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班马鸣
李白五言律诗《送友人》脍炙人口,入选了苏教版初二语文课本。其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把分别场面写得诗情画意,韵味悠长。
昨晚女儿做作业,翻译的就是这首诗。其中“萧萧班马鸣”一句的“班”字,解释似有不妥。课本的解释是“离群之马”。我记得是“分别的马”,于是和女儿争执。孩子她妈一句话终止了争论:“听老师的,按课本的解释回答!”的确,真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孩的分数!
我非常无语!现在的语文课本,为什么屡屡出错?贻害无穷啊!
“班马”一词,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讲的是平阴之战:“齐侯畏其众也,乃脱归。齐师夜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这里说得非常清楚:班马,是离别的马!清代王琦在《李太白集注》中对“萧萧班马鸣”也是采用这个出处的。“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
广西师大的周苇风独树一帜,发现《左传》中的“班马之声”在《尔雅·释言》中被郭璞注引作“般马之声”。我们也经常看到古文中“班”和“盘”是通假字。而“盘”在《说文》中得意思是“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令舟旋者也。”即谓“退缩旋转之貌也。”也就是原地周旋的意思。《周易·屯》卦六二也有“乘马班如”的句子。似乎都把“班马”一词引入另外一个解释,即“盘马”,也就是“盘桓不前的马”。这个解释和“离别的马”也没有内涵上的分歧:因为主人在道别,所以马也就只能原地打转了。
将“班马”解释为“失群之马”的人,多引用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失群班马,迷轮乱辙。”这里把“失群”和“班马‘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会有“失群之马”的解释。其实,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如果非得这样解释,那庾信这句话就得解释为“失群的失群之马”了!非常不通。正确的解释是“失群的马在盘桓”。
从全诗的意境来看,“班马”解释为“离群的马”,也似有不妥:送友人,一人送一人,则和“群”的概念无关;因为是“孤蓬万里征”,不可能多人送多人;唯有多人送一人,离开的友人所乘坐骑方衬“离群”之意。而我主观的臆测是:一人送一人,最符合全诗的意境,人多,则太热闹,失去了诗中 蕴含的孤独、失落的余味。
可以说,初中课本选择了一个可能性最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