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在大银幕前,期望看到一个类似侦探破案真相大白的悬疑故事,那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失望,因为这并不是电影《伤城》想要传达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导演和编剧曾经郑重宣布自己不会对《无间道》进行重复,但从叙事方式和人物关系的处理方面,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看出编剧对自己风格的坚持。
讲述一个谜底解开的故事一般有两个选择,《伤城》选择了先告诉观众谜底,然后去揭晓解开的过程。在我看来,编剧主动放弃一个可以轻易吊动观者胃口的机会,除去他对自己剧本强大的自信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伤城》对自己有着比“讲好一个故事”更高的要求。
故事
“伤”字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一座城市里,纵使芸芸众生千类相,但每一个人都曾经受过,或者正在经受着不同的伤害,有人浑然不觉,有人无法自拔,有人选择将伤害传递下去。在影片开始不久,大部分真相就被赤裸裸地摆在了观众面前,突然而又怵目惊心。然后,生活再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该发生的事情逐渐发生。《伤城》想要体现的,是一种最直接的残酷。它要观众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内,慢慢目睹凶手如何不动声色地欺骗和继续伤害,而无辜的人又如何生活在无知的幸福中并最终从云端跌落。而早已经知道谁是凶手的观众,此时成为了这些伤害直接的旁观者,明知悲剧的发生却又无法阻止,这种无力感使得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对主人公们的“伤”感同身受。虽然这样使得影片的操控难度明显增加,但这也是《伤城》最想要的效果。它摒弃了讨巧却俗套的悬疑设置,将观众置于一个全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更为不易的局面。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刘麦庄”的铁三角组合,作为香港新生代导演的中流砥柱不断挑战自己的勇气。
人物关系
与《无间道》类似的是,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碰撞和交锋依然是本片的重点所在。出于这样的目的,《伤城》必须将重要真相在一开始便公布,因为只有这样,每每梁朝伟和金城武对决的时候,早已知道真相的观众才能够细细玩味出其中微妙的感觉。换而言之,《伤城》是一部整体上情节为演员服务的片子。这并非说它完全放弃了在故事中的任何悬念,只是它选择了火花四溅的人物冲突作为全片的亮点,相应地就弱化了情节的力量,让全片呈现一种舞台剧的效果——情节作为华丽的幕布映衬在背景里,而演员被放大到灯光下各显神通。其实这是“刘麦庄”组合的片子一个巨大的特点,但这样的特点对演员的要求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也就难怪他们的片子每次都大牌明星扎堆,不然也撑不起这样的场面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刘麦庄”的片子向来喜欢升华到人性的高度,当年《无间道》从片名的来由到片头的佛像已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马丁·西科塞斯翻拍美版《无间道》的时候,很多国人都认为他无法把原版《无间道》中暗含的佛学内涵体现出来。在《伤城》中,关于人性的探讨依然集中在善恶之中,所传达的意思基本还是《无间道》的老话,大致就是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而非命运,死守心魔必将害人害己,而选择宽恕就能海阔天空。不过这样的主题在《伤城》中体现的不够自然,某些地方让人难免感觉带有说教的意味,不如《无间道》中来得那么不露痕迹。片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梁朝伟眼镜的设计,这副眼镜时摘时戴,最开始我以为是用来区分善时和恶时,后来才发现当他取下眼镜时,便是对本性的释放,无论好坏;而当他需要隐藏或者掩饰时,就将眼镜戴上。导演的这个细节构思还是很精致的。
缺憾
当然,对自己要求太高难免会有地方失手,鉴于一开始已经把最悬疑的部分透露给了观众,而在行凶的原因上也没有多少文章可以做,所以影片不得不在其他的很多地方埋下线索,却因此导致最后不少线索交待不明或者草草收场。比如片中对梁朝伟复仇的神秘男子,一开始以“最佳第三人”的身份频频制造紧张气氛,最后莫名其妙地就简单干掉了,感觉他的出场跟整部片的情节线索其实没什么关系,就是用来把场子炒热的。不得不提到了还有金城武和梁朝伟在凶杀现场那段莫名其妙的黑白穿插回放,这段情节除了展示点噱头之外实在多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可能也跟我的实用主义倾向有关,我一向认为一部影片里每一个镜头都应该有它出现的前因后果,没有任何用处的镜头就是对胶片和时间的双重浪费。《伤城》在全片的情节调度方面显然是诚意有余,力道不足。
总的来看,导演和编剧在情节设置方面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使得《伤城》没有脱离他们应有的水平。在内容方面的瑕不掩瑜,加上极有质感的画面和强劲冲击力的配乐,实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