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大小说家
演唱歌手:林宥嘉
在提笔写这篇乐评前,参阅了朋友转发给我的一篇博文,其中提到了对林宥嘉的评语“我们都喜欢他的歌,但却痛恨由他来唱的这个事实。”然后回想起几年前我也曾写过一篇恶评,一语道破地列出了某位“小队长”第二张专辑的缺陷。结果嘞,该篇文章收到了特别多支持的声浪,好似大部分读者都比较喜欢阅读他人的吐槽。(我还调皮地给予该专辑相当高的分数)但毕竟我的出发点不同,心甘情愿地为最热衷的国语乐坛贡献一份力量。况且要写恶评并不难,我却深信要深入了解幕后制作的动机和方针之后,再做出你的鉴定,才算是有良心的乐评。我对林宥嘉的声线并没多大好感,尤其是他那过重的鼻音和慵懒的唱腔,而这张【大小说家】专辑也只能用“诚意有余,新意不足”来总结我的看法。
让我先声明已有乐评人把相同的听后感写得七七八八了,而且文笔要比我还出色。因此除了概括地提出我的看法之外,希望能以不同的角度做出分析。单从音乐性的部分开始,【大小说家】里的作品的确少了惊喜,有些甚至让人觉得过于普通,自然就缺乏共鸣度,考倒了编排歌曲的工作人员,也影响了整体的流畅度。例如《拾荒》这首作品其实是【大小说家】的精神所在,安排在最后一首原本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效果却没预期中的完美。
或许是前两张专辑的概念特色太深刻,许多听众都期待新专辑的概念会带来类似的花样。是不是因为期望太高,所以针对【大小说家】在概念方面的意见都偏向负面的?大致上认为其内容无法符合如此恢弘的选题,因此评语中出现“贫乏”、“散乱”、“牵强”类似的形容词。有趣的是,歌手过后解释到【大小说家】并不是什么概念专辑,倒像是一个作品集,是一张搜集了科幻、励志、言情、惊悚等小说类型为一体的专辑,潜意识就是个“没主题的概念”。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察觉出真正的问题在于所收录的两首抒情新歌,无论在情节或气势方面都不及其他作品来得精彩、紧凑。歌手在这些作品里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其声音情绪的张力不够收放自如。以下是我对部分主打歌曲的短评:
“我一定要尽快 调查明白
这落后星球魅力何在
早该返航的队长 怎么会 不愿离开
我们早进化到 完美状态
为何 还会 迷恋平凡
难道生命没缺陷 反而是 一种缺憾”
开场曲《思凡》巧妙运用了中国古典戏剧名,搭配制作人陈珊妮拿手的迪斯科舞曲和80年代新浪潮音乐风格,营造极具画面感的氛围。蓝小邪犀利的歌词回应了文案中“笔尖是我的顽强”的主题,通过外星人羡慕人类平凡的独特意境引人深思。这就是笔者眼中最符合小说本质的作品,既充满创意又不刻意天马行空来博取人们的注意。不晓得耳尖的听众能否猜到,在林宥嘉精湛的演绎中,多了某位英国巨星的影子?
同样充满复古格调的《诱》参考了苏格兰音乐人PauloNutini简约的弦乐编曲手法。开场的蓝调钢琴果然销魂,让人不经意坠入那浪漫甜蜜的漩涡里。歌曲虽然以老掉牙的“单纯男子第一次怦然心动”为故事背景,歌词也称不上有多突出,但那精致优雅的编曲和歌手的唱腔还相当对味的,果真像糖果般,越吮吸越耐人寻味。
《越反越爱》并不是笔者最中意的曲风,郑楠的曲子也少了爆发力。倒是那勾魂的吉他开场和歌手的转音叫人惊艳。此外,澎湃的情绪堆叠突显了歌词里门不当户不对的激情与冲突。
早前提起的两首抒情作品《勉强幸福》和《浪费》轻易地陷入了芭乐歌曲的框框里。前者因少了起伏性的旋律而显得不够深刻,即使是林夕的歌词和JerryC的编曲也无法挽救那暗淡的气势。后者在旋律上多了辨识度,却不如早期 的作品那么富感染力,能让听的人心如凄凄奄,苦不堪言。
从【感官/世界】开始,笔者就见识到林宥嘉对音乐细腻的认知和执着的态度,比起一般从选修比赛脱颖而出的歌手更出类拔萃。录制【美妙生活】的日子里,他把歌序写在家中的玻璃窗,然后记录每一首歌的进度,再开始编排歌曲,对音乐的灵性和理解力显而易见。【大小说家】则是他晋升成为制作人的代表作,虽然最后无法在主题和音乐之间取得平衡,但对于专辑的用心和巧思已清楚地反映出其成熟稳健的状态。
直觉告诉我这只是歌手转型前过渡期所交出的作品,在多次的访问中,他曾提到想完成一张“非常有独立精神”的唱片。同时,对他歌唱生涯影响最深的制作人王治平老师也渴望能听到林宥嘉玩出这样一张独具匠心的专辑。这一天的到来,指日可待。
赫然发现原来这位“小说家”的真实身份是个来自奇特星球的外星人,悠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并怀着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希望能把最富情怀的故事说给其他的外星人听(和抨击)。
评分: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