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银高速公路福州上街出口下来,途经洪塘大桥进入福州市,没有哪个人的目光不被桥下东南方那滔滔闽江之水中的一座寺庙所吸引。江心这块黑色的“印石”亘古便“浮”在水面,江涛风雨沐浴着它,日落的金辉冶炼着它,映出一片神秘而独特的美景。那就是位于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面形同印章的“浮塘金印”,金山寺便座落其间。
说到金山寺,许多人都以为说的是曾经凭借白娘子和许仙这一段千古传说爱情故事流芳百世的江苏镇江金山寺,也就是白娘子和法海“水漫金山”的斗法之地,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金山寺乃是福建省的母亲河闽江中的这座唯一的水上寺庙。建于宋代,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小巧的金山寺,自古以来作为闽江风景线上独具个性的金印明珠,它历来受到旅闽人的偏爱,这周末我们披着霞光探访了如诗如画的金山寺。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乡附近的乌龙江心的一块小石阜上,因于这块阜很像江南镇江的金山,故名“小金山”。 闽江发源于福建北部,流经福州入海,江水流到洪塘后分成南北两支流,南边的叫乌龙江,北边的叫白龙江,也被直接称作闽江。从洪塘分流后的乌龙江中,有江中石埠形如一方印石浮在水面,早在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当地人就在这石埠上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很象镇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据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
洪塘大桥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就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如今,在乡村福州城市化的进程中,它已融入城市的怀抱,洪塘大桥彩虹般一从它身旁飞过,连接起大江西岸因它命名的金山经济开发区和金山碧水生活区。
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来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玲珑精巧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分外别致。
据传金山寺建后曾被洪水冲毁,明代重建。现存的建筑是1934年由群众捐资再次重建的,主要有前面一座殿,后面一座楼,中间耸一塔,东西各一厢。塔高约十米,造型简朴,当闽江满潮时,塔浮江心,相当壮观。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被洪水冲毁了,现在到金山寺只靠乘坐小舟横渡。
寺庙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四周围以护栏。
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榕树,虬曲多姿,形状很象黄山的迎客松。主要建筑物有妈祖阁、大悲楼、金山塔和左右两间配室。
进入前殿,正中是一尊妈祖塑像。
前殿后门上方悬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民国24年5月的题字:是最胜处。转到塔后,从右侧步入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楼前两侧各有一小配室。左为怡怡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读书;右为借借室,明嘉靖年间莆田学者林兆恩(林龙江,三一教创始人)在此著书,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故称此室曰“借借室”。
金山塔(七级八面之实心石塔,高3.2丈)
穿阁而过,就到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高约十米,造型简朴,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为七级八面之实心石塔,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缀合严密,当闽江满潮时,塔浮江心相当壮观。
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
转到塔后,从右侧步入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
由大悲楼内左侧门转到楼外,再沿大樟树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善男信女及游人憩息的好地方。
金山寺独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是其别具一格之处。元代王翰的一首诗,颇能道出它的天然之处:“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舱。岸回孤屿火,风渡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容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
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
(翼方摄影,2011.10.30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