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的书 路遥妻子林达现状

这段时间,一口气把林达目前出的七本书都看完了。

林达,一对旅美神仙眷侣,观察美国,游走欧洲,不似普通游客,在地理空间走马观花,惊鸿一瞥,而是在历史隧道中一次次穿越。他们看到了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达成的“伟大的妥协”及古典政治家们的睿智,法国大革命中所展露的“多数人的暴政”之可怖,西班牙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大国崛起之历程……

林达梳理历史的智慧与笔力,如其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所介绍的弗拉门戈舞。这种充满野性与节奏快感的西班牙舞蹈,在强调脚步快节奏时,舞者自身必须要留有余地,无论脚下催促的步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如行云流水极速奔走的鼓点,整个身体和表情都必须是轻松的。舞者要将自己的节奏能力留下三分,用来维护自己的风度。

林达的书,便是如此,七分用力,三分娴淡,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风云,在他俩眼底,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

前些天,孤灯同学给我留言,认为林达的书是法学院学生了解美国三权分立与宪政的入门书。对此我严重同意,但林达的贡献不仅于此,他还给我们青年学子以启示,文何以载道?是直说“橙子”,还是“橙汁免榨”?

《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是一个夹在东西文化之间的边缘人看美国的手记。在书的前言,边缘人在美国,难以避免会遇到各种苦恼与矛盾。最日常化的冲突莫过于自身已然定型的价值体系,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个陌生的国度发生碰撞与摩擦。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但另一方面,这也正是边缘人的优势,正如林达在序言中所说,无形之中,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个美国人。

林达的书 路遥妻子林达现状

《总统是靠不住的》:总统不如一台收银机,因为总统是靠不住的,人性是靠不住的。在美国这台超级“收银机”良性运转下,美国公民不必再对建国初期古典绅士型政治家(politician)“以德服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忧伤,他们不指望总统与政客(statesman)拥有多严谨的自律与完美的道德,在“收银机”面前,他们不敢胡来。这就安了。

《我也有一个梦想》:这本书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在《梦想》中,我们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如彗星划过夜空》:这是本了解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好书。这个制宪会议开了长达16个月,会上,美国开国政治先贤们达成了一个个伟大的妥协,最终确立了美国宪法与三权分立的格局。会议的结果并没有让任何一个州的代表感到满意,但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州时,却一个个不遗余力地推行会议成果。他们从欧洲各地投奔于此,正是不愿失去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如今,他们相信,这个妥协换得的宪法,能够保障他们的得知不易的幸福。

林达指出,费城会议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关门会议。这是不是有违民主的初衷?非也。民主是要考虑时间、地点与环境的,如果当时让各州人民充分参与制宪讨论,这部平衡了各州权利,并凸现宪法保护的最基本之要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便不可能在16个月后出台。

在费城制宪会议上,麦迪逊冷静地指出知识阶层和民众的本质差异,有人动辄喜欢提及“人民”,奉人民的意见为宗旨,可是,假设人民能够拥有“在座诸位的知识和见闻”,他们又会是什么想法?

这样的说辞自然打着精英的傲慢,但也的确有利反驳了那些唯人民至上,美化底层道德优势的民主理想主义者。

《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是林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初看书名,还以为是本小资的欧洲游感。在书中,林达写到,法国大革命后期,罗伯斯庇尔的激进恐怖革命给法国与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与重创。这是以暴制暴的革命,是以新的专制政权取代旧集权统治的重复实践,它与进步无关、与光明无涉。它的支持者,千千万万的普通法国公民,曾摧毁仅关押了7名犯人的巴士底狱,后又为无数名犯人建造起新的监狱。时光在流逝,统治者已更名,其余的未曾有丝毫改变。

这样的观点与我们的历史课本大相径庭,至今我仍记得,课本是如何赞扬法国大革命及罗伯斯庇尔的功绩:他将路易十六与皇后送上断头台,以激进的方式结束了王朝统治,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比英国革命更为彻底……

《扫起落叶好过冬》:这的确是一本“落叶”式的杂文集,话题涉及美国南北战争、种族矛盾、美国立法规则、德国纳粹主义……

正如雨岑同学在高考前不敢看张建伟老师的晚清史笔记,我看着这本杂记,也不免设想,如果高中时代的我就看到了林达的书(同时还要假设那时林达就已出书了),会怎样?历史答卷及不及得了格是一回事,思想上的撕裂则是更深远的痛苦。

如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林达认为这是目光长远的政治家才具有的智慧,战后欧洲的贫困与凋蔽,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便会伺机重新抬头,这点,一战后的法国,已尝过苦果。而这位林达眼中睿智的政治家,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则成了美帝国主义“狼子野心”的代言人!

再如林肯,我们的教科书中--,从不吝啬对其“解放黑奴”“统一国家”的道德赞誉。但在林达看来,林肯是一个十足的后古典时代的政客(statesman),他只是在适当的时机抛出了统一南北的宣言,目的是为了赢得双方民众手中的选票。由于低估了统一的艰难与南方各州抵抗的毅力,这场战争耗费了四年时间,埋葬了一千多万美国与欧洲雇佣兵的生命;而突然间获得解放的黑奴,一下子不知该何去何从,如何把握这副自由之身,从而激发了黑人就业问题与种族矛盾。

当然,林达的观点并非就还原了历史真相,我们也不能就此将历史教科书贬得一文不值。只是,看历史,起码要基于两个原则:是否带着普世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回顾人类之发展变革;是否吸纳与关照到不同的观点与争论。

美国的教科书是完全市场化的,各种版本摆放在书架上,等待苛刻的教授们挑选检阅,偏激、不入流或质量不尽人意的版本自然会慢慢淘汰出局。我们的教科书呢?在我印象中,往往是,在五号宋体字正文中标注一个符号,指引读者到该页最下方的几行小五号楷体字:学界对此亦有不同观点,……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将会向雨岑同学学习,考上了北大,再细品张建伟、林达的书。

《西班牙旅行笔记》:这是一部细述西班牙大国崛起之历程的佳作。去年年底,林达曾给杜老师写了篇大冰点《一个国王的命运和理想》,介绍西班牙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与首相苏雷亚兹如何将后弗朗哥时代的西班牙引向民主之路,使其成为20世纪民主转型最为成功的国家。评报时,杜老师反复说了几遍:这篇文章是2005年度最佳大冰点。

林达的这篇文章,其实是《西班牙旅行笔记》后小半部的缩本,而这部分内容,也是全书高潮。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1937年,德军突然对格尔尼卡进行毁灭性轰炸,这个巴斯克的确的美丽小镇,周围并无战役,也无军事基地。轰炸震惊了全世界,自然也震撼了西班牙政府。轰炸后,西班牙当局做的首件事情,是花重金请定居法国多年的毕加索作画《格尔尼卡》。毕加索画布上的《格尔尼卡》,使得这座小镇,连同德国的侵略,名垂千古。

西班牙对艺术的看重与珍视让我大为吃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从来都是将“文学”“艺术”置于每章最后,考试卷上关于“文学”“艺术”的内容从来只有选择题,仿佛它们只是点缀历史长河的小浪花,饭后的一道甜品。却从不曾想过,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记忆与荣誉,是多么重要的介质,尤其对于那些手中往往没有话语权与建构权的民族。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祭奠70周年。国内与西方的电影界早早开始行动,拍摄相关题裁的电影。让我失望的是,国内导演的剧本,几乎都以悲剧背景下的爱情为主题,而西方的视角,则拓展至人性与拯救。虽然在他们的叙事框架中,拯救的主体是西方人,但我更期待这部带有傲慢与偏见的作品,能将70年前的梦魇带入西方视野,引起关注。要知道,这段至今让每个中国人咬牙切齿,残忍程度不亚于奥斯维辛的人类灾难史,对于西方世界,却是遥远而陌生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7309.html

更多阅读

适合9-12岁小学生看的书 日本12岁小学生比基尼

1.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2.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3.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4.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5.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6.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7.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路遥创作《人生》前后 路遥人生续集完整版

1985年路遥在陕西铜川鸭口煤矿体验生活,从矿井上来后与矿工在一起1981年春,北京传来了好消息,路遥在28岁时创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无疑更增强了路遥创作的自信。去北京参加颁奖会时,恰逢中国

声明:《林达的书 路遥妻子林达现状》为网友情兽先森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