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有人附会为一个故事,惠州温氏女子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外,听公吟咏,觉则急去。东坡知之,说: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婿。东坡渡海归,超超已经死去,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有“拣尽寒枝不肯栖”语。这首词,黄庭坚说是作于黄州,黄州有定惠院,当然也有宋人说写在惠州。
下面我们分析这首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疏桐,是幽冷的环境,孟浩然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白居易有“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都是幽冷的。缺月也是幽冷的,还含有一丝思家之情在。漏断,更漏已滴尽,说明时间很晚了,所以是“人初静”。很巧的是前面张先《天仙子》也是“风不定,人初静”。这是一个大的环境,下面才出现幽人与孤鸿。
这首词,人们争论最多的是下面的描写,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鸿?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话》说:“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词人多此法。……卜算子后段只说鸣雁。”唐圭璋先生认为,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唐宋词简释》),很清楚。这样,上片的后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就是 说,谁看见幽人苏轼独自往来呢?只有飘渺的孤鸿的影子。写出苏轼自己的幽人独自往来,含有苏轼的性格处境在里面,只有飘渺的孤鸿见到,则人间都见不到,而且是孤鸿的影子才能见到,足见苏轼的幽独,他在另一首名词《贺新郎》中也咏石榴:“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种幽独,既表现出苏轼的清高,也表现出他所处的环境险恶。飘渺孤鸿,而说是其影子,可看作是受到张先的三影影响,略貌写影,写出神韵。
下片写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一首咏物词,上乘咏物一定是亦物亦人,若即若离。“惊起却回头”,是写鸿被人惊起,是单纯的写鸿,“离”,而“有恨无人省”,则是写鸿又写人了,是“即”。主要还是写人,鸿怎会有恨呢?但这儿词人赋予鸿一种恨,大概是清高孤独的憾恨吧!“无人省”写出自己的不为人知,古代知识分子的通憾。“拣尽寒枝不肯栖”,同样是两写,写鸿的“拣尽寒枝”,是暗用庄子的典故,《庄子·秋水篇》“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鵷鶵是凤凰,赋予鸿以凤凰的品质。也就是写自己的高洁品质与情怀。这里有人挑毛病,宋人胡仔记载时人说:“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胡仔说是“语意到处即为之”,是对的,不必胶柱鼓瑟。最后“寂寞沙洲冷”仍是两写,写自己的幽独。
这首词也可算咏物的典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时分时合。有人附会为政治寓意,句句比附,此人是宋代的鲖(tóng)阳居士。他编辑有《复雅歌词》一书,久佚,有《复雅歌词序》,在南北宋之间倡导复雅。但比附不好,后来王士禛、王国维予以驳斥。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在《宋韵》一书中把他作为“韵”的最高理想。这首词也可算作苏轼词中“韵”的表现的代表,黄庭坚称赞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不是说,这些作品脱离人间,而是说,这类作品清洁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喜欢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薄”,也是这个意思。我在《宋韵》中把苏轼的“月下起舞”与韦应物的“山中煮石”放在一起,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