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需要一个胡佛--《胡佛传》观感
《胡佛传》也不算是一部新片了,去年上映过,虽然有莱昂纳多做主演,但貌似在国内没什么反响。我是前一阵才买的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的这部片子,而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又重温了两遍。这部电影其实在国内外专业人士眼中评价都不是特别高,包括影片的叙事手法,编剧和原著的出入等等。但我作为一个不太了解这段美国历史的观众,从这部影片中还是汲取到了很多营养,这些营养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
我之前对胡佛这个人很不了解,甚至一度认为这位美国联邦调查局创始人和那位叫胡佛的总统是同一个人。两个人的确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此胡佛的名气远远盖过那位总统,而且不仅是这位总统,联邦调查局成立后换了七个总统,个个都拿这位局长大人没办法。美国坊间传闻是这位局长手里掌握着所有美国大人物的秘密和大事件的真相,包括罗斯福夫人的外遇,肯尼迪被谋杀的真相,甚至外星人登陆地球的情况,这些都是美国各种小报的报道,没什么参考价值,但是却成了好莱坞的好素材。其实,很多美国人对这位胡佛局长非常不屑,认为他心胸狭窄,崇尚权力,而且还十分奸诈,喜欢用把柄要挟别人,完全是一副独裁者的形象。然而,胡佛的很多作为和措施却影响了美国历史,而他生存的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和如今的中国社会有很多共同之处。
联邦调查局的崛起是胡佛所有贡献的集合体,这个在全世界闻名遐迩的调查机构当年只有不足400人,没有逮捕权,没有持枪权,甚至在美国各州都没有管辖权,是典型的打酱油部门,各州执法部门根本对其不削一顾。然后,时势造英雄!胡佛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别具一格的领导才能将这个机构打造成世界最大的调查机关和美国司法体制的骄傲。
选拔最出色的人才。
电影中描述胡佛当上联邦调查局局长的情节,完全是中国式的。罗斯福总统任命的司法部长,名字忘记了,找胡佛谈话,问他能不能当新成立的司法部调查局局长,也就是说胡佛的局长宝座完全是司法部的老爷指定的,其实这完全符合美国当年的情况,要知道当年美国官僚机构的效率都不如现在的天朝,各种机构臃肿,任人唯亲,官商勾结,腐败滋生。然而我们的胡佛局长当时却没有溜须拍马,叩谢天恩,而是提了三个条件:用人要任人唯贤(杜绝拉关系走后门)、探员要本科学历(必须有真才实学)、并且要有独立的机构权限,只向司法部长一人汇报(把自己变成副部级干部了。。。)。司法部长道:“你不提这条件我还不让你当这局长呢!”于是,联邦调查局的经典形象在那时便确立了:探员们西服笔挺但不卑不亢(再看看华尔街那帮犊子的嘴脸就知道是什么形象了),人人都有较高的学历,举手投足显得非常专业。那些不修边幅或者有点痞子气的探员都被可怜的炒掉了,而学历不够拉关系走后门的人也都被拒之门外。笔者不由得跟国内相关部门进行比较,我们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形象更接近华尔街,而基层一线同志的形象却比较无间道,看不出来是好人还是坏人,看来提升人员素质任重而道远啊。
树立正面形象,加强自身实力建设
30-40年代的美国是黑手党的天下,是犯罪分子的天下。就像90年代的中国,人人都喜欢古惑仔,那时候的美国人更愿意给黑手党交保护费而不是给IRS交税。“全民公敌”迪林格等大盗更是以杀富济贫的侠盗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让美国警方非常头疼。而黑手党更是控制了好莱坞,拍出很多黑帮电影(让我想到了赌神和小马哥)。一时间,黑社会形象盖过了政府形象。胡佛面对这种情况采用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法。一手是抓“硬件设施”,提出“林德伯格法案”(稍后会提到),要求国会将绑架等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案子提升为联邦重案,使联邦调查局获得管辖权,同时给联邦调查局探员配备最好的武器,以对抗悍匪。这个提案最终获得了通过。另一手是抓“软环境建设”,插足好莱坞,花钱宣传调查局的正面形象,大量印发漫画书,将调查局探员和局长本人打造成类似于青铜圣斗士的光辉形象。结果到了50年代,调查局和政府的形象全面扭转,调查局击毙了迪林格等叱咤一时的悍匪,调查局探员也成了美国人的偶像,应届毕业生纷纷报考联邦调查局,调查局探员成为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最热门的岗位。
重视科技在执法过程中的力量。
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警方也基本处于狄仁杰断案的水准,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而随着“大萧条”和“禁酒令”,福尔摩斯式的办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无头案越来越多,破案率年年下降。胡佛同志是个稍微有点强迫症的人,喜欢把所有的事情有秩序的排列起来,曾经帮助图书馆做了个档案归纳方案。他力推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很多觉得他是疯子,但后来这项计划却成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法制社会建设的里程碑。这个计划就是建立指纹档案。虽然如今有了DNA技术,但是靠指纹破案仍然是全世界警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再说回之前提到的“林德伯格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付出了赎金,11天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尸体还是在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被发现。胡佛对这个案子的态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先是在国会痛陈利害,煽情的演说感动了议员们,从而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而后开始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展开侦破。影片描述这段历史的情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胡佛说:“我们有一种武器犯罪分子永远不会有,那就是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好的人才。”这话没错,即使在现在科技发达,高智商犯罪普遍存在的年代,也没有任何犯罪组织的科技和人才水平可以同国家机器进行对抗,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更是这样。胡佛找到一个具有笔记鉴别才能的大学教授,帮助鉴别绑匪留下的字条。教授回答完胡佛的问题准备回学校上课时,胡佛拦住他说:“不用回去了,你现在的薪水加倍了,恭喜你开始为自己的国家工作了。”由于办公条件有限,胡佛把木材专家领进了调查局的吸烟室,各种检察长被撵了出去,从此吸烟室成了调查局的临时实验室,直到后来有了专门的实验室。
这段历史值得每个现今的调查局探员忆苦思甜,如今的调查局有自己的学院,培养专门 人才;有自己的实验,全世界最大的犯罪信息库,指纹识别系统,DNA识别系统,甚至犯罪分子纹身的识别系统等等。这一切全都要归功于胡佛局长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
胡佛成就于美国最混乱的年代,经济大萧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背景使他得以施展拳脚,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为了不被改革对象抓住把柄,他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终身没有妻子,甚至没有嗜好,使一项项改革得以推进。在社会进入关键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之时,这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