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列宁在1918》,讲述的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列宁的活动。当时由于年纪小、历史知识的匮乏,并没有怎么看懂这部著名的影片。只知道列宁在工厂演讲后挨了女刺客芬妮·卡普兰一枪而受重伤。但列宁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一直是个迷。苏联官方的说法是1918年列宁遭遇暗杀后并没有死,但子弹一直留在脑里。虽然子弹在1922年终于被取出,但健康严重受损,三次中风后脑动脉血管硬化、脑瘤爆裂,终于在1924年逝世。但最近偶然看一个资料,有一个叫海伦·拉巴波特的英国历史作家,提出列宁不是死于枪伤,而是死于梅毒。
海伦·拉巴波特说,她的这一观点来自俄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得主伊万·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是苏维埃的强烈反对者,曾抨击苏联人的生活还不如实验室的动物。但由于他是个国际著名的科学家,一直被列宁礼遇,随持不同政见,也不向其他人物那样被杀头监禁。在一次前往伦敦参加国际会议的中途,巴甫洛夫曾途径巴黎会见老友MikhailZernov医生,交谈中他直言不讳地说:“革命的成功是由一个脑子患有梅毒的疯子取得的”。他所说的疯子,自然是指列宁。他说,列宁的病症,是典型的梅毒侵入大脑导致的瘫痪和行为暴躁症。巴普洛甫还说,他认识列宁死后几个验尸的医生,他们都同意这一说法。但苏联官方为了维护列宁的伟大形象,却把列宁的死因改为中风。
梅毒入大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感染到死亡可能会长达20到30年,因此海伦·拉巴波特认为,列宁很有可能是1902年在巴黎嫖妓时染上的。她将这一观点写在了新书《反叛者:流放中的列宁》。她说,历史上死于梅毒的名人不在少数,尼采、莫泊桑,歌德等都同样经历了梅毒带来的极端狂躁、创造力惊人,但最终瘫痪中风的过程。列宁在晚年处以神经质躁狂的状态下,却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著作和文章,应该是梅毒发作的结果。海伦·拉巴波特的这一见解传到中国,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肯定海伦·拉巴波特的人们认为,脱去领袖的光环,列宁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他常年被放逐在外,直到29岁的时候才结婚。在这近三十年的生涯中,列宁在欧洲各地漂泊,偶尔在烟花柳巷排遣一下性的压抑也是很有可能的。我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和文学院院长的时候还作过《乳房赋》,在北京的八大胡同做出“因争风抓伤某妓女下部”的壮举。虽然被北大开除了,但却成就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缔造了伟大的党,还被选为前三任总书记。陈独秀因为“右倾”错误被罢免后,向忠发继任总书记。向忠发是彻头彻尾的工人阶级出身。身为党的总书记,他非但不去管理党的事业,反而经常挪用党的经费去光顾妓女院,甚至与奉命逮捕他的伪警察局长共用一个妓女。最终在跟这个妓女睡觉时被逮捕,并叛变革命。由此观之,列宁同志死于梅毒并不奇怪。
但我国也还有些天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死于因嫖娼患上的梅毒之说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如果说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在共产主义理论方面,列宁则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共产主义实践的宏伟事业。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苏联解体后,国际上反共妖风再次蔽天遮日。各种丑化马克思、列宁的流言蜚语广泛流传。其中关于列宁晚年染上梅毒的传言更为一帮趣味低俗者津津乐道,结果使得过去这位伟大的领袖被丑化成出入风流场所的花花公子。他们认为,在一般头脑简单智商低下者看来,染梅毒一定是出自青楼妓寨,患艾滋必定与卖淫嫖娼有关。这些天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虽然列宁死于梅毒,但这并不表明列宁与嫖娼有关。
列宁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们全家都具有反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他的哥哥就是因刺杀沙皇而牺牲的。列宁自少年起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当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生活极为俭朴,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更无到妓院寻花问柳的恶习。他整日忙忙碌碌为革命大计辛劳奔波,那有闲功夫闲心情混迹于风尘场所。嫖妓者多半为轻薄好色之徒,而列宁显然非此辈等闲人物。另外有的人逛妓院不一定是好色,有的是为解决一时的性饥渴。即使如此,列宁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再者,不论昔日还是现今,逛窑子都是高消费。列宁长期处于流亡生活,到处颠沛流离。维持生计都成问题,何来开支支付昂贵的嫖资?
对于列宁没有嫖娼却死于梅毒之事,这派天真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是:很可能与他多次遭反革命暗杀有关。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不顾个人风险,经常深入工农大众,做宣传鼓动工作。虽多次遭反革命暗杀,列宁仍然毫不畏惧,置生死为度外。最严重的一次遭暗杀,是被一名女社会革命党分子卡普兰所为,就是《列宁在1918》所叙述的那次枪杀。她是用带毒的子弹射中列宁的,毒物就是梅毒。在经历多年战争的俄国,各方面物质供应极为匮乏,想取得毒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跑到妓院去弄点梅毒应该相对容易些。即使一枪打不死列宁,梅毒也会要了他的命。而切让梅毒要了列宁的命比一枪打死他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更大。这样一向身体健康的列宁,在遭受反革命多次暗杀后,终于因梅毒久治不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不同的解释,你该相信哪一种呢?
201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