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头舒展了
文题回放
请以“眉头舒展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2012年江苏盐城市中考作文题)
命题解析
“眉头舒展了”这一题目的关键词是“舒展”,眉头“舒展”其实就是指心情变得轻松、愉悦。“了”是结果,指心情已经变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眉头紧蹙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紧蹙的眉头最终舒展开来呢?可以是多日的愁绪一扫而光,可以是深深的担忧化为乌有,可以是长久的坚持获得回报,可以是满腔的愤怒得到化解……总之,就是要在文中表现心情由坏变好、由抑到扬的过程。同学们审题时,一定要发散思维看到这一层,这样,下面的构思和写作才不会顾此失彼、偏题跑题。
这道作文题,表面上是要考生写眉头由紧蹙到舒展的变化,实际上是写内心情感的变化,即由忧愁、担心、困惑、愤怒等转变为轻松、舒畅、明朗、幸福等。而这种情感变化,绝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它是现实生活对内心的作用。舒展在眉头,原因在心头,源泉在生活。所以这道作文题的构思与选材其实并不难,就是要考生将笔触指向自己的生活,可以写由挫折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写由误会到尽释前嫌的欢笑,还可以写由失望到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激动……行文中要能写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最后紧扣文题,点出“眉头舒展了”这一情景。
佳作展示
眉头舒展了
江苏盐城一考生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刚下过一场大雪,气温出奇的低,冷风一吹,冻得人直打哆嗦。
下课后,整理好书桌,我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街道上早已冻得硬梆梆的,滑得很,脚下一不小心,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生疼生疼的。
我骑上自行车,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赶。一路人,行人很少,街上空荡荡的,只有我哼出的歌声在四周回荡。拐过弯来,前面的人行道上围着一群人,好像出什么事了。
赶过去一看,只见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一辆挂着两只大菜篮子的自行车压在老人身上,老人呻吟着,想挣扎着爬起来,却动弹不得。看样子,这是一位来自乡下的菜农,刚从前面的菜场出来回家的。“谁来扶他一把?”有人说。
我刚迈出脚步想要去扶老人,一个衣着时髦的年轻女子拦住我道:“小姑娘,别扶,千万别扶,要是扶了,他赖上你,硬说是你撞的,怎么办?到时你可是有口难辩!”
我一下子僵在那儿:对呀,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是他真的咬住我,我岂不成了第二个南京彭宇?再说了,这么多人围在这儿,凭什么要我去扶他?
我缩回了手,刚刚涌上心头的同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一下子变得硬起来。老人那听上去本让人生怜的呻呤声,现在听来,似乎成了一种演戏……
“大家还是行行好吧,如果他赖你,我帮你作证。”一位老奶奶说。
“什么?你作证,你作得了证吗?你有这番好心,你为啥不去扶他?”一位圆脸的女人说。
……
七嘴八舌中,传来了那位老人的声音:“大家行行好,我没有多大的伤,就是摔僵了,一时爬不起来,谁帮我一把劲就行,我不赖你们……”老人皱着眉头,一脸的痛苦和失望。
围观的人群一时没了声音,大家的眉头都皱得紧紧的,心里一定都在骂别人怎么如此冷漠,这个社会怎么如此冷漠,可就是没人伸手。我的眉头也皱得紧紧的,心里禁不住翻腾起来:扶,还是不扶……
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从妈妈的手中挣脱开,跑过去拉老人,可怎么也拉不动,禁不住哭了起来。
我的心猛地一颤,一下子想起了佛山救小悦悦的那位拾荒阿婆,想起了那些路过小悦悦身边却无动于衷的冷漠路人。记得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时,我是多么的感动,又是多么的愤慨,而现在……我再也忍不住了,挤进人群,来到那位老人身边,使劲帮他搬开压在身上的自行车,然后扶他坐好。老人连声道谢。
我分明看到,老人的眉头舒展开来,眼里噙满泪花。而周围那些围观的人们,也一个个放松了表情,微笑着看着我。
看着老人推着车子慢慢远去的背影,我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可不一会儿,我的眉头却又重新拧得紧紧的:面对跌倒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敢伸手去扶呢?这到底是谁的错?
【赏析借鉴】
这篇作文紧扣“老人跌倒了不敢扶”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自己的第一视角,记录了生活中的热情和冷漠,表达了自己的质问和思考,令人深思。
本文的一大显著亮点是,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时,作者不像大多数作文那样从正面落笔,而是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担心、犹豫和自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自然的真情流露、大胆的自我解剖,无疑深深触动了阅卷老师的心。大家不仅不会指责作者,反而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此类作文时,不妨适当袒露自己的“另类”心迹,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真挚的情感,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由于题目本身的特点,考生在写这篇作文时,基本上都会写成记叙文。这就要求同学们要精心构思,通过谋篇布局来让故事变得有起有伏、曲折生动,把眉头由紧蹙到舒展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凸显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以此打动人心。
而这道文题的重点就在内心变化 的刻画上,由负面、消极回到正面、积极的心理活动上来时,要注意选好情节突变的“催化剂”。写作时最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尽可能地选用眼前的人、事、物,再加以拓展思维,联想想象,对心理变化进行足够的铺垫,使得情节的转换自然流畅,从而增强作文的真实性、可读性、感人性。本文在心灵的变化和情节的转换上,作者一改过去那种借助一棵植物、一只动物、一处景物的常见做法,由眼前人联想到某则热点新闻对自己的触动,使得转化非常真实、自然,富含时代气息,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语文报 中考版》2012年10月2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