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丽娘形象及其与历史理性的关系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人物。作品对她的性格作了“情”大于“理”的刻画。她出生在名门大家,“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杜宝是其父亲,她的母亲是魏朝甄皇后嫡派甄氏,正如杜宝所说,她是位“贤德夫人”,3这样一个传统家庭,对她的教育必然是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具她备封建家长所引以为豪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谨守闺训、淑静端庄等等。“《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对父母无比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老师十分尊重,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母绣双寿鞋。”4这样的女儿肯定是杜宝心中理想的女儿。
杜丽娘无疑是一位淑静温顺的小姐,但出人意料的是,她“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5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走出闺房,来到她在太守衙门住了三年却从没去过的后花园。与常人一样,见到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她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它们,并且去追求它们。追求自然其实就是对美与爱的追求,她对自己以前精神受压抑、枯燥单一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深深的苦闷与厌倦,同时萌生了反抗意识。这正与作者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相吻合。
杜丽娘因游园困倦,稍憩一会,便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忧思难忘,她羡慕“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遇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6哀叹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笈,不得早成加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7最终因徒然的渴望与没有结果的等待而抑郁而死。杜丽娘遭此凄惨的结果,令人心痛,但在她生活的时代,生存的家庭环境,她的爱情注定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的死是必然的,是符合历史理性的要求。
二.柳梦梅形象及其与历史理性的关系
柳梦梅自述家世“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8,他是柳明公柳宗元的后代,但眼下他的境遇却很凄惨,“漫说书中的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9。他一名不文,只能依靠园公栽种花果度日,但他自豪于自己的“浩然之气”。由他的出场,我们既感受到他不得意的牢骚又敬佩其浩然的修养,所谓“穷能独善其身”,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他满腹才情,穷而不酸,因梦一美人说:“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就“改名梦梅,春卿为字”,9立志要赴临安求取功名。我们常常批判一个人追求功名利禄,丢失道德底线和自我原则,但从柳生求取功名的原因,我们可以窥见其对梦中美人的痴情,《言怀》一剧正是柳生为爱情寻梦的开始。
作为一个穷书生,在名就之前,参加科举的盘缠都是靠他人的资助。穷时他有一身浩然之气,同样,成就功名时,也不缺乏傲骨。《硬拷》是柳梦梅傲骨书生的最突出表现。柳梦梅因丈人淮扬兵急,为了丽娘,寻找岳父,饱受艰辛,找到后得到的却是丈人的不相认与被诬蔑为盗坟賊。他满心冤屈,他据理力争,不畏权贵与杜宝对质,足可体现其不屈不挠的傲骨士气形象。
谈完柳生的浩然之气与傲骨之风,我们不可忽略其柔情、痴情、钟情与纯情的一面,这也是当时广大女性心中理想的丈夫形象。拾到美女画像便想入非非,天天面画叫唤,希望画中美女能化为真身与之成双,此可成为柔情与痴情;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可称为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杜丽娘的魂魄幽会,人鬼幽会,并想法设法使丽娘起死回生并且对她忠心不二,此可称为纯情。在封建社会,男子功成名就之后常常就会“三妻四妾”,而柳梦梅打破常规,非但没有抛弃曾为鬼的丽娘,而是对她忠贞不二,由此可见他是非常伟大、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
总之,柳梦梅既有书生的浩然之气与傲骨之风,又有天下女子所期盼的理想丈夫所具有的特质。这个人物被塑造得很形象、很饱满。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他不去追求功名,他只想与自己喜欢的女子在一起过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幽静生活,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他永远不会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可能只是一个“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穷苦书生。因此,作者安排他参加科举,赢取功名既是故意之笔又是必写之笔。虽然资本主义在明代中后期已经萌芽,但几千年的封建教条是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是封建婚姻的首要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因此,他去考取功名是必然的,是符合历史理性要求的。
(三)作品浪漫主义风格是其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言、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10人文关怀历来都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主题,它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并且与历史理性一起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人文关怀使一切艺术创造都是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尔基曾将“文学”称为“人学”是不无道理的,同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然而承认人和人的价值却是始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文学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奉行“禁欲主义”,同样,文学只是宣传神学思想的工具,根本毫无人性可言。人文主义作家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立图将人文关怀提高为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使文学散发人性的光辉。同样,在中国也有“无欲则”的说法,这种思想是侵犯了人的自然权利,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放弃道德底线,就是一个健全的、正常的人。而禁欲主义却扼杀了人的天权。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在那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的演绎,而作者却是担任月老,杜柳终成佳偶,充分体现其人文关怀的精神。作者巧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其满心人文关怀倾注作品之中。
奇幻与现实紧紧相连,配合得令人信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眼泪。故事的真情实意使读者忘却起虚到极点的情节。《牡丹亭》充满着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和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它上天入地,虚实正奇达到了一种遂心所欲的境界。“仅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 爱却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一命归阴。”11这样的爱情是荒诞不稽的12,但其中体现出的“至情”却是人人所期盼和理解的。这也是作品的真正意图所在,同时也是“情到深处自然真”的体现,许多优秀作品都有相通之处。
四、用马恩文艺批评标准看《牡丹亭》
《牡丹亭》中不缺乏封建社会的真实,作者笔锋一转,将落脚点置于真切的实处。例如:杜丽娘复生之初,柳梦梅便迫不及待要与之相欢。遭到小姐婉拒后,便用日前的云雨之情与之争辩,而丽娘则是耐心的解释,“秀才,可记古书云:‘必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需实理。”12她强调自己仍是贞洁之身,魂梦之时的交换与真身无关,这充分体现其遵循人间礼法,受到种种无奈束缚的境况。
《牡丹亭》中体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剧中对自然、青春和爱情有着强烈的礼赞,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书写作品的神韵与魅力。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这种写法是唯一体现作品人文关怀的手段,因此,对这种看似荒诞却饱含深情的作品,读者因保持宽容的心态,即“马恩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1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正是与之相符的。
文学审美意识从“具有直接物质功利性的‘初级意识的审美意识’发展为‘完备形态的审美意识’,后者不仅是情感上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陶冶与认识上的升华”14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同样符合此观点。读者需理解作品,不必在现实中拘泥其确切的模型,否则则会曲解作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对《牡丹亭》从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并用马恩的一些文艺观点进行论证,这方面的探讨还需深入,有其巨大的研究空间,这些研究成果的揭晓势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