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的传奇人生
王布衣
唐景崧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唐景崧(1841—1903年),字维卿、薇卿,号南注生,桂林府灌阳县人。幼时家贫,母早逝,父唐懋功曾中举,入宦无途,教馆为业,颇有口碑。唐景崧弱冠之时,桂林一位姓王的富商赏识唐懋功才学人品,聘为家塾教师。于是唐懋功便带着三个儿子唐景崧、唐景崇、唐景葑离开家乡来到桂林。长子唐景崧才学出众,甚得王家喜爱,将女儿许配于他,可惜王小姐红颜薄命,未及过门便病逝。王家依然善待唐家,资助学业和赴考川资。咸丰十一年(1861年)唐景崧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他的两个弟弟唐景崇、唐景崶,在乃兄激励下,也先后中进士,入翰林。这就是桂林“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对联的来历。
唐景崧在桂林乡试时,当地还传有一段故事。放榜时,唐始见自己榜上无名,当场顿足捶胸,嚎啕大哭,当接到自己中解元的报条时(因唐是解元,报条专送),旋即--转悲为大喜。此事如果是真,一来可见唐景崧乃性情中人,且喜怒形之于色;二来可见他对于功名是何等看重!
同治四年(1865年),唐进京殿试金榜题名中进士,被授予吏部候补主事,这是个小官,类似于今天的科级干部。而且,他这一候竟然由青年进入了中年,候了16年。眼见得青春虚度,岁月消磨,转正主事遥遥无期,郁郁不得志的唐景崧在京城狎妓饮酒,泡徽州名妓李苹香,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从他的诗“无才且学屠龙技,有臂终存射虎心,”中可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机会终于来了。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入越南,染指中国边境地区,朝野震动,举国激愤。唐景崧这年41岁,忍无可忍,终于站了出来,他写诗道出心声:
狼星悬焰自西方,又见烽火到雒王。
可有大力平敌寇,已无神弩出安阳。
何人更下求秦策,说客将治使越装。
宣是唐衢轻痛哭,乡关消息近苍黄。
唐于7月29日上书朝廷,请缨出征,赴越南招安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加盟抗法阵营。这个行动彻底改变了唐景崧的命运。
1883年,唐景崧前往中越交界处的保胜,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相见。据《清史稿. 唐景崧传》载:既往,造军门,握手道平生。曰:渊亭劳苦,公如肯归国,当以专阃相待,朝廷望公切也。永福亦念宗邦,深欲建功自赎。许之。唐利用广西乡谊,向刘多方陈述利害,提出归顺朝廷、抗法御侮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乃“以保胜等越南十州为基地,相继拓展至其它各地”;中策“黑旗军全师进攻河内,以争取中国所支援的军饷”;下策乃“坐守保胜,以待时机”。刘永福经过再三权衡,决定采用中策。于是一支在越南的中国“流寇”部队,成为了抗击法寇的重要武装力量。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唐景崧奔走于援越桂军、滇军、黑旗军和抗法越军之间协调。清政府授刘永福“记名提督”衔,赏戴花翎,拨给黑旗军饷银二万两及军械武器。唐景崧受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请退休的老将冯子材出山领兵上阵,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谅山、长庆等地,东线战场大获全胜。唐景崧还奉张之洞命募勇4个营,组成以唐景崧命名的“景字军”,与黑旗军、滇军并肩作战。
中法战争结束后,唐景崧平步青云,连升数级,由道台而布政而台湾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官居二品。请缨、抗法,是唐景崧的人生重大转折点。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息传到台湾,军民表示誓死不做亡国奴。身为台湾巡抚的唐景崧曾七次致电清廷,“台湾属倭,万众不服”,“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清政府电斥唐景崧:“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并谕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清政府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前往台湾办理交割事宜。
1985年5月23日,台湾士绅丘逢甲等以全体居民的名义,发布了《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推举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国号“永清”,以蓝地黄虎图案为国旗。唐总揽全台军政大权。
6月3日,侵台日军攻占基隆。6月4日,唐景崧携巡抚印逃往淡水,在淡水电令丘逢甲、林朝栋、杨汝翼等速率兵赴援,而他自己却于六日乘德国船逃回大陆。“台湾民主国”不见了“总统”,群龙无首,人心惶惶,秩序大乱。6月7日,日军占领台北。台湾民主国一周时间便宣告灭亡。
唐景崧临阵脱逃,难辞其咎。有人还质疑唐景崧购买别墅的钱是贪污台湾的抗日军火费而来,但也有人说是张之洞资助的,这笔钱从何而来,已经无从查考了。唐景崧辗转回到桂林隐居五美塘之后,还不时有人打上门来,斥责他居然还有脸活在世上?有人则怒骂他:为何要出卖台湾?如果他辩驳说,我如何出卖台湾,《马关条约》又不是我签订的?也是可以。但唐景崧觉得自己苟活人世,很是理亏,便不答话,只是躲避了之。
如果唐景崧继续留在台湾领导抵抗运动,结果有三个:或战死,或被俘,或自尽。如果他战死疆场或自尽以谢国人,自然是名垂千古;但清政府执意割地求和,台湾是守不住的,唐景崧已尽力了,只是没有拿出命来。他多次上奏朝廷收回成命,反对割台,指出“未失而予人,此端一开,各国援以索地,是不动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变即在目前。”
清政府于1895年5月20日电令唐景崧限期返回大陆,若从身家性命计,他当时即可遵命回京,置身事外,但唐坚决表示,“割台,臣不敢奉诏”,自己“天良未泯,甘蹈危机,万死不悔”。他留台湾领导抵抗运动,接受台湾人拥戴就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当天唐致电清政府说明原委,“伏思倭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倭人藉口,牵涉中国,不得已暂允视事,……倭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唐景崧面临着多重困境:台湾军民对他的拥戴与期望,使他无法离台,置台湾于不顾,也于心不忍;抗旨不尊,朝廷会革职查办。他很清楚离开了大陆的支持,台湾是守不住的。当时慈禧太后竟通知洋人不得私卖军火给台湾,并密令福建、广东沿海各省不得支援,还封销船只,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所以唐景崧滞留台湾也是权宜之计。
唐景崧在桂林榕湖畔的五美塘修建起别墅,当起了寓公。晚年的唐景崧,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组建桂林春班,二是襄助变法维新,三是办新式学堂。
桂林春班(又一说桂字春班)是中国的第一个桂剧戏班。唐在五美塘建有戏台,戏台上也有唐景崧的自撰联:“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看似写景,实则抒发往事慨叹和目前处境的无奈之情。桂林春班经常在这演出唐整理和撰写的剧本剧目。唐常邀岑春煊、康有为等名士到场看戏。康有为来桂林讲学、宣扬传维新变法,唐景崧上下疏通,出谋献策,多方襄助。康成立圣学会,唐景崧率先入会;康有为在桂林办《广仁报》需资金,唐解囊相助,并说动岑春煊捐款;康在桂林讲学,唐景崧张罗场地、组织听众。
唐景崧除了担任桂山、榕湖两书院的山长(校长),还亲自筹办了体用学堂。在体用学堂的学生中,有两位后来颇有声名,这就是马君武和邓家彦。他们后来的参加民主革命和取得的学术成就,与早年在体用学堂就学不无关系。据马君武回忆,他当时报的是经学,是唐景崧要他改术科。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冬,唐景崧病逝于桂林,亨年63岁。有《请缨日记》、《观棋亭杂剧》、《寄闲吟馆诗存》、《诗畸》和《谜拾》等遗著。唐景崧素负才气,骄傲自大,性格在《请缨日记》中可见一斑,其中大谈自己的历史功绩,对别人的功劳或淡而化之,或贬损之。
唐景崧之死也是疑案,唐生性风流,民间传闻是一个双性恋者,是一个小和尚悄悄背着他去埋的。史实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