帖是为了促进碑帖鉴定研究。通过收藏这些古书,会让我的研究如虎添翼。

《收藏拍卖》:古籍版本学的门槛似乎比较高,据您了解,现在学习古籍版本的年轻人多吗?

孟宪钧:据我了解学习的人为数不少,范围集中在京、津、沪、包括北京周边的城市。

《收藏拍卖》:您是否在拍卖市场捡过漏呢?

孟宪钧:黄金时代(指古籍价格尚未飙升之时,90年代以前)我买过便宜书,但拍卖时代我从未捡过漏。现代人的水平都很高,任何一件东西都受到很多人瞩目,这正是拍卖赋予其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而我每次都是花“冤枉钱”购买喜爱的东西。所谓的“冤枉钱”指的是超过自己承受能力所花的钱。虽然是这样,但过几年回过头来一看,还是觉得自己当时是买对了。我认为藏书任何时候都不晚,因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人的机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当然这也需要自己本身具备好的眼光与超前的意识。

《收藏拍卖》:近几年,市场起起伏伏,古籍市场在2009年、2010年乃至2011年初上涨较快,后来在2011年中后段,有大藏家出货,从而也带动了其他藏家抛售,导致了价格的下滑,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孟宪钧:我个人感觉古籍收藏圈子还是太小,一个大买家撤出,市场马上就降,这从一方面印证了市场的不成熟。一些人盲目跟风,而真正懂行的人又往往缺乏资金基础。但我坚信,随着大环境的改善,后续新藏家、年轻人不断进入,这个市场是不会寂寞的,特别是稀缺的、高端的精品还是会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

韦力:藏书是慢餐文化

采访:谭树正 录音整理:张美施

韦力,藏书界的神秘藏家,可能是当 今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使不得已与记者见面,也拒绝在任何媒体中露正脸,就连韦力这个名字,也并不是他的真名。

韦力二十余年来倾力收藏中国古籍,并以传统视角来整理研究自己的所得。相关著作有:《批校本》、《古书收藏》、《书楼寻踪》、《鲁迅藏古籍漫谈》(上、下卷)、《古籍善本》、《芷兰斋书跋》等,编有《中国近代古籍发行史料丛刊补编》二十四卷、《古书题跋丛刊》三十六卷。曾于2006年至2009年任《藏书家》执行主编。另任《博览群书》编委、《天一阁文丛》编委,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顾问。

韦力

《收藏拍卖》:以您多年买书竞拍经验,请谈谈对书籍价格升幅的感受?

韦力:古籍拍卖在古籍流通史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拍卖前后是两个天地,因为拍卖的出现,价格大概上涨了100倍。中国古籍拍卖一般从1993年开始算起,这年中国书店举办了第一场拍卖会,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不算是一场拍卖会,因为当时中国书店的拍卖资格还没有批下来,所以这充其量只能称为一场竞买会。那时候的竞买会仍然很不成熟,进入会场的顾客要先买门票。

我咨询过一些最早从事古籍拍卖的人,他们都表示当时不知道要卖多少钱,也不知道要拍什么,通常的做法就是从古籍书店上拿一些比较好的书来上拍。价格方面,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价格定位可供参考,起拍价主要以商量为主,商量的结果就是按照古籍书店标价后加两个零。当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试探市场,然后就开始拍卖。中国书店这场拍卖会的成交率为50%,成交率虽然不高,却给大家注入了信心。自此之后,拍卖价格对市场来说就成了一个定位,书价突然间从几百元的概念变成上万元的概念。

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也是在1993年成立,但它的首场拍卖会是在1994年才举办。嘉德第一场拍卖会就包含了古籍专场,这个专场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对中国古籍市场来说有着革命性意义,它标志着古籍开始走入拍场,其价格定位、市场定位都不是由私人认定,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行为。这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籍流通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从拍卖界的历史来看,世界两大拍行苏富比和佳士得刚开始时就主要从事古书拍卖工作,所以说,艺术品拍卖的起源是从古书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744年。后来由于货源的枯竭和公司规模的扩大,两大拍行才慢慢开始触及其他类别拍卖。而现在人们有点本末倒置,把古书拍卖看成是艺术品拍卖的小类,一个附庸,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因为世界拍卖的起源是古书。古书在当时才是唯一的标的物,而不是其他艺术品。

中国古籍拍卖市场起步太晚,刚开始时几年,古书拍卖市场很混乱,那时有个交叉期,就是同一本书,书店和拍卖行都在卖。而通常拍场的价格会比书店价格至少高出10倍,那是由于当时信息流通不畅,人们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意识到这种情况时,人们迅速地从书店里购买古书,但这也意味着,人们逐渐从心理上接受了拍卖价格,因为人们已经以拍卖的价格作为标杆了。所以拍卖的最好结果就是产生了古籍的价格定位标杆。

从1993年古书拍卖开始到今天,其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上涨,中间也有点小波折,像1998年、2008年都出现了价格低点。这两个低点基本上符合整个大的经济市场环境涨跌。之后又出现了两三年的升幅,从2011年开始,古书价格开始有所回落,但是品质好的拍品价格还保持在较高水平。

《收藏拍卖》:经历了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古书拍卖的价格似乎已开始回稳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韦力:从2009年—2011年,古籍行情有点鸡犬升天的味道。好书好价钱是自然的,但在这过程中烂书也好价钱了,一旦下跌首先跌的就是烂书,所以平均价格也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仍然不能论证这个价格上涨了或者下降了,因为好书丝毫没有便宜。你想要的东西仍然处于高价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则卖得便宜。

《收藏拍卖》:有人认为书价还会上涨20—30年,您如何回应这个观点?

韦力:我没有这么乐观。这么多年来,我努力地想把市场扩大。我还是有这种心态:“独乐不如众乐。”总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人接触这个行当,虽然他们会跟自己抢书,但我觉得这样会变得更有意思。但总体而言不成功,刚开始拉了一些有钱人进来,但他们买着买着就不买了,转而进行投资。古籍经过了20年的拍卖,逐渐变成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书籍只是人们怡乐的品种之一,人们总体的价值取向比较简单——快餐。这是世界性的问题。像纯正的法国慢餐,一般吃完要7个小时,国外依然极少人会这样享受,即把吃饭作为一种享受的姿态,基本上世界上99%都是快餐。所以快餐文化战胜了慢餐文化,说明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享受也要快餐化。看电影也一样,如今电影依然是那种狂轰滥炸、感官刺激极强的大片,人们看完后什么都不知道。有深度的电影不是没人看,只是比较小众化。我想说的是今天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既然如此,非要让一个书圈这么干净,这是不可能的事。而恰恰是这么一个窄而深的门类,它需要内在知识作为积淀才能跟所面对的古书进行知识上的呼应,然后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它是这样的一个审美取向,因此它需要审美者具备过硬的软件才能运行此价值观。而今天的人不具备这种软件但又不愿意进行改造。也就意味着从长远来讲,我看不到这种乐观。我认为当社会逐渐达到一定的富裕,人们回归到重新想想为什么活着的时候,这种有深度的东西才会被一部分高雅人士所注意。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籍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品种。所以古书的未来在哪里,它可以达到哪个程度,我不是预言家,我不知道。不管是涨是跌,这是一种商业性的谈法,我是谈的藏书,并不是贩书,这是两个概念。

《收藏拍卖》:现在还能在古籍市场捡漏吗?

韦力:能!因为现今深度挖掘的人少,你挖得越深你就能看到越深的东西。就像挖矿,他可能挖剩一天他就不挖了,说不定他多挖一天就能发现宝石。这么多年以来,其实大大小小的漏几乎每一场都有,但要懂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李东溟:古籍收藏有很大潜力

采访:谭树正 录音整理:张美施

李东溟,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新掌门人。曾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局从事古籍整理与编目工作达10年之久,2001年进入中国嘉德古籍部,后“转战”杭州西泠、入主上海博古斋。从事古籍行业长逾20年。在杭州西泠时期,慧眼将顾千里批校本《战国策》识辨于故纸零落之中,创造了以学术价值提升古书价格的优秀范例。


李东溟

《收藏拍卖》:您是资深的古籍拍卖从业者,组织过许多古籍拍卖专场,请问您对这些年来的古籍拍卖成交情况是怎么看的?

李东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最初的古籍拍卖200万元—300万元一场,如今已经过千万了。市场也是不断向上发展。有人认为,进行了这么久的拍卖,资源应该越来越少,但现在越拍反而就越多,而且没有见识过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古籍的收藏有很大潜力。

《收藏拍卖》:中国古籍拍卖市场从1993年兴起,发展到现在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

李东溟:首先就是拍卖的规模变大,另外公司变多了,收藏群体也扩大了。据我所了解,目前大概有将近40家从业古籍拍卖的公司。现在已经远远打破了古籍的拍卖模式,如今拍品的征集范围扩大了。有图书馆专家表示,现今古籍拍卖提出的善本概念和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概念就很不一样,我们的外延更大,这也是给图书馆提供的一个参考,如今图书馆方面会更加关注古籍拍卖。

另外,古籍拍卖使群体认识也有所改观。随着几次大拍卖成交后,参与拍卖的群体对古籍的认识逐渐提高,参与的群体也更多。

当然,人们直观的感受是价格的变化,比如,2005年过云楼藏书的价格是2300万,而今年拍出的价格达到2.16亿元。7年的时间就翻了9倍。这当中翻了9倍的意义跟普通2万元拍品翻了9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其基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

《收藏拍卖》:现在买家成分变化如何?

李东溟:我认为参与群体变大以后,无论是收藏的、投资的,其各自的比例都在增加。

《收藏拍卖》: 2011年中后段,古籍价格有所回落,您觉得这种状态什么时候才会扭转?

李东溟:这情况正好赶上经济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不仅仅是古籍,其他艺术门类的情况也是这样。古籍只是艺术市场中的一个缩影。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练,古籍在藏书者心目中的保真形象越来越稳固。这次匡时的过云楼藏书拍卖,事前很多北京拍卖公司高层都不看好此次拍卖,不看好古籍。而这次过云楼藏书拍卖成功了,我觉得古籍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据我了解,如今有一些公司都要开设古籍拍卖业务,现在古籍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标志。我相信,古籍在经过这个调整期后还是会继续上扬。

《收藏拍卖》:您认为中国的古籍市场是否成熟?

李东溟:我认为还是不太成熟,目前跟风现象还是很严重。当然,现在很多机构和企业介入拍卖市场,而这些机构和企业是要把购买艺术品当成一个文化的发展,而非纯粹的短期投资。我在和凤凰集团接触过程中向他们推荐过云楼藏书,他们表示凤凰集团是一个上市公司,资金量很大,他们的收藏目标是从古籍入手,把其作为一个长效的投入,甚至要盖一座藏书楼。如果这样的企业慢慢多起来,每年进行一定的投入,这将会对收藏拍卖市场产生良好的影响。

《收藏拍卖》:现今中国私人古籍藏家的购买力是否足以买下像过云楼藏书这一类重量级的古籍拍品?

李东溟:其实在这次拍卖中,匡时最初是希望北大购买。一些私人藏家在劝说之下最后放弃购买。据我了解,当时有两位私人藏家是希望购买过云楼藏书的,他们也具备这个实力,也看到了古籍市场的发展趋势。

《收藏拍卖》:请谈谈目前古籍收藏群体的心态。

李东溟:藏家群体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他们希望购入的时候价格能够便宜,卖出时的价格又能上涨,但是在同一市场内,这两种行为是不能兼得的。而如今藏家的心态还是很平和,他们意识到好书的价格不会降,因此资金量大的时候会选择精品,而且他们现今会偏向购买自己喜爱的古书,并不是乱买。

《收藏拍卖》:根据您在嘉德、杭州西泠、上海博古斋等地从业经验,您觉得不同地区的藏书氛围和喜好如何?

李东溟:虽然我是北京人,但是我的活动范围多在江南地区。江南的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厚,藏书文化也很深,其古书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大。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大,多种文化融于一体,因此它能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古籍市场规模。而相对而言,南方人追求精致,因此收藏门类不像北京走得那么开阔。传统意义上讲,江浙一带以收藏抄校本为主,像有一年我们曾拍过曹大铁的藏书,这藏书里的批校都很详尽。北方则比较关注大部头古书。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9959.html

更多阅读

这些年看过的好看的耽美文推荐一 好看的耽美文推荐

这些年看了不知道多少的耽美文了,以至于现在进入文荒的时代了,下面推荐我看过的,觉得很不错的,嗯,本人不爱小白文,不爱穿越文,总之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都不太喜欢,看的也大多数是比较偏向现实的,话说看的实在有点多,很早就想整理,不过一想就有点混

这些年“长残”让人惋惜的十大童星图 那些长残了的童星

儿时的那些童星曾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欢乐与感动。多年之后,我们早已长大成人,而当年的童星显然也逃不过时间这把杀猪刀。近日,有网友发出一组童星“长残”照片排行榜,让不少网友大吃一惊,还记得那些年萌翻了你的小童星们吗?可是看了他们如今

声明:《古籍拍卖这些年 古书古籍善本拍卖交易》为网友神经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