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多样的传播形式、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内容,他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从1945年春天,ENIAC首次试运行成功,随后1969年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的正式启用,再到70年代进行互联网的研究,此后步入网络的高速发展时期。1994年在西方被称为互联网的商业化年,而就是在这一年,我国才在国际上被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而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之中称为重要的一部分,可见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逐渐对传统的信息载体造成了冲击。互联网发展之初,其信息大都来源于传统的传媒方式,譬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等。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的传播特点渐渐显现。首先便是其时效性,报纸的印刷发行时间是固定的,其内容也需要记者的撰写,还有排版、审核、印刷、发行的时间;电视则需要取材剪辑等处理,除特殊情况依然有具体的播放时间。网络则不然,各种信息简单处理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经数字化处理后以光速传播到各处。网络的信息传播形式也有多样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组合,较之单纯的文字图片足有有所优势。网络传播的内容较之传统的新闻传媒业要丰富,报纸受版面所限,广播、电视则受时间所限,所传播的信息总量有所限制,信息的内容事先经过筛选,和网络相比也要少一些。对传统传媒的优势让不少人开始关注网络,把互联网也当做是各种信息重要来源之一,报纸和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媒有时也从网络上取材。受到互联网冲击最大的新闻传媒可能就是报纸了,不知道眼下新一代的青少年们有多少人依旧保持着读报的习惯了,比之上一代应该是少了不少吧。不知道是否会一直这么衰减下去直至消失不见,但愿不会。
如此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再加上互联网连接着无数电脑使得整个网络拥有近乎海量的各种数据信息,是网络也变成一个类似于信息库的存在。从网络搜集资料也成为了搜集资料的新的方法。搜索引擎诞生后,从网络搜集信息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大大提升。与传统的搜集资料方式,即书籍报纸杂志等等相比,网络查询拥有速度快广度大的特点,但电脑毕竟不是人脑,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个关键词去搜索而已,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依旧需要人为地甄别和选择,不过总的来说速度依旧比传统的方法节省了时间。而传统的方法需要阅读查找的过程,耗时固然长久了一些,但查找过程中所做的阅读和判断工作终究还是会有用处的。同时,网络搜索这种高效的资料搜集方式某种角度来说也推动了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孰优孰劣,恐怕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了。
此外,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嘛,要说如此庞大的信息库里没有什么垃圾信息的话,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最容易被垃圾信息所诱惑而沉溺其中,恰恰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说的夸张一点,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垃圾信息之中会妨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对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此外拜金主义,迷信等等不良信息也在网络上泛滥,对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说得严重一点会造成社会道德扭曲也说不定。对于网络上垃圾信息的监管屏蔽我国应该已经在做,但网络之大,要完全屏蔽监管谈何容易,除了监管屏蔽之外还,要靠大家忽视那些信息,不去理会他或者果断举报,那些哗众取宠抑或一次牟利的人没有市场自然会收敛和放弃。但世界上永远是说比做简单,空口白话当然好说,实际上要做就只能靠大家了。
网络的高速传递方式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通信方式传统的通信方式,譬如书信,电话等等都是一对一的通信方式,而网络中,电子邮件是书信的电子版,有特点的是网络上一对多的通信方式,比如QQ,MSN等新兴的通信方式。相隔万里的朋友们可以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确是一大乐事,可以在网络上认识新的朋友也很不错。。除去网络上多人的语音通话以外,其他的通讯大多以文字为主。大家都把想说的话用文字打出来,终究没有面对面那么自然,总觉得像带着面具一样。而网络的通信方式也滋生出新的问题,习惯于对着计算机交流的人再度面对面地交流时都会觉得别扭,而电脑那边熟悉的朋友也会觉得陌生无比,习惯了人机交流的人蓦然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总会觉得无所适从。此外,利用网络通信进行诈骗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这方面只好大家加强防范并且指望政府大力打击了。
网络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方式而已,各种BBS,微博等等也给了网民们新的交流平台。网络媒介的低门槛也给了百姓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众所周知,为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原本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多多少少是在政府的监管控制之下,一些恶劣的极大危害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和消息在政府的干预和控制之下被做淡化处理也是情有可原,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有人私心作祟从而私自干预媒体的可能性。此外,网络出现以前,社会舆论的导向是由谁来领导?自然是诸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政府可以通过对媒体的干预保持对社会舆论的把握。自从网络平台出现之后,这种信息的监管控制以及舆论的把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为社会舆论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之上大家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平台的出现创造了一种信息上的话语权上的平等。百姓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绕过媒体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也有弊。利则在于,百姓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直接向社会申诉,而不轻易向利益集团妥协。在媒体受到干预,集体失语时摆脱权力的束缚,发表自己的意见,譬如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媒体大多只会报导政策内容而不会给出多少评价,就算有也很少有负面评价,这时网络上的意见也能成为参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百姓可以监管政府的工作及社会的发展和导向,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要知道网络上的言论虽然相当一部分都失之偏颇,但大多是全是发自内心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有参考的价值。弊则在于,舆论虽然依旧在政府的干预之下,但终究充满变数,百姓们并不是从政者,对于一些政策一些事实并不能体会到政府的目的和苦心,某些情况下会给政府施政造成很大压力;有些网民的言论过于偏颇激烈,言过其实,有扰乱社会舆论之嫌;网络对社会舆论影响如此之大自然少不了一些别有用心者散发虚假信息或者蓄意破坏社会和谐什么的。当然还有一些不知道是利还是弊,网络上经常会暴出一些相当恶劣的事件,譬如“艳照门”啊“我爸是李刚”什么的。这些事件直指一些重大的弊端并且时间极其恶劣,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反响。这些被如此暴露出来是利是弊就看政府的应对了,如若应对得当也许会纠正一些沉积的弊端,如若应对不当则会被舆论抨击,政府的执行能力受到怀疑甚至导致社会不稳。网络上有些言论确实太过偏激,但在偏激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呢?只顾去批判网络上偏激言论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反思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言论出现,政策不够合理,有心人的挑拨,还是对政策的无解?每种理由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一概而论。
总之,网络对于舆论的影响力就是一把双刃剑,是否会伤到自己还得看政府如何操作,太松,可能会导致网络上言论失控,社会动荡;太紧,则可能网络会变成一潭死水,大家不敢发表言论,就失去了群众监督,群策群力的作用。但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的确是刻不容缓了,我们必须学会分辨网络上信息的好坏真伪,正确理解政策的真正含义,才有可能真确行使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权。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正确审视网络带来的影响。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警惕网络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能力试自己更适应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