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香 月影
画意诗情说采莲
——介绍现代诗人朱湘的诗《采莲曲》
朋友,您读过现代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吗?这首诗写于1925年,那真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好诗,美极了!不过,你要领略这首诗的美,先得了解一点采莲的情景。
您见过采莲吗?
初秋时节,江南江北的湖塘河荡里,莲花盛开,莲叶碧绿。肥嫩的藕正在水底下生长,鲜嫩的莲蓬却已经开始收获了。黄昏薄暮,村舍上空炊烟袅袅,忙碌了一天的农家姑娘,这时候稍得空闲,三三两两来到荷塘采摘莲蓬。她们坐在一种“腰子”形的、仅可容纳一两个人的大木盆里,手拿两块乒乓球拍大小的木板当桨,有时候干脆用手掌划水,使木盆自如地左旋右转,前进后退。她们灵巧地拨开那密匝匝的、站立着的荷梗,随意地穿行在那绿云一般的荷叶中间,不时地举手摘下一枝肥大而饱满的莲蓬……她们一边采着莲,一边唱着歌,或者相互嬉戏笑闹,或者讲着悄悄话。呣,那藕花深处,可是个吐露心头秘密的好地方哟!
她们这样采着采着,夜幕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朱湘的《采莲曲》,写得正是这样一种富于田园风味的劳动。
这首诗共有五节,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到近,又从近到远地推过我们的眼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采莲劳动的优美的场景,还让我们看到了采莲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小河湾里碧绿的荷叶硕大而厚实,犹如一顶顶张开的翠绿的伞。晚风微微地吹来,舞动岸边的杨柳,给人丝丝的凉意。一层淡淡的烟霭,更增添了小河湾的梦一般的静谧。
然而,正当我们赞叹这田园的宁静的时候,远处忽然响起了姑娘们的清脆而悠扬的歌声。随着歌声的自远而近,在荷叶的绿云之上,在夕阳的余辉之中,三三两两地出现了姑娘们的身影。她们的身手是那么灵活,她们的心情是那么愉快!由于她们脚下的莲舟的激荡,平静如眠的水面漾起了层层涟漪,在夕照下,开出了一簇簇的金黄的水花。
荷塘是如此的令人神往,那么采莲人长得怎么样呢?诗人的回答是:“荷花呀人样娇娆!”“娇”是“妖娇”的“娇”;“娆”是“妖娆”的“娆”。“娇娆”,形容女子的青春年少和妩媚艳丽。这个写法很别致。唐朝有个诗人有一年清明节到长安郊外去踏青,在一家农民的院子里的一株盛开的桃树旁,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他写诗赞叹那位姑娘的美丽说:“人面桃花相映红!”姑娘和桃花相映生辉,一样的美!这是以花喻人,正面着笔。朱湘却从反面着笔,以人喻花。他不说姑娘们像荷花一样妩媚艳丽,却说荷花像姑娘们一样妩媚艳丽。这样呢,赞叹的重心就落到了姑娘们身上,使人觉得人比花更美!农村的田园美,农家的儿女更美。你看,恬静的荷塘,在姑娘们的歌声笑语中,不就平添了青春的活力和盎然的生意吗?
如果说《采莲曲》的开头一节是以荷塘的景物美来衬托采莲人的外貌美,那么这首诗的中间三节,就是以荷塘的景物美来衬托采莲人的内心美!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荷塘的景色依然是那么令人流连忘返。你看那些刚刚长出水面的小小的荷叶上,水银色的水珠滚来滚去。桨声咿呀,像是在给姑娘们的歌唱打着拍子。然而更令人心向往之的还是姑娘们那美好的心灵。“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这里,“菡萏”是荷花的别称。“菡萏半开”,是说采莲人正当青春妙龄;“蜂蝶”则指姑娘们的追求者,特别是那些想以轻浮的态度向姑娘们求爱的人。诗人以隐喻的笔法告诉我们:姑娘们是美丽的,但绝不妖艳;她们是活泼的,但绝不轻飘。她们憧憬着甜蜜的爱情生活,但绝不允许浪荡子弟向她们轻狂。“绿水相伴,不染尘埃!”农家姑娘的心灵犹如含苞初放的荷花那么纯洁,犹如纤尘不染的绿水那么明净。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几句话,正可以用来形容采莲村姑们的端庄的态度和持重的品性。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这一节,运用谐音和双关的手法,继续抒写采莲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姑娘们既然来到荷塘采莲,也就不妨顺便采藕。这里的“采藕”的“藕”字,我们不妨同时理解为“配偶”之“偶”。“采藕”,也就是对称心如意的配偶的追求。然而,姑娘们一时间又下不了决心跳下水去挖藕。她们站在小船上“要采又夷犹”。“夷犹”吗,就是犹豫不决。她们呢,还不敢大胆地把自己心头的秘密向对方吐露。她们怕羞,就像肥嫩的藕深藏在水底一样。她们把自己的爱情深藏在心灵深处。“藕心丝长”,正是相思情长。姑娘们觉得:爱,要爱在心里;好,要好得长久。要像春蚕吐丝做茧那样,把自己的爱情紧裹深藏!
这一节,写出了姑娘们的爱情的深沉。而紧接着的一节,就把采莲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推向了高潮。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姑娘们继续在采莲,她们沿着河岸一路采去。岸上火红的榴花落到她们的新衣上,更增添了她们的健美。健全的人憧憬着健全的爱情生活。姑娘们不禁由莲子想到自己婚后的孩子。她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热闹的婚礼上做着新娘!你听,连喜鹊也在喳喳叫着表示庆贺呢!姑娘们这样想着想着,脸上不由得泛起红晕。“唷!看你,想到哪儿去了!”鸟儿似乎听到她们在这样嗔怪自己。然而,嗔怪尽管嗔怪,想还是不能不想喔!她们这种思绪就像一阵一阵的吹来的轻风一样忽定忽生,时断时续……
这一节,含蓄地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喜悦。
诗的最后一节,采莲的画面渐推渐远,采莲人的歌声也渐渐由强变弱……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这时候,太阳早已下山,如钩的夕月升起在沉碧的苍穹。银河两岸,织女星和牵牛星含情脉脉,遥遥相对。薄薄的雾霭,轻笼曼罩着荷塘,清凉的晚风徐徐吹送着莲舟。四溢的花香与苍茫的暮色溶成一片,令人微醉。袅袅的歌声与咿呀的桨声织在一起,依稀可闻……
这就是朱湘的《采莲曲》!读完全诗,您觉得怎么样?您难道没有为它的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吗?是啊,美!太美了!朱湘的《采莲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一个字“美!”
从思想感情看,这首诗成功地表现了祖国农村的田园美,农民的劳动美,村姑的外貌美和心灵美,最后还有诗人自己的热爱生活的情操美。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与人类的劳动分不开。荷塘之所以那么美,与农民的种菱植藕分不开;采莲之所以那么美,与村姑的采莲的熟练灵巧分不开。至于农家姑娘的身体的健美与心灵的纯洁,更与她们祖祖辈辈的勤劳朴素的生活相关联。而我们今天读着《采莲曲》,觉得采莲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出一种神往之情,也与诗人朱湘的劳动、呕心沥血地耕耘分不开。《采莲曲》是深深植根于劳动农民的生活土壤的,它散发着浓郁的田园的芬芳。劳动人民创造了客观世界和他们自身的美,他们歌唱这种美,也希望诗人作家一起来歌唱这种美。正是在这一点上,《采莲曲》的作者的心与劳动人民的心是相通的。《采莲曲》是劳动人民的美的赞歌。
从艺术形式上看,《采莲曲》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三美兼而有之。
先说绘画美。作者运用化虚为实、寓情于景的手法,具体地、形象地描写了荷塘夕阳的余辉、清凉的微风、洁净的绿水、半开的荷花、咿呀的桨声、抑扬的歌声、喜鹊的喧噪、榴树的婆娑、如钩的夕月、苍茫的暮色,这就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篇不写一个“美”字,而美的人、事、景物却历历在目,呼之欲出。这正是得力于诗中有画的绘画美的表现功夫。
再说建筑美。《采莲曲》全诗五节,不但每节都是十行,而且每一节相对应的诗行,字数与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这样,这首诗节与节之间均匀齐整、行与行之间也错落有致。既具有我国古代建筑式的对称之美,又给人以山间流水式的流动之美。
音乐美。朱湘写诗,十分注意韵律。讲到韵律,最要紧的是节奏。节奏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内在的节奏,是诗人情思的波动;外在的节奏,主要是有规律的节拍,或者叫做“顿”。《采莲曲》的节奏的安排,非常有规律。它的诗行,两顿与三顿交替出现,读来朗朗上口,显得摇曳生姿。
《采莲曲》的音乐美,也表现在押韵上。首先,韵脚的选择就很讲究。《采莲曲》节奏舒缓、色彩柔和,调子悠扬,但也不乏明朗和欢快。为了适应作品这样的基调,诗人交替使用了“遥条”、“梭波”这些缩音较为轻柔的韵辙和“江阳”、“中东”这些缩音较为洪亮的韵辙。其次,这首诗的韵脚的安排也是既有变化又有规律的。每一节都是前四行一韵、中间三行换一韵、后三行再换一韵。这样,全诗的韵脚,既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环环相扣,一气抱举。有规律的押韵与有规律的节拍结合在一起,就使《采莲曲》的节奏和谐而又鲜明,成功地表现了这首诗的柔美的意境。
关于《采莲曲》的音乐美,还有一个细节不能不提到,那就是“呀”字的运用。《采莲曲》每一节都有四个“呀”字,全诗“呀”字一共出现了二十四回,可是读来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虚张声势的感觉。相反,我们感到:它是那么宛转悠扬、情意绵绵。“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这个“呀”字不仅使诗的情趣得到宽阔的回旋余地,显得灵活自然,诗的抒情意味也浓郁了许多。如果删去这个“呀”字,这首诗的诗味就不知要损失多少了。
采莲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历代的天才的民间歌手和优秀的诗人作家,早就发现了它的诗情画意。汉《乐府》的那首唱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梁元帝的那篇唱着“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采莲赋》,都是脍炙人口的采莲名作。唐朝的诗人中,王勃、王昌龄、李白、张籍、白居易这些名流大家,也都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采莲诗篇。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好诗是层出不穷的。朱湘《采莲曲》与古人的采莲诗相比,即使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少也可并驾齐驱而平分秋色吧。
最后,我们把全诗再欣赏一遍:(略)
盛海东(音) 写稿
荷香月影根据上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节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