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最后校阅经过出版社的编辑改后的书稿,看得一遍又一遍,真有种想吐的感觉.....满眼过去都是标点符号,都是某一细微处的字词斟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工作,让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此书的可读性.....
学习钢琴也有四个月了,在练每一首完整的曲子的时候,发现,不经过上百遍的摸索和练习,不可能将一首曲子练到纯熟。
细想一下,其实,所有精彩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都得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之后才可问世吗?一篇诗稿,捏断诗人贾岛几根须?一首曲子,一首歌,要被一个演奏(唱)者在录音棚和音乐会上表演几百次?一本书,要经过作者多少遍的反复修改和琢磨才可成型?那天看20世纪英文百佳小说的排行榜,位列第二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竟然将不长的书稿改了99遍才最终发表!
所以,作为一个听众、一个读者,是幸运的,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是别人反复无数次,历经台下十年功所呈现的"台上一分钟",那是千锤百 炼之后的作品,我们听得、看得如痴如醉,没去想象作者背后的艰辛打磨。
所以很多音乐家,作家或是其他行业的人物,其一生最重要,最经典的作品也就是那么一两部,这已耗尽他们一生的存储与精力。我们实在不应该苛责或更高地要求他们:
“只想你明白,我心甘情愿爱爱爱爱到要吐,那是醉生梦死才能熬成的苦”.....
不要轻易把自己热爱的东西变成自己求生的职业,除非你爱爱爱爱到要吐,仍然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