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间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主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人人皆又佛性,关键是能否明心见性,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每个人佛性本身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但是很多时候却由于过于执着于因缘假合的自我和外在而无法内观自性,《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心和佛本身不二,关键是内观自性,离念和离相,而不需要外求。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非心非佛,则进一步说明需要离相,即本身破除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在《金刚经》中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要执着于相,不能执着于法。只有破除妄念,才能够真正解脱和解脱知见。
终南山了明和尚问: 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佛、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臥,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是道正是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非有非空的中谛义。
![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 药师佛心咒](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102836t018e11894a66d9690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