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大西迁》深深吸引。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人口不多却分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他们当中的一支人马历史上曾经从中国东北的辽河迁徙至最西北的伊犁河,万里跋涉,留下千古绝唱。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于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了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前锡伯族家人生离死别的集会辞行;有了西行万里漫漫迁徙路上5000余人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的艰苦卓绝和感天动地;有了前后一年多时间在这条路上出生的400多锡伯族婴儿以及这些婴儿们生生不息的后代;有了锡伯人历时六年徒手开凿百公里河道引来伊犁河水使伊犁河南岸的茫茫荒原变成万倾良田的察布查尔大渠的滚滚清波;还有了伊犁河畔锡伯族美丽女人素花为族人安全随抢婚的草原民族苏丹汗王西去的不归之路和大漠上传唱至今的《素花之歌》的悲凉和凄婉……
曾经去过伊犁,曾经在边防哨兵的允许下于霍尔果斯口岸国门前与等待入境的哈萨克斯坦司机友好合影,也曾经在波涛汹涌的伊犁河边感叹华夏疆土之辽阔。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那时候,并不知伊犁州还有一个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更不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英勇的民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的“大西迁”,甚至,压根就不知道锡伯族。
其实,并不仅仅是锡伯族的大西迁吸引着我。自从今年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央视新开播了一个纪录频道(CCTV-9),晚间的多数时间就不可救药地被它占据。此前,在这个时间段,如果是在电视机前,基本锁定的是CCTV-5体育频道和CCTV-10科教两个频道。
也许是因为年龄,也许是因为爱好,近年,尤其喜欢历史和纪实性的书籍和影视。央视纪录 频道的“口号”很响亮——“观天下,中国观”。她追求“看得更多,看得更真”,相信“纪录是一种精神,纪录是一面镜子,纪录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示。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历史”的理念和宗旨,“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纪录无限,丈量天下”;“纪录无疆,瞬间永恒”。
《公元1644》、《幼童》、《票号》、《复活的军团》、《魔窟》、《中原大发现》、《未被发掘的皇陵》、《鸭绿江》、《郑和下西洋》、《798》、《敦煌》、《北洋军阀》、《庐山》、《大明宫》、《方志中国》、《巴人之迷》、《外滩》、《发现甲骨文》、《隐蔽战线》、《寻踪东胡林》、《风雪中东路》……等等,等等。不厌其烦地记下这许多印象深刻的纪录片的名字,绝对没有为记录频道做宣传的意思(此话说大了,央视好大的牌子!),实在是因为她太“霸道”,太吸引人。自然地理类、社会纪实类、考古探索类、历史档案类,更有国产精品纪录片之“特别呈现”类,每晚密集性播出,部部精彩,让我实在不忍离开。岂止是不忍离开,自己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描述每每浸润或沉溺其间的感觉,荡气回肠?如痴如醉?扼腕叹息?回味沉思?
以《大西迁》的采访者身份出现在本片中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焦建成,本身就是锡伯族人。他说,每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曾经有过的历史而感动和振奋。
主流媒体有文:央视记录频道的开播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中国主流价值的传播,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文化生态的构建。
大道理上,这种评价绝对是正确的。至于一个普通观众,我最直接的感受则是,每晚的电视机前,真的是一份十分享受的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人文地理的精神大餐。我相信,时尚是现实的古典,古典是永远的时尚。
记录频道预告,近期将播出《伟大的卫国战争》、《地下4000年》、《西湖》、《十里红妆》、《汉字5000年》、《现象1980》……
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