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格转载。 魏宁格的碑文

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1880年4月3日-1903年10月4日), 奥地利哲学家。

魏宁格自少年时代起,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了早熟的才能,其语言天才尤其突出,16岁时曾打算发表一篇词源学论文,内容是研究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语形容词。189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研习哲学,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份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学位的同一天也正式皈依基督教。1903年《性与性格》(Geschlechtund Charakter )扩充出版,同年,魏宁格举枪自尽。不久,《性与性格》[1]畅销国际,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其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随笔,发表为《关于终极事物》(Über dieletzten Dinge )。这两本书,便是慧星般的魏宁格留予此世的全部。

目录

[隐藏]

[编辑]生平

奥托·魏宁格 1880年4月3日生于维也纳的一户金饰手艺家庭,父亲是李欧柏德·魏宁格(LeopoldWeininger),母亲是艾荻尔海德(Adelheid)。

1898年7月中学毕业。同年十月申请维也纳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其也在自然科学、医学等展现出其天份。年纪还小时就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英文,稍晚又学会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尤喜爱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戏剧,并深受其影响。

1901年秋,魏宁格试着寻找出版商将他那准备申请学位的论文---《爱神与赛姬》(Eros andthe Psyche)(也就是性与性格的草稿)出版不得;又拿给佛洛依德请其推荐发表,但被认为该书立论缺乏实例而未受重视。半年后,魏宁格把《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Geschlechtund Charakter:Eine Biologische und PsychologischeUntersuchung》)作为学位论文交给维也纳大学,其第一部份使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不久,他成了热诚的新教徒。

1902年,魏宁格到德国的拜鲁特,在亲身观赏完华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经由德累斯顿和哥本哈根来到奥斯陆,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的在舞台观赏易卜生大胆创新的歌剧。紧接着在回到维也纳之后,他的身心都陷入极度的郁闷,情绪越来越低沉焦躁,逐渐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与其友奥图·格贝尔(ArturGerber)讨论了好一阵子后,魏宁格了解到‘现在还不是时候!!’

1903年6月,在数个月的持续努力下,一本探讨基本现象且试图要将两性关系的神秘面纱解开的奇书----性与性格---出版了(Braumüller& Co.,维也纳出版商)。这本书包括了他的论文内容以及新增的三个重要章节:第12章---女性的天性及女性与宇宙的关系;第13章---犹太主义;第14章---女性与人类虽然此书没有造成负面的强烈排斥,但也没有获得预期的轰动。

出版后,魏宁格被一位于德国莱比锡的神经学医师莫毕士(Möbius)控告剽窃和抄袭。在极度失望和被误解的情况下,魏宁格动身前往意大利。回到维也纳后,魏宁格将他生命的最后五天陪父母。

1903年10月3日,魏宁格在Schwarzspanierstrase15、贝多芬逝世的地方租了一间房间;他跟老板娘保证不会在晚上惹事情。当晚,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给他的父亲、一封是给他手足李察,说明自己即将要饮弹自尽。

1903年10月4日早晨,魏宁格被发现衣着整齐的躺在地板上,失去意识,左胸有枪击伤痕。他随即被民间救援组织送往维也纳综合医院(WienerAllgemeines Krankenhaus),于当天早上十点半逝世。

魏宁格被葬在维也纳的Matzleinsdorf新教徒公墓,他的坟墓仍然在那边,上面刻着他父亲李欧柏德·魏宁格写的墓志铭:

『此石碑下躺著一個在世上不曾尋獲內心平靜的男孩, 當其將己心靈的啟示傳授之後,在世上已找不到適合的地方。 他不停向有著最偉大思想的死亡國度探尋, 最後在一間屋子停了下來,  結束了凡間肉體的延續。』

[编辑]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于学生时代时接触到魏宁格的思想,且受其影响甚深。更将魏宁格列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之一,推荐给身边友人。[2]

无论如何,维特根斯坦对魏宁格极度的推崇,总与他的身份有些格格不入。

维特根斯坦写信给乔治·爱德华·摩尔,内容提到:

『我們沒有必要,更確切地說,是不可能相信他的。 但是在我們不認同的事物中卻包含著偉大。 這是魏寧格偉大的錯誤。』

这种描述现代文明的腐朽和开发自身潜能的义务...等主题,将在维特根斯坦之后的著作再三的出现。
【一】魏宁格一边高呼:“我是天才!”一边记录此时的喜悦心情。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一阵骚动,是源于天才与普通人的冲突。一个早逝的天才唯一的一本书,想必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性与性格》大胆地揭示了天才们的那种孤傲——他把天才的孤独气质写得如此露骨、精炼,足以引起天才同胞们的共鸣,让普通人窒息;而其中散发的那种傲气则在第一时间引起了普通人的不悦情绪,其中夹杂着恐惧、嫉妒,或者是相反的自卑,还有无耻的嘲讽。

  『引用1』《实践理性批判》的奥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处于无限而永恒的隔绝当中。人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不为其他什么而活着;他远远地脱离了成为自己愿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隶的处境;他高高地站在社会伦理之上;他是孤独的。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整体”本身(one and all);他心中存在着法则,他自己就是法则,而不必前思后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他已经不再感到自己还担负着责任。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绝对义务。他呼唤着:“我要自由,我要安宁,我要与敌人讲和,我不要无尽无休的奋力拼争;”他心里充满了恐惧。他也曾对着宇宙发问:那一切都有什么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耻,因为他这是在强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负压到别人肩上。康德描述的这个孤独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欢笑,既不去怒骂也不去作乐;他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制造出什么噪音,因为他周围的宇宙是那样寂静。在孤独中默认孤独,这就是康德之哲学的辉煌顶点。 P175-176

  『引用2』任何一位伟人都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是何等巨大。每一位伟人创造出某种东西以后,马上就会感到自己的伟大;伟人的虚荣心和雄心一向都极强,这往往是他们自视过高。但伟人从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与自我理解是相互对立的;人的自负程度,恰恰等于自我理解的缺失程度。 P182-183

  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越是伟大,他就会越是无情,因为他要忠实于自己;这样一来,他就往往会使他在日常生活里触到的人们失望,那些人无法企及他的高翔,所以就想把雄鹰束缚在地面上,甚至加上“不道德”的恶名。 P190

  【二】魏宁格一边狂阅读,一边通过一种叫做“内省”的方法发表高见。

  看过此书的人肯定对这种标准“魏宁格式”的句法不会感到陌生——不是不(没有)XX,而是与XX无关。这个“XX”可以是道德、理性、逻辑、意识,等等等等。这样的句子,全都用在了“绝对的女人”身上。我想这种说法确实更接近真理。由此我联想到了《绝望的主妇》里面Bree的一句经典台词:“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或许这里不是原出处)。这种逻辑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而不在于你是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哪个位置;就如道家思想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意识到了一种事物,那么你也就同时得知了这种事物的对立事物。魏宁格真正把这种思想泛化,推广至一切事实,即:极端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不存在的情况,而事实总是处在我们假想出来的极端之间;于是就有了无数多种的“中间形态”。最典型的就是“绝对的男人M”与“绝对的女人W”。魏宁格就这样通过对自己内心男人部分和女人部分的深刻自省,写出了关于男女关系的那部分经典。

  『引用3』男人要么会蔑视女人,要么就是从未认真思考过女人。 P260

  恋爱中的男人爱的只是他的自我。爱他渴望成为的那一切,爱他应当成为的那一切,也就是他最真实、最深刻、可被认知的本性,它摆脱了一切羁绊和必然限制,摆脱了人世间的一切污点。他把自己的理想,即一种具备绝对价值的存在的理想,一种无法在自身找到的理想,投射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P267-268

  『引用4』女人的端庄正是一种假正经(prudery),即夸张地否认她天生的不正派。 P299

  女人的爱就是她的同情——它是群体性(community)的表现,将一切都混为一体。 女人对男人的“理解”,不是一种共鸣,而只是一种寻求同情的欲望,是一种没完没了的强求,是一种自私的索取。女人和男人没有关系,而只于男性素质有关,所以女人不能了解男人。 P323

  【三】魏宁格一边推崇叔本华一等哲学家,一边玩弄“本质”的把戏。

  叔本华提出“表象的世界”,即世界不存在一个被称作“实体”的东西,而只有现象。魏宁格处处提到所谓“女人的本质”的东西,认为“女人‘最深刻的本质’决定了女人不可能成为天才”,还通过“一个男人的内省”得出“一个生理上的男人可以成为一个完全心理上的女人,但一个生理上的女人却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上的男人”的论断。这实在是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似乎女人完全是无可救药了——女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他始终都没有个说法。但在最后一章里面,他又提出了“真正的女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的最终敌人,就是女人自己(P370)”。

  『引用6』如果男人继续只利用女人去实现男人的目的,从而不断降低女人身上的人性观念,男人便不能解决自身的道德问题。男人必须使自己摆脱性的束缚,才能摆脱女人的束缚;作为真正的人的女人,却只能从作为女人的女人的灰烬汇中诞生。只要有女人,死亡便会永存;直到两性合为一性,直到从男人和女人演化出了第三种自我,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真理才会成为主导。 P379

  真正放弃了自己的性自我的女人,真正希望获得内心平静的女人,将不再是“女人”。她获得了内心的、精神的标记,也获得了再生的外部形式。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女人时候真的希望理解“存在”(existence)的问题,理解“罪”(guilty)的概念,女人真能够真心渴望自由吗? P383

  【四】疯狂的天才vs.理智的天才;借代。

  其实天才都是疯狂的,但在人们眼里,有些天才是用自己的理智来写作,他们能带给人宁静的感觉,让人静心;而有些天才是发了疯的,他们搅乱这个世界表面的安定,弄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作品。我想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天才是否跟随了时代的发展:那些紧握着时代脉搏的天才看出了时代的弊病,预知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他们的一生就是这个时代前进方向的写照,就是一种对未来预示的实践。我发现几乎每本天才之作的前面,即“前言”啊,“译者的话”啊,“推荐序”啊什么的,充斥着像“我们要客观看待”、“要认识到作者的年代局限性”之类的P话,我很怀疑,那些人是否真的认真体会了作者的心思。我想魏宁格那章关于犹太人的论述,我宁愿把它看作一种借代的手法,“与其创作一个新词,不如就用现实中就有的而且性质类似的旧词来加以说明”。他的“男人M、女人W”的说法,也可以看作一种借代;我甚至考虑过是不是作者图方便,这样说明一个天才的时候,就不用繁琐地说“他或她”,而直接用一个简单的“他”就行了。

  『引用6』女人非常巧妙地让众人知道:唯有男人的“男子气”猜使她们感兴趣。男人接受了女人衡量“男子气”的标准,并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标准。在女人眼里,男人作为男性的资格已经和女人对他的评价合为一体了。然而,上帝却禁止这种情况发生,这就意味着,世上将不存在任何男人。 P367

  他有小提到中国人,不过好像不是什么好话,和“犹太人”联系紧密。他预言“世上将不存在任何男人”,还说“犹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宗教创始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下,中国将产生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甚至人类的精神导师?——虽然这似乎是对中国人的极大否定和讽刺。

  
  关于性格
  女孩盼望自己的性成熟期,认为青春的初期就是一切。她不珍惜童年和暮年,只能感到童年的愚蠢。女孩从有意识以来便盼望建立家庭,男孩却不,男人对性成熟期抱有恐惧,起码不盼望他的到来。
  女人厌恶要求女人的思想必须符合逻辑的一切尝试。
  女人擅长借助感觉的联想,她们没有构成概念的能力。女人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寻找男人”,而男人这样做却不是为了寻找女人。
  女人不是真正邪恶的,她只是与道德无关。
  女人的端庄总是被后来的轻佻放纵所取代,一个女人的端庄品质怎么能够时有时无?
  女人为什么不诚实?她不具备面对真实的自由意志。
  歇斯底里者自己根本没有对自身错误的判断力,宁愿服从现有的道德律条。
  女人并不希望自己被看作主动的行为者。她需要一直彻底保持纯粹的被动状态——这才是她的女性素质。她需要在别人的意志下感觉到自己。她只求男人占有她的肉体、被男人占有,想占有一件新财产那样。
  女人的不稳定性和不诚实性构成了她的非实在性。
  
  
  
  关于天才
  女人为什么不是天才?她没有强大的建构能力,不能将客观世界全面反映在自己的意识中,不能形成顺畅的意识,她们断片般的意识集中在与性活动有关的事物中。
  因为记忆可以超越时间,所有超越时间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拥有广博记忆的天才是不朽的。女人没有追求不朽的渴望。
  天才对自我认识地最全面,所以对自己内心尚属于无意识的、混乱的和可能造成灾祸的东西,天才者感到的痛苦也最强烈。
  天才的无情,皆是因为他要忠于自己。
  一个人具备了更多心智,他就会发现更多新奇。
  因为天才具有认识自己的过去的同一性、连续性的才能,所以天才能够认识到他人的过去。
  
  关于 男与女
  男人的宗教是一种对自己的最高信仰,女人的宗教是一种对他人的最高信仰。
  男人为什么无法理解女人?因为他总想探究女人的核心本质;而事实上,女人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特性、性格特点,她所有一切外在表现都是镜像,都是被男人赋予的形式(她自己也希望如此),不是源于自身。
  妇女解放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她们喜欢那种对自身的贬低。
  大多数人都需要某种上帝,这种情况当然是现实。少数人(即天才者)并不接受异己的法则。其余的人都想对他人证实他们的行为或恶行、思想和存在(至少是他鄙俗的一面)是有道理的。

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

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性与性格》是他23岁时发表的著作,也是他生前发表的惟一著作。一百年来,《性与性格》一直在被研究和争论。人们对它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或舵拍案喝彩,或对它口诛笔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性心理学专著,更不是坊间常见的那种打着性学旗号的庸俗读物。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本书的思想维度如此深广,却出自一个如此年轻的哲学家,实属罕见。

目录 ······

中文版序言
德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 “雄性”与“雌性”
· · · · · ·  事实上,他的考察最终还是转向了批评男人,但其意义比女权提倡者所期望的还要深刻,并且对男人提出了最沉重,最切实的谴责.
  所以,Otto Weininger深刻妇女解放的最终敌人,就是女人自己.
  
  从性别的角度看,现实世界可以被看作两个极点之间的摇摆,没有任何个体处在任何一个极点上,每一个个体都处在两个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性吸引的规律:对于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化的趣味.比较一下被某个著名男子爱过的女人们的肖像,我们就几乎总是会发现,这些女人彼此都十分相似,而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就在身体轮廓,即身材,或者面容上.在更仔细的审视之后,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相似之处还扩大到身体的细枝末节上,连手指尖都相似,每个女人完全一样.因此,对那个男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姑娘,个个都使他想起以前爱过的那些姑娘.
  u=3/4M+1/4W,那么该个体最佳的性互补对象就是另一个组合.
  w=1/4M+3/4W
  应当随时准备承认:一个男人会认为一个女人是美丽的,而从审美角度上看,那个女人不但可能貌不惊人,而且甚至是丑陋的.事实上,纯美学研究的并不是绝对的美,而仅仅是美的概念,而性的概念已经被从那些概念中剔除了.
  我并不否认,我对这个规律的阐述多少有些武断,还缺少细节上的印证.但是我既不会匆忙宣布已获得的结果,以鼓励其他人从事这项研究,也不会轻易宣布我的研究里没有科学的考察手段.
  _chapter4 同性恋与男色.
  性吸引规律的一个特殊实例-人皆具有同性恋的萌芽-友谊与性别.
  
  对性倒错sexual inversion现象,对迷恋同性的倾向(无论是否伴随着对异性的厌恶),性吸引规律都做出了解释.
  正常男人对正常女人的性偏好是一种非自然的,后天形成的习惯.不仅如此,任何性倒错者的性欲都不是彻底逆反的.所有的性倒错者最初都可能对两种性别产生性欲,他们其实是双性恋者.也许到了后来,他们才主动使自己的性欲稍微偏向于某种性别,因而变成了正常或者倒错意义上的单性恋者.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的双性恋倾向从未彻底泯灭.无论在什么时候,这种倾向都有可能证明其被压抑的存在.
  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租现象,或者一种病态.我认为,现实中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微弱,它联系着异性特征的或多或少的发育.
  从青春期后,如果一个人一直保留着一种明显的倾向,即与一个与自己同性者的"友谊",那么,他身上就一定存在着异性的鲜明特征.不过,还有些人身上的过渡性别形态更加显著,他们在和两性交往以后,没能使自己对异性产生激情,却依然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竭力保持着秘密的,全心全意的依恋.
  男人之间的友谊当中全部存在着性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在其友谊中是多么无关紧要.但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就足够了:没有某种能把男人吸引到一起的吸引力,就不会有友谊.男人之间的友爱,保护和偏袒,大多都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性相容性.在老年男人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青年男人的性友谊的情况.例如,随着老年出现的器官萎缩,男人潜在的双性恋倾向就会出现.这大概就是这么多50岁以上的男人犯猥亵罪的原因.
  半男半女的人需要的性互补对象,也应该是同样半男半女的人,这才符合这个规律的要求.这就解释了以个事实:性倒错现象往往出现在性格相似者身上,而极少在性格正常者身上见到.性吸引力是双向的,因此,性倒错者才会如此容易识别出对方.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的正常成员很少知道同性恋现象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内出现.
  
    
  母性型的女人是种族延续的"种子",她们恪守着自身的使命.她们喜欢孩子,对家庭忠心,拒斥外遇,与女人的天性背道而驰.女人大部分是妓女型和母性型的混合体,她们从来不真实的面对自己,当我们读到<女人的天性及其在宇宙中的意义>这一章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女人说媒的本能,机能性的撒谎辟,歇斯底里的本质.
  
  三:爱欲与性欲
  
  女人性欲的核心是"结合的冲动"(魏宁格),这是一种糅杂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女人在性爱高潮时刻最美,最动情,因为她们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的意思是,不仅仅是男人的精液,而且也被赋予了"形式".让我们记住魏宁格的那句名言:女人就是性欲本身.从灵魂的角度来考察女人,她们是否具有先天的道德律,悟知性格等这些东西,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从实验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一些证据支持女人不具有灵魂,那就是她们从来不思考死亡的问题,对现在的关注也大于对过去和未来的关注(女人的现实性),在催眠状态下的女人不但会忘记朋友的名字,甚至自己的名字也会随意被催眠师篡改,她们具有"心灵白板"(洛克)的典型特征,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忘记和性有关的一切细节----第一次初恋,亲吻,生日玫瑰,恋人的体味等等,她们这种超常的记忆符合女人的天性和本质----女人就是性欲本身.不管我们认不认同,这决不是一个男人角度的独断论,难道还有什么证据支持女人在精神上的创造力大于或者等于男人吗?
  
  女人对男人的爱必然掺杂着性的成分,只有男人才会单纯地把完满投射给本不完满的女人(但丁和彼阿特丽丝),男人中的完美主义着必然有那喀索斯情结(自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自恋的女人多半以自身的外在为荣(身体),即使她们精神上小有成就,那么也不过是想找一个和自己匹配的男人,以便被赋予完整的形式.如果把大部分女人比作粗糙的石头,那么终归有少部分女人是天生的玉质,只有手艺人才配雕琢她们,这是毫无疑义的.
  
  四:天才
  
  天才把整个世界纳入心中,他们的记忆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他们能理解一切人的性格,既高尚又下流,他们是上帝的宠儿,决不会在理性与逻辑的最高圣殿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理性与逻辑说到底只是属于超常的特殊技能,作为非理性与非逻辑的否定,而世界的完整性不但要理性与逻辑,更需要非理性与非逻辑的支撑.世界不是逻辑的,而是心灵的,天才的疯狂体现在这里.他们诉说着一切,却不被理解,因为这个世界太理性.只有天才才理解天才.
  
  五:伦理
  
  人在世界上处于孤独而永恒的隔绝当中,人只对自己负责(康德).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最高道德就是信仰,完成内心的道德律.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如何理解道德与伦理?或许只能用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理解:道德就是对自身的约束和对别人的妥协.因为若不如此,人吃人的结果就是无人生存.霍布斯,卢梭,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韦伯对此已经阐述的很深刻了.人能否战胜和愿不愿意战胜自身的欲望是两个问题.基于爱的伦理与基于功利的伦理也是两个问题,因为利己主义和同情都是人的本能,所以世界很伦理,至少从目的论者的角度看起来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吗?(莱布尼茨),如果是的话,那它就既道德又伦理,因为善是主体,恶只是善的缺失和不在场(孟子,奥古斯丁).
  
  六:M与W模式
  
  完全的男人和完全的女人只在理论上存在,不在现实中存在,因为所有人都同时具有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只是比例有所不同.无论从解剖学还是性格学上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进而,性吸引力的奥秘也被揭开了:男女间的吸引完全在于他们身上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的比例最为互补,形象地说,一个具有3/4男性成分+1/4女性成分的男人,最吸引他的是1/4男性成分+3/4女性成分的女人.这是一个简单的模式,但是却很有创意,在现实生活中,男女间的大部分交往也符合这个模式,只不过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但在理论上说的过去.我们不能排除性格和社会等要素的影响.我们罕见一个十足女人味的女人会喜欢一个娘娘腔的男人,但是他们却很有可能结合在一起,生活并不总是逻辑的.
  
  结束语:
  
  男人最爱的女人永远只有一个(她是他最好的"材料"),而女人阶段性地有不同的最爱(女人渴望不同的"形式")
  
  女人是照射男人自身缺陷的一面镜子,不存在完满的男人,完满的男人也不需要女人.男人是女人堕落的起因,不存在完满的女人,因为不存在完满的男人.
  
  性是人类堕落的证据,种族延续就是罪的延续,真正的救赎只能从拒绝性及种族延续开始.
  
  妇女解放的最大敌人不是男人,而是女人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欢迎并愿意帮助女人解放自己,而女人除非认识到自身是男人的罪和无,否则一切女权运动都触及不到本质目的.
  
  以上观点出自<性与性格>,不代表本文作者.这是一部天才之作,领悟比评论重要得多.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挑起男人与女人的是非争端,更不是为了显示个人的理解能力,让更多人深思才是真正目的.
    肖邦的脸红是女人见到男人的羞涩还是孩子见到母亲的羞涩呢?我相信此刻乔治桑更多是一位母亲的心理而非男人。——一位母亲的包容力和承受力,尤其是其接纳能力,堪比男性,而肖邦的羞涩是孩子的心态而非女人的心态。
  这让我想起日本神话中地母和桃太郎的故事。(记得大概是张爱玲的读画笔记吧,与真正的桃太郎的神话故事或许有出入。)地母一头凌乱的长发,铺满山间像凌乱的野草,慵懒、迷离、慈爱而又带着诱惑色情的眼神望着怀中的桃太郎。人类的起源便是这样一种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也暗含了男人和女人关系的起源。在西方神话中,上帝先创造了男人,再创造了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女人,而我国的神话是女蜗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也由此可见,女人比男人更接近大地,更亲近自然,女人象大地一样是接纳和包容的姿态,而男人是自然的异类,男人想挣脱自然挣脱女人却又永远离不开女人。女人意味着终极意义上的怀抱。
  乔治桑和缪塞的关系也如同母亲和儿子。缪塞的花花公子形象,玩世不恭、敏感多情更接近孩子的本性。
  莎乐美与里尔克,巨大的年龄悬殊,里尔克的诗人气质与现实脱离,莎乐美对他的理解、支持、陪伴,则是充分体现了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什么天才类型的女人缺乏极具诱惑力的女人味?我把女人极端地分为母亲型和妓女型。此母亲非母亲,妓女非妓女。母亲型是天才的温床,极具理解力和包容力,具极大的智慧以及对世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妓女型不具大智慧但非常聪明,甚至多才多艺,在俗世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及时行乐。在生活中,她们快乐有趣,从不乏味,也容易陷入天真无助的境地。她们需要男人,而不是孩子,所以她们可能是天才的情人,而绝不可能成为天才的伴侣。
  大多数女人身上都具有母亲型和妓女型的两种成分,只是比例不同,或者说指数不同。最高层次的女人是母亲指数和妓女指数都极高的女人。这两种成分是矛盾的,所以将其融合并不是一件易事。
  再来说极具智慧的女人为什么男人气息更浓。尼采说莎乐美迈着罗马帝王般的步伐,而她本人的照片中确实也有一种力量感;波伏瓦的面相中有着轩昂的智慧和人格力量;国内的张爱玲,众所周知她并不美,高颧骨,薄嘴唇,虽然我惊于她的天才;林徽因的美很正点,一大家闺秀,但只能算一平庸女子,无论风情和才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智慧与美艳不能并存吗?我想,当一个女人有了足够的智慧,看清看透了很多东西,能理解能包容很多东西的时候,本身便有了一种大气,有了极强烈的个人磁场,有了自己的核心,有了力量,与温顺,柔弱的女性形象便截然不同了。毕竟女人的美艳和风情多少有点取悦之意的。
  
   未完待续中文版序言   德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 “雄性”与“雌性”   第二章 雄性原生质与雌性原生质   第三章性吸引力的规律  第四章 同性恋与男色   第五章 性格学与体型学   第六章 解放了的女人   第二部分(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第一章 男人和女人 ———— 第二章 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 男女的意识   第四章 才能与天才   第五章 才能与记忆   第六章记忆、逻辑与伦理   第七章逻辑、伦理与自我   第八章 “我”的问题与天才   第九章 两性的心理   第十章 母性与卖淫  第十一章 爱欲与审美   第十二章女人的天性及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犹太教   第十四章 女性与人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8251.html

更多阅读

厉以宁老师的诗词 厉以宁是谁的老师

今天接到大学班主任王其文老师的邮件,给我们发来了《厉以宁教授诞辰80周年暨从教55周年征文》修改后的新版本。读着这些文字,记忆的浪排排而来。我的那些恩师们和学长们、同学们的回忆真的是字字真切,感怀万千。等正式出版的时候,大家会

中国好声音李嘉格的淘宝网店地址 李嘉格中国好声音视频

近日,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李嘉格演唱的《普通朋友》走红,很多网友搜索李嘉格的淘宝网店地址,小编也跟着找啊找,在淘宝终于找到了一家李嘉格服饰店(http://shop71064505)之前,那么这家店铺是不是李嘉格的呢?于是在网上求证啊,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

转载 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传闻

原文地址: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作者: 不老葱911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中国当今一个相当普遍使用的名词,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贫富差距”,大概是经济学家发明的。但这个贫富差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似乎谁也说不大清楚。近日,在“中

伤官格的研究与探讨 伤官旺的男人性格

一,论伤官喜忌及其特性伤官格的研究与探讨来源—职业易学家⒈伤官者,甲见丁乙见丙之类是也;伤官格者,甲生午月、乙生巳月、丙生丑未月之类是也。伤官格配合得当,贵至王侯将相,或一品夫人,配合不当,贱至风尘女郎,或衣食不饱之苦力;⑴,伤官是针对

声明:《魏宁格转载。 魏宁格的碑文》为网友帅到宇宙无边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